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10-22 11: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共9篇)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一):

宪法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近代宪法的产生有着它深刻的经济、思想、政治和法律条件.
1、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2)市场经济要求有统一的市场,打破封建社会地方割据的局面.
(3)市场经济要求平等,反对特权.只有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交换、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所有者的利益的最大化.
(4)市场经济要求统一而公平的规则.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建立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最相适应的政治外壳是民主制度.宪法的内容即民主制度,涉及到资产阶级或者无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要将宪法奉为国家根本法的决定性原因.
2、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封建社会末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美国的潘恩等提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口号和思想,以反对和批判封建统治所赖以存在的思想体系.如以“法治”批判“人治”,以“人民主权”取代“君权神授”,并提出“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论”“社会契约论”“权力分立论”“民主”“自由”“正义”等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口号和理论.这些学说和理论一经提出即能够深入人心,获得人们的认同和响应,唤起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成为资产阶级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矗
3、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矗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以普选制、代议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适应的资产阶级以全体人民代表的名义进入议会和国家机构,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便将这种政治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4、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使得封建社会的诸法合体的立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要求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制定不同的法律.当越来越多的单行法律的出现时,不同规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宪法应运而生,因为只有宪法才能保证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内部的和谐一致.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二):

1.宪法是( )的产物.A.奴隶阶级革命 B.封建阶级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D. 资产阶级革命
1.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谢谢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三):

世界近代史的思想成果有哪些?

(一)、文艺复兴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候充分表达出来.”——意思: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准确的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①基本概念: 14至16世纪西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掀起了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14世纪前后,最先从意大利开始;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前后持续近300年.)
②内容概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
③运动实质: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④代表人物:但丁《神曲》;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和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⑤历史影响: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⑥历史评价: 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是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晚期,对它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和强调,造成了个人私欲横流和社会混乱.
(二)、启蒙运动
①起止时间:17世纪至18世纪
②中心地区:欧洲,以法国为中心
③代表人物:伏尔泰
④主要观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宣扬人天生的自由,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但不反对宗教.
⑤历史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批判,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偏见、神学教条和封建专制的压制下解放出来;他们提出的民主、人权、法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⑥以启蒙运动为例,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①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美国《独立宣言》及1787年美国宪法中,突出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观点.②启蒙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后果是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批判封建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历史证明,没有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两大重要的思想运动,都为新型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世界范围的,他的直接后果就是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
程度: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更具广泛性,更加深入人心,比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更加彻底,其主张从理论上升到政治构建的高度.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2)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①内容:它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②发表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5)伟大实践: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实践【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四):

高中历史必修一每一课的知识结构【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 

辛亥革命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

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

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第三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

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欧洲联盟建立于: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五):

