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

来源:爱牙日 时间:2018-08-25 0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爱牙日】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共10篇)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一):

谜面:四四方方一座城,光彩夺目玉中生.

国字咯,简单啊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二):

36种动物猜谜语
1.四四方方一座城,两路兵马乱了营;黑兵要把白营占,白兵要把黑兵擒.
2.兄弟两人同走路,摆一摆来走一走;常年劳累不停歇,走来走去未出户.
3.扁圆脑袋细长身,看图看画最认真;牢牢盯住不移动,只见脑袋不见身.
4.一群鸭子合唱歌,黑的少来白的多;鸭子头上按一按,唱起多来米法梭.
5.两军实力相当,隔河摆开战场;要想着着取胜,全靠指挥有方.
6.一排牙齿白的多,肚里呼吸口唱歌,只要你把牙齿按,就唱多来米法梭.
7.头戴翎毛一朵花,脚穿布鞋圆疙瘩;一生爱跳腾空舞,弹蹦旋转是行家.
8.受到吹捧就自大,没人吹捧就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遇到打击就爆炸.
9.一个孩子轻飘飘,摇摇摆摆往外逃;一心只想上云霄,可惜绳子挂得牢.
10.一条长廊窗户多,纸糊窗子有一个;轻轻一阵春风过,伟来一曲动人歌.
谜底从下面找:
1.光明-骏马 2.银玉-蝴蝶 3.太平-水龙 4.只得-野猫 5.神威-狮子 6.日山-鸡 7.井利-金鱼 8.元吉-长颈鹿 9.青云-鹭鸶 10.金官-斑马 11.金官-喜鹊 12.有利-大象 13.音位-蜘蛛 14.万金-花蛇 15.逢春-孔雀 16.坤山-老虎 17.荣生-白鹅 18.上招-燕子 19.三槐-猴子 20.正顺-大雁 21 板桂-螺蛳 22.福孙-狼狗23.月宝-兔子 24.江祠-火龙 25.天申-家猫 26.元贵-螃蟹 27.汉云-黄牛 28.吉品-山羊 29.占魁-鲤鱼 30.志高-蚯蚓 31.合同-鸽子 32.河海-青蛙 33.明珠-猫头鹰.34.茂林-蜜蜂 35.天良-黄鳝 36.必得-老鼠
急.今晚到明早回答有效谢谢~

1.日山-鸡 2.4荣生-白鹅 /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三):

猜字谜 有目看不见,有心记不住() 左是山,右是山 下是山 山连山 山靠山 不是山()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字谜: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 田
  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苦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跑,一个跳, 一个吸血,一个吃草. 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战吕布打掉巾冠, 骂候成盗去花马, 恨董卓有心无肝. 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 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 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 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 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 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 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 去头去尾还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 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 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 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 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 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 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 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 札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 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 彬 没有鼻子没有眼,牙齿长在耳朵边, 一看就知不正派,及时改正还不晚. 邪
  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 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 喜 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 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 误
  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 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 午 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 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 冰
  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个谜语叫你猜, 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 姓 炮土象马一盘棋,老将当中笑嘻嘻, 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 软
  一字难猜着,头长两只角, 身上六个嘴,嘴下八只脚. 典 看来有两人,面目很难分, 不象是大夫,倒象是工人. 天
  南字反方向,口字在中央, 上下二四点,大家猜猜看. 燕 待月西厢一寺空, 张生普救去求兵, 崔莺未提佳期事, 恼恨红娘不用工. 徽
  有一有二又有三, 中间一笔连成串, 笔划虽少分量重, 公社粮棉堆成山. 丰 一个无力旁边站, 一个有力床上躺, 此事并非不公平, 只因受损不健康. 伤
  四四方方一座城, 里边住着十万兵, 另有八万去打仗, 还有二万守着城. 界 一字九横六直, 几个学生不知, 一同去问老师, 老师想了三日. 晶
  四面有山不显, 二日碰头相连, 居家一十四口, 两王横行中原. 田 没水真是难,没手也是难, 有水又有手,再也不为难.(打二字) 滩、摊
  是土不象土,用它把水抽, 河边它常在,不洞必须补. 堤 虽有十张口,只有一颗心, 要想猜出来,必须动脑筋.
  思
  ●.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四):

