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管理办法

来源:创业故事 时间:2018-11-18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故事】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共10篇)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一)

微波辐射国家标准是?

5 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
5.1 脉冲波
5.1.1 每日八小时连续暴露时,容许平均电场强度10V/m.
5.1.2 容许暴露的平均电场强度上限为90V/m.
5.2 连续波
5.2.1 每日八小时连续暴露时,容许平均电场强度14V/m.
5.2.2 容许暴露的平均电场强度上限为123V/m.
5.2.3 超短波波段平均电场强度换算详见附录C(参考件).
5.3 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的测量条件
将超短波波段容许暴露值及容许暴露上限值按上述公式换算成平均电场强度如下:
C3.1 脉冲波
C3.1.1 微波辐射平均功率密度25μW/cm 相当于超短波波段平均电场强度9.7V/m.
C3.1.2 微波辐射平均功率密度2mW/cm 相当于超短波波段平均电场强度86.8V/m.
C3.2 连续波
C3.2.1 微波辐射平均功率密度50μW/cm 相当于超短波平均电场强度13.7V/m.
C3.2.2 微波辐射平均功率密度4mW/cm 相当于超短波平均电场强度122.8V/m.
这只是部分要求,如果需要详细的信息,可以找无锡三乐工业微波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内部有计算方法.各类技术标准.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二)

地磁辐射对人体有害按照相关规定,工作场所受电磁辐射强度不得超过0.5w/s^2,若某无线电电磁辐射功率为1w则至少距离多远以外才是安全的?

所谓的“安全”都是相对的,我不就是天天搞无线电,也不见得我就会怎么样.还有就是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但是与功率有关,还有就是与频率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打个比方,如果2GHz 1W功率的无线辐射在10米外是安全的.那你站在10.1米的地方跟我站在9.9米的地方又有什么区别呢.
安全区离是相对的,没有绝的.如果你介意的话,平时就离无线电远点就好了.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三)

过量接收电磁辐射有害人体健康.按照有关规定,工作场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临界值W。若某无线电通讯装置的电磁辐射功率为P,则符合规定的安全区域到该通讯装置的距离可能为(  )
A. B. C. D.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

CD

由题意知,不符合规定的区域与安全区域的临界面为一球面,设其半径为R,则有球面积 ,所以
思路分析:利用球面辐射,能量以球面的形式向外释放,总能量除以表面积即为单位面积接收到的电磁辐射。
试题点评:考查电磁波的吸收、球面辐射的计算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四)

按照有关规定,工作场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0.50瓦/米2.若某一小型无线通讯装置的电磁辐射功率是1瓦,那么在距离该通讯装置______以外是符合规定的安全区域(已知球面面积为S=4πR2).

设规定的安全区域距离为R,则球的面积为S=4πR2.       (1)
则在1秒内球面获得的能量为E=Pt=1w×1s=1J             (2)
在球面上单位面积的电磁辐射能量E0=

E
S
                  (3)
由于工作场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得超过0.50瓦/米2
所以E0≤0.5瓦/米2 (4)
由(1)(2)(3)(4)联式可得:R=0.4m
故答案为:0.4m.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五)

高压变电站与民在宅的安全距离是多少?

110kv变电站安全距离 国家《电磁辐射管理办法》规定100千伏以上为电磁强辐射工程,第二十条规定:在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设备或高频设备的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在规划限制区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幼儿园等敏感建筑. 不过,据环保部门介绍,我国目前对设备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有一定要求.比如一般10KV—35KV变电站,要求正面距居民住宅12米以上,侧面8米以上;35KV以上变电站的建设,要求正面距居民住宅15米以上,侧面12米以上;箱式变电站距居民住宅5米以上. 北京市规划委(2004规意字0638号)110千伏的地下高压变电站工程项目,明确要求距离不得少于300米.
本回答内容来自:百度文库:110kv变电站安全距离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六)

下面是关于“高铁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
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5个字。(5分)
高铁输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比电离辐射、微波等辐射,其影响简直是微乎其微。而且这种辐射有一个特性,就是会被金属屏蔽掉,不能穿透金属材料。所有火车车体都是金属的,是一个基本封闭的金属盒子,因此,电磁辐射进去的就更少了。
可以说,高铁运行中所产生的辐射,  (1)  (2)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铁速度太快,某些敏感体质的乘客会出现晕车;二是高铁是全封闭的车厢,完全依赖空调进行通风换气,乘务员长时间在这种环境里面自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1)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可测量的伤害。(只要表示危害程度极小或没有危害即可)(2分)(2)为什么乘客与乘务员乘坐高铁之后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3分)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七)

