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08-29 0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共8篇)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一)

阐述一位熟知的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生经历的关系.1500字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
  “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着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着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着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二)

闻一多 著名作品
必须要分类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著有: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
你个懒蛋...【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三)

闻一多生平事迹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四)

材料一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形成新一轮留学高潮,20世纪前十年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大量日文书籍被译为汉语,下图是1906年出版的儿童读物《蒙养镜》的封面,右上方的字依次为“德国撒瓦士曼氏原著”、“日本大村仁太郎编述”、“清国桐城吴燕来译补”;左下方的字为“家庭教育第一编,亦名教育诡言”。

材料三 美国使馆的商务参赞安诺德先生制成这三张图表……也是给我们做一面镜子用的,叫我们生一点羡慕,起一点惭愧……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丑态……引起我们一点向上的决心……这种急需的新觉悟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
——胡适《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1)材料一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学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胡适的观点,并据此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看法。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向西方学习延伸至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3) 观点: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看法: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批判地学习;同时要保持文化民族性。

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中国古代占主导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影响可以从发展道路和社会性质改变加以分析。第(2)问特点可以从对象到内容的变化加以归纳;影响是政治危机加深: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第(3)问:对东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应该是从态度:批判式继承;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加以分析。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五)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梁实秋先生在台湾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六)

我改变了卑微的色彩 作文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张九龄《感遇》

黯淡且灰白,我们也不过如此。

洛可可式的喷泉绽出点点水珠,折射出的七彩光芒一如我复杂的心情。

多年不见的好友寒暄着琐事:“毕业有打算没?我高二想考到新加坡去呢。”我一时语塞,只好笑笑:“没想过呢。预祝你梦想成功。”

蝉声聒噪不安,我发愣地看着行色匆忙的人们。他们在想什么呢?今天的计划、上司的表扬,还是苦闷的学业?这么多零碎的心事。

一尾土褐色的蜉蝣正在水底沉睡……“时间差不多了,去和他们会合吧。”好友拉起发呆的我,向公园的后山走去。

我们在山腰找了块空地,大家着手准备周日约好的野炊。一边忙着,一边聊开了。“我爸给我报了艺术学院。”“嗯,我听说小A已经出国留学了。”“告诉大家一声,我已经保送了重点高中,以后呀……”

我笑了一声。明明,这些梦想都微不足道了;明明,我们如此渺小而卑微。

夜幕降临,细如游丝的雨渐渐织开来,像一张黏濡的大网。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不知是谁在我身后惊喜地叫道:“快看!”

十步开外的湖面躁动不安,一袭紫色的帷幕骤然从水面拉起。

——火树银花,绽放于夜。

是蜉蝣,千万只蜉蝣!缀出了一树不败的繁花。

他们原本卧睡在时间的长轮上,心中的梦想却从未就此沉淀。此刻,千万只蜉蝣倾城而出,像是把天空撞开了一个豁亮的口子。没有犹豫,只待天明,便殉着晨曦而去。那样一个个微小的颤动却撞击着我麻木的心。(编者赞叹:前面那么冗长的灰暗与苦闷,就在这千万只蜉蝣绽放出的璀璨光芒下烟消云散!这样精心而且耐心的铺垫,如此急骤而又精妙的转折,把“改变”这个主题突出得无以复加!看得出小作者对写作的抑扬起伏深得三昧,真让人有一种在看精彩剧本的感觉。赞一个!)

是这样,没错!

我们都是一尾小小的蜉蝣,披着灰白又丑陋的皮囊。薨薨亦何为?可这小小的体内却蕴涵着可以触天的力量!绚烂而华美的生命在这一刻迸发,为天空织一道熠熠生辉的淡紫色的帷幕。

卑微被我重新染色。我知道,我们不仅如此。我看见,一尾蜉蝣湮灭在了远山之巅……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七)

我国古今名人的轶闻是什么

1、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4、我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5、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6、《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以后他干脆更名为耐庵.
7、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便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8、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个字又有讲法,是“舍我”也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19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正式署名为“老舍”.
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从此,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大数学家的名字一直没改,老人起的名字虽然有封建迷信的因素,可也不妨碍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
10、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这是什么意思呢?“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1、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所以选择“冰心”作笔名,据她自己解释:“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12、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据说在他生下来后抓阄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因此他父亲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位诗人,要是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因此,他父亲就对给儿子起名愈加谨慎,以至于儿子7岁时,也没有给起出名字来.李白7岁的这年春天,一家人在院子里闲坐时,他父亲为考考儿子的本事,就决定作一首咏春的绝句.他父亲咏了“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他母亲想了一会儿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着李树,脱口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一听,在连声叫好的同时,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正好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这不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好名字吗?于是,他当场就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13、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1521——1593),原名徐渭.徐渭自幼聪明,12岁便能落笔成章.在参加一次举人考试时,他见了题目便一挥而就,文章虽然写得很短,但却很精辟.由于写完还剩许多时间,所以徐渭就在试卷的空白处画上了祖先神像,又画上了供桌、祭品和他自己穿着举人服装祭祖的模样,画间还写了“不过如此”四个字.主考官看了此试卷后,虽然很佩服其写的短文,但对那幅画却连连摇头.为惩罚徐渭的轻慢,就故意批道:“文章太短脸皮厚,名字排在孙山后.”此次“名落孙山”,徐渭三年后又去参加考试,凑巧又是那个主考官.面对那个主考官,十分恼火的徐渭就在试卷上历数科举弊端,文章越写越长,在试卷上写不下了,他就写在桌子上、抽屉边上.等到交卷时,徐渭就把试卷、桌子等一起背起来,交了上去.主考官见状大惊,忙问:“你要干什么?”徐渭笑道:“你喜欢长文章,我就给你长文章看吧!”后来,这则轶闻不胫而走,徐渭就被人们称为“文长”,他自己也索性就改名为“文长”了.
14、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其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为他的父亲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就为他取名“则徐”.“则”是“效仿”的意思.林则徐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而他后来虎门销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15、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据记载,岳飞出生时正好有一只大鸟在屋顶飞鸣,于是就起名“飞”,并取字“鹏举”.
16、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原名郑燮.“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
17、我国著名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朱自清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8、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便叫他“耳朵”.他后来专业搞作曲,就索性改名“聂耳”.
参考资料:妖临城下

武汉艺术生出国留学(八)

英语翻译
谁知道这两门课应该怎么翻译!
1.安全自救互救知识(艺术及其他)
2.中国古代名著导读(人文社科)
一定要准确无误啊!因为这关系到我留学的成功与否~

1.Knowledge of self and mutual rescue
( Arts and Others )
2.Introduction to Famous Ancient Chinese Works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853415/

推荐访问:深圳艺术生出国留学 苏州艺术生出国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