中国古代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着说明什么

  中国37处世界遗产名录
  至2008年7月,中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 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2004年7月,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黄山雄踞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山体伟特,玲珑巧石,万姿千态.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自古以来,历游名山者多以为黄山之美不亚于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历代游客盛赞“天下名景集黄山”,谓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嵋的清凉,黄山兼而有之.黄山胜景,以峰为体.这里峰林如海,辟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美不胜收.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 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10余种珍贵动物徜徉其间,使黄龙景区的特殊岩溶地貌与珍稀动植物资源相互交织,浑然天成.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武凌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总面积264平方公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等三大景区组成.主要景观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加之沟壑纵横,溪涧密布,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 85%,植被覆盖率99%,中、高等植物3000余种,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园林花卉多达450种.陆生脊椎动物50科116种.区内地下溶洞串珠贯玉,已开发的黄龙洞初探长度达11公里.武凌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而闻名于世.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以“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而著称的九寨沟位于东经103 ° 46 ′ -104° 4′,北纬 32 ° 51 ′ -33° 19′,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尕尔纳山峰北麓,海拔在 2000 米 至 3000 米 之间,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市 435 公里 .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武当山,雄峰峻岭,标奇孕秀,耸立于中国西部山区城市--十堰市境内,东经1100,北纬320附近.景区“绵亘八百里”.在古代,武当山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显赫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峰宝地”;在当代,国务院称誉武当山古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
  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在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现占地41 公顷,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 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庐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富有独特的庐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庐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17、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 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8、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20、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天坛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它那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广阔的天空和那象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就油然而生.这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 ,而由人间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21、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属中亚热带地区.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23、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
  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
  24、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西递: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宏村: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 文化遗产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辽宁)2004.7
  明显陵: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而华美,如世桃园,绮丽而又神秘.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28、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 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异景观.
  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遗产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传来消息,主体坐落于吉林省集安市的“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增加到30个.该处入选理由是:建筑技艺精湛,堪称同时代工艺的典范;艺术成就突出,特别是墓葬中的壁画,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文明内涵富有特色,众多珍贵文物都反映了高句丽时期独具特色的文明.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续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吉林、辽宁等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31、澳门历史城区 2005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连结相邻的众多广场空间及二十多处历史建筑,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覆盖范围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二十多处历史建筑.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12 自然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33、中国安阳殷墟 2006.7.13 文化遗产
  中国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占地约24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殷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遗产
  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 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36.福建土楼 2008.7.7 文化遗产
  福建永定土楼位于龙岩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遗产
  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东北部,古有“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称,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境界而得名.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四季景色绮丽秀美,三清山有着其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区边界合理,有效地保护了景观的自然性和维护景观品质所必需区域.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五):

孔子是什么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
姓名: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朝代:春秋
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评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睾(名睾,字夷父又作祈父),睾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纪送出重围,然后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复娶颜徵在,时叔梁纥已六十六岁,而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遂生孔子.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徵在卒.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享年五十岁.孔鲤生子孔及,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著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流离一生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其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政治生涯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五十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五十一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六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六十四岁时又回到卫国,六十八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七十三岁,患病,不愈而卒.
教育生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七、八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六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九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 孔子.
第二阶段:自三十七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五十五岁(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十八年的时间.这十八年中,孔子虽然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六十八岁(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五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六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性格其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愈挫愈愤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六):