平面控制测量通常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中,感觉导线测量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观测方向少,相邻点通视等要求比较好达到,导线的布设比较灵活,观测和计算工作较简便,但是控制面积小,缺乏有效可靠的检核方法; 三角测量控制面积大,有利于加密图根控制网,但是需要构成固定的图形,点位的选择相对来说限制因素比较多; GPS与以上两种方法相比,相对平面定位精度高,作业的速度快,经济效益好,测量时无须通视,但是GPS测量易受干扰,(较大反射面或电磁辐射源),对地形地物的遮挡高度有要求.【电磁辐射管理办法】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八)

我可以设计出能取代现在所有动力 电力设施的永动机,但为什么不许永动机申请专利.
这种永动机所产生的能量巨大,甚至会难以控制,有可能会产生电磁辐射,它的原理不与能量守恒定律发生冲突.只不过是一种常人难以想到的精妙设置而已. 航宇
请不要再谈论能量守恒这个妇孺皆知的问题,这个能量块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遵守能量守恒,但在宏观上却不遵守能量守恒,因为有巨大的能量输出,我也没有能力解释这种现象,也许是在空中获取的能量.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它为全人类服务而我又能得到一定的报酬,毕竟我已研究它二十多年了.我能相信谁?请高人出招. 另外有谁想获得能抵消重力加速度的办法可联系.(吃怀疑者面谈,不拘一格的高智商者可加入探讨.)

无数人申请,都驳回了.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九)