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简介(1954年制定)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该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共4章106条.
这部宪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它首先把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具体步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序言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议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该宪法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名称
中文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简称: 宪法
颁布单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形式: 法律
类别: 宪法 宪法、国家法
原文文件
序 言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发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发展的特点.
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七条 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
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第八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
第九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改善经营,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国家禁止资本家的危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的一切非法行为.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第十三条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第十四条 国家禁止任何人利用私有财产破坏公共利益.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第十六条 劳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的事情.国家鼓励公民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七条 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人民民主制度,镇压一切叛国的和反革命的活动,惩办一切卖国贼和反革命分子.
国家依照法律在一定时期内剥夺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政治权利,同时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
第二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第二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四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的两个月以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如果遇到不能进行选举的非常情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延长任期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二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二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制定法律;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
(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九)决定国民经济计划;
(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十一)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十二)决定大赦;
(十三)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
(三)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
(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十九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下列人员组成:
委员长,
副委员长若干人,
秘书长,
委员若干人.
第三十一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二)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三)解释法律;
(四)制定法令;
(五)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六)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
(七)改变或者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
(八)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的个别任免;
(九)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
(十)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和检察委员会委员;
(十一)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十二)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的批准和废除;
(十三)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和其他专门衔级;
(十四)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十五)决定特赦;
(十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十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十八)决定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的戒严;
(十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在现行宪法之前,49年以后的中国存在过三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在这三部宪法中,对现行宪法影响最大者当属1954年宪法.现行宪法既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起草的,又是对1954年宪法的发展.
一、现行宪法为什么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
现行宪法之前的.一部宪法是1978年宪法,而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宪法,通常情况下,应当是在前一部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之所以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而不以1978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改,主要原因是:
1、这次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这次修改宪法,一定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这项工作,在明年上半年公布修改宪法草案,交付全民讨论.我们这次修改宪法要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历史经验.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同时也要参考当代外国宪法,尤其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吸收其中好的先进的东西.一个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个是“本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时总结的两条立宪经验.我们应该仍然充分重视这两条经验.
2、1978年宪法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通过的,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部宪法是一部不成功的宪法.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来不及全面地总结建国30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来不及彻底清理和消除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些“左”的思想对宪法条文的影响,以致1978年宪法中还有一些反映已经过时的政治理论观点和不符合现实的客观情况的条文规定.
3、第二部宪法即1975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通过的,这部宪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规范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不可能作为现行宪法起草的基矗
二、现行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主要表现
(一)宪法修改的程序和方式
1978年宪法只规定由全国人大修改宪法,而没有具体规定宪法的修改程序.1954年宪法第29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现行宪法即是按照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的.
1954年宪法在由全国人大通过之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全民大讨论,参加讨论的达到了一亿五千多万人,提出了经过整理的意见138万条.现行宪法在修改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即决定要按照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模式进行全民讨论.现行宪法的这次全民讨论从1982年5月至8月共进行了四个月,比1954年宪法要长一个月,参加的人数达到几亿人之多.为了能够充分地进行全民讨论,原定于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后推迟到第五次会议通过.
(二)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1954年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这在当时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的.这条经验或者说是指导思想在1982年修改宪法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许多规定上,都是如此.例如,在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上,对于一些在目前条件下做不到的就没有规定,或者是按照中国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定.而对于各国普遍所采用的制度或者规定,予以采纳.如关于政治避难的规定.
(三)宪法结构
1954年宪法的结构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现行宪法在起草过程中,秘书处部分成员曾想改变这一结构,但最后还是坚持了这一基本结构.只是将公民基本权利部分提到国家机构之前,基本结构并没有变化.
(四)宪法规范
1954年宪法的规范表述和文字是比较符合法的基本要求的.而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在这方面则嬖谧疟冉涎现氐娜毕荨F渲凶罡镜氖侵苯右昧煨涞挠锫迹煨涞挠锫际游腋痉ǖ哪谌荩痹诠娣缎陨弦膊豢蒲АO中邢芊ㄔ蚧揪勒苏饬讲肯芊ǖ娜毕荨R皇窃谀谌萆细∪憾窃诰咛逄跷纳细晟啤@缭诠竦淖诮绦叛鲎杂傻墓娑ㄉ希?975年宪法和I1978年宪法规定,违背了宪法规定这一自由的基本出发点,现行宪法的规定则更为科学.
(五)国家机构
1954年宪法关于国家机构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l975年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设置和检察机关的设置,使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国家权力的分配非常不正常,1978年宪法仍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的设置.这两部宪法关于政府的设置、性质和地位的规定也比较含糊.现行宪法不仅恢复了国家主席的设置,还将文化大革命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增加设置了县级以上的地方人大常委会.
(六)公民基本权利
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非常简单化的,某些规定也是非常不科学的.现行宪法基本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并在1954年宪法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增加了新的权利内容或者某些提法作了改变.
1954年宪法对现行宪法的影响的最根本之处,我认为,在于对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最高法所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最高领袖非常关注,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中国共产党的两大领袖毛泽东和刘少奇分别就宪法草案作了报告,报告中不仅对宪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宪法的制定作了说明,尤其是对宪法通过以后,应当如何进行实施作了要求.现行宪法是在国家基本恢复正常秩序,将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进行经济建设,发扬民主、建设法治,这样一些背景下修改的,修改时的重视,是为了实施宪法.现行宪法通过以来的实施状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六):

