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

来源:检讨书 时间:2018-11-12 08:00:0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检讨书】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共10篇)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一)

收获(要求:在一学期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期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快到这个学期的最后阶段了.回顾一下过去,刚来到佛山大学报到的那一天还历历在目,怪不得人们常说日月如梳!总结一下这个学期的各方面情况,大概可以归纳以下几个要点.
  一、在学习上,比起第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各次测验的成绩也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上个学期由于是刚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对这里的情况很不熟悉,特别是这里的上课时间,每节课是五十分钟,挺不习惯,经常坐不住,弄到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不自觉地分神,浪费了不少时间.经过上个学期的适应,这个学期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还有在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上有了大大的增多,不但坚持每个星期看至少两本专业书以上,还坚持每次看完之后就写下读后感,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使自己以后有时间就经常打开来看看.在做作业上,我每次都是自己的作业就自己做,不抄袭不作弊,至于写论文的作业就借助课外资料,希望以此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课余时间,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还有要说的一点就是选修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房地产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系的内容,但由于我对这方面的兴趣比较浓,因此就报了来读.通过这个选修课,我大概了解到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形势和基本的房地产知识,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我想这对我以后出来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在现代这个社会,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是很必要的,房地产所介绍推销技巧,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有用的.即使我以后不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我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定的启发,起码在如何与人打交道上能够有个了解.在学习上,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我以前对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常常都是“得过扯过”,不过现在好多了,我开始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所以,我一有问题就问同学和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即使是朋友我也是这样,因为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 宿舍是一个大集体,八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但是各自的生活习性都不相,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迁就,只有这样才能和好相处,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这个方面我们宿舍就做得比较好.我初中就已经到外面读书,因此很早就过着一种集体生活,所以我比较会理解别人,当然,我们宿舍的融洽和谐关系还很大归属于我们每一个宿友.可是最我我觉得自豪的是,进大学以来,我从来没有一次光顾洗衣部,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也坚持自己洗衣服,不给自己偷懒的机会.因为我知道惰性这样东西是培养出来的,只要不给它一次机会,它就永远没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东西了.还有的是,我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干净的作风,做到勤清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在娱乐上,我觉得我收获最大就是学会了游泳,其次就是在娱乐的基础上增强了体质.这个学期学校规定要进行游泳考试,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挑战.因为我从小到大都不会游泳的,所以我打从心里觉得害怕和担心.不过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我自己的勤奋锻炼,我终于成功通过了这次考试.其次,我们每天下午都有很多体育活动,其中有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我就约几个朋友一起去跑跑步,虽然运动量不是很大,但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一种娱乐方式!现在我觉得我的身体素质已经增强了很多,不再象以前那样经常觉得很累,我想这是我在娱乐上的又一重大收获.
  纵上所述,虽然我在这个学期有了一定的进步,可是我仍然存在不少缺点,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我在这个学期请假比较多,有些时候交作业不是很按时,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的时间不是很合理.人们常说,大学的生活是异常轻松和自由的,我也觉得的确是这样.但时间总是宝贵的,我不想成为虚度光阴的人,不想自己在老的时候后悔自己这样浪费时间.为了改正我以上不珍惜时间的缺点,我决定给自己制定以下一些措施,以便更好的督促自己.具体包括这几点:
  (1) 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允许自己请假,而且一个学期的请假节数不超过5节;
  (2) 星期六和星期日尽量多到图书馆去看书,还要多到一些城市去看看,增长自己的见闻;
  (3) 在老师布置作业五天内必须完成,当然论文除外了;
  (4) 每天晚上不能超过十二点睡觉,要保证充足的精力上第二天的课,防止出现上课时打磕睡的情况;
  总之,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能再浪费一分一秒,特别是在星期天的时间里,要及时总结归纳一周里学的东西,作好笔记.针对自己的专业,多到图书馆看专业书和案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看问题的深度,同时还要多跟任课老师沟通,不懂就问,戒除害羞的习惯.大学生活是很宝贵的,我不愿意平平淡淡地过这几年,我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努力读书,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丰富美丽的色彩.
  大学生学期个人总结
  今年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三年.两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思想政治学习方面.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积极参加学院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坚决拥护独立自主原则及“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分裂主义.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满足于党校内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所获得的党的基本知识,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党性原则,按照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虚心向身边的党员学习,并结合国内国际政治生活的大事,定期作好思想汇报.
  工作作风方面.在学生会的工作中,我始终以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这一点正是符合了“三个代表”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处处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为同学们服好务.两年来,自己也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工作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工作上的问题,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知识.敢于吃苦、善于钻研,能按规定的时间与程序办事,较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知识学习方面.学习刻苦,态度认真,只是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有些欠缺,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改进.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在悄悄降临之际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经济日新月异,科技翻天覆地,所以更多、更快、更广的吸收新知识即成了放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我通过这两年的大学学习,对于专业方向、节奏、程度、难易度等等,也有所了解,投入了不少时间再学习上,每次考试也发挥的可以.在大学的后两年中,对学习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会加倍努力学习,把更好的成绩带进大四.所以,如果说这是对我的压力,到不如说是对我的考验,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总之,过去的两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两年,是积极探索、逐步成熟的两年.由于参加党校的时间不长,政治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对大学学习的规律仍需进一步适应,方法也尚需改进;在学生会的工作中,也要弥补不足,尽最大的努力为同学们服务.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认真要向党员同学学习,戒骄戒躁、勤勉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二)

材料一:质询权是目前人大监督工作中的一个热点,所谓质询,是指各级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质问。
材料二:质询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代表也想为民代言,但总觉得质询起来“势单力薄”又怕得罪人,不愿意质询;有的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如何质询;更有甚者,怕打击报复,不敢质询,没有真正从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行使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作为人大的质询方和作为“一府两院”的受质询方,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人大代表怎样做才能发挥质询权应有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开展工作。作为“一府两院”的受质询方与作为人大的质询方的关系是: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首先,要及时研究“一府两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加强调查研究,着眼于本地实际,及时提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质询案。其次,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勤于监督、敢于监督。第三,代表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善于监督,使代表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三)

对物理的看法?