量子力学主要讲了什么

量子电动力学
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简写为QED),是量子场论中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性质(即光子的发射和吸收)、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湮没、带电粒子间的散射、带电粒子与光子间的散射等等.它概括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体物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各个领域中的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量子电动力学是从量子力学发展而来.量子力学可以用微扰方法来处理光的吸收和受激发射,但却不能处理光的自发射.电磁场的量子化会遇到所谓的真空涨落问题.在用微扰方法计算高一级近似时,往往会出现发散困难,即计算结果变成无穷大,因而失去了确定意义.后来,人们利用电荷守恒消去了无穷大,并证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量子电动力学得以确立.量子电动力学克服了无穷大困难,理论结果可以计算到任意精度,并与实验符合得很好,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预言也被实验所证实.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完备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被确立,并大获全胜.
量子电动力学认为,两个带电粒子(比如两个电子)是通过互相交换光子而相互作用的.这种交换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是其中一个电子发射出一个光子,另一个电子吸收这个光子.稍微复杂一点,一个电子发射出一个光子后,那光子又可以变成一对电子和正电子,这个正负电子对可以随后一起湮灭为光子,也可以由其中的那个正电子与原先的一个电子一起湮灭,使得结果看起来像是原先的电子运动到了新产生的那个电子的位置.更复杂的,产生出来的正负电子对还可以进一步发射光子,光子可以在变成正负电子对……而所有这些复杂的过程,最终表现为两个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量子电动力学的计算表明,不同复杂程度的交换方式,对最终作用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贡献随着过程中光子的吸收或发射次数呈指数式下降,而这个指数的底,正好就是精细结构常数.或者说,在量子电动力学中,任何电磁现象都可以用精细结构常数的幂级数来表达.这样一来,精细结构常数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它是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强度的一种度量,或者说,它就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东京教育大学的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1979),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哈佛大学的施温格(Julian S.Schwinger,1918—1994)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所作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的贡献就是用不同方法独立地异途同归地解决了这一困难,从而建立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新理论体系.他们从不同的渠道运用“重正化”概念把发散量确切地归入电荷与质量的重新定义中,从而使高阶近似的理论结果不再会遇到发散.“重正化”的意思就是用一定的步骤把微扰论积分中出现的发散分离出去,吸收到相互作用耦合常数及粒子的质量中,并通过重新定义相互作用耦合常数和粒子的质量,来获得不发散的矩阵元,使计算结果可与实验对比.
有了重正化方法,量子电动力学获得了巨大成功,由此计算出来的电子反常磁矩和兰姆位移与实验结果相符达十几位量级.可见,量子电动力学是何等精确的理论.这一切既要归功于众多对现代物理学作过贡献的物理学家,更要归功于1965年这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费曼1918年5 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郊俄国移民犹太族家庭里,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先学数学,后转物理.1939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Rev.)上,内有一个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量子力学公式.1939年9月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惠勒(J.Wheeler)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的疑难问题:发散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研制原子弹.1942年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战争结束后到康奈尔大学任教.自1951年起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
费曼于40年代发展了用路径积分表达量子振幅的方法,并于1948年提出量子电动力学新的理论形式、计算方法和重正化方法,从而避免了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发散困难.目前量子场论中的“费曼振幅”、“费曼传播子”、“费曼规则”等均以他的姓氏命名.费曼图是费曼在四十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用于表述场与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简明扼要地体现出过程的本质,费曼图早已得到广泛运用,至今还是物理学中对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表述形式.
1958年费曼和盖尔曼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矢量-膺矢量型理论(即V-A理论,又称普适费米型弱相互作用理论).这是经过20余年曲折发展以后所达到的关于弱相互作用的正确的唯象理论.这一理论为以后温伯格、萨拉姆和格拉肖建立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开辟了道路.在50年代前期,费曼还曾经从事发展液氮的微观理论的研究工作.
费曼的路径积分方法是他的独创性又一个鲜明的例证.
费曼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研究物理学.他不受已有的薛定谔的波函数和海森堡的矩阵这两种方法的限制,独立地提出用跃迁振幅的空间-时间描述来处理几率问题.他以几率振幅叠加的基本假设为出发点,运用作用量的表达形式,对从一个空间-时间点到另一个空间-时间点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振幅求和.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成了第三种量子力学的表述法.
1968年费曼根据电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和布约肯(J.D.Bjorken)的标度无关性提出高能碰撞中的强子结构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强子是由许多点粒子构成,这些点粒子就叫部分子(parton).部分子模型在解释高能实验现象上比较成功,它能较好地描述有关轻子对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电子对湮灭、强子以及高能强子散射等高能过程,并在说明这些过程中逐步丰富了强子结构的物理图像.
1986年2月费曼应邀参加总统委员会,调查“挑战者”号失事原因.会议前一天,他先去喷气推进实验室了解情况,作了详细记录.当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敏锐地注意到密封问题.会议令他失望,互相扯皮,推卸责任,没完没了地听取证人的证词.费曼要求再去调查,结果发现美国航天局的报告自相矛盾.他注意到,他们原来是用计算机分析橡胶的弹性,条件不合要求.有一将军问费曼,低温对橡胶有无影响?提醒了他注意到用于密封的O圈在-2℃可能失去弹性.费曼还注意到,在发射前火箭公司有一位工程师坚持不宜发射的意见,但经理在军方压力下同意了.进一步调查还表明,发射台的温度数据欠准.1986年2月,费曼公正地把真相公之于众.1986年2月11日在总统委员会开会论证时,费曼把一块与O圈材料相同的橡胶投入冰水中,证明“挑战者”号失事的原因就在于寒冷的气候.这件事曾经轰动了全世界,但是人们哪里知道,这时费曼正在顽强地与胃癌斗争,不久他就与世长辞了.