书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有什么特点

  在纸发明以前,供书写的材料多种多样,除了甲骨、竹木、帛以外,从一些记载和已得的实物来考察,在世界范围内,至少还有下面一些:
  石头.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2067-前2025年)曾制定一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载有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条文,据说就是刻在一根高八尺的石柱上的.这可以称为石头书.缅甸也有石头书,现藏在被称为“多宝之城”的曼德勒.书由大理石板制成,共731块,每块高一米半、重两吨多,全书占地面积超过五公顷.书的内容系讲述佛教哲学.我们中国也老早就有了石头书,至今能见到的很多.其中成书最早的要推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县掘到的十个石鼓,上面的文字即被称为石鼓文.另有汉代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石经、北宋汴京国子监石经、南宋杭州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以及北京附近的房山石经等,也都是刻在石头上的.
  铅.十七世纪末,有人在罗马买到一本铅书,外皮与正文六页,都是铅板做的.
  铁.我国古来就有“铁券丹书”之说,两千多年前的晋国还曾把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铁鼎上.前不久保加利亚加布罗夫斯克市“讽刺与漫画作品”博物馆还展出了由弗拉茨·科斯托夫铸成的一本铁书,重四公斤,全书共二十页,书的内容是加布罗夫斯克市的著名的格言和谚语.
  羊皮.公元前二世纪,柏加马斯国王曾用羊皮写字.小亚细亚佩尔加梅城的人们也把小羊皮或羊皮在石灰水中洗净、晾干,绷在框架上,用厚石将它打磨平整,再涂上蜜,制成羊皮纸,再用来写书.
  人皮.在法国德勒斯登的图书馆里,有一本墨西哥历书,是写在人皮上的.维也纳也有一本用同样材料制作并带有图书着色的墨西哥抄本.法国有一位伯爵夫人十分喜爱著名天文学家、诗人卡米尔·弗拉马立翁博士的诗集《空中的土地》,她临死以前在遗嘱中提出要用自己肩上的皮装订这本书,后人照办了,并且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烫有这样几个法文金字:“遵照一位女士的心愿,用她的皮装订而成.1882年.”
  兽皮.据说古代柬埔寨曾用麋鹿皮染黑后写一般文字和官府文书,但不是用墨写,而是用一种粉黏合搓成小条子在皮上画字,画后永不脱落.
  木.这与我国古代的木牍在形制上是不同的.外国出现木书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它的做法是,在当书页用的薄木上浇上溶蜡,趁蜡未干的时候将其刮平,待蜡凝固后,用尖棒在蜡上写字,然后用绳子把数块写好字的木板串接在一起,就成了书.
  草.埃及尼罗河上游生长一种灯芯草,茎高约六尺,有人称它为“埃及芦苇”,也就是所谓“纸草”.在古代,当地人将纸草加工成长卷,在上面写字.这可称为“纸草书”.目前巴黎的卢浮宫还保存有四千五百年前写的一卷纸草书样本.
  树皮.古代拉丁人喜欢用树皮写字,现今德国卡塞尔市的博物馆里也存有用树皮写的书,每本书的背脊上还钉有金色小牌,上用德文、拉丁文两种文字注明书名.
  贝叶.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过去傣族人用它的叶子刻写经文,称贝叶经.西双版纳原有的五百多座佛寺里保存贝叶经五万册.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现代尚有钢书.此书陈列在南美洲巴西圣保罗市中心广场上,是用不锈钢薄板铸刻的,共—千页,书中记录着圣保罗城市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七):

在地球说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地图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又是什么样子的?

