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4-19 11:13: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高二语文限时训练(附答案)》

高二语文限时训练(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 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

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 话巴

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 一挥而就 浮光掠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二、诗歌鉴赏 从军行(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 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名著题(10分)

(1)请简述曹操赤壁败归时“笑”与“哭”的情节。(4分)

(2)试比较分析《家》中觉新三兄弟对家里人为免“血光之灾”的做法的不同态度。 (6分)

答案 C A C B

(1)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1)最好的是 “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分)

(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⑴败归途中,三次大笑(1分),笑瑜、亮无能,不设伏兵(1分),却先后引出赵云、张飞、关羽截杀(1分);败归南郡,却为郭嘉已死致使赤壁惨败而痛哭(1分)。

⑵觉新: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又怕担起不孝子孙的罪名,因此含泪依从;(2分)觉民:同意觉慧要反抗的说法,但希望觉新能去与他们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2分)觉慧:态度坚决,主张反抗。

第二篇:《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高考诗歌鉴赏》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鉴赏

古代文化

0421 0806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陈桥生)

第三篇:《隋唐文学试题与答案》

隋唐宋金文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 、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隋朝文风是南朝文风和北朝文风并存,但还是以( )为主。

2.在隋唐和唐初的诗坛上,( )以其澹远的诗风独树一帜。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孟浩然诗《 》中的名句。

4.高适诗歌的体裁多为古诗,尤以( )为佳,代表作有《燕歌行》。

5.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指( )。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能使我开心颜。”出自李白诗《 》。

7.《连昌宫词》是( )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8.古文是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 )相对立的。

9.韦庄的词集名为《 》。

10.历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是《 》。

11.宋代散文的共性是( )。

12.晏殊的词句“酒醒人散得愁多”颇显富贵闲人之气,此词的词牌名为《

13.王国维在其著作中把( )比作“词中老杜”。

14.苏询散文最为人赞赏的是《 》,论证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

15.“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杨万里的《 》。

16.北宋的( )提出一整套“诗法”,许多人翕然相从。

17.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 )”的主张,力图界清诗词的区别。

18.张炎的《 》是一部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

19.( )是金代词坛上成就最突出的作家。

20.严羽的诗论著作名为《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空梁落燕泥”的诗句出自( )。

A.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B.骆宾王的《帝京篇》

C.薛道衡的《昔昔盐》 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谁评价李白的( )。

A.杜甫 B.苏轼 C.李商隐 D.陆游

3.《虬髯客传》写的是( )。

A.杨素宠妓红拂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

B.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相爱的故事

C. 张倩娘为追求自由爱情灵魂离躯体而去,终得与情人结合的故事

D. 荥阳生赴京应试与李娃相恋的故事

4.周邦彦曾任北宋下列哪个机构的官员?( )

A.大晟府 B.中书省 C.秘阁 D.大理寺

5.下列哪种称呼是指李清照。( )

A.易安居士 B.东坡居士 C.稼轩居士 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属于“初唐四杰”作品的有( )。

A.《长安古意》 B.《在狱咏蝉》 C.《从军行》

D.《昔昔盐》 E.《帝京篇》

2.李白思想中包括那些方面( )。

A.儒 B.道 C.仙 D.侠 E.法 》。

3.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已进入成熟的阶段,而成熟的标志有( )。

A.作家数量增多 B.作品数量增多

C.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D.作家开始有意识从事小说创作

E.出现了大批传奇专集

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苏辙所作的是( )。

A.读孟尝君传 B.教战守策

C.答谢民师书 D.《武昌九曲亭记》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李清照的后期作品。( )

A.《永遇乐》(落日熔金) B.《声声慢》(寻寻觅觅)

C.《凤凰台上遇吹箫》(香冷金猊) D.《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四、 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四杰”在彻底否定齐梁诗歌的基础上,努力创出一条诗歌发展的道路。