如何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一、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一方面,宪法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征,即:宪法与一般的法律一样.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都取决于经济基础并服务于经济基础,都是行为的准则,具有国家强制力.另一方面,宪法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法律的特殊性;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最基本的国策.第二,在地位上,宪法是最高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第三,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它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的一般法律都不得抵触宪法.第四、在规范上,宪法是根本的行为准则.虽然其他的一般法律也都是行为准则,但宪法乃是各政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第五,在修改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一般法律的程序更为严格.总之,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法.
从宪法的实质来考察,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其次,在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除了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之外,政治力量还包括同一阶级中的不同阶层和各个不同的政治派别,以及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国家有的实行**共和,有的实行君主立宪;有的实行总统制,有的实行议会内阁制等.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差别.在我国,从100多年来宪法变迁的历史去考察,同样能看出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表现.当然,在宪法以外的一般法律中,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也有所反映,但是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则是突出地、集中地、全面地表现出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实质.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一般法律的制定都必须根据宪法.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违宪.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最高表现.
二、宪法的作用
宪法的作用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巩固国家政权.近代各国的统治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需要制定宪法,以记录、巩固其斗争成果,保护其政权的合宪性与合法性,防止敌对势力的颠覆.同时,为了使政权有效地运作,需要宪法设计、规定一套适宜的国家机构用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第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宪法划定国家机关职权的内容和范围,使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机关按宪法规定的分工有效运作,防止越权和权力滥用,避免国家权力的不当行使,导致危害社会.
第三,调整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一国存在的社会关系十分复杂,如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国内各民族、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等.其中最根本的,是由宪法来调整的.
  第四,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对自己的经济基础起着影响作用.我国的宪法确认并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规定了发展经济的总方针总政策,从而保护并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五,宪法促进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宪法把**法律化、条文化起来,使其成为可以遵循的制度,并依照“人**权”的原则,规定了各种便于人民参与国家政务的**形式,起着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宪法是根本法,是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实施宪法,加强立法,就能对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制建设的加强起促进作用.
第六,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现代各国宪法都以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其重要内容.宪法是最高法,所以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是最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还有上面提到的宪法促进经济.
最后,我国宪法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转化成为国家意志,由国家的力量予以推行,得到实现.这是我国宪法最重要的作用.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宪法具有巨大作用的力量源泉.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我国的宪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根本法的作用.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七):

