宪法知识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18-10-22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心得体会】

宪法知识(共8篇)

宪法知识(一):

学习宪法心得体会的作文800字

按人大党组通知的要求,我在会前认真的学习了刚刚颁布的宪法修正案和相关的宪法方面的知识,刚才又听了几位副主任作的专题发言,使我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下面就我个人的体会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充分认识到了这次修改宪法的意义
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这份修正案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时代气息浓郁,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保障作用.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特别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通过修改宪法的程序,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现行宪法颁布以来进行的4次修改,都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在执政党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制定了新的行动纲领的前提下,通过修宪,及时地反映执政党的最新执政理念.此次修宪是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执政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宪法知识(二):

关于国旗国徽的知识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一般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   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悬挂国旗的一些惯例,为各国所公认.在建筑物上或在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日出升旗,日落降旗.遇需悬旗致哀,通常的做法是降半旗,即先升至杆顶,再下降至离杆顶相当于杆长三分之一的地方.也有的国家不降半旗,而是在国旗上方挂黑纱致哀.升降国旗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升国旗一定要升至杆顶.悬挂双方国旗,按国际惯例,以右为上,左为下.两国国旗并挂,以旗本身面向为准,右挂客方国旗,左挂本国国旗.汽车上挂国旗,则以    国旗汽车行进方向为准,驾驶员左手为主方,右手为客方.所谓主客,不以活动举行所在国为依据,而以举办活动的主人为依据.国旗不能倒挂.有些国家的国旗由于文字和图案的原因,也不能竖挂或反挂.有的国家明确规定,竖挂需另制旗,将图案转正.   各国国旗图案、式样、颜色,比例均由本国宪法规定,不同国家的国旗如比例不同,同样尺寸制作,两面旗帜放在一起,就会显得大小不一,因此,并排悬挂不同比例的国旗,应将其中一面略放大或缩小. 编辑本段国旗含义  世界上各国国旗的颜色主要有红、白、绿、蓝、黄、黑等,这些颜色各有一定的含义:红色象征国家为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精神,绿色是吉祥的标志,蓝色代表海洋、河流、天空,这三种颜色在各国国旗中出现得最为频繁.    星条旗各国国旗上的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美国的星条旗,红白相间的13条横条,原意是代表美国当年的13个州.后来固定了下来,用国旗上的星代表各个州.现在旗上共有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鹰和狮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埃及、赞比亚、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国旗都采用雄鹰图案.斯里兰卡等国采用雄狮图案.不丹是一个封建王国,国旗上是一条龙,既象征国家的权力,又指这个国家的名字,因为不丹可译为“神龙之国”.   国旗的颜色也有含义.各国国旗中红色用得最多,中,美、英、法、日等国国旗上都有红色.   红色象征先驱者的鲜血,象征勇敢、真诚和热忱以及国家的兴旺发达.许多国家的国旗上有白色,象征纯洁和正直,象征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多数伊斯兰国家的国旗喜欢用绿色,认为它是吉祥的标志,表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一些地处沙漠的国家向往绿洲,国旗上也用绿色.   哥伦比亚国旗上的蓝色象征海洋、河流和天空.   美洲一些国家国旗上有黄色,象征阳光、黄金、资源和财富.   国旗的形状绝大多数是长方形,但是瑞士国旗是正方形,中间一个白十字,象征国家的统一和为公共利益的献身精神.尼泊尔的国旗旗尾是两个三角形尖端向右的角,表示喜马拉雅山的两个山峰. 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是民族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本词条将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形色等方面知识.同时,对西方主要国家的国徽和联合国国徽进行简要介绍    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是民族的象征.只有特定的国家重要文件才能盖上国徽大印,正式生效.

宪法知识(三):

最新宪法修正案在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什么内容

中国拟在宪法中给“统一战线”增加新内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说明时说,宪法中规定的统一战线的表述拟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王兆国说,现行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第一句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统一战线不断扩大.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王兆国说,据此,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宪法序言这一自然段第二句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王兆国说,统一战线包括的“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一层比一层更广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这样修改,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望采纳.

宪法知识(四):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每课的重点知识)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最强大

宪法知识(五):

材料一 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惟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罗斯福铁行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理论依据是什麽?
措施的推行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发生了什麽变化?
上述措施的实施,带来了什麽影响?
材料二展现了罗斯福总统怎样的性格特徵?谈谈你的看法.

