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

来源:爱牙日 时间:2018-08-25 0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爱牙日】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共9篇)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一):

36种动物猜谜语
1.四四方方一座城,两路兵马乱了营;黑兵要把白营占,白兵要把黑兵擒.
2.兄弟两人同走路,摆一摆来走一走;常年劳累不停歇,走来走去未出户.
3.扁圆脑袋细长身,看图看画最认真;牢牢盯住不移动,只见脑袋不见身.
4.一群鸭子合唱歌,黑的少来白的多;鸭子头上按一按,唱起多来米法梭.
5.两军实力相当,隔河摆开战场;要想着着取胜,全靠指挥有方.
6.一排牙齿白的多,肚里呼吸口唱歌,只要你把牙齿按,就唱多来米法梭.
7.头戴翎毛一朵花,脚穿布鞋圆疙瘩;一生爱跳腾空舞,弹蹦旋转是行家.
8.受到吹捧就自大,没人吹捧就疲塌;外表看来圆又壮,遇到打击就爆炸.
9.一个孩子轻飘飘,摇摇摆摆往外逃;一心只想上云霄,可惜绳子挂得牢.
10.一条长廊窗户多,纸糊窗子有一个;轻轻一阵春风过,伟来一曲动人歌.
谜底从下面找:
1.光明-骏马 2.银玉-蝴蝶 3.太平-水龙 4.只得-野猫 5.神威-狮子 6.日山-鸡 7.井利-金鱼 8.元吉-长颈鹿 9.青云-鹭鸶 10.金官-斑马 11.金官-喜鹊 12.有利-大象 13.音位-蜘蛛 14.万金-花蛇 15.逢春-孔雀 16.坤山-老虎 17.荣生-白鹅 18.上招-燕子 19.三槐-猴子 20.正顺-大雁 21 板桂-螺蛳 22.福孙-狼狗23.月宝-兔子 24.江祠-火龙 25.天申-家猫 26.元贵-螃蟹 27.汉云-黄牛 28.吉品-山羊 29.占魁-鲤鱼 30.志高-蚯蚓 31.合同-鸽子 32.河海-青蛙 33.明珠-猫头鹰.34.茂林-蜜蜂 35.天良-黄鳝 36.必得-老鼠
急.今晚到明早回答有效谢谢~

1.日山-鸡 2.4荣生-白鹅 /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二):

谜面:四四方方一座城,光彩夺目玉中生.

国字咯,简单啊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三):

在兰州、西安两大城市亦能买到新鲜的海产品,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 B.计算机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C.冷藏、包装技术的提高 D.有港口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

C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在兰州、西安两大城市亦能买到新鲜的海产品,其主要原因是冷藏、包装技术的提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四):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
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小题1: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

小题2:赏析画线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内容联系起来作答。

小题3:《再别康桥》《雨巷》。幽默俏皮,引发联想。

小题4: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例:文中作者初次见到老代时,对老代的外貌描写显出淳朴的特点;在作者与老代商量钱和包饺子时老代的语言都显出憨厚的特点;“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可看出老代的豪爽和大度。

小题5:不删:具有历史感,文化意蕴更浓。应删:直接叙事,行文简省。

小题6:BD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五):

浙江宁波的朋友们进来看看,这诗句怎么写啊?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那是济南;“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那是扬州的.我们的家乡,自然也留下了不少歌咏他的诗词歌赋.请你摘录其中的名句(三句以上),并注明作者、出处.
我是浙江的,浙江宁波的,大家帮个忙,