一、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1、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2、爱琴文明形成的时间,以什么为中心形成的?
3、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
4、雅典的民主制什么时候达到极盛,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司法机构分别是什么?雅典民主制实质是什么?
5、罗马国家兴起的时间、地点?
6、罗马共和国什么时候建立?
7、罗马帝国什么时候由谁建立?到什么时候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到什么时候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8、西方文化之根是什么?
9、哪些方面说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10、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什么?
二、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1、欧洲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中世纪指哪段历史时期?
3、查理曼帝国诞生的时间?
4、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5、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英国封建国家的形成是怎样的?
6、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
7、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文化教育为什么所垄断?
8、庄园是怎样形成的?由哪些部分组成?庄园的人员有哪些?它们之间关系怎样?庄园有什么特点?
9、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间?著名的城市有哪些?
10、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目的是什么?
三、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分别是什么?
2、什么时候阿拉伯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都城是什么?
3、如何理解“寻找真理,哪怕远在中国”?
4、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是什么?
5、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6、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为哪些方面?
7、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观?
8、不同国家佛寺建筑的差异是什么?
9、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的差异是什么?
10、宗教建筑在布局有什么差异?
长了点.大家能答多少答多少把.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十九、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二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一、法律治外,道德修内,二者具有充分的互补性. 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两者都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有着充分的互补性.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同经济、政治、道德等诸因素紧密联系相互适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再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和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都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量和鼓励力量,并且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鼓励而具有指引人们应该怎样行为的功能,实现它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肩负着维护社会共同道德的任务.” “法律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在道德上善良.为了求得众人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善良,世俗法律使自己适应各种道德信条所认可的各种生活方式,但它应该抗拒那些由于道德观念的真正松弛和堕落的风尚而为人们所要求的变更.它应该始终保持走向有道德生活的总方向,并使共同的行为在第一个标准上面倾向于道德法则的充分实现.”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同时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有益补充,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的,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就不成其为社会组成部门,而仅仅是写在官方文件上的词句,只显得空洞且与社会无关.”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但是,社会主义法律本身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是以国家意志直接干预人们的行为,它只对人们的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违法或犯罪的程度,作出相应的评判;社会主义道德则属于思想范畴,只有通过干预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来实现干预人们的行为,因为思想问题是不能靠国家权力的强制来解决的.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充分实现必然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的树立和发扬又必然会促进法律的制定和实现. 二、法治和德治的差别. 法治和德治虽然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始终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方式. “法律规定一般来说总是避免涉及良心的问题,不过问其意图如何,而只考虑其行为和态度;与此截然相反,道德所选定的范围则是意图.对法律来说,‘所有未禁止的都是允许的’.然而,反过来人们可以说在制裁方面,法律比道德更有强制性.违反一项道德规范可以招致指责,这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指责,或者哪怕是嘲笑,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造成精神失常,毁了前程,甚至引起自杀.但是,它毕竟不如公众权力的行为,如刑事判决那样在有关人员的身上打上烙印.” 德治强调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而法治则是强调公民意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公民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遭受损失时,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国家赔偿.德治要求人们多尽义务、多奉献;法治则要求人权保障,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德治要求发扬传统美德和老一辈革命传统,而法治要求遵循现行法律和法治与国际接轨.德治从治心的角度来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执行的标准有点空洞,不便于操作;而法治从治行为的角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执行的标准就是法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不同的观点.古代法学家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他们认为,“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因而应“不务德而务法”.在中国古代,“法者,刑也”,法学家所主张的法治,实际上就是实行严刑峻法维护君主专制.儒家则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他们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通过道德手段来治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德治.我们现在强调依法治国,与古代法学家倡导的“法治”是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非“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我们提出以德治国,与古代儒家提倡的“德治”也有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德治”强调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古代儒家所讲的“德治”实际上是人治. 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我们党治国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深化发展.法律是外部强制性的管束,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外部活动,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他律;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的外力作用于内心活动,侧重于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一般体现为社会舆论的谴责,是自律.内外结合,方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 “法治的理念来自西方,德治则来自中国传统法文化,两者的结合顺应了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潮流.” 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社会主义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作用.法律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但由于“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社会主义法律的这些缺陷,弥补的手段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就是渗透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行政、文化、教育、习惯、传统和舆论的思想观念和准则.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需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如果社会成员缺乏守法的思想道德风尚,没有他们对任何违法行为的道德上的抵制,法律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实施.再者,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如果社会成员缺乏起码的道德水平,就会做出不违法却又有害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影响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法律影响道德的发展,通过道德推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并弥补法律的不足. 在西方,社会治理一手靠的是法律,一手靠的是《圣经》,法律管行为,《圣经》管灵魂和内心.“法律与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围在部分上是重迭的.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和加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而这些道德规则乃是一个社会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第368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改革由经济改革向经济、社会、政治以及伦理文化的综合改革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道德评价转向对市场中的道德秩序与行为规范的关心和评价,因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成了治理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而且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人们的自立、竞争、效率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个人道德中来.我国目前社会面临的状况和带来的问题首先是信用危机问题,其突出表现是:在宏观方面,政府管理者一方以“三乱”来增加财政收入,甚至建立小金库,乱发奖金;社会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社团)一方以各种偷逃税方式来转移和隐瞒利润.在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之间利用“双轨制”长期存在的条件,大规模地、非法地侵占和转移权益,“三角债”是最突出的表现.在社会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利用国家“所有人缺位”以及改革赋予他们的“自主权”,为个人谋取利益;劳动者则利用抽象的“主人翁”地位普遍地消极怠工,追求分配利益的扩大化,而国家又使劳动者在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下岗,其利益受到损害.这样,一方面,信用问题几乎遏制了社会经济活动,另一方面,社会对信用危机一致谴责,建立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需要.其次是单纯谋利的动机和取向问题,表现为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再次是不择手段问题,表现为把致富与商业贿赂、商业欺骗、商业投机、商业偷窃和掠夺性开发经营;又次是对经济利益的态度问题,表现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对等交易和强制性签合同等;还有就是“搭便车”或“无票乘车”问题.不少人仍抱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使得国家权力被滥用,社会上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现象屡禁不止,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但各种职务犯罪行为仍然甚嚣尘上.这些现象的严重性在于,社会组织和个人普遍“陷入”了不道德的经济行为的泥潭,对应当遵从的道德规则失去信任,将以不道德手段谋取利益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 对此现象,全社会要共同行动,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发挥法律的权威作用,发挥道德的感化作用.各级人大要发挥权力机关的主导作用,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力,加强监督,特别是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形势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所必需的法律法规,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执法机关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要求,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同时通过各种具体的执法活动,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各项具体政策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全社会的形成和完善.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主义文明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结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道德.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内容要求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框架,把当前我们已经提倡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设抓好.我们应使传统美德和新型规范相互渗透,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把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使以德治国深入人心.为改革开放营造一个人心思进的良好社会环境.

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九):

我国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本目的是什么

宪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维护公民权
利时所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准则.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28832/

推荐访问: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是 宪法的指导思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