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这只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同时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展望物理学的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战》一文中,曾提出21世纪物理领域所面对的四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励着人们不懈探索的勇气与热情.可以预见,一旦拨去这几朵笼罩在物理天空中的乌云,物理学将会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当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众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以至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分什么是物理学了.1995年在我国厦门举行了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会上交流论文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诸如植物的花序、DNA药物系统、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储等等,光看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呢?几年前,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曾就此问题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他们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学.这话乍听似觉偏颇,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今天看来,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能,“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再次,物理还是一种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地,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论你什么聪明,更不论你名气有多大,只要与实验不符便是错了,简简单单,这就是科学”.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和以她为代表的杰出物理学家:“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
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
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仅以统一性为例.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与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两者并非是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反倒显示出不少殊途同归、相反相成的迹象.例如,粒子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体物理学家所借鉴,用来探寻宇宙早期演化的图象;(正由于此,粒子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宇宙考古学”.) 反过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也为粒子物理学家提供了丰实的信息与印证.于是,物理学中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就这般奇妙地衔接在了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狭拉克首先发现,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下列引人注目的关系:
宇宙半径/电子半径≈1040,宇宙年龄/强衰变粒子寿命≈1040,
氢核与电子的电力/氢核与电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数中,宇宙这个最大的系统,与基本粒子这个最小系统之间,竟然珠联璧合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种动人心弦的壮丽的美.正是这许多美不胜收的事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与敬畏,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物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能对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审视与剖析,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的内涵,从而会更自觉、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从而会更加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我以为,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根本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非易事.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就经历过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又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什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都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我想,这大概好比晚饭,谁都不会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一位毕业已有二十余年的学生,曾与笔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课.原来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五楼的窗台上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太玩命了,后来仔细一琢磨,又全都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没事了吗?这位学生觉得这个例子特有意思,于是经久不忘;但问他该例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了.正当我面露憾色时,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令人宽慰,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这堂课所传授的物理知识,这位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方法等,却在他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多年前的这堂物理课,对他不也是极有价值的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再回头审视一下:物理教学留给他们的还有些什么呢?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物理所给予的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 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钱老在读书时就是通过“物理学”这个载体,获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识本位”来确立物理教学目标取向的做法同样是短视的.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一般都会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日臻熟悉,从而格外钟爱.可能是受了这种职业情感的影响,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个个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愿望愈显强烈.但我不久就发现,其它学科的教师大概也出于各自的职业偏好,都对学生有着与我类似的期望.这样一来,大家自扫门前雪,各唱各的调,没能将各学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实际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尤其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当我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自己极大的启迪.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活跃在金融、企业或行政等岗位上.对此,多数人都断言这是物理系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也印证了赵凯华先生的话:“一个人学了物理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的人无所谓‘改行’…….”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最终目标的聚焦点,既不在知识的本位上,也不在学科的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设问:“如果我们不教物理,学生不学物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种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学生将因此学不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因为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失去更为重要的,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据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什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什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识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四)

谁可以给我列出修辞手法和说明文的用法和应该如何去回答
谁可以给我列出修辞手法和说明文(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列图表,下定义,作比较,引质料,作诠释 、分类别
)的用法和应该如何去回答,及其表达效果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应用广泛,一般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两大类,也可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的说明一定要有条理,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多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有时为了使别人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只要不违背事物的特点、规律,也可以在顺序上作某些调整.
说明是解说事物,剖释整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对象不同,说明的重点和层次便不同.说明实体事物时,一般要注意空间的位置;说明抽象事理时,重在阐释概念、特点、来源、结构、种类、异同、比较、联系和功能等.
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等.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 400只蚊子.”2 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 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回答:微风绿柳
大师
4月18日 20:58 分析说明文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说明的顺序
1、说明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2、弄清顺序的意义.
说明的方法
1、说明的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包括作解释)、引资料、列图表等等.
2、明白各种方法的作用.
3、有时说明文借用其他修辞手法来帮助说明,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的要求.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来源:《新闻晚报》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五)