2.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歌。

3.“花间词人”,又名“西蜀词人”,指全部由西蜀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

4.秦观在词的创作上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不以男女之情为主要内容。

5.姜夔一生布衣,浪迹江湖。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上官体

2.诗仙

3.三苏

六、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述唐传奇的发展阶段。

2.简述姜夔词的主要内容。

七、论述题(14分)

谈谈苏轼对词体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隋唐宋金文学模拟试题(一)答案

一、填空题

1.南朝文风 2.王绩 3.过故人庄 4.七言歌行 5.谢眺

6.梦游天姥吟留别 7.元稹 8.骈文 9.浣花集 10.花间集

11.平易自然 12.浣溪沙 13.周邦彦 14.六国论

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黄庭坚 17.词别是一家 18.词源

19.元好问 20.沧浪诗话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A 5.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E 3.ABCDE 4.ABC 5.AB

四、选择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对

五、名词解释

1.初唐诗歌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其中为唐太宗所宠信的宫廷侍臣上官仪作了许多嘲风月、弄花草的宫体诗,风格绮错婉媚,而且还把作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方法,时人称他的诗为“上官体”。

2.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是因为李白行事豪放不羁,有神仙气质;其诗豪放飘逸,多【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写神仙等事,故称诗仙。

3.北宋;苏轼、苏洵、苏辙;文学家;

六、简答题

1.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初、盛唐时期。此时的小说还比较简单,留有志怪小说的痕迹。二是中唐时期,此时为唐传奇发展的高峰时期。三是晚唐时期,此时涌现了大批的传奇集等。【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其词内容以流连风景,咏物赠答,感慨身世,歌咏恋情为主,也有一些时世之慨,身世之悲。

七、论述题

1.诗词一体的的词学观念:诗词同源,词自为一家;

2.题材极为广泛;

3.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与方式:变柔情之词为豪情之词;

4.“以诗为词”的手法;

5.用题序和典故;

6.变词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豪放旷达的词风。

第四篇:《八年级课文《声声慢》习题解析》

1 .找出本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请指出哪一句是本词的主旨句,词眼又是哪一个

词?

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本句中“愁”字是本词的词眼。本词(愁)

概括力极强,它写出了作者丧夫之痛、沦落之苦、亡国之恨等等愁。 本词中另外一个直接

抒情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个句子运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

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现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

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此词一语双头,既明指

环境的冷清,也暗指心情的孤寂清寒,表现了作者在丈夫去世后置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

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直接抒情(抒情方式),总括了命运的悲惨和心情的悲痛。抒发

了作者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作者用这七组叠字,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它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悲戚的感情基调。。

2 .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

了怎样的意境?请分析这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

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的意境:哀婉、凄凉、愁苦、

怅惘。

意象及其表现的情感探究: (1)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

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

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结

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 雁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

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

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

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

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结论: 雁

象征离愁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是什么花?象征了什

么?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

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

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憔悴

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细雨:“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

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

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

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

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

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

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中的作者说酒是“淡酒”,“淡”字用在此处有

何含义?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

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

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写的是菊花盛开还是残花遍地?憔悴的

是人还是花?

明确“看法一:残花遍地,憔悴的是黄花,实际上是双关,以花喻人属于正衬:

看法二:菊花盛开,憔悴的是人,黄花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乐景哀情,是反衬。 不管

是菊花盛开还是残花遍地,都是衬托出人已容颜憔悴,身心疲惫。

提问预设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作者为什么强调大雁是“旧时相识”?表现了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异地相逢,勾起作者多少伤感。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

的旧相识!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

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正伤心”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

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 大雁可以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

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沦落他乡的漂泊之感。

2、“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1)直接抒情。开头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

情基调。结尾照应开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是直抒胸臆,用主旨句点明主旨。

全词笼罩在一种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中,最后一个“愁”字把主人公的愁情推向高潮,画龙