地图,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十分普及了,甚至到了出门必带地图的地步.那么,中国何时开始有了地图呢?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或旅行的指南.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感动了河伯.河伯是黄河的水神,禹为治水踏遍山川、沼泽,忽一天看见河伯从黄河中走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禹借助地图,因势利导,治水取得了成功.“传说”虽然不能证实地图起源的具体时代,但从侧面说明,约在四千年以前,我国先民已经使用地图了.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而九州的长官把图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文中的“百物而为之备”,很明显说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图.可惜,原物流传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地图.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在哪里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在古巴比伦北部的加苏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内)发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图.图上绘有古巴比伦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距今大约四千余年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是一种什么图
1986年我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
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据有关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300年.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一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专家们认为,该地图的出土为我国先秦发达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用地图是什么图
世界上现发现的最早的军用地图,是1973年12月在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彩色绢绘驻军图.
这张图画在一幅绢帛上,比例尺约为十万分之一,图上分红、蓝、黑三种颜色.居民点用黑色圆圈表示,山脉用黑色“山”字形符表示,河流用青色,道路用朱红色.这些地理要素均表示在第二层平面上,而且定位精确.在第一层平面上,突出表示军事部署:红色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种套框表示九支军队的驻地、指挥点和关卡,红色线条区分防区的界线.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据考证,这幅图是距今2100多年前汉文帝时绘制的.当时南粤王赵佗企图割据一方,破坏国家统一.这幅地图体现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双方的兵力部署.用地图作为将军的殉葬品,充分反映出古代军事家对地图的重视.
外国军事专家认为,这幅《驻军图》》证明,两千年前中国军事科学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最早的测算专著是哪一部
测量和计算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我国测量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也发展起来.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出现了第一部测算专著——《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所著.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于该书之后.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小(临邑).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重差测量术.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著.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最先提出“地球”概念的是谁
“地球”这一概念,有人认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经考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应是亚里土多德的老师柏拉图.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从自然哲学的观点上认为,宇宙中最完善的形式是球形,因而人所居住的大地也应该具备最完美的形式,大地只有呈球形才适应“宇宙和谐性”和“数”的要求.
当时柏拉图参加了古希腊的一个学术组织,这个组织将他的研究成果视为组织内部所有,对外严格保密,因此柏拉图的“地球”观很长时间未得到传播.后来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老师的观点,并在观察了月食等大量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才大胆予以发表.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类是怎样认识它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面貌已愈来愈清楚明白.但是,人们对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的.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地球的样子曾流传过许各传说和神话,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地球.例如,中国的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西方的古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就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学者们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认识地球.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为圆球的说法.又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等自然现象也认识到大地是球形,并接受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发表了“地球”的概念,但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证明.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稍后,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完整的阐述,也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但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又说天圆地平.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是很不明晰的.