  南宋舒岳祥(阆风先生)《题雁苍山》
  此山吾旧隐
  石洞锁嶙峋
  竹有四时笋
  松生千岁鳞
  鼠偷猿藏粟
  僧拾雀巢薪
  吾有前峰往
  重来不厌频
  描写了雁苍山美景,雁苍山风景区于1994年被宁波市列为宁波旅游新十景之一.
  毛翼虎《姐妹双塔》
  巍巍双塔立西东,
  古迹千年造化工.
  溯本追源思甬地,
  三江相汇五洲通.
  (甬,浙江省宁波市的简称,因境内有甬江而得名)
  唐·岑参《送任郎中出守明州》
  罢起郎官草,初分刺史符.海云迎过楚,江月引归吴.
  城底涛声震,楼端蜃气孤.千家窥驿舫,五马饮春湖.
  柳色供诗用,莺声送酒须.知君望乡处,枉道上姑苏.
  宋·王安石《明州钱君倚众乐亭》
  使君幕府开东部,名高海曲人知慕.
  舣船谈笑政即成,洗涤山川作嘉趣.
  平泉浩荡银河注,想见明星弄机杼.
  载沙筑成天上路,投虹为桥取孤屿.
  扫除荆棘水中央,碧瓦朱甍随指顾.
  春风满城金版舫,来看置酒新亭上.
  百女吹笙彩凤悲,一夫伐鼓灵鼍壮.
  安期羡门相与游,方丈蓬莱不更求.
  酒酣忽跨鲸鱼去,陈迹空令此地留.
  (宁波古称明州)
  天童育王道中(宋·史浩)
  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
  春供万象当远目,响答两地纷鸣禽.
  风摇野帻去复去,雨浥乳窦深复深.
  寄声俊逸鲍夫子,莲社不挂渊明心.
  游东钱湖(宋·史浩)
  行李萧萧一担秋,
  浪头始得见渔舟.
  晓烟笼树鸦还集,
  碧水连天鸥自浮.
  十字港通霞屿寺,
  二灵山对月波楼.
  于今幸遂归湖愿,
  长忆当年贺监游.
  天童寺 二首(宋·王安石)
  天 童 溪
  溪水清涟树老苍,
  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
  惟有幽花度水香.
  虎 跑 泉
  供厨煮浴方成沼,
  转磨鸣春始到田.
  还了山中清净债,
  却来人间作丰年.
  宁波的别名是"甬"
  据古籍载,甬山曾有梅福庵、梅福洞等古迹,系汉道家梅福所留,官至南昌尉的梅福为抗王莽的专政,便辞官弃家在甬山之阳听莺悟道,元时戴表元作《访梅福洞》诗云:“路逢耕者问,山是化人开.梅尉成仙去,安知不此来.”在《奉化风情》一书中曾收录法号“西来”和尚咏《梅福庵》一诗,诗云“羽士留丹定,金仙作化城.松房新月朗,药井旧泉清.路入幽篁去,门开沧海平.倚栏遥骋望,寥廓一身轻.”
  历代文人墨客对寿峰塔题咏颇多,清儒学之士蒋翼清有《甬山高塔》诗“山头突兀,昂耸太空.雾迷文峰秀,烟冲警信通.夜顶明星探碧汉,朝迎嫩日带轻虹.”寿峰塔与奉化南山瑞峰塔遥相呼应,被称为“姐妹塔”,毛翼虎先生曾作《姐妹双塔》诗“巍巍双塔立西东,古迹千年造化工.溯本追源思甬地,三江相汇五洲通.”【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六):

加一横在天上,加两横在脸上.谜底( )猜一猜是什么字.
一人一个口,不能分开走.谜底( )猜一猜是什么字.

加一横在天上,加两横在脸上.谜底(口)
口加一横是日 加两横是目
一人一个口,不能分开走.谜底(合)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七):

《空城计》阅读题答案
一.1.调兵遣将2.蜂拥而至二.诸葛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摆下了“空城计”?三.你认为诸葛亮精心摆下“空城计”有何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2.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八):

在地球说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地图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又是什么样子的?