费曼的重要著作有:《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路径积分》,与希布斯合著《光子强子相互作用》等.《费曼物理学讲义》(共三卷)是美国六十年代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虽然深度、广度过高,但不失为优秀参考读物.费曼在前言中写道:“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你们应付考试,也不是帮你们为工业或国防服务.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让你们欣赏这奇妙的世界以及物理学观察它的方法”.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贾埃沃(I.Giaever)说过:费曼是对他影响最大的物理学家,而《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书籍.这套讲义的特色是:引人入胜,丰富生动,论述精辟,富于启发.费曼透彻讲解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费曼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是一本备受欢迎的文学著作.
如果说费曼是一代奇才,则施温格也不愧为物理学家中的“莫扎特”.施温格1918 年2月12日出生于纽约,他自幼聪慧过人,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显示出非凡的才能.由于多次跳级,14岁即高中毕业,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他爱好自学,从图书馆中借阅了各种物理书籍,经常不到课堂听讲.据说,统计力学课他从未出席,却在期末考试中成绩突出,因为他推导的步骤比其他同学按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简捷得多.有人夸奖年轻的施温格说:“他对物理学就像莫扎特对音乐那样.”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比教授非常欣赏施温格的才华,对人说:施温格已经知晓了物理学的 90%,其余的“只要几天就够了”.在拉比的推荐下,施温格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36年获学士学位,1939年获博士学位,时年21岁.然后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当了奥本海墨的研究助理.1941年到柏图大学任教,后来到芝加哥大学参加原子反应堆设计.为了避免卷入原子弹计划,施温格在1943年离开芝加哥,转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雷达系统的改进.正是这项工作使他对电磁辐射理论发生了兴趣,把工作重点转到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1945年施温格应聘成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两年后升教授,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就是在这段时期,施温格进行了重正化的研究.他的方法与费曼的不同,如果说费曼用的是“积分”方法,则施温格用的是“微分”方法,但是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量子电动力学的另一位奠基人朝永振一郎1906 年3月3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随后在玉城嘉七郎研究室任临时见习研究生,3年之后,赴东京理化研究所,在仁科芳雄研究室当研究员,1937年留学德国,在海森伯的领导下研究原子核理论和量子理论,1939年底,回国接受东京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1941年,任东京文理科大学物理学教授,提出量子场论的超多时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研究雷达技术中磁控管的理论,发表了《分割阳极磁电管理论》的论文,战后继续研究和发展他的超多时理论和介子耦合理论,同时参与《理论物理进展》的创办工作.朝永振一郎以他的超多时理论为基础,找到了一种避开量子电动力学中发散困难的重正化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解释兰姆位移和电子反常磁矩的实验.他的工作几乎与施温格和费曼同时.他们独立地完成了类似的研究,达到了同样的目的,真可谓殊途同归.他们的研究使得描写微观世界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成为一个精确的理论,并对以后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49年,朝永振一郎应聘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提出了高密度极限的多费密子体系的一维模型理论.回国后创建了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1956年以后,先后出任东京教育大学校长、日本学术会议会长、东京教育大学光学研究所所长.他还得到日本学士院院士、日本文化勋章以及好几个国家的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57年5月朝永振一郎曾率领日本物理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朝永振一郎于1979年7月8日在东京病逝.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十)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因而,调查与管理资源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人类的生活环境正在不断地遭受到人为和自然的污染.例如:工业排污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造成人为的环境污染.而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则形成灾害性环境,它们都对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时监测人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环境的发生,才能更有效地采取防护和治理措施,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欲解决上述问题,完全依赖现场观察已感不足,
于是,由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相继问世便能获得大范围的地面遥感图像和实时动态信息,所以,这两种遥感方式则成为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管理,环境的监测与灾害预报的一种新的探测手段.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即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纪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属于空间科学的范畴.是物理、计算数学、电子、光学、航空(天)、地学等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对工农业、国防、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3、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二)遥感平台(分类)
指放置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可分为航空和航天平台.在不同高度进行多平台遥感,可获得不同比例尺、分辨率和地面覆盖面积的遥感图像.
1、航空平台: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100m—30km,主要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气球等.