从公元 6世纪开始,西方在宗教桎梏之下,人们不但不继续沿着认识物质世界的道路迈步前进,反而倒退了.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时却在迅速发展.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地测量的,这在世界尚属首次.并由此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弧长为132.3公里,比现代精确值大21公里.之后,阿拉伯也于9世纪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弧度测量.由此确认大地是球形的.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直到400多年前的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但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并未就此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地测量学科的形成与丰富,人们观测和认识地球形状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三角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等都是重要手段.近代科学家牛顿曾仔细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得出地球是赤道凸起,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形状像个桔子.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南北两个半球是不对称的.南极离地心的距离比北极短40米.因此,又有人把地球描绘成梨形.
以上,对地球的认识,仍是根据局部资料和间接手段得来的.如果人们能远远地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那该多好!1969年7月20日,美国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就看到了带蓝色的浑圆的地球,有如在地球上观月亮一样.科学家们根据以往资料和宇航员拍下的像片,认为最好把地球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至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完成了呢?还没有.这是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而且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运转着、变化着.
世界历史上最早估测地球半径的人及使用的方法
公元前3世纪,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先应用几何学中圆周上一段弧长S、对应的圆周角△φ同圆半径R的关系,估算了地球半径的长度.
他发现在埃及色尼城夏至正午时,阳光直射井底,而同一时刻在亚历山大城太阳向南偏7.2°.由此得出亚历山大与色尼纬度相差△φ=7.2°.利用当时经商驼队行走的时间估计两地的距离S约5000斯塔第(1斯塔第相当157.5米),按式
R=S/△φ
计算得地球半径R约6300公里.在当时条件下算得这个数是相当不简单的.这和后来用先进仪器设备测量出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埃拉托色尼的功绩在于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方法并且最早以估测结果证实“地圆说”.
“地扁说”是怎样被证实的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已有学者提出地为圆球的说法.1522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激起人们对地球形状的关注.但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惠更斯等学者根据万有引力理论,提出地扁学说, 认为地球不停地围绕地轴旋转,其形状必然为两极略扁的椭球.
地球南北略扁可用弧度测量方法证实,由于靠近两极的子午椭圆曲率小,其曲率半径大;而靠近赤道的子午椭圆曲率半径大, 曲率半径小.子午椭圆上相同的1°弧长,必然是S北>S南.1683~1718年,法国卡西尼父子在过巴黎的子午圈上进行弧度测量,由于测量误差大,得出了地球是南北狭长的长球,这与惠更斯根据力学定律所作的推断在好相反.为了解决这一疑问,法国科学院于1735年派遣两个测量队分赴秘鲁和北欧拉普兰进行弧度测量,从而证实了地扁说.并用两个参数表示地球形状大小,即地球长半径α和短半径b.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飞跃,但这次飞跃过程经历了2400年.
重力测量是地扁学说的很好佐证:纬度低的地方重力值小,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远;纬度高的地方重力值大,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近.因此,地球是扁球.
什么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璠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唐代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元代朱思本,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舆地图》,精确性超过前人.此法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一行高僧对测绘科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天文测量学自汉代以后已有很大发展,到唐代中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一行高僧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行高僧原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测量学家.武则天的后人武三思为争夺皇权极力拉拢张遂,张不甘作其帮凶,参与朝政,剃发出家当了僧人.唐玄宗在经历了武则天之后的政局动荡,为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之治.当时沿用了五六十年的天文历法《麟德历》因未顾及岁差以致预报日蚀几次不准,唐玄宗于是召回出家多年的一行,令他负责改历.
一行在接受任务以后,便要求太史监“测候星度”.但是太史监所存的仪器已不适应双历的需要.当时有个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了一个黄道游仪,并已经制成了该仪器的木头模型.在一行的支持和领导下,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铜铸造成此仪器.这台仪器既可以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可以用来测定月亮和星宿的位置.同年,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在继承张衡“水运浑象”理论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有如地平,“立二米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能自动报时.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过了张衡.
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于公元724年,又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在一行的统一指挥下,由太史监南宫说率领,向全国各地进发.一行坐镇国都长安,指挥这一伟大工程.
这次测量工作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以河南平原为中心,北达现今蒙古的乌兰巴托,南达今湖南省的常德,他们在这些地方,分别测量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及北极高度,同时还把测量成果绘制成图.他们实测中得出的子午线的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在世界科学史上有重大意义.这次测量除了为修改历法提供可靠数据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求出同一时刻日影差一寸和北极高差一度在地球上的相差距离,以实测的资料否定了古人传统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结论,提供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长相当精确的数值,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人们通过实测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道路,这是世界测绘史上一项辉煌的成果.
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有什么特点
