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5-03 12:57:5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无题》李商隐 赏析和答案》

《无题》赏析

1.

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 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 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9.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0. 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

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

第二篇:《课堂古诗赏析1(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身上虽然没有象彩凤那样能让两人人比翼齐飞的翅膀, 但是心里有灵犀,彼此的心理一点的明白. 双飞翼能让两个人比翼齐飞的翅膀.

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第三篇:《诗歌鉴赏 (有答案)》

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第一部分:主要的诗歌类型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诗、词、散曲等;

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

咏物诗、军旅诗等。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

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

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题型分析

古诗词考查内容简析

古诗词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词曲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初步鉴

赏诗词曲的能力。主要考查的内容有: 古诗词曲相关格律知识;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

创作风格;诗词曲的内容大意;诗词曲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品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归纳:

一、诗词各占半壁江山,唐诗、宋诗、宋词三分天下。

二、所选诗词皆是名家名篇,学生比较熟悉,重视课文作者。

三、所考查的诗词全是写景抒情类。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初中生阅读。

四、考查诗歌时,善用比较阅读。

第三部分:解法指导

一、会密码:

• 1、诗词标题 2、作者风格 3、注解小序

• 4、意象涵义 5、题干提示

密码1:诗词题目

【《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 “送”、“别”——送别诗

• 咏+古迹(人名)、古迹+怀古(咏怀)、古迹名——怀古诗

• 咏(题、赞、赠)+物象——写景咏物诗

• “塞”、“军”、“征”、“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少年行”——边塞诗

例 凉 州 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 上 曲 戴叔伦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问:从内容上看这两首都是描写___边塞生活____ 的诗?

密码2:作家风格

李 白:想象奇特,雄健奔放 杜 甫:沉郁顿挫

王 维:诗情画意 白居易:明白晓畅

范仲淹:苍凉悲壮、缠绵深婉 苏 轼:豪放旷大、婉约

陆 游:雄浑 豪放 辛弃疾:悲壮雄放

文天祥:慷慨悲壮 气贯长虹

例: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问:读这首诗(也可结合你平时读过的白居易的诗歌),你感受到了白居易的诗歌有怎样

的特点? 答: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是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密码3:注解小序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03年江西中考试题)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这首诗。

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08年中考新评价)

注:三百年:指从三国孙权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

问:这首诗是咏史诗,它是由哪段历史引发感叹的?

诗歌的意象

 什么是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

“形”的关系 。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

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

意象的社会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一)

 1.月——思乡,怀人。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

乡的代名词。

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

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

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

质。

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

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

象。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二)

 5.莲——爱的象征 。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6.梧桐——凄凉悲伤

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

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

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

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

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

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

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三)

 8.秋蝉——高洁,悲凉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

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是

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 10. 柳——离情依依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

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

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四)

 11.芳草——离恨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

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

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

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五)

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 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 13.羌笛——凄切之声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 15.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

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六)

 16.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

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密码4:意象内涵

菊 :隐逸、高洁 梅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松柏:坚挺、傲岸 柳 :送别、留恋、易变 莲:高洁、爱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 子规:悲惨、凄恻 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沙鸥:飘零、伤感 青鸟:书信的使者 芭蕉:孤独与忧愁 羌笛:凄切之声 月亮:思乡、人生得失 西风:落寞、惆怅

云 :漂泊不定 江水:忧愁、时间流逝 你会吗?乌鸦、红豆、鸿雁、秋蝉各有什么意寓?

万物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问:这首诗是咏梅诗,它写出了梅怎样的特点? 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秉性。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问:诗中孤云、燕子、杜鹃鸟三个意象是诗人自身_悲凉凄惨__形象的写照。

密码5:题干提示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江西06年中考试题

问: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农村(田园、乡村)风

光。_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还在。

二、会术语

•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工描与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

•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抒情方式),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对比、【《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虚实结合、比兴、正侧(面)结合,化用典故,动静结合等等

• 3、语言特色:清新淡雅、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

有感染力等等

• 4、意境:幽静、萧瑟、冷清、悲凉、苍茫、恬静、生机勃勃、静谧等等

意象:人、事、物、景等

诗歌表现技巧

 5,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互文、反复等;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

 6.情感:欢快、喜悦、热爱、向往、恬淡、孤寂、无奈、失望、忧愁、憎恶、同情、

惋惜、惆怅迷惘、孤独寂寞、恬淡闲适、欢快愉悦、激愤悲凉、安贫乐道、寄情山

水、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惜别,愤懑、离愁别恨、怅然若失、怀古伤今、感时

伤世

• .格调(风格):悲壮苍凉(不得志者)、豪放洒脱(豪放派)、淡泊宁静(山水田园诗)、

雄浑开阔(边塞诗)、委婉缠绵(婉约派)

• 作用:画龙点晴、言近意远、音韵和谐、余音绕梁等

三、会表达格式

1、意象含义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品味关键语句:含义+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表达作用(情感)

3、表现手法的作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义+主旨情感)

4、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诗+诗歌写了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

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类题型及方法

1、诗中描绘了什么画面?