地图,在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十分普及了,甚至到了出门必带地图的地步.那么,中国何时开始有了地图呢?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或旅行的指南.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感动了河伯.河伯是黄河的水神,禹为治水踏遍山川、沼泽,忽一天看见河伯从黄河中走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禹借助地图,因势利导,治水取得了成功.“传说”虽然不能证实地图起源的具体时代,但从侧面说明,约在四千年以前,我国先民已经使用地图了.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左传》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意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而九州的长官把图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文中的“百物而为之备”,很明显说明是供牧人、旅行者使用的图.可惜,原物流传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地图.在《山海经图》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的方位,是较规范的地图形式.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的地图.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在哪里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在古巴比伦北部的加苏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内)发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图.图上绘有古巴比伦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距今大约四千余年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是一种什么图
1986年我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
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相等的木板上.据有关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比我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300年.该地图包括今甘肃天水伯阳镇西北的渭水流域和一部分放马滩周围水系.地图中有关地名、河流、山脉及森林资源的注记有82条之多.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图中标明的各种林木,如蓟、柏、楠、松等同今天渭水地区的植物分布和自然环境也基本相同.专家们认为,该地图的出土为我国先秦发达的地图学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用地图是什么图
世界上现发现的最早的军用地图,是1973年12月在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彩色绢绘驻军图.
这张图画在一幅绢帛上,比例尺约为十万分之一,图上分红、蓝、黑三种颜色.居民点用黑色圆圈表示,山脉用黑色“山”字形符表示,河流用青色,道路用朱红色.这些地理要素均表示在第二层平面上,而且定位精确.在第一层平面上,突出表示军事部署:红色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种套框表示九支军队的驻地、指挥点和关卡,红色线条区分防区的界线.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据考证,这幅图是距今2100多年前汉文帝时绘制的.当时南粤王赵佗企图割据一方,破坏国家统一.这幅地图体现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双方的兵力部署.用地图作为将军的殉葬品,充分反映出古代军事家对地图的重视.
外国军事专家认为,这幅《驻军图》》证明,两千年前中国军事科学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最早的测算专著是哪一部
测量和计算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我国测量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也发展起来.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出现了第一部测算专著——《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所著.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于该书之后.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小(临邑).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重差测量术.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著.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最先提出“地球”概念的是谁
“地球”这一概念,有人认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经考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应是亚里土多德的老师柏拉图.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从自然哲学的观点上认为,宇宙中最完善的形式是球形,因而人所居住的大地也应该具备最完美的形式,大地只有呈球形才适应“宇宙和谐性”和“数”的要求.
当时柏拉图参加了古希腊的一个学术组织,这个组织将他的研究成果视为组织内部所有,对外严格保密,因此柏拉图的“地球”观很长时间未得到传播.后来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老师的观点,并在观察了月食等大量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才大胆予以发表.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类是怎样认识它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面貌已愈来愈清楚明白.但是,人们对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的.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地球的样子曾流传过许各传说和神话,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地球.例如,中国的古人观察到“天似穹窿”,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西方的古人按照自己所居住的陆地为大海所包围,就认为“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学者们试图通过自然哲学来认识地球.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为圆球的说法.又过了两个世纪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等自然现象也认识到大地是球形,并接受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发表了“地球”的概念,但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证明.
直到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证实了“地圆说”.稍后,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仪图注》中对“浑天说”作了完整的阐述,也认识到大地是一个球体.但在其天文著作《灵宪》中又说天圆地平.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是很不明晰的.
