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

来源:记者节 时间:2018-10-19 18:00: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记者节】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共9篇)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一):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什么

从意识的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二):

什么是意识 1.从意识起源看 2.从意识生理基础看 3.从意识内容看

意识是意识中枢组织和外围组织的元素关联互动状态或形式,意识形式虽区别于大脑相对静态时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意识的发生与神经元的内在意识中枢结构和相应活化作用功能有关,当然也与内、外信息的介入性、转化性作用有关.中枢组织特定的元素成份和关联模式是意识形式发生的基础;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宏观的整体性生化作用和微观性电磁波作用具有由吻合度导致的生理性趋向选择功能或情感功能和微观由电子时空性分布频率的对象性作用性导致的信息作用或对象作用功能,.意识中枢组织的一定活性强度,是神经元生成生化递质、发生一定作用强度的特定性生化物形式关联和一定强度的特定生化作用和电子载波信息作用形式促成对应识别、判断、选择、解读、认知一体化或意识的前提.神经元的是由物子的逐级合成进化的,具有递质的生化作用和电磁波功能等层次的作用;递质具有宏观效果的生化作用性,电磁波具有微观的物理作用性,神经元之间可发生递质关联性强作用和电磁波关联的弱作用,递质具有生化和电磁波双层作用;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宏观的整体性生化作用反应具有由吻合度导致的生理性趋向选择功能或情感功能和由微观电子时空性分布频率的对象性作用性导致的信息作用或对象作用功能;通过递质的一体性情感、信息作用和神经元之间直接的信息性作用可产生意识和潜意识(梦幻)状态.
大脑的本能信息、内在信息、外入信息、知识信息的处理,是经意识中枢合成转化意识后而反应和送达存储组织记忆的;意识中枢(间脑、中脑、部分脑桥组织)是动物意识本能的最原始结构,其的发展和系统功能的发展与与信息刺激、相关外围组织的形成发展作用、文化建构、营养物质供需等有关;各种外在信息、内在信息、内存知识信息、各区域的思维整合资料通过相应渠道汇集意识中枢;意识中枢具有相对独立的粗放性处理、调控功能和与各个思维区域、信息知识储存区域、信息反馈联动形成的细化处理、调控功能.神经系统的进化发育具有网络形成、交会中枢特化、感受器官特化、中枢组织的分工细化过程.每条信息渠道都具有相应的寄存区位和可发生直感性反应特点,记忆强度、牢度和提取作用与信息的作用强度、受动存储组织的信号转化强度、注意力聚焦度、多次涉及产生的强度、涉及时间、对应神经元的成熟过程性、神经元的代谢性变化、通道故障和组织损坏有关.生理感觉与理化反应的区别是神经通道关联的系统性反馈反应与理化性随机联动的区别.感觉是通过生理性反馈作用表现的,而意念又是通过感觉表现的,二者是进化中的不同层次;感觉主要是单种理化作用生成的反馈性反应,而意念或概念则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渠道不同形式综合作用的整合结果,综合整合是对象辩证性的主观把握形式;整合是微观电子频性的作用合成形式,具有微观力的平衡性、运动趋向性和宏观的知性选择、情性倾向.〔转摘自《对 “意识机制”的认识》〕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三):

3、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
3、意识是( ).
A、人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人的头脑里固有的
D、有客观内容的
E、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从类人猿转变为人类( ).
A、其内在根据是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B、其重要基础是类人猿的群体组织程度比较高
C、其外部条件是气候的变化
D、其关键因素是生产劳动
E、只是生物进化规律的结果