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修辞(表达)

2、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手法(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义+主旨情感)

• • • •

第四篇:《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第五篇:《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总(含答案)》

【静安区】:

咏贫士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①,孤云独无依。暖暧②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③,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④。未夕复来归⑤。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①万族,自然界众多的事物。②暧暧:目光昏暗的样子。③宿雾:夜间的雾气。

④翮(hé)

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作为贫士的诗人。⑤未夕:比喻年龄未老。陶渊明归隐时只四十一

岁。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1分)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五言古诗 D.近体诗

15.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二句以“孤云”自喻,与各有所托的“万族”形成对比。

B.中间四句用独鸟比况,表示与逐队群飞的“众鸟”的区别。

C.由“未夕复来归”可推知本诗当作于《归去来兮辞》之前。

D.量力而行,遵守大道,宁愿忍受饥寒,可见诗人志趣高洁。

16.关于末句“已矣何所悲”有以下两种说法,请评析之。(4分)

【甲】世无“知音”,与前文“万”“众”“孤”的对比呼应。“何所悲”说明寓愤于中,【《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悲不自胜。

【乙】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己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

亦不足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C

15.(3分)C

16.关于本诗末句的情感,甲乙两个说法是相通的:(1分)甲认为,诗人以一己高洁的坚

守来对抗整个社会的肮脏,诗人永远是孤独的,自然悲愤难以言表:(1分)乙认为,诗人

坚守志节甘愿忍受一切,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对个人境遇有什么

悲伤。(1分)“悲不自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堕落而发,“不足悲”是对自己坚守志节的个

人遭遇的自信。(1分)

【黄浦区】:

[双调]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

张可久

①②③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

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

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3.“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和《》

中的诗句。(2 分)

14.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2 分)

15.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作品中的画线句。(4 分)

13、《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

14、借古讽今,讽喻南宋王朝衰败的原因。

15、借景抒情,抒发王朝衰亡的悲哀之情,“危城落日寒鸦”烘托凄冷的氛围。

【长宁区】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①不至 (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川前韵同赋

今岁东风巧剪裁, 仙衣不用剪刀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国色初酣卯酒②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 太守问花花有语,

直恐明年便不开。 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间

喝的酒。

13.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4.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

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 D.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

是牡丹花。

15.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8分)

13.(1分)裁、来、开(必须写全,否则不给分)

14.(3分)A

1s.(4分)写法上的相同点:第一首诗写花因“恨”而不开,第二首诗太守问花花“有语”,

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2分)

内容上的关联:第一首诗写陈述古对花无信,花因恨而来年可能不再开放,从第二首诗第

四句花四答“为君零落为君开”可以推知,陈述古所问正是花来年是否开放的问题。

【嘉定区】 野老①

【唐】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②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③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1)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2)澄潭:

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3)琴台: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13、野老原意是“田野之人”,诗中是________________。(1分)

14、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柴门不正”写出了草舍的寒酸简陋。

B、“贾客船”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路”。

C、“片云”用于自喻,意谓浮云般漂泊。

D、“王师”句感叹“东郡”至今未光复。

15、请结合诗句,评析这首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8分【《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13、(1分)诗人自称

14、(3分)A

15、(4分)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映照出诗人淡泊闲静的心境。

“长路”句开始笔锋一转,从“贾客船”联想到“长路”,想到剑阁之悲,因为远在成都报【《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国无门而产生深深的家国之悲。前句之乐景顿时反衬了内心的痛苦,是作者在现实困境中的

一种无奈解脱,情感跌宕复杂。

【崇明县】

咏贫士(其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从诗歌的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4.下列对诗句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万族各有托”呈现一幅欣欣向荣、各得其所的画面。

B.“众鸟相与飞”与《饮酒》诗中“飞鸟相与还”意同。

C.“量力守故辙”表明作者对“故辙”坚守是量力而为。

【《无题,(其一)李商隐》诗歌鉴赏答案】

D.“已矣何所悲”表面上是说无所悲,实则是悲慨满怀。

15.本诗善于运用“比”的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4分) 答案:

(四)(8分)

13.古体诗(1分)

14.D(3 分)