苏州园林说明方法语句欣赏

13 苏州园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二、问题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老师不必过多讲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从课文中获得的一些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提高园林欣赏水平,并初步练习写作说明文.
1.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2.也可以介绍村庄、街道或小区等,要注意抓住特点来写,并适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北京园林的彩绘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二、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获得更全面的关于园林建筑艺术的知识,可参看《自读课本》第三册里陈从周的《园日涉以成趣》一文.陈从周是著名的园林专家,《园日涉以成趣》中对山水、长廊云墙、树木在园林中运用的原理作了透彻的说明,可以帮助理解本文.
三、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足资借鉴.可以结合课后第四题,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或小作文训练.
有关资料
一、假如我教《苏州园林》(叶至善)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
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他们说明这是一篇“序文”——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这本摄影集就叫做《苏州园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我父亲写一篇序文.为一本书写序文,总得先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摄影集写序文当然也应该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准备重拍.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我父亲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书架上有一本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的,虽然是学术性的著作,却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参考.有了这两个条件,写序文就不会凭空乱说了.我父亲写这篇序文,开头就从陈教授的《苏州园林》说起,还说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作的序文.
序文写好后就交给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缘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见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编辑部知道了我父亲有这样一篇文章,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就以我父亲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的几句话,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但是这样一删,读者就不明白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又删去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亲的同意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编者作了一条注,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和原来的题目,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如果说明了,让语文教师了解了我父亲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课来一定会切合实际得多.
我是知道这段经过的,所以假如我是语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要告诉同学们这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接着,我要给同学们说明一本书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书的作者自己写的,也有由别人写的.由作者自己写的,大多表明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怎样写这本书之类;由别人写的,大多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加上一些评论,也有给读者介绍作者的.我说“大多”,等于说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写些什么,对理解这本书都是有帮助的.我父亲的这篇《苏州园林》既然是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那么对读者欣赏这本摄影集有没有帮助呢?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考虑和讨论.我应该把摄影集拿出来,供给同学们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还没有出版,我可以取父亲所藏的陈从周教授的那一本来代替;还有个办法,就是从各种画报上去找苏州园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当然越多越好.现在各种画报上苏州园林的照片极多,收集并不困难.
同学们经过这样的预习,就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我只要问:“你们读了文章,再看这些图片,是不是觉得图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学们一定同声说“是”,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光这样回答很不够,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从文章说到照片,有的从照片说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随机指点几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图片来让同学们比较,例如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等等.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辨别异同,丝毫不含褒贬的意味.各种建筑设计和园林布置都各有长处,文章中也并没有说世界上的园林惟独苏州的好.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断地训练.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贯穿在教学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学们明说.
如果同学问我:“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这本摄影集,其实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第一段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第二段总说苏州园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说容易被人们注意的大处,再往下的两段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处,第九段把苏州园林跟北京的宫廷园林作了比较,最后一段说可以说的还有,意思是让读者自己从摄影集中去寻找.文章的结构很平常,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这样的结构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点倒可以说一说:这篇文章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课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恋”,也就是“深切的怀念”.我要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读了这篇课文有没有体会到这种“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假如他们回答说体会到了,我就进一步问:“文章中并没有一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对这个问题能谈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强求他们.
现在还要告诉同学们: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如果书中有序文的话.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了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判断序文对这本书的评论有没有说过头和没说够的地方.如果布置作业的话,我就请同学们找一本曾经读过的课外读物,重读它的序文,用实例说一说读序文的好处,写下来也可以,开个讨论会谈谈也可以.
许多语文老师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教过一篇课文就让同学们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习作.我以为这个办法不太好,因为有些课文,或者从内容说,或者从形式说,并不适宜于同学们仿作.这篇《苏州园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我想同学们不论住在哪里,本城本乡总有一两处可供游览的地方.我就挑选同学们常去的一处作题目,让同学们开个会,大家来说说这处地方有什么特点.如果向不曾去过的人作介绍,哪些是非说不可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怎样说才能说得明白,怎样说才能打动人……讨论过后,可以集体合写一篇,也可以每人写一篇.如果同学们负担太重,不写也可以,因为已经讨论过了,他们已经受到了一次训练.
可是我并非语文教师,我没有一点儿实践的经验.我的设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没有把握,恐怕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罢了.
二、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读《苏州园林》(秦兆基、浦伯良)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叶老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评改两篇报导》第33页)这是夫子自道.读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从抓思路着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说明写作的缘由,指出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尽.
全文11节(指未经删改的原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引子,说明写作动机.(此节在教材中已被删去)
文章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娓娓道来,自然亲切.这本著作多照片,叶老工作余闲,常常翻看,这固然带来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叶老是苏州人,1894年出生,22岁之前,他一直在苏州生活.“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语出叶圣陶《洞仙歌》,见《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道出了他对苏州园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顾颉刚、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课余经常游玩,欣赏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尽管已入高龄(写这篇文章时75岁),长期居住北京,但对故乡园林却从未忘怀,而陈从周教授的图册,“多年珍玩”,以此寄托思乡之念,并进而激起写文章的动机.
从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写起,表面看来似乎起笔太远了,实则对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紧.这本图册不仅使作者产生写作要求,而且长期以来,他借助这些图片,经常回味、揣摩苏州园林,从而加深了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2至10节)是主体,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总的看法,然后分类介绍.
第一层,包括第2、3两节,从对我国园林总的印象谈到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的原则.先说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是作者根据自己游了苏州十多处园林的体会,也是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的结果.“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指出鉴赏苏州园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话可以和叶老的印象印证.
说明文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讲清楚.苏州园林众多,风格不同,比如主要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园林风格,要概括它们的特点不容易.叶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对苏州园林又有过长期的欣赏和研究,所以概括它们的特征并不困难.他认为,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用四个“讲究……”,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接着用“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了归纳,最后再用游客的反应证明自己看法不谬.