点睛。

(2)巧选意象,间接抒情。中间间接抒情,恰当选取“酒、秋风、 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等昏暗、低沉、冷色调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烘托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借景抒

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巧用叠字,创意出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描绘了

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

3.《醉花阴》与《声声慢》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

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这两首词一首写于前期,一首是晚年之作。由于历史

背景的不同、生活处境的变化,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写愁,但在早

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而晚年所抒发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

愁。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

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

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了解作者生平身世,学会“知人论世”。【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找词眼(或中心句),悟主旨。

(3)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和感情。

(4)抓表现手法。

(5)展开想象和联想。

归纳全词: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

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

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

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

碑。 课后巩固:请用准确的语言翻译诗歌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

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

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

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

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准确的语言翻译诗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瑞销金兽 愁永昼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人比黄花廋 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他晚来风急 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拓展延伸

1、写愁名句集锦: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 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

春》) (4)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 遍

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2、李清照词作欣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五篇:《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考试试题》

山东省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考试题

命制:董老师、王老师 审核: 2016.2.24

一、(每小题3分,共1 5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竹海中有着太多的美,值得摄影家、画家去发现和(品味/品评)。株长达十余米的高肩叶藤竹,是摄影家的最爱。这种攀缘缠绵、身材高挑的竹子,如果遇到一只鸟落到竹梢上,竹竿便会很优美地倾伏下来, ,产生难以明状的奇妙美感。画家最痴迷的是马来甜龙竹。 ,犹如翠绿的底色上布满了花纹。它裸露出褐色的根茎,根茎上的须根排列有序地生长出来,极像一个毛茸茸的大线团。须根生长非常有(规律/规则),均匀地向下舒展开去,即使交织到一起也错落有致;根部的竹节长势有别,或长或短,使得竹节上的须根有了韵率般的疏密。次序井然的须根和纵横交错的枝叶把整个马来甜龙竹(装点/装扮)得风情万种。

1.依次选用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品评 规则 装扮 B.品评 规律 装点

C.品味 规则 装点 D.品味 规律 装扮

2.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攀缘 身材高挑(tiāo) B.竹竿 难以明状

C.裸露(lù) 错落有致 D.韵率 风情万种

3.在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打破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 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的这种竹子

B.打破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 这种竹子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

C.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被打破 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的这种竹子

D.千篇一律直冲天空的固定形态被打破 这种竹子竹节短粗并且长满了白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信手拈来一根根普通的金属丝,随意弯曲,不一会儿,一件件精致小巧的自....

行车、威武霸气的变形金刚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B.马英九提出的“和平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南海地区海空航行飞越自由与安全”的主张,与美国“航行自由”的论调不约而同。 ....

C.在教师节前,国务院给全同中小学教师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其中包括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与之配套的方案呼之欲出。 ....

D.在国内某航空企业与“去哪儿网”的纠纷中,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规违法。对此,有关部门不能仅听一家之言,而应详细调查,公正处理。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西南财大知名教授大闹机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和报纸报道,引发网友热议,涉事教授的行为,引发了师德何在的叩问。

B.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积极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C.广东省《融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D.治理雾霾,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 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 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 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 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 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 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 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 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 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

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 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 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

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拾皆是。

B.“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

D.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

7.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

B.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的思想。

C.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的表现。

D.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和”的表现。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

B.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

D.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

三、(每小题3分,共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王思远传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详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 恩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日:“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

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

思远传》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

B.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案:查究

C.今一旦赞人如此事 赞:赞同

D.卿可数诣王思远 诣:拜访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其女被废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资助养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宴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恩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吸纳他的建议,且颇为得意,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第二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3分)

(2)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3分)

(3)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4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①

第六篇:《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山东省滨州阳信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文章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秦观《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答案

第七篇:《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

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作。

9.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文章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出自。(4分)

参考答案:

9、“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2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2分)

10、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秦观《如梦令》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87526/

推荐访问:秦观鹊桥仙赏析及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