15.诗歌以“孤云”的“独无依”以及瞬息而灭比喻贫士孤独无所依靠,命运无常;(1分)

以众鸟比喻庸碌平凡之人,(1分)以迟出早归的鸟儿比喻贫士的与世无争,独守“故辙”。

(1分)通过比喻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安守贫贱不慕名利的情怀。(1分)

【奉贤区】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波媚”是这首词的 (1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打开了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16.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4分)

答案:

14.(1分)词牌或词牌名

15.(3分)C

16.(4分)“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

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

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

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

晰。

【虹口区】

五洲①夜发 【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③,愁人数问更。

【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②溜船:顺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桨。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五绝 B、小令 C、五古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写了作者晚上从五洲出发后沿途所见的景物。

B、作品描写了江上雾气弥漫、新月高挂天穹的景象。

C、结尾写船夫不时唱起忧伤的船歌,使人难以入眠。

D、作品写景状物,由远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结。

16.作品善于从细微处表现江上夜景,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8分)

14、C (1 分)

15、C (3 分)

16、答案示例:画线句巧妙地捕捉到夜晚江面上的丁点渔火和水鸭子的鸣叫声,用一个“唯”

字和一个“但”字细腻人微地刻画(反衬)出周围漆黑一片的视觉景象和寂静无声的听觉效

果,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孤寂的独特氛围,令人印象深刻。(4分)

【赏析】

《五洲夜发》系南朝诗人阴铿所作。此诗描写了江舟夜行的情景。作者描绘了一系列景

物,雾霭、新月、渔火、惊鸟,直到最后才点出“愁人”,这些景物为“愁人”所观览,他

们便也带着愁情了。全诗以“夜发”为线索,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语言凝炼而生动,充满

生活气息。

五洲位于湖北浠水县西兰溪西大江中,阴铿另有一首《晚泊五洲》作于自建康赴江陵的

路途之中,描绘了江行晚泊,暮色如画的图景,色彩浓艳,引人入胜。《五洲夜发》也是此

类作品。

此诗写江舟夜行的情景。开头句写诗人所见:宽阔的江面上夜雾迷朦,一弯新月高高

挂在夜空,江面上闪烁着点点灯火,只有从灯火的移动,才能觉察船只在行驶。然后写所闻:

江面上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那是为行船所惊醒的夜栖的水鸟,发出嘎嘎的叫声飞向远处。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为减轻夜行的劳顿,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唱起悠扬的歌。而在这

幽静清寂的夜里,对于行舟水上,急于赶路的诗人来说,却是愁苦难耐,难以安眠的,亟待

早早天明。

【青浦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李煜(937―978),即李后主,为南唐末代君主。北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这首

词即作于被软禁之时。

13.这是一首词,它的词牌应是( )(1分)

A.水调歌头 B.踏沙行 C.声声慢 D.浪淘沙令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用倒叙先写梦醒时的凄凉景象和悲凉感受,后写梦中的片刻欢愉。

B.“梦里不知身是客”借梦境表达了词人旅居异乡四处漂泊的孤寂之感。

C.“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李商隐《无题》诗句,叹失国之易复国之难。

D.“天上人间”暗指今昔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字,《全唐诗》中写作“暮”。请体会各自独特

的意境,比较两字使用效果的异同。(4分)

同: 异:

答案:

(四)(8分)

13.D(1分)

14.B(3分)

15.同:“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

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两者从表达的意思

看相似。

异: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的程度是不同的。“莫”的情感更强烈。“莫”是为避免思

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主动行动,是因为已经有过的切肤之痛使然。这种情

感的烈度是远远超越思乡怀人。所以本词用“莫”更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4分)

【闵行区】

菩萨蛮·山亭水谢方半

(南宋)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风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释:凤帏:闺中的帷帐。颦:皱眉。

14.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________。(1分)

15.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写出了时间及周围的环境。

B.“凤帏”句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重帏深下莫愁堂”。

C.三四句写旧愁来去新愁又生,“新”“旧”相映成趣。

D.作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形象,语言流畅自然。

第六篇:《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6)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7.读《无题》(李商隐),完成1—2题。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8.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阅读《无题》,回答1-6题。

(1)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2)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4)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 , “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0.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文章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出自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7、 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答: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8、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9、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离别的情景。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对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11、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第七篇:《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附答案)》

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附答案)

古诗赏析。(5分)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附答案)】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附答案)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两句为古今人传颂,不绝于耳,影响非常深远;有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人解它可以言情,有人解它可以喻志,试用自己的话从这两方面加以赏析。【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附答案)】文章古诗赏析:李商隐《无题》(附答案)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24364/

推荐访问: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