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一生先后采用裴秀制图法,撰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古山南国》、《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
他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幅图是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亦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宋代沈括在地图测绘方面的成就
说起沈括,大家部知道他写下了《梦溪笔谈》这一不朽著作.该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象的观察,
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百科全书.沈括这一科学巨匠,在地图测绘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沈括自小好学,游历四方,对地理学颇有兴趣,他在地图测绘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制作了地图模型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关于地图模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过详细的记载.他在巡行边防时,将看到的山川道路先后用木屑、面糊和熔蜡制成地图模型,皆不理想,后用木头雕刻成地图模型,献予皇上.因其形象直观、真实感强而倍受君臣的赞赏,且受朝廷推崇.这大概是我国地图制图历史上有记载的地图模型的创始.
沈括又于公元 1076年受旨修编了当时全国行政区划地图《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该图仅包括设有守、令等官的北宋王朝权力所及的范围.在编图过程中,沈括参考了汉代以来的地理资料和地图,核查了事实,去伪存真,并结合亲身经历,历时12年才完成.其间沈括政治上受压制,历经出使与贬谪,仍未放弃此项工作.此图件中的一幅大图可算是全国总图,其余诸路图18轴,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建制“路”分成18幅图,各图皆用黄绫装裱,十分精美.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上的建树
公元1231年,在邢州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到四五岁时,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尤其对探究自然现象感兴趣,小小年纪就制作过一些小的天文仪器,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13世纪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郭守敬.
郭守敬29岁时,奉命巡视大名、彰德等地.他办事认真踏实,尤其对所到之处的地形和水利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勘察.两年以后.他在上部(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当面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六项具体建议.忽必烈对此十分赞赏,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后来官至工部郎中,一直负责河工水利.在此期间,郭守敬治理勘测过的河、渠、泊、堰大小不下数百余所,其中对黄河中游地区的地形测量和京汴沿途的水准测量,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郭守敬在测绘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的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当时,郭守敬曾经从河套东头的孟门山(今陕西宜川至山西吉县一带)起,顺中条山往东,沿黄河故道测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纵横数百里地区内地势起伏的变化.这是在黄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积地形测量.大面积测量必须解决各局部测量数据的统一归化问题.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郭守敬“又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学,其不可得也”.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这一工作,对于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大面积测量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杰出科学成果.直到今日,世界各国的区域性测量,其水准测量成果均归化到以海岸某点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中去.我国现就采用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并在青岛设有水准原点,全国的高程均以此为基准.这一科学方法.仍将继续沿用.
浑仪和简仪是一种什么仪器
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观,人们会看到两架奇特的古代仪器.其中结构复杂,环环相套的叫浑仪;两组支柱支撑着双环的叫简仪.它们是明代制造的,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浑仪高约2.75米,长约2.48米,宽约2.46米.简仪高约2.5米,长约4.4米,宽约2.9米.都用青铜铸成,结构牢固,工艺华美,近看高大,远看玲珑,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冶铸技巧,机械制造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结晶,真是巧夺天工的天文仪器,罕见的艺术珍品.
在我国古代,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制造了,不过那时不一定称为浑仪.浑仪结构复杂,是由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环构成,好像一个镂空的球体,这些圆环分别代表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黄道圈和白道圈.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立圆为浑”,因此称这种仪器为浑仪.
浑仪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但总的思路是增多圆环,致使结构愈加复杂,遮挡星空的范围增多,影响观测.此外,要求多重圆环安装要同心,这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导致浑仪产生偏心差.到了北宋,科学家沈括首先在浑仪上取消了白道环,开辟了浑仪向简化方向发展的新途径.到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科学家在沈括的基础上对浑仪又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创造了新的简仪,简仪进一步取消了黄道环.这样,简仪从浑仪的复杂结构中分离出来,分解成由赤道环和赤经环组成的赤道经纬仪和由地平环及地平经环组成的地平经纬仪两个独立的仪器.这样的简仪结构十分简单,大大增加了观测的视野,克服了浑仪的两个最大缺陷,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赤道经纬仪和地平经纬仪是分装在同一个长方形的铜基座上,总称为简仪.
观测时只要转动赤道经纬仪的赤经双环和窥管,就可以观测到天球上任何位置的星星,并从赤经双环刻度上读得该天体的去极度.至于天体的赤经值,则可在转动南端的赤道环上求得.简仪的地平经纬仪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创造.观测时,只要转动立运双环和窥管,就可以测得任一天体的方位角和高度角.
在岁月沧桑中,浑仪和简仪饱经风霜.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法军将简仪抢到法国大使馆,过了几年才归还;德军将浑仪抢到德国波茨坦,到1921年才归还我国.“九·一八”事变后,浑仪和简仪迁至南京紫金山.日军占领南京后肆意损毁仪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仪器才得到很好的保护.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八):