3、ABDE
4、ABCD
答案肯定对,题库搜的【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四):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1)首先,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其次,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彩.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人之间的反映表现出差异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最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然而,任何一种反映,不管是近似的还是歪曲的反映,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种意识,即使是最荒唐的意识,也总具有它的客观原型.
(2)首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因此,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其次,人工智能决不会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人工智能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人的意识活动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活动要考虑社会后果.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第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智能机器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它不能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的特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是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五):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的么?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要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本质就是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同时,要进一步把握意识,还要懂得意识和思维模拟的关系.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人脑为什么能产生意识?
人脑 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人的脑量、功能、结构诸方面都与猿脑有着本质的区别.脑 科学的发展证明,意识活动是人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当大脑受损就会丧失正常意识活动,这说明没有大脑就没有意识.
人的大脑是由大约 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有着非常细致、严密的分工,在人的大脑皮层中还产生了专门的语言中枢,这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元的本体部分,大量神经元组成及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就是人脑进行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人脑怎样产生意识?
人脑通过反射活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根据引起的信号,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如果取消人脑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就不会产生意识.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不断揭示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证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正确性.
(图式所示)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与生俱有的反应形式.
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 后天的、经过教育和训练养成的反映 形式.
(第一信号系统): 通过抽象思维
(第二信号系统):信号的信号,即语言和文字.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17 页.)
(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也是意识的生理基础,但并不是意识的源泉,它不能决定意识的内容,意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客观外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反映者不能脱离被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
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因此, 无论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思想,其内容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源泉和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它是在人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映象.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就是说,尽管意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即具有客观性.但绝不能因此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就是说意识虽然离不开物质,但它本身是非物质的.意识的主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在意识的各种反映形式中,不管是感性反映形式中的感觉、知觉、表象,还是理性反映形式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此外还有情感、意志、愿望等,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外部的客观事物本身是无所谓感性或理性以及情感、意志、愿望的.
2.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可能不一样.
同样一个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甚至完全相反的反映.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状况不同引起的.
3. 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对象,也可能歪曲错误地反映对象,形成一些荒诞的意识,这是由于反映本身的曲折、复杂性造成的.
(三)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观点充分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没有人脑,就不会有人脑的功能;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的发生.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它是从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意识的.
* 否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会导致以下三种错误观点:
I .唯心主义
即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认为意识是先天存在的或是在“神”的启示下产生的.
II .庸俗唯物主义
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混淆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例:(略)
III .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虽然承认意识的客观内容,但却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认为人脑产生意识犹如“照镜子”一样.把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过程.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人工智能的含义及其意义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它是现代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脑科学、仿生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等发展的产物.就像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为了延长手臂和增加体力,很早就发明了很多工具和机器一样,人类也很早就探索能代替或模拟人脑部分功能的手段和机器.这种探索到了 20世纪中叶才有了重大突破,这便是电脑的出现.
2.人工智能出现的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研究意识本质有巨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它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列宁曾经指出:“对于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跟那种由同样原子(或电子)构成但却具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感觉能力的物质如何发生联系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再研究.唯物主义明确地把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从而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推动人们去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从列宁指出到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方面的确取得了重大进展.就是说,随着电脑的发明及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如何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的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这个进步对于意识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个极有力的证明.
( 2)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展,就像先进的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曾引起了整个世界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样,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已经并将继续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引起的全部后果,今天的人们还不能完全预料到.
(二)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同“机器思维”( 人工智能) 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由于意识和信息都是物质的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
1. 意识同“机器思维”具有相似之处
( 1 )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五个步骤):
①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感性材料;
② 记忆感性材料;
③ (通过抽象思维)分析感性材料;
④ 保留思考结果(形成思想、观点);
⑤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观点.
( 2 )人工智能的工作过程(五个环节):
① 输入信息;
② 保存信息;
③ 运算、分析信息;
④ 控制信息;
⑤ 输出信息.
2. 意识和“机器思维”又有本质区别
意识和“机器思维”又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根本不同.
人的生命有机体是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是纯粹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 2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脑的意识活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包含丰富的感情内容.电脑所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对人脑意识活动的模拟,不具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的内容.
例:(略)
( 3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
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电脑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开始工作,这种“指令”是通过人脑预先将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的,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模拟在后.这就决定了电脑本身提不出任何一个新问题.就是说,不论电脑有多么强的“记忆力”,多么快的运算速度,多么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它都不是能动的,不可能具有像人脑那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受人类的支配和操纵.
可见,认为“思维机器”将会完全取代人的脑力活动甚至统治人类的观点是荒谬的.【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六):

求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1.个体心理 2.认知 3.观察法 4.实验法 ......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心理学作业1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通道的特性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三、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七):

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什么?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八):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水葫芦


狗尾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树干

树冠

叶子

其他



粗细

树皮

落叶数

颜色

大小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这样坚持下去,我还可以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三个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九):

4.质量管理培训的内容包括( )。
4.质量管理培训的内容包括( )。
A、质量意识教育 B、质量知识培训
C、技能培训 D、统计技术培训

答案是ABC。
质量管理培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质量意识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而领导的质量意识更直接关系到企业质量管理的成败。因此,质量意识教育被视为质量培训的首要内容。
  质量意识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其工作结果对过程、产品甚至信誉的影响;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为实现与本岗位直接相关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质量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质量责任等。
  2、质量知识培训
  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主体,组织应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工作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在识别培训需要的基础上,应本着分层施教的原则。
  3、技能培训
  技能是指直接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技能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926478/

推荐访问:增强三个意识 强化三个意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