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4-19 11:21:5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及解析:诗歌鉴赏》

(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解析:还未展开 芳心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二).(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①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

②③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

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三).(2012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①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②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答案参考: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四). (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

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五).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六).(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①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②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七)(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

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

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八).(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九)(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

第二篇:《2012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2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

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桅杆/宫闱 聒噪/恬静 模具/模范 ......

B.清雅/菁华 旖旎/绮丽 处所/惩处 ......

C.歧视/跻身 橄榄/鸟瞰 角斗/角色 ......

D.赝品/鹰犬 殉情/徇私 参谋/参差 ......

【分析】答案是B。此题型模式从2008年开始至今,没有变化。相比较其他省份的给加点字给注音来判断正误的题型,广东这道题目算是难度稍大的。今年所选字都是多音字和形近字,没有过分生僻的,学生容易在“桅杆/宫闱”和“处所/惩处”两处出现徘徊和不确定。一旦记忆有所模糊,这个题目就难以做对。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楼,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 B.肆意 C.忤逆 D.颐养天年

【分析】答案是A。依然是将成语和词语放在语段中来考查。较2011年又增加一个词语,成为两个成语两个词语的较稳定结构。有极大可能延续。所考成语和词语都是生活中常用的,也是复习中多次涉及到的,学生理解起来不难。从成语意义和词语的色彩用法上都较好判断,只要掌握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本意就能够做对此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

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

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

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

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分析】答案是B。考查了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两种病句类型,相较去年,考查的病句类型集中,A、D两个选项同属于残缺,相对来说这是出题的失当之处。C选项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句子难度都大于去年,学生做起来会比较纠结。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

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

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B. C. D.

【分析】答案是C。2009年至今语意连贯题考查的都是议论性文段。本题今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从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出排列顺序。通过读题目,可以确定一定排在一起的两句且先后顺序也能确定的分别是⑥、⑤③,这两组句意之间形成对比,正好是用句构成这样的转折。所以对照选项,只能是C。这个题目难度不大,考生必须拿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

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

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①

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

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於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

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

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

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分析】延续往年的人物传记文章,内容也没超出清官、好官范围,本文除传主外几乎没有涉及其他人物,出现的也只是点到名字没有相关事迹,所以只要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按照“什么时间任什么职位有哪些成就”来理清传主的经历,那么梳理文章大意就还是不难。文章篇幅不长,减少了阅读的时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

【分析】答案是C。文言实词的考查没有涉及到词类活用,所考字意都是该字常见的意思。迷惑项是B选项的“豁”字,但学生回归原文,再加之现在的“豁免”一词,也能判断。而C选项的“举”字,回归原文,注意标点符号,并对照前文提到的河流名字,可明确这里后面的刘河、白茆、练湖、孟渎等是地名,后面“诸工”是指工匠,能够推断出应该是“兴起、发动”之意。【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出为川东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④③②

结为婚姻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

【分析】答案D。考查了“为、之、所、以”四个虚词,“之、以”两个虚词在2011年广东高考也考到。可见文言虚词的考查,都还是倾向于重点考查的18个虚词中的重点常见虚词。考查涉及的词性较多,A选项的“为”均是动词,第一句译为“做”,第二句译为“成为”;B选项考查了“之”的句中助词和代词的两种词性;C选项第一句“所”为名词,第二句的“所”与后面的“经”字构成所字结构,虽也表示名词意义,但是必须与动词“经”放在一起连用才有此意义;D选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③④⑥

【分析】答案是D。这是广东一贯延续的题型,其他省份考的已是不多。审题抓住是表现传主的“实心任事”这一关键。所给6句的陈述对象都是陶澍,不用考虑是否是其他人的做法,只需对应题目要求就好。迅速阅读,可首先排除⑤句,就可排除了A、C两项,①句是陈述陶澍能力被认可,不能直接体现“实心任事”。可确定答案是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 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 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分析】答案C。从命题模式看,依然是选不正确的一项,这一模式从2009年一直持续至今,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对考生来说难度稍低,选项信息还有助于理解文章。近几年的考点设计依次是08年考张冠李戴、强加因果、语句误译,09年张冠李戴,10年张冠李戴,11年无中生有。12年考查了张冠李戴。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分析】此题是今年广东高考语文的一大变化,把文言断句的题目拿掉,翻译加了一句4分的题目,增加了试题的难度。断句通常是对3处有一分,考生基本上能得到3分,而换成翻译,得分率必然会下降。但所给翻译的句子难度不大,比2011年翻译的两个句子难度有所降低。三个翻译的句子没有涉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涉及“病”和“施”两字。三句的得分点字分别为“略”“去”“歉”“旌表”“以”“病”“施”。