5个带"城"字的城市和3个以人名命名的路名和有地名的诗【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

  地名诗
  川渝鄂皖青甘陕,(平平仄仄平平仄)
  藏内新宁两广山.(仄仄平平仄仄平)
  港澳台黔辽吉闽,(仄仄平平平仄仄)
  京津沪冀四江南.(平平仄仄仄平平)
  文中“两广山”指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山西省,“四江南”指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河南省、云南省、海南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x1e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集台湾地名诗 王水
  八卦岭北投新竹, 林口清泉涌瑞芳.
  淡水龙潭双溪秀, 竹围桃园三重香.
  浔阳令.两湖声
  久别浔阳,笔意迟疏.孤思慢坐迟春色,笑脸对人满楼吟.
  窗外常有雨意,房时也含风声.对一纸浔阳令,添几笔烟水图心思有长,语意乏力,强拼之.
  地名诗琐话
  古代诗人为了显示自己知识渊博,技艺高超,创造了别致的"地名诗"."地名诗"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双关的修辞方法,使郡县等地名暗含在诗句里面.这种诗在汉代出现之后,历代诗人都时有所作.如南北朝时代曾当过吏部尚书的诗人范云,便写过一首《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抚戈金城外,解佩玉门中.白马腾雪远,苍松壮寒风.临泾方辨清,安夷始和戎.取禾广田北,驱兽飞孤东.新城多雉堞,故市绝商工.海西舟楫断,云南烟雾通.罄节畴盛德,宣力照武功.还饮渔阳水,归转杜陵篷."在这首描写古代将士戍守边疆和当时边地萧索景况的五言古体诗中,一共嵌入了金城,玉门,白马,临泾,飞狐,新城,海西,云南,武功,渔阳和杜陵等十六个秦汉时期设置的郡县名称,其中大部分在诗中并不是以地名出现的,而是用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取其字面上的意义,如金城作坚固的城墙解,白马作白色的马解,安夷(音谐安邑,为秦置县名,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作安抚夷族解等等,既贴切又不露斧凿痕迹,十分工巧.但是,历代的地名诗,大多近于文字游戏,没有多大意思,这一点古人也认识到了,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如此诗只成戏谑,不足为法也."即使如此,只要应用得当,也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毛泽东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例如下:
  南京的六朝豪华,到唐代时早巳烟消云散,诗人们往往用怀古或览古的方式来抒发他们的今昔盛衰之感.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就是这类作品的杰作.诗人以采用民歌体来写诗而被推崇,这首诗也具有民歌的意味,它的前两旬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里所用的两个小地名,却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朱雀桥在六朝时,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也名朱雀航,正对着南面的城门朱雀门,是出入的要冲;乌衣巷在朱雀桥的东南,距秦淮河不远,是东晋最大的士族王、谢两家的府邸所在.挑选这两处地方,并且白描它们的衰落情景来暗示前朝贵族住宅区的深刻变化,是最好不过的艺术手段,且为转入下两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掺作了准备.诗既明自如话,而且这两个地名,迄今仍在使用,使我们今天读来,更感到乡土味特浓.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三旬包含地名.前两个分别说明所送客人的出发地点和要到达的地点,后二句叙的是别情,但只有最后一句,点明惟见浩荡的长江在天边流动而已,才将诗人的不胜怅惘之情推到顶点.可见这第三个地名是相当关键的.
  以苦吟诗人闻名的唐代贾岛写过一首《渡桑干》,每句含一地名,颇见匠心,今引录如
  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时并州是指汾水中游一带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咸阳在陕西关中;桑干河在山西北部,为永定河的上游.诗中所用的地名也可能是泛指.并州是指诗人旅居的地方,咸阳用来代表故乡.诗人为衣食所迫,旅居在外,时常思念家乡,本来一心想早日离开,不料事与愿违,反而被迫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时,反觉得原来的客地作为他的故乡了.怎样来表达这种错综复杂、曲折幽微的内心?诗人运用这四个平淡的地名,即和盘托出了.
  在李白的诗篇中,有不少地方歌咏月亮,当他二十六岁时,将要离开蜀地的时候,写了一首《娥眉山月歌》来向友人叙别.原诗如下: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平羌江现名清衣江,发源于夹金山的东侧,流经娥眉山的东北,至乐山入岷江.娥眉山与平羌山江都是这一地区有名的山水,诗人运用这两个地名,既是现实的即景,又驰骋想象,通过江流中的月影表示了别时的依依之情.第三句中的两个地名表示动身的地点和行经的旅程.青溪是一译名,属岷江下游的键为;第四句中的渝州即今重庆一带地方.下渝州出三峡,愈走愈远,离情也就更加浓郁深厚了.近人沈祖芬评此诗"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诗中所写的景是借助于地名来表达的.诗中接连用五个地名,可是不着痕迹,流畅自如,足以见出大诗人遣词用字的功力.杜甫的诗向被奉为诗史,又因这位大诗人;留意刻化一地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有图经之称.
  安徽宣城、吉林白城、江苏盐城、山东聊城、陕西韩城、山西运城
  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九):