第二层,从第4节到第10节.分别从布局,景物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的设色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对园林这样复杂的事物,单凭概括性的说明显然是不够的,还须分类加以说明.分类说明可以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彻、具体.下面选几节来说一说.
第5节,介绍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离不开山和水.在这两种景物的处理上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把它们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先说假山.苏州园林的假山堆叠构思非常巧妙,“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画,或者倪云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观赏假山时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狮子林的景物以山为主,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有的巍峨雄浑,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沧浪亭有几座堆垒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极尽委婉之美.叶老用“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决非溢美之辞.元代谭惟则在《狮子林即景》中写道:“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可以作为叶老的说法的佐证.在几座小山上种植少许竹子花木,到了春天,万木葱绿,益显得山石嶙峋;到深秋,万木萧条,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这些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这一见解,非常深刻.
其次说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园林增色.池水有空阔、明澈的特色,是构成园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点出苏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各个园林的水,情况各异,富有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据池沼的特点,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种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网师园便是典型一例.其园甚小,但池沼周围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游客.一种是水面成河道模样,如拙政园,沿着纵长的池面,点缀着少数建筑物,安排灵巧的小桥,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乡风味.如果沿着池边漫步,“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在池沼中常常种植荷花,养金鱼,这“又是入画的一景”.拙政园荷花种得最多,到了夏天,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一片莲花世界.怡园的荷花另有一种风味,“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李鸿裔《怡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第7节,写花墙和廊子.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附件,但也能显示苏州园林的特点.花墙和廊子使整个园子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说:“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留园多廊子,长达七百多米,两边无所依傍,上又有各种镂空图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几经转折,目不暇接,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沧浪亭用的是复廊,把墙外的水和墙内的水联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苏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图案画,沧浪亭复廊的漏窗达一百余种.而透过漏窗,浏览那若隐若现的绮丽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
园林中增置花墙、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观赏者感到美不胜收.
第8节,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整体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就每个局部而言,也装饰得特别精致,很难找到一点破绽.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都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错落有致,令人吟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节,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梁柱、木窗、栏干是暗红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围草木是绿色,这些颜色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说明自己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了”.叶老的文章一向严谨细致,这篇文章尽管写于病后,仍然精心构思,一丝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见《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苏州园林》教学要点(刘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六)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测手段.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二)遥感平台(分类)
指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航空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的遥感图像.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地质测量,取得明显效果.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 (ERTS即MSS其分辨率80m)后改为陆地卫星(Landsat 5—7即TM、ETM分辨率达30m和15m),由于具有快速、动态、多时相、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1年3月3日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并回收,至今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包括3颗极轨卫星和一颗同步卫星)已经能获取全球多种气象数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升空至05年第二颗已发射升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遥感卫星技术系统和实用化的应用系统,进入同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相融合的产业化进程.
二、遥感资料的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这里所谓的遥感资料,主要是指目前通用的航、卫片及其数字化资料.
(一)航卫片特点
1、航空照片
航空照片可分为全色黑白、天然彩色、红外彩色、多波段航空像片等;其为中心投影,偏斜度不超3度,中心部分准确,边缘畸变;按航带重迭56-60%和15-20%,需在立体镜下观察来识别物体,影象细部明显优于卫片.
2、卫星照片
卫星遥感影像有彩色和黑白,彩色图像又有真彩色、假彩色之分等.即各类不同的卫星数据:分扫描和摄影,早期为地球资源卫星(ERTS)的MSS多中心扫描片,现在各类不同分辨率的卫星数据非常多,鉴于经济、实用及项目工作要求等实际情况现我省各行业绝大部分利用TM或TM/ETM数据进行各类遥感解译工作.我院现全省TM、TM/ETM数据已购置全(见图).
三、遥感资料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
遥感解译:即为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赋予特定的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专业化过程.
遥感地质解译: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 PCI 和PHOTOSHOP 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对比修正解译.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过程(行为).遥感数据的收集,它包括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是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
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点:
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局限之处.
遥感影像记录的是地质体光谱反射(SAR为后向散射)和辐射特征,地质体性质和表面特征不同所反映出的光谱特征差异可通过色、形、纹、貌四种影像特征要素加以表征.
3.对比分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代、季节、波段、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它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充.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因此遥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4、资料分析
遥感数据是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段组合的选取.
1)了解和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如成像时间、季节、成像仪器、波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等,供解译时参用.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3)在明确前人解译成果中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后,明确本次工作力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4)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5、解译的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边解译边勾绘,同时予以编录(填写解译卡片).指出成果及问题解决途径.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一)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首先,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区(点)出发,垂直地质构造走向(即沿地质剖面)进行解译,通过解译掌握地层层序与变化,了解调查区域的基本地质状况;然后,再由线(剖面或路线)沿地质走向向两侧延伸解译,进而完成面的解译.区调中所采用的标志点、遥感点、线以及路线间的延伸解译,就是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原则进行的.在实施解译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点面结合、面中求点的方式.具体解译方法为:
1)遥感剖面地质解译
在室内初步掌握测区地质情况及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地质构造简单、岩石地层出露较齐全、影像特征清楚的地区,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布置多条地质剖面进行系统的遥感地质解译.通过解译,按影像组合规律划分影像单元,作为遥感解译草图的编图实体,即编图单位.
2)区域性扩展解译
在完成标志性剖面解译后,以已知解译结果为基础,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由易到难的原则,向标志性剖面外围逐步扩展以至全测区的地质解译.解译中要充分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图件,采取编译结合的方式进行.
解译时,要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地区开始,在熟悉地质影像特征,掌握解译技巧后,再扩展到相同地质条件、相同影像特征的未知区作解译.进行野外调查验证工作,是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遥感影像解译工作程度较差地区更是必要的调查手段.对重点地区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可能会有所发现而令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借此更加丰富.通过野外调查、查证,一是可以确定各类解译结果;二是可以对解译不准确部分进行修定和补充,从而提高解译资料与成果图件的可靠程度.
在彩色摄影图像中,地物的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青补色三原色及其不同组合呈现的五颜六色,是地物颜色的直观表现.如果是多光谱彩色合成图像,图像中的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青三间色及其不同比例组合形成的假彩色,只是代表了不同地物反射特征的差别,从而达到利用其特征区分不同地物的目的.
2)形状特征
目标物在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图像中以形状大小构成不同的形态标志特征,是界定和识别目标物的重要解译标志.各类目标物在图像中的形态特征是以点、线、面等组所组成的形状加以区别的.
(1)点影像特征
点的几何含义是没有量的概念,但在遥感图像中肉眼可识别的点,往往是由数个或数十个像元点组成的色调(彩)组合,它们代表了地面一定面积内各种目标的综合反射率.因此,影像中的点又有量的概念.