参考答案:(1)收成不好的年头就用(捐的粮食)来赈济,收成好的年头就再捐(粮食出来),大概和社仓法一样但是出去了它的弊端。(2)创建编辑了《安徽通志》,记录表彰忠孝节烈的人以此来鼓励(树立好的)民风民俗。(3)晚年的时候打算将治理淮北的方法推行到淮南,但是已经患了风痹症,未能完成他的举措。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分析】体裁:诗歌,另注:诸多版本把白珽归为宋代诗人。选材方向:非名家,也非名篇。诗歌以写景为主,语言浅显易懂,不难理解。表现手法是历年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通常会与诗歌的主旨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关联起来考查,今年没有涉及到思想感情考点,明年需引起注意。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分析】明确考查内容:表现手法。考点难度不大,直接指出就考表现手法,比以往的隐性考查更容易明确答题方向。只要学生掌握基本诗歌常识,找准颔联,想写出表现手法还是不难。重点在于“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②①

第三篇:《近5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

第四篇:《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

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

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

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

“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

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

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

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

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

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

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

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

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

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

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

“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

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

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

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

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

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

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

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

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

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0、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

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

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

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

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

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

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

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

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

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

达到要求。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

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

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

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

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①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②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

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

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

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第五篇:《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班级: 姓名: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落 叶 修 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 刘子翚《海棠花》)

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四、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五、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六、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忘却溪南旧钓矶?(2分)

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八、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九、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十、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

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

十一、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

十二、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落空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十三、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十四、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十五、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 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十六、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

十七、辽宁卷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5分)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一、【参考答案】 12.(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黄平科)

二、【参考答案】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作品赏析】

《思远人&8226;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第六篇:《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 本文来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文章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出自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2012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元]白珽《余杭四月》解析】阅读答案

第七篇:《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

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文章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11.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回答该类题,先阅读有关语段,整体感知内容;在逐层概括层意。(1)注意从“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开始回答,可从新建筑物涌现、人民文娱生活丰富、旅游开发三方面概括。(2)审清题干“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要求”,把握重点词“历史气息”,找到答题区间,分点概括。这里主要体现在“渔梁渡口”“古色古香、有旧联的桐君祠”“生发新芽的古桐”三方面。

12.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该类题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从特殊位置入手、从修辞手法入手、从相邻的句子入手、从句子的陈述主体入手、从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入手进行解析。本题中,可以从内容(内容重点、手法、思想情感)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划线句子写古诗词中樱桃形象,大量引用名句,照应了上句樱桃“时令短”“不易发现踪迹”的特点,与下文樱桃的新形象形成对比,为作者下文情感的转变做了铺垫。【樱桃|黄裳|阅读答案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阅读答案

【答案】作者借樱桃写充满生机的未来,前面写桐庐的变化,桐君祠正在重修整修、古铜树生发新芽都表现了桐庐的未来充满生机,丰富、坚实、健旺,这与樱桃的形象是一致的,前面的内容为后面集中写樱桃做了铺垫,提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分别为为C级何D级。语段安排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结构上,起到点题作用,内容上突出主旨和“樱桃”的形象,也凸显了散文的特色——“形散神不散”。

1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具体回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理解“见识与魄力”的具体含义,见识,指明智、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再结合文本,从作者选择的材料和表达的思想中去挖掘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从文中对旅游景点的判读——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对樱桃悲春的新解释——“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谈即可。分条具体阐述,整合答案,不可脱离文本,做到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87673/

推荐访问:2012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