你主要围绕罗斯福新政回答即可,
他采取的措施、结果、意义就没有问题了.【宪法知识】

宪法知识(六):

关于法制的格言或名言,要带谁写的要是没有谁写的也没关系但要短的长的也要一两句急呀!
提问上以写清楚我不再写对了好的话可以加赏的哦!
一定要在一天内最迟要2天内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宪法知识】

宪法知识(七):

普通话的知识(简介)
请快速回答,有急用

  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d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ǐn lüè”、也有人念成“qīn 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
  为什么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其中标准化是指研究、制定并颁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的,要求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循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和标准;规范化指的是促使全社会遵照国家颁布的各项语言文字使用标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从语言文字同社会的关系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会形态,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一方面,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或牵扯、促退作用.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来说,它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又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对各社会形态都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政令畅通;在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流通的大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繁荣;在文化上,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其他一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教育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所以,语言文字工作不仅应该跟社会发展同步,而且更应先行.
  二、从我国解放以来的实践及当今的建设任务和宏伟目标来看.解放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的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提高,也为中文信息处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前瞻性准备.如今,十五大制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国人民正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着,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需要人员大范围流动,这样,人们就自觉要求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自觉要求使用各种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效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又都需要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素质.当劳动者提高了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能力在内的素质要求,就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沉稳应战,开拓前进.
  三、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
  此外,从我国历史上和目前国际上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视(参见“我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有过哪些官方行为”和“国外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两题),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为什么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其中标准化是指研究、制定并颁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的,要求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循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和标准;规范化指的是促使全社会遵照国家颁布的各项语言文字使用标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从语言文字同社会的关系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会形态,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一方面,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或牵扯、促退作用.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来说,它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又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对各社会形态都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政令畅通;在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流通的大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繁荣;在文化上,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其他一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教育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所以,语言文字工作不仅应该跟社会发展同步,而且更应先行.
  二、从我国解放以来的实践及当今的建设任务和宏伟目标来看.解放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的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提高,也为中文信息处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前瞻性准备.如今,十五大制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国人民正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着,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需要人员大范围流动,这样,人们就自觉要求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自觉要求使用各种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效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又都需要人们提高语文字规范化方面的素质.当劳动者提高了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能力在内的素质要求,就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沉稳应战,开拓前进.
  三、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促进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它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要求.
  此外,从我国历史上和目前国际上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视(参见“我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有过哪些官方行为”和“国外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两题),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
  汉字为什么要规范化?
  汉字规范化是根据汉字发展规律中“约定俗成”的原则,为汉字的应用确定各项标准,使汉字充分发挥其作为重要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社会功能.
  汉字为什么要规范化呢?
  第一,汉字规范化是实现汉字交际功能的必要保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是供全社会使用的,因此必须有一个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标准.规范化是提高文字交际作用的一种手段.用字规范可以使思想交流、信息传递不致产生人为的障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生活节奏;用字混乱则会削弱文字的交际功能,妨碍工作及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第二,汉字规范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研究已引起科技界的重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文字有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有了统一的标准,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才会为人们所共同认知,才能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排版印刷、汉字的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创造便利条件,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汉字规范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社会用字混乱,是文化素质不高、文明程度低下的表现,有损于国家、民族的形象.因此,必须把推行汉字规范化,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提高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总之,做好汉字规范化工作,对强化文字的社会交际功能,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精神文明程度,都有重要意义.
  当前汉字规范化工作重在巩固汉字简化成果,提高全社会文字应用的规范水平.《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一系列规范标准,为全社会的文字应用提供了依据.
  --------------------------------------------------------------------------------
  什么是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简化字以1986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所收的简化字为准.
  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不过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参见“学习《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题).
  传承字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加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
  规范汉字的字形以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的新字形为准.
  此外,作为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的还有: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发布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集本集》、1955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改的地名生僻字等.
  --------------------------------------------------------------------------------
  要实现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应做好哪些部门的工作?为什么?
  97年底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应做好以下4个部门的工作:一是各级各类学校;二是党政机关;三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四是社会公共服务性行业.这是因为:
  学校在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每一个语言文字使用者语文素质的提高,而语文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来实现.所以这次会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提高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并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另外,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抓好了,对全社会还有辐射作用,特别是各级各类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及高等院校,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同时也把在校期间接受的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树立起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带到社会各行业、系统、部门,从而可以带动全社会共同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党政机关在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的是“龙头”作用.党政机关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令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的形象,语言文字规范化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应带头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带头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为全社会作出榜样.
  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部门的用语用字则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示范,它所使用的必须是国家法定的、官方的语言和文字.作为大众传媒,这些部门担负着社会舆论导向的责任,如果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会对社会产生误导.
  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像商贸、旅游、邮电、卫生、公用事业等行业,在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的是“窗口”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是社会交际最集中,语言文字应用最频繁的地方,只有抓好这些部门的工作,才有可能在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
  --------------------------------------------------------------------------------
  当前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有什么时代意义?
  信息化和频繁的国际交往都是当前的时代特征.
  在信息化时代,对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知识.信息知识的获得,重要的途径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主要看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传播的速度.中国正在向信息化迈进,以加快经济体制的转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广泛使用就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研制和使用电子计算机必须同时解决汉语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要对汉语汉字进行信息处理,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汉语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现在,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国际交往、国际合作来发展自己.中国要进行改革开放,也需要放眼世界,吸取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一切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尊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中国语言和文字,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生动象征.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中还融合了语言文字标准化方面的国际经验.因此,在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在中国的国土上,正确地、合乎规范地使用国家语言文字,也就是在语言文字方面显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信.
  对外开放除了要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要在人才的素质和文明水准方面达到较高水平.而正确、规范地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人才素质和文明水准的重要内容.
  因此,当前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人们掌握好社会交际工具为社会发展服务,还对当今时代的国家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
  我国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997年12月23日至26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继续贯彻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重在建设,积极、稳妥、逐步地推进工作,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服务.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是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的,具体为: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大力推广普通话;2、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努力推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3、加大中文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力度,逐步实现中文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统一;4、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扩大使用范围.
  跨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奋斗目标是:2010年以前,制订并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关系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其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社会用字混乱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出版物用字、影视屏幕用字和计算机用字达到较高的规范水平;汉语拼音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扭转拼写中的不规范现象;建立起有效的中文信息处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凡面向社会推广的中文信息技术产品,均经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方面的审查认定.下世纪中叶以前,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中文信息技术产品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方面实现较高水平的优化统一.
  --------------------------------------------------------------------------------
  语言文字工作为什么要注重法制建设?我国哪些全国性法律、法规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作出了规定?
  语言文字工作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这是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言文字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拓展.1986年和1997年国家两次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分别确定了新时期和跨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目标、任务及基本措施.当前,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心任务,语言文字工作应致力于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水平.这意味着语言文字工作已从宣传、教育、号召、动员的层面发展到对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实施有效管理的阶段,“语言文字工作也是政府行为,也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成为共识.法制化是实施行政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实行依法管理”正是当今语言文字工作的时代特征,也成为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另外,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还是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十五大“以法治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语言文字法制是其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语言文字工作在法制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全国性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义务教育法》、《国家公务员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它们都对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出了明确规定(详见本光盘“政策法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部分内容).地方立法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地先后出台了近30个语言文字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并进行了依法管理的有益尝试.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江泽民主席签发第37号主席令颁布,并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上情况说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非常重视,并通过法律明确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成为业务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真正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努力做好.
  --------------------------------------------------------------------------------
  关于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国际上有什么规定?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文本用的是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文字.国际交往时需要把汉字转写成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即拉丁字母),转写需要按照一定的拼写法.解放以前和解放初期,中国没有国家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时,所用的拼写方案纷乱杂呈,各不相同.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了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从此,在中国,拼写汉语有了法定的拼法.然而,在外文中,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地名、人名和其他词语一直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同的.同一个“北京”,被拼写为“Peking(英文)、Pekin(西班牙文)、Pequim(葡萄牙文)、Pechino(意大利)等多种形式,使人弄不清它们是不是同一个地名.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北京”就按汉语拼音的拼法写成Běijīng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7098号文件,明确表示汉语拼音已经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文献工作包容面很广,涉及一切用文字表述的信息资料.这是汉语拼音成为更广泛的国际标准的另一个里程碑.

宪法知识(八):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包括哪些?

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根据1982年《宪法》修订的内容,人民可理解为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人.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①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②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③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称于单个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29014/

推荐访问:小学生宪法知识 宪法知识手抄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