影像中的点则是色调或色彩的直观表现,这些差异不同的点的色调(彩)代表着不同点状物体反射特性的差异.在自然界中,相同或相近波谱特性的目标物往往具有一定规律的排列形式,它们在遥感图像中也就以不同排列形式的点状影像特征组合揭示目标物的属性.
(2)线影像特征
线影像是相同性质点影像连续的线状排列.线影像可以是人文活动或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形态的线状痕迹的表现,也可以是线状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线形影像特征.从遥感地质解译角度,线性主要指非人文活动的地学线性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它们往往代表断裂、节理、破碎带、变质构造、岩脉、岩层产状、不整合,以及地形水系等自然线状迹线.
(3)面影像特征
面影像是地物空间形体性质相同的点影像的集合,即
不同形态面状物体在二维投影平面显示出的面状形态特征.通常所见面状影像有脉状、板状、透镜状、浑圆状、椭圆状、环状和不规则状等.这些面状形态特征往往以相互间独特的色调(彩)特征显现出来.与面状影像相关的地质属性有侵入岩体、岩脉、断层面、岩层面及不同组合的岩层条带、构造岩块等组合形式.
它是地质体几何形态特征的直接显示.影像规模可从几个到几千个像元,甚至更多.
(4)纹形特征
纹形影像是指图像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态影像组合显示出一种特征的纹形图案.这些纹形图案是相同或相似岩性构成的微地形地貌、影纹结构、水系类型等地物景观影像的直接表现.
(5)地形地貌特征
地表地物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图像上的显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地貌类型、形态及组合形式不同,反映的岩性、岩石类型也不同.
2、遥感地质解译标志与描述方法
(1)色调(彩)标志
色调(彩)是解译区分不同性质地质体的重要标志,其色调(彩)的不同,所反映的地质体属性不同.它通常以色斑、色团、色块、色带等特征显示,应用中应针对黑白图像和彩色图像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
黑白图像:可按灰阶变化分为黑色、暗灰、深灰色、灰色、浅灰色、淡灰、灰白色及白色八个级别描述.
彩色图像:可按色谱变化分为淡红、红、深红、淡黄、黄、深黄、淡绿、绿、深绿、淡青、青、深青、浅蓝、蓝、深蓝、淡品、紫、深品、白色、灰色及黑色等基本色彩级别进行描述.
(2)形态标志
地质体的空间产出形态(状)影像特征是区分侵入岩体、构造和岩脉的重要解译标志.通常划分为点、线、面三种形态加以描述.
点:按其分布密度分为麻点状、斑点状和稀疏点状、密集点状;
线:按线状形态分为环线状、直线状、折线状、弧线状、线带等形状及规模(单位:km)加以描述.
对环线状影像应进行形态、空间组合关系、规模和成因类型的描述.其环状形态可分圆状、半圆状、椭圆状、似圆状;空间组合关系可分单环、同心环、外切环、链环、复式环等影像形式;环形规模可按直径划分为大(直径>50 km)、中(直径7.5~50 km)、小(直径<7.5 km )三种类型;地质属性可划分为侵入 岩、火山、构造、与成矿有关四种成因类型.
面:按形态分为不规则状、块状、脉状、透镜状、“哑铃状”、“鞋底状”等多种形态.它是侵入岩体、杂岩体的重要解译标志,描述的重点是边界形态和内部组合形态特征.
(3)影纹结构标志
主要是以地物表面影纹结构组成的一种花纹图案影像特征作为岩类划分、岩石类型细划、构造信息提取与类型划分的重要解译标志.通常划分为下述影纹结构类型加以描述:
层状影纹
由层状岩石信息显示,主体反映地层类.按组合规律可细分为单层状、夹层状、互层状、不规则互层状及带状等形式.
非层状影纹
由非层状岩石(主指岩体)显示.因岩石类型复杂,影纹结构形式表现不一,除边界形状描述外,对于内部影纹结构应根据具体图案自行命名即可.应注意的是,影纹结构特征不同,代表的岩性也不同.
环状影纹
主要针对空间产出形态呈环状影像体内部信息特征的描述,它是岩石类详细划分的遥感影像依据.实践表明,同一侵入岩体内,其微细影纹结构的差异,反映的是岩石结构的变化.实际应用中,尽量结合工作区具体情况,按影纹结构形象自命名即可.
圈闭半圈闭影纹
指相同特征的层状影纹的对称分布,弧形圈闭或半圈闭,直接反映褶皱构造现象的存在.
其它影纹形式
网格状:由两组以上的线性影纹互相穿插、切割所构成的影纹结构图形,主要反映节理、裂隙、断层或脉岩体的相互作用,如菱格状、肋骨状、方格状影纹等.
垄状:坚硬的沉积岩层、脉岩以及冰川终碛堤所形成的脊垄状影纹.
链状、新月状:均是沙漠地貌的典型影像特征,新月状影纹在河漫滩沉积沙中也可出现.
斑点状:森林、植被所形成的麻点状影纹,点的稀密、大小与植被覆盖程度有关,也与图像比例尺有很大关系.
斑块状:以不同颜色的斑块影纹图案显示地质体属性的差异.如岩体、盐碱地、沼泽地、植被覆盖区等.影像特征是在背景色调(彩)上出现基本一致的其它色调的块状体(花斑),形状不规则,杂乱分布.在中—低分辨率卫星图像上,多期火山岩喷发区也会呈现这样的影纹.
叠置影纹:反映的是构造超覆现象.描述不同构造块体影纹结构的不协调性,如影纹斜交、色彩差异、边界性质等.
在对地物的影纹描述时,还会出现上述影纹外的其它图案,描述时可根据图案的实际形态,用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图案名称加以描述.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图案,可用组合影纹加以描述.
(4)地形地貌标志
地形地貌特征差异是地表地质体依属性不同,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综合产物.特定的地形地貌类型、形态、形态组合间接地反映了地质体属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是地层、岩性、构造现象解译区分的重要标志.根据地质解译内容不同,地形地貌标志可划分为下述两种类:
构造类
几何形态标志:它是以几何形态特征显示断裂构造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陡坎、三角面、透镜体、菱块体、环状体及环放体等.
构造地貌标志:它是以地貌形态特征显示褶皱、断块及断陷等构造现象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单面山、褶皱山、断块山、断陷盆、飞来峰等.
微地形地貌特征标志:它是以微地形规律显示,显示断裂构造现象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串珠状负地形、鞍状脊等.
地形地貌单元差异:它是以地貌单元突然变化显示断裂的存在.如平原与山脉之间的分界线等.
岩性类
被状地形标志:地形形态如被,反映的是现代火山喷发熔岩.
板状、条带状、垄岗状标志:反映的是单一岩石或岩石组合类型.
环形标志:反映的是侵入岩体、火山机构等.
(5)水系类型标志
水系是由多级水道组合而成的水文网,它常构成各种图形,在遥感影像上十分醒目.由于地质环境特征不同,水系类型所反映的地质现象不尽相同.虽然,自然界中的水系类型较多,如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树枝状水系、扇状水系、束状水系、辫状水系、帚状水系、钳状沟头状水系、格状水系、角状水系、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环状水系等等,但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解译区分岩性或构造的标志,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扇状水系、束状水系、辫状水系、帚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解译区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解译标志.
扇状水系:多发育在河口三角洲和洪积扇上.水流沿着扇面地形突然撒开,形成细而浅的放射状冲沟,总体呈扇状(图版4.8a).
辫状水系:多发育在宽阔的平原区,尤其是河流从山区突然进入平原区的河段最为常见.水流形成的多条水道互相穿插、交织在一起,形似于辫.
格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区分节理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格状水系是一种严格受两组断裂、节理构造控制的水系,呈方格状或菱形格状.方格状水系的1~3级水道均很平直,并以直角相交.它们一般是沿断层或节理发育的.格状水系主要出现在裂隙发育、坚硬而稳定的岩层中,如块状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灰岩地区等.格状水系有丰字形水系和角状水系两种变种.其中的角状水系是一种严格控制河流流向急剧改变,并呈现规律性变化,受断裂控制的一种水系类型.
3、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环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解译区分岩体、环状断裂、火山口、火山机构的解译标志.
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水道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水系称放射状水系.多发育在火山锥和穹隆构造上升区,沟谷一般切割较深,多呈“V”形谷,两侧常发育有短小的支流或冲沟;水流从四周向中心汇集的水系称向心状水系,多发育在湖盆、洼地、坡立谷和局部沉降区.
环状水系:常与放射状水系同时出现,共同组成“车轮状”水系.沿花岗岩岩体上的环状节理、穹隆构造上的岩层层理、片理均能形成环状水系.
钳状沟头状水系,它们是南方碳酸盐岩的解译标志.
各类解译标志通常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间接标志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内在因素表现出来的特征,推理判断其属性,标志与目标间不直接对应.
1.         直接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能直接见到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花纹等影像特征,称作直接解译标志.
1)影象的形状、大小:任何物体都有一定形状、大小,可以单独识别,如河、湖、耕地、居民点、火山锥(口)、道路、山丘等.(地物的几何形态与图象的比例尺、分辨率有关.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晰.
2)色调和色彩:物体的颜色,彩色片的颜色,由于吸收、反射差异显示为不同色彩,有利于区别物体.
\x0b\x0b3)阴影:它是形态和色调的派生解译标志.阴影也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阴影可分为本影和落影:前者指物体未被阳光直射的阴暗部分;落影指地物在光照下的投影.(如云、山体阴坡等).\x0b
4)图案花纹:遥感图像上的地物,其细节不外由点、斑、条、格、纹、垅、栅、链等影纹组成.并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构成各种图案.影纹图案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小水系、植被、微地貌、环境因素的综合显示.它可以宏观地反映大面积出露的一种地物.
变质岩中山\x0b
5)影象结构: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造成吸收、反射光谱的差异、影响色调深浅变化.\x0b
6)位置布局:物体组合的必然性,依存关系,如某一种岩体、线、环形构造、河流、村镇等.\x0b
1)水系:分布特征、形态、密度、方向性、均一性、冲沟形态、水系格局、主支流交汇等,反映构造、岩性、气候、成因等.(如水系均匀的地区表示该区岩性抗风化剥蚀能力和裂隙发育都比较相近;冲沟形态与组成冲沟的物质岩性有关等;如花岗岩多呈树枝状水系花纹;火山岩特别是火山机构附近则多为放射状水系花纹及熔岩流动范围等).
火山岩特别是火山机构附近则多为放射状水系花纹及熔岩流动范围
复锥迭聚的火山锥——五大连池第四纪火山群之一,卧虎山火山锥口由四个火山锥口迭聚而成的.外面也被开垦但火山外型可见.
2)地貌形态:类型、形态、微地貌、脊、坡、阶地、冲积扇、山顶等表示不同岩石类、构造,(如熔岩陡,凝灰岩缓,玄武岩成台地).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七)