从公元 6世纪开始,西方在宗教桎梏之下,人们不但不继续沿着认识物质世界的道路迈步前进,反而倒退了.相反,中国的科学技术这时却在迅速发展.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地测量的,这在世界尚属首次.并由此得出地球子午线1度弧长为132.3公里,比现代精确值大21公里.之后,阿拉伯也于9世纪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弧度测量.由此确认大地是球形的.但由于那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其真实形状都没有得到实践检验.直到400多年前的1522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了西班牙,才得以事实证明,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球体.
但是,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并未就此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地测量学科的形成与丰富,人们观测和认识地球形状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三角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等都是重要手段.近代科学家牛顿曾仔细研究了地球的自转,得出地球是赤道凸起,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形状像个桔子.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南北两个半球是不对称的.南极离地心的距离比北极短40米.因此,又有人把地球描绘成梨形.
以上,对地球的认识,仍是根据局部资料和间接手段得来的.如果人们能远远地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那该多好!1969年7月20日,美国登月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时候,就看到了带蓝色的浑圆的地球,有如在地球上观月亮一样.科学家们根据以往资料和宇航员拍下的像片,认为最好把地球看作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至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完成了呢?还没有.这是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而且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运转着、变化着.
世界历史上最早估测地球半径的人及使用的方法
公元前3世纪,历山大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先应用几何学中圆周上一段弧长S、对应的圆周角△φ同圆半径R的关系,估算了地球半径的长度.
他发现在埃及色尼城夏至正午时,阳光直射井底,而同一时刻在亚历山大城太阳向南偏7.2°.由此得出亚历山大与色尼纬度相差△φ=7.2°.利用当时经商驼队行走的时间估计两地的距离S约5000斯塔第(1斯塔第相当157.5米),按式
R=S/△φ
计算得地球半径R约6300公里.在当时条件下算得这个数是相当不简单的.这和后来用先进仪器设备测量出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埃拉托色尼的功绩在于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方法并且最早以估测结果证实“地圆说”.
“地扁说”是怎样被证实的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已有学者提出地为圆球的说法.1522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激起人们对地球形状的关注.但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惠更斯等学者根据万有引力理论,提出地扁学说, 认为地球不停地围绕地轴旋转,其形状必然为两极略扁的椭球.
地球南北略扁可用弧度测量方法证实,由于靠近两极的子午椭圆曲率小,其曲率半径大;而靠近赤道的子午椭圆曲率半径大, 曲率半径小.子午椭圆上相同的1°弧长,必然是S北>S南.1683~1718年,法国卡西尼父子在过巴黎的子午圈上进行弧度测量,由于测量误差大,得出了地球是南北狭长的长球,这与惠更斯根据力学定律所作的推断在好相反.为了解决这一疑问,法国科学院于1735年派遣两个测量队分赴秘鲁和北欧拉普兰进行弧度测量,从而证实了地扁说.并用两个参数表示地球形状大小,即地球长半径α和短半径b.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的飞跃,但这次飞跃过程经历了2400年.
重力测量是地扁学说的很好佐证:纬度低的地方重力值小,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远;纬度高的地方重力值大,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近.因此,地球是扁球.
什么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公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由于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璠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唐代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元代朱思本,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全国地图—《舆地图》,精确性超过前人.此法沿用1500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一行高僧对测绘科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天文测量学自汉代以后已有很大发展,到唐代中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一行高僧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行高僧原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测量学家.武则天的后人武三思为争夺皇权极力拉拢张遂,张不甘作其帮凶,参与朝政,剃发出家当了僧人.唐玄宗在经历了武则天之后的政局动荡,为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之治.当时沿用了五六十年的天文历法《麟德历》因未顾及岁差以致预报日蚀几次不准,唐玄宗于是召回出家多年的一行,令他负责改历.
一行在接受任务以后,便要求太史监“测候星度”.但是太史监所存的仪器已不适应双历的需要.当时有个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了一个黄道游仪,并已经制成了该仪器的木头模型.在一行的支持和领导下,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铜铸造成此仪器.这台仪器既可以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可以用来测定月亮和星宿的位置.同年,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在继承张衡“水运浑象”理论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致.水运浑天仪一半在水柜里,柜的上框,有如地平,“立二米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能自动报时.一行等人的成就又超过了张衡.
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于公元724年,又组织领导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在一行的统一指挥下,由太史监南宫说率领,向全国各地进发.一行坐镇国都长安,指挥这一伟大工程.
这次测量工作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以河南平原为中心,北达现今蒙古的乌兰巴托,南达今湖南省的常德,他们在这些地方,分别测量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及北极高度,同时还把测量成果绘制成图.他们实测中得出的子午线的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在世界科学史上有重大意义.这次测量除了为修改历法提供可靠数据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求出同一时刻日影差一寸和北极高差一度在地球上的相差距离,以实测的资料否定了古人传统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结论,提供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长相当精确的数值,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人们通过实测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道路,这是世界测绘史上一项辉煌的成果.