《空城计》阅读题答案
一.1.调兵遣将2.蜂拥而至二.诸葛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摆下了“空城计”?三.你认为诸葛亮精心摆下“空城计”有何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


1.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2.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是什么字(十):

带虫字旁的文言文当中的字有哪些

一:天鹅飞去鸟不归, 怀念昔日空费心, 云开月下双匕影, 水流几处又相逢, 日落月出人倚月, 单身贵族尔相随. (我不能没有你) 二:天鹅飞去鸟不归, 良字无头双人配; 受字中间多两笔(双木非林心相连), 人尔结合就是自己. (我很爱你) 三:青山寺上一丛竹 天鹅还在鸟已去 前尘往事以成空 白云心中多条虹 心中有情藏不住 站在高处看远方 称断人和有谁知 (等我亲自说爱你) 四: 天鹅湖边鸟飞绝 白天相约解相思 唯忘只得我关心 双点齐把国玉移 无奈如何人归去 宝玉不见于谷外 双思只在内心旁 单身贵族尔相连 (我的心只可容纳你) 五:天鹅飞去鸟不归,回峰山中我独醉.良辰(晨)美景斜眼看,孤独寂寞深深埋.日夜花草为依伴,青春虚度苦不堪.此番招罪为哪般,有朝一日兄台来. (现无法确定是那一条,答案都是一样的烂.说法一:我仍朝思暮想着你 说法二:我一直在深爱着你 更有趣的是说法三:我峨嵋派弃暗投明 ) 六:天鹅一出鸟不见 一月有别心想你 一个人在把心牵 单身贵族已相连 双匕割月旁边站 树木靠土冲天跃 水流几处又落天 月里嫦娥口最甜 (我不能没有你杜鹃) 七: 天鹅飞去鸟未归,两木相连心相连,日去东海月归西,春季秋东是四季,良字无头死紧迫,您若无缘各自飞,丝线一家十一口,女氏出门何日归 (我想明年和你结婚) 八:情到浓时人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 念你忘你都不对,宁愿伤心自己悲. 不怨苍天不怨谁,人生不如梦一回, 惯看花开花又谢,却怕缘起缘又灭.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 九:心死两相依,知己所言真,人在尔旁站,饥饿去无食,故人想永共,还来还要走,至死都相遇. (忘记你我做不到) 十:天鹅独立鸟飞去,一月有别心想你,一个人在把心牵,单身贵族已相连,双匕割月旁边站,树林靠土冲天立,水流几处又在天,月里嫦娥口最甜. (我不能没有你杜娟) 十一:星星不见太阳光,永眠长逝莫悲伤,虚空极尽莫能计,每在心旁总情长,人随水去泪汪汪,心力点点酒苍茫,还记十月相倚伴,谁人犹在我他旁. (生死无悔全为有你) 十二:日出美丽立取上,残月屋下友情长,无奈您却无心往,白水一勺表衷肠,春雨绵绵别三笑,但已人去走下场,嫦娥无女不寻常. (最爱你的人是我) 十三:一人尔旁站,橘红无丝织,无山登峨嵋,椰子亦能语,深藏不见底,白芍本非草,寒冬病缠身. (你是我心中的疼) 十四:牛靠和尚屋,两人抬一木,两木不成林,水中鸳鸯成双对,一心两意记念谁,丝线穿针十一口,女氏还在日上游. (特来相亲想结婚) 十五:情到浓时心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念你忘你都不对,宁愿伤心自己背. (青梅竹马)
十六:树撑天枝难觅,怀抱可怜却无心,赵国有妃不是女,鹅血满天鸟难得,远去不想囊羞涩,受尽苦难又换友,无奈心中只有你. (对不起我不爱你) 十七:飞蛾扑火虫已逝,学友无子留撇须,偶尔留得一人在,三言并没有两语,牛仔过河搭木筏,仕别三日在这里,原来这字在界前. (我爱你一生一世) 十八:接受又离只作友,情人无心土月勾,竹已孤竹单思苦,从也单从独自愁,如需闭口一了伴,谁人无言又同游. (爱一个人好难) 十九:寒山寺上一棵竹,不能做称有人用,此言非虚能兑现,只要有情雨下显,天鹅一出鸟不见. (等你说爱我) 二十:淮海又见水退时,双人换走阻碍石,月顶右手不见口,青年男女树心旁,世上何物最懂爱. (难得有情人) 二十一:孝子要习文,鹅边鸟飞去,饶人必无心,河干人独立,还来还要走,相思只一心,好女愿他旁. (叫我如何不想她) 二十二:木目跨于心,古人做反文,小和尚光头,凄惨无泪水. (想做你妻)
二十三:鸟飞鹅跳,月上中梢,目上朱砂,已异非巳,勺旁傍白,万事开头,工戈不全,雨下挚友,称断人和. (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 二十四:悔意无心空对,大哥头上有条,接受不离只作,单身贵族尔相,朝夕相对盼夕,情人别离影孤单,二人想逢在此处. (每天爱你多一些) 二十五:友情雨下永相拌,人情相遇有艾时,大雁南飞非人字,方知缘了应无点,除夕过后是何天? (爱你一万年) 二十六:竹林上下一寒寺,他儒我僧少一仙,风中一人丘上立,矢口否认想成仙,尔等一人身旁站,百驹过隙空长叹,低头不语连疾走,遍山找寻头顶冠.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二十七:日长夜短愁几许,高处无口几人来,一人游弋芳草地,十士脚长披蓑衣,天鹅展翅鸟已飞,白勺烹酒无意义,空余一钩三点雨. (月亮代表我的心) 二十八:古树遮天枝难见,怀内无心甚可怜,赵国有妃不是女,鹅毛轻飘鸟不见,受尽苦难又挽有,自称有人伴君旁. (对不起我爱你) 二十九: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人无父?何女无夫?何树无枝?何城无市? (源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六字乃南无阿弥陀佛,后列为语咒.释迦行于尘,无日,无食,不眠,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南无阿弥陀佛.) 三十,星星不见太阳光,永眠长逝莫悲伤,虚空极尽莫能计,每在心旁总情长, 人随水去泪汪汪,心力点点酒苍茫,还记十月相倚伴,谁人犹在我他旁 (生死无悔全为有你) 三十一,春雨季 梧桐树上结丝绸;夏日凉 两人阵中称英雄; 秋风起 鸿雁传音数千里;冬雪飘 美女为何露半腰 (绝对重要) 三十二,树儿睁开眼,小子屋下眠,良心缺一点,日落残兔边 (相见恨晚) 三十三、原本有心花不开,偶尔有人来相伴,悔时无心已有泪,吞下口去悄无声, 来者耳边轻轻诉,缺少左边心相印,东风带走一二点 (愿你每天都快乐) 三十四、两难全,二尤泪流;梅依旧,移木有心. 不羁去,挥鞭策马;友朋离,乃共婵娟. (无悔四月)
三十五、树有心眼,西下美女,手扶下巴,人在尔旁,心死相依,言及自己,十件家具,白色勺子,子女双全,又住一起. (想要把你忘记真的好难) 三十六、狼无良心在青山,山山相叠真壮观,有米一斗头上顶, 下人抬头日为天,百日去一剩九九,知在里来病在边 (猜出来是白痴) 三十七,我心载着你,不上你的船,已在不言中,双人日下行,燕子离鹅去,马口解猜疑 ...\x09 我的心只可容纳你.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847481/

推荐访问:四四方方一座城 一座座四楞方方的石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