题目是《十年后的我》,不是科幻想象类,不要太夸张,现实一点,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理...
题目是《十年后的我》,不是科幻想象类,不要太夸张,现实一点,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理想,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现状,

2029年3月28日清晨,我刚起床,机器人助手就给我送来“营养维生素”早餐彬彬有礼地对我说:“主人,今天是您的生日,吃过早餐,请您去新时代学校,有个名叫魏学鼎的先生,清早就打电话约过你.”咦,魏学鼎不是我小学时的同学吗?听说他办了个学校,我正想去看看,今天正是时候!
我赶紧吃过早餐,坐着自行研制的“超才高速飞船”来到新时代学校.走进校门,我立刻被美丽的景色陶醉了.教学楼的圆顶是个天文台,是白色的,却像铂金一样闪闪发光.墙壁像翡翠一样碧绿,象牙一般光滑!好像月亮宫里的琼楼玉宇搬到了人间.一棵棵常青树环绕着整个校园,几个自动护花机器人在五颜六色的花台边护理着花丛.花丛中央还有一座假山矗立在水池中,活泼的金鱼在清澈见底的水池中游来游去,我如同走进了世外桃源一般.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原来是魏学鼎!毕竟是分别已久的同学,我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一阵问长问短后,魏学鼎领着我参观,一边参观一边给我讲解.我们来到教室,我首先看到的是那墙壁,这种墙壁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颜色,上课时,墙壁变成了天蓝色,大家看了就不会过于紧张;下课时,墙壁又变成了绿色,使同学们能休息一下疲惫的大脑.墙壁中央有一个黑板大的显示屏,显示屏和电脑相连,老师只需在电脑里输入程序,显示屏便会显示出来.这样,就不会“粉笔灰尘满天飞”了!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同学们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业,然后发送到老师的电脑里,由老师的电脑来改正错误,这样,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了.
参观完教室,我好奇地问魏学鼎:“学校的操场和停车处在哪儿?我只看见花园和教室呀?”魏学鼎冲我神秘地一笑,带我到空间移动电梯,一眨眼的功夫,我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原来魏学鼎为了节约地盘,将操场和停车场设在了地下,操场在左边,约5000平方米,停车处在右边,能停放800辆飞船.操场周围设有许多通风口,这样,同学们就不会感到太闷.四周还有太阳光转换器,将太阳光吸收,然后放射到操场,而且还能将剩余能量进行储存,阴天也不用怕没有光了.带电脑操控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同学们可以尽情娱乐!
后来,我又参观了许多地方,如电子阅览室,医疗室……最让我难忘的是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足足有十二间房,分别适合一至十二年级学生,而且每个阅览室都使用电子书本,别看这种书本普通书本那么大,却记载着古今中外的许多知识,一本电子书可以存几百本普通书本的内容,非常节约空间.看书时只需选择你想看的书,电子书本就会在电子显示屏上自动显示出来.而且,你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存储你喜欢的知识,带回家细细品位!现在的科技发展真是太快了.想想我读小学时,学校只安排了两间图书室,并小得可怜,还常常将门关上.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晌午,我下午还要去参加一个关于新型太空飞船研制问题的会议,不得不与魏学鼎告别.
回家的路上,我感慨万千,才二十年,学校的变化就这么大,再过三四十年又会是怎样的呢?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八)