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有什么特点
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一生先后采用裴秀制图法,撰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古山南国》、《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
他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幅图是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亦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宋代沈括在地图测绘方面的成就
说起沈括,大家部知道他写下了《梦溪笔谈》这一不朽著作.该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象的观察,
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百科全书.沈括这一科学巨匠,在地图测绘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沈括自小好学,游历四方,对地理学颇有兴趣,他在地图测绘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制作了地图模型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关于地图模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过详细的记载.他在巡行边防时,将看到的山川道路先后用木屑、面糊和熔蜡制成地图模型,皆不理想,后用木头雕刻成地图模型,献予皇上.因其形象直观、真实感强而倍受君臣的赞赏,且受朝廷推崇.这大概是我国地图制图历史上有记载的地图模型的创始.
沈括又于公元 1076年受旨修编了当时全国行政区划地图《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该图仅包括设有守、令等官的北宋王朝权力所及的范围.在编图过程中,沈括参考了汉代以来的地理资料和地图,核查了事实,去伪存真,并结合亲身经历,历时12年才完成.其间沈括政治上受压制,历经出使与贬谪,仍未放弃此项工作.此图件中的一幅大图可算是全国总图,其余诸路图18轴,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建制“路”分成18幅图,各图皆用黄绫装裱,十分精美.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上的建树
公元1231年,在邢州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到四五岁时,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尤其对探究自然现象感兴趣,小小年纪就制作过一些小的天文仪器,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13世纪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郭守敬.
郭守敬29岁时,奉命巡视大名、彰德等地.他办事认真踏实,尤其对所到之处的地形和水利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勘察.两年以后.他在上部(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当面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六项具体建议.忽必烈对此十分赞赏,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后来官至工部郎中,一直负责河工水利.在此期间,郭守敬治理勘测过的河、渠、泊、堰大小不下数百余所,其中对黄河中游地区的地形测量和京汴沿途的水准测量,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郭守敬在测绘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的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当时,郭守敬曾经从河套东头的孟门山(今陕西宜川至山西吉县一带)起,顺中条山往东,沿黄河故道测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纵横数百里地区内地势起伏的变化.这是在黄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积地形测量.大面积测量必须解决各局部测量数据的统一归化问题.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郭守敬“又尝以海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学,其不可得也”.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这一工作,对于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大面积测量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杰出科学成果.直到今日,世界各国的区域性测量,其水准测量成果均归化到以海岸某点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中去.我国现就采用青岛港验潮站历年记录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基准面,并在青岛设有水准原点,全国的高程均以此为基准.这一科学方法.仍将继续沿用.
浑仪和简仪是一种什么仪器
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观,人们会看到两架奇特的古代仪器.其中结构复杂,环环相套的叫浑仪;两组支柱支撑着双环的叫简仪.它们是明代制造的,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浑仪高约2.75米,长约2.48米,宽约2.46米.简仪高约2.5米,长约4.4米,宽约2.9米.都用青铜铸成,结构牢固,工艺华美,近看高大,远看玲珑,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冶铸技巧,机械制造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结晶,真是巧夺天工的天文仪器,罕见的艺术珍品.
在我国古代,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制造了,不过那时不一定称为浑仪.浑仪结构复杂,是由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环构成,好像一个镂空的球体,这些圆环分别代表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黄道圈和白道圈.东汉时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立圆为浑”,因此称这种仪器为浑仪.
浑仪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但总的思路是增多圆环,致使结构愈加复杂,遮挡星空的范围增多,影响观测.此外,要求多重圆环安装要同心,这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导致浑仪产生偏心差.到了北宋,科学家沈括首先在浑仪上取消了白道环,开辟了浑仪向简化方向发展的新途径.到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科学家在沈括的基础上对浑仪又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创造了新的简仪,简仪进一步取消了黄道环.这样,简仪从浑仪的复杂结构中分离出来,分解成由赤道环和赤经环组成的赤道经纬仪和由地平环及地平经环组成的地平经纬仪两个独立的仪器.这样的简仪结构十分简单,大大增加了观测的视野,克服了浑仪的两个最大缺陷,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赤道经纬仪和地平经纬仪是分装在同一个长方形的铜基座上,总称为简仪.
观测时只要转动赤道经纬仪的赤经双环和窥管,就可以观测到天球上任何位置的星星,并从赤经双环刻度上读得该天体的去极度.至于天体的赤经值,则可在转动南端的赤道环上求得.简仪的地平经纬仪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创造.观测时,只要转动立运双环和窥管,就可以测得任一天体的方位角和高度角.
在岁月沧桑中,浑仪和简仪饱经风霜.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法军将简仪抢到法国大使馆,过了几年才归还;德军将浑仪抢到德国波茨坦,到1921年才归还我国.“九·一八”事变后,浑仪和简仪迁至南京紫金山.日军占领南京后肆意损毁仪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仪器才得到很好的保护.