学英语是记单词还是记句子能更好的学会呢?
很多人都认为学英语一定要把单词记好!我认为不然!
我觉得记句子更好!
不知道大家对学英语有什么好的提议?

怎样短期内记住大量单词?
 背单词可快可慢,各有所长,亦有所短.不过细嚼慢咽的方法我们多数人中学以来已操练多时,可谓轻车熟路.相比之下,要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单词就更需要一点技巧.主要就是针对增加被动词汇量而言的.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现在经常被提及,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商家炒作的作料.但是就这个东西本身而言,倒是实实在在的统计科学的产物.人的记忆就是这么个类似指数曲线的规律,在你刚刚看过大量的单词之后,短期内会忘掉其中的大部分,而遗忘的速度是在逐渐下降的.所以,越是新近学习的东西,越要抽出时间复习一下.督促自己复习,可以用一点技巧.
  比如你想背一本toefl词汇,有整整几十个word list.可以先准备一张日历,上面每一天都对应着一个格子.如果某一天你背了list 1,2和3,就在那天的格子中写上“1,2,3”,然后再朝后面一格格数过去,在后面第1,2,4,7,15,30天的格子里都写上“1,2,3”.然后,以后每天在背单词之前,都先看看这一天的格子里写的数字,把相应的词汇复习一下.背了新单词之后,把复习的日期填到表中.这样,其实就是用一种程序化的方式贯彻了记忆曲线的意图.每天背多少新的单词,究竟要不要背新单词,可以根据这一天复习的工作量有多大而定,我不是很赞成在制表之初就把每一天新单词的工作量制订好,因为那样你会发现,几天过后,光是复习旧单词就够你受的了.注意,重要的是复习,即使没有时间背新的单词,也要把要复习的单词看上一遍,不复习就等于前面根本就没有背过.
  至于每次背新的单词可以背多少,我看是不必强求的.一般来讲,词汇量尚小的人,一次可以记住的新单词不会太多,二三十个也就可以了,而对于已经有一定词汇基础的人,有了词根词缀同义词的帮助,加上对词形的熟悉,一次背上百个新单词,也是可以的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九)

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后50年化学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在学科水平上的既分化又综合,产生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整体化的需要.分化产生了新的三级分支学科,使学科内的分工更合理、更专业化;而综合则形成了新的二级分支学科,并使化学研究从传统的化学领域走向其它的科学领域.可以说,分化与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在新的世纪,化学仍将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并走向辉煌.但新的辉煌正向旧的传统的学科观念提出挑战,新的大化学学科观正呼之欲出.
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一)提高灵敏度这是各种分析方法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当代许多新的技术引入分析化学,都是与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有关,如激光技术的引入,促进了诸如激光共振电离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激光光热光谱、激光光声光谱和激光质谱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使得检测单个原子或单个分子成为可能.又如多元配合物、有机显色剂和各种增效试剂的研究与应用,使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发光光谱、电化学及色谱等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分析性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二)解决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及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迄今,人们所认识的化合物已超过1000万种,而且新的化合物仍在快速增长.复杂体系的分离和测定已成为分析化学家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所组成的色谱学是现代分离、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以色谱、光谱和质谱技术为基础所开展的各种联用、接口及样品引入技术已成为当今分析化学发展中的热点之一.在提高方法选择性方面,各种选择性试剂、萃取剂、离子交换剂、吸附剂、表面活性剂、各种传感器的接着剂、各种选择检测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等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三)扩展时空多维信息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将待测组分分离出来进行表征和测量,而是成为一门为物质提供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的科学.随着人们对客观物质的认识的深入,某些过去所不甚熟悉的领域,如多维、不稳态和边界条件等也逐渐提到分析化学家的日程上来.例如现代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质谱等的发展,可提供有机物分子的精细结构、空间排列构型及瞬态等变化的信息,为人们对化学反应历程及生命过程的认识展现了光辉的前景.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更为处理和解析各种化学信息提供了重要基础.(四)微型化及微环境的表征与测定微型化及微环境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认识自然从宏观到微观的延伸.电子学、光学和工程学向微型化发展、人们对生物功能的了解,促进了分析化学深入微观世界的进程.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探针X射线微量分析、激光微探针质谱等微束技术已成为进行微区分析的重要手段.在表面分析方面,电子能谱、次级离子质谱、脉冲激光原子探针等的发展,可检测和表征一个单原子层,因而在材料科学、催化剂、生物学、物理学和理论化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此外,对于电极表面修饰行为和表征过程的研究,各种分离科学理论、联用技术、超微电极和光谱电化学等的应用,为揭示反应机理,开发新体系,进行分子设计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五)形态、状态分析及表征在环境科学中,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和所生成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不同形态都可能存在毒性上的极大差异.在材料科学中物质的晶态、结合态更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报道利用诸如阳极溶出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热分析、各种吸收光谱方法和各种联用技术来解决物质存在的形态和状态问题.(六)生物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表征与测定70年代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将生命科学及其有关的生物工程列为科学研究中最优先发展的领域,在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研究规划“尤利卡计划”,“人类基因图”及“人体研究新前沿”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研究都占据重要的位置.我国在2000年前发展高技术战略的规划中,也把生物技术列为七个重点领域之一.一方面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的发展向分析化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仿生过程的模拟,又成为现代分析化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当前采用以色谱、质谱、核磁共振、荧光、磷光、化学发光和免疫分析以及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化学修饰电极和生物电分析化学等为主体的各种分析手段,不但在生命体和有机组织的整体水平上,而且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来认识和研究生命过程中某些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和生物本质方面,已日益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非破坏性检测及遥测它是分析方法的又一重要外延.当今的许多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方法都已发展为非破坏性检测.这对于生产流程控制,自动分析及难于取样的诸如生命过程等的分析是极端重要的.遥测技术应用较多的是激光雷达、激光散射和共振荧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已成功地用于测定几十公里距离内的气体、某些金属的原子和分子、飞机尾气组成,炼油厂周围大气组成等,并为红外制导和反制导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验根据.(八)自动化及智能化微电子工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和其它科学与技术一样进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阶段.机器人是实现基本化学操作自动化的重要工具.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最前沿.在分析化学中,专家系统主要用作设计实验和开发分析方法,进行谱图说明和结构解释.80年代兴起的过程分析已使分析化学家摆脱传统的实验室操作,进入到生产过程、甚至生态过程控制的行列.分析化学机器人和现代分析仪器作为“硬件”,化学计量学和各种计算机程序作为“软件”,其对分析化学所带来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深远的.

电力岗位能力欠缺,对工作程序和方法不熟悉(十)

关于10天背6000单词的最快方法
10天之内如何记住6000词汇

不可能
即使记的住也不会用
语言是积累的过程,不是历史和政治等科目,背就能提高
怎样短期内记住大量单词?
 背单词可快可慢,各有所长,亦有所短。不过细嚼慢咽的方法我们多数人中学以来已操练多时,可谓轻车熟路。相比之下,要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单词就更需要一点技巧。主要就是针对增加被动词汇量而言的。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现在经常被提及,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商家炒作的作料。但是就这个东西本身而言,倒是实实在在的统计科学的产物。人的记忆就是这么个类似指数曲线的规律,在你刚刚看过大量的单词之后,短期内会忘掉其中的大部分,而遗忘的速度是在逐渐下降的。所以,越是新近学习的东西,越要抽出时间复习一下。督促自己复习,可以用一点技巧。
  
  比如你想背一本toefl词汇,有整整几十个word list。可以先准备一张日历,上面每一天都对应着一个格子。如果某一天你背了list 1,2和3,就在那天的格子中写上“1,2,3”,然后再朝后面一格格数过去,在后面第1,2,4,7,15,30天的格子里都写上“1,2,3”。然后,以后每天在背单词之前,都先看看这一天的格子里写的数字,把相应的词汇复习一下。背了新单词之后,把复习的日期填到表中。这样,其实就是用一种程序化的方式贯彻了记忆曲线的意图。每天背多少新的单词,究竟要不要背新单词,可以根据这一天复习的工作量有多大而定,我不是很赞成在制表之初就把每一天新单词的工作量制订好,因为那样你会发现,几天过后,光是复习旧单词就够你受的了。注意,重要的是复习,即使没有时间背新的单词,也要把要复习的单词看上一遍,不复习就等于前面根本就没有背过。
  
  至于每次背新的单词可以背多少,我看是不必强求的。一般来讲,词汇量尚小的人,一次可以记住的新单词不会太多,二三十个也就可以了,而对于已经有一定词汇基础的人,有了词根词缀同义词的帮助,加上对词形的熟悉,一次背上百个新单词,也是可以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43093/

推荐访问:工作能力欠缺的检讨 政治工作能力欠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