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九):

中国已有的文化遗址
文化遗址37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的25项,自然是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

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古典园林.它是清朝皇室在京城的夏宫,也是皇家避暑、游览、做寿的皇家花园.颐和园为历代皇家经营了800余年,规模宏大,总面积为290公顷,共有殿堂楼阁、亭台水榭3000余间,全园布局可分为行宫区和风景游览区两大部分.旧称“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经费500万两白银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 3.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占地面积极分子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米.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5.周口店猿人遗址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原始文明的圣地.它的发现,把北京的文明史从3000年推到60万年前.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的龙骨山下,西北群山环抱,东南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向南流淌.60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北京人”就在这里居住、生息、繁衍. 6.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有帝陵五座——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五座,妃园寝五座,公主陵一座.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单体建筑580座,神道总长14500米,陵园面积为78平方公里.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三座,妃园寝三座,王公、公主园寝四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这是一片丘陵地带,树木茂盛,景色宜人. 7.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8.山西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个,佛雕51000多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9.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10.泰山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为五岳之尊,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1.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12.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13.皖南古村落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4.苏州古典园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乃“园林之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15.庐山 庐山又名匡山,或匡庐,位于江西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美刚柔相济,自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以草庐为舍,故名. 16.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县城南15公里,方圆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景观. 17.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18.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即北武当,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这里还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 19.武陵源 武陵源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中,由四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三个自然保护区.方圆369平方公里,属张家界市管辖. 20.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2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雕塑和制作的工艺,是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宝,宣示着我泱泱中华的古老文明. 22.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23.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20公里处.峰峦叠翠,古树参天,蔚然深秀.这座山以“幽”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其著名景区天师洞一带,周围青山四合,俨然如城,故名青城.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闻名中外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在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上游. 24.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是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国仙山而驰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25.黄龙 黄龙风景名胜区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巨型地表钙华坡谷,如一条金色长龙,蜿蜒于原始林海和石山冰峰之间,构成奇、峻、雄、野的环境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之誉,是我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26.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古城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7.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世所公认的藏民族的象征. 28.“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29.九寨沟被当地藏民尊为神山圣水.海拔4000米以上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与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绚丽之美并存.它以高原钙华湖群、瀑群和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神气风貌,被东方人誉为“人间仙境”,被西方人比作“童话世界”.九寨沟的湖水清澈透底,纯净碧澄,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山、树影、泉华给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形成层次丰富的组画.随着季节、光照、环境的变化,景区会呈现出不同的韵致.九寨沟高高低低、缓缓急的瀑布也美不胜收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847477/

推荐访问:四四方方一座城 一座座四楞方方的石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