2、航天平台:是指在大气层之外飞行的飞行器,高度为几百—几万公里;如人造地球卫星、探控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三)遥感的发展简况
1839年第一张黑白航片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应用于军事侦察,1941年出版了《航空照片应用与判读》为各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50年代,苏美广泛应用,黑白、彩色航片进行军事、地质测量,取得明显效果.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 (ERTS即MSS其分辨率80m)后改为陆地卫星(Landsat 5—7即TM、ETM分辨率达30m和15m),由于具有快速、动态、多时相、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1年3月3日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并回收,至今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包括3颗极轨卫星和一颗同步卫星)已经能获取全球多种气象数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升空至05年第二颗已发射升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遥感卫星技术系统和实用化的应用系统,进入同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相融合的产业化进程.
二、遥感资料的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这里所谓的遥感资料,主要是指目前通用的航、卫片及其数字化资料.
(一)航卫片特点
1、航空照片
航空照片可分为全色黑白、天然彩色、红外彩色、多波段航空像片等;其为中心投影,偏斜度不超3度,中心部分准确,边缘畸变;按航带重迭56-60%和15-20%,需在立体镜下观察来识别物体,影象细部明显优于卫片.
2、卫星照片
卫星遥感影像有彩色和黑白,彩色图像又有真彩色、假彩色之分等.即各类不同的卫星数据:分扫描和摄影,早期为地球资源卫星(ERTS)的MSS多中心扫描片,现在各类不同分辨率的卫星数据非常多,鉴于经济、实用及项目工作要求等实际情况现我省各行业绝大部分利用TM或TM/ETM数据进行各类遥感解译工作.我院现全省TM、TM/ETM数据已购置全(见图).
三、遥感资料特点及其解译方法
遥感解译方法、原则和程序
遥感解译:即为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影像,赋予特定的属性和内涵以及测量特征参数的专业化过程.
遥感地质解译: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 PCI 和PHOTOSHOP 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对比修正解译.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过程(行为).遥感数据的收集,它包括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和地质资料的收集,是遥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
以前通常是目视解译为主,现在一般是在计算机上以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识别和解译工作,其基本方法有五点:
1.解译是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首先要熟悉、吃透本工作区域的有关资料(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物探、化探资料及前人各类工作成果);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体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类,遥感主要是反映地质体的光谱特征信息,对全面认识地质体而言,有其局限之处.
遥感影像记录的是地质体光谱反射(SAR为后向散射)和辐射特征,地质体性质和表面特征不同所反映出的光谱特征差异可通过色、形、纹、貌四种影像特征要素加以表征.
3.对比分析,有条件要依据不同比例尺、片种、时代、季节、波段、毗邻地段进行对比,了解解译标志变化与地质体、地质现象间的关系,提高认识.
由于一种类型遥感图像只能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分辨率、一个最佳波段组合的图像,因此在地质解译中往往受到信息源的限制,影响解译效果.如工作需要或有条件获取更多类型遥感数据时,应充分应用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为了减少云、雪及植被覆盖对地质体的影响,应选择最佳时相图像作解译.当仍不能避让覆盖时,可选择其它时相图像对覆盖区作补充.
另外,解译中要注意研究不同地质体在各波段图像上的影像特征,通过单波段图像中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的反映,进一步深化地质解译.在单波段不同地质体波谱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有效的图像处理方法进一步增强或提取有效的地质信息,因此遥感解译地质图应是多源遥感数据解译的综合结果.
4、资料分析
遥感数据是遥感地质解译必需的基础数据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质专业信息,应系统地了解掌握各类遥感数据的基本技术参数、地学特征,确保数据类型、最佳波段和最佳波段组合的选取.
1)了解和掌握资料的技术参数,如成像时间、季节、成像仪器、波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等,供解译时参用.
2)分析研究前人对区域地质遥感解译成果的合理、可靠程度,弄清遥感资料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和已解决及有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3)在明确前人解译成果中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后,明确本次工作力争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4)为合理选择新的遥感数据源、数据源组合及遥感地质信息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5、解译的原则应采用由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先易后难、由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边解译边勾绘,同时予以编录(填写解译卡片).指出成果及问题解决途径.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一)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首先,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区(点)出发,垂直地质构造走向(即沿地质剖面)进行解译,通过解译掌握地层层序与变化,了解调查区域的基本地质状况;然后,再由线(剖面或路线)沿地质走向向两侧延伸解译,进而完成面的解译.区调中所采用的标志点、遥感点、线以及路线间的延伸解译,就是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原则进行的.在实施解译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点面结合、面中求点的方式.具体解译方法为:
1)遥感剖面地质解译
在室内初步掌握测区地质情况及遥感影像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地质构造简单、岩石地层出露较齐全、影像特征清楚的地区,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布置多条地质剖面进行系统的遥感地质解译.通过解译,按影像组合规律划分影像单元,作为遥感解译草图的编图实体,即编图单位.
2)区域性扩展解译
在完成标志性剖面解译后,以已知解译结果为基础,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由易到难的原则,向标志性剖面外围逐步扩展以至全测区的地质解译.解译中要充分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图件,采取编译结合的方式进行.
解译时,要从已掌握地质情况或建立解译标志的地区开始,在熟悉地质影像特征,掌握解译技巧后,再扩展到相同地质条件、相同影像特征的未知区作解译.进行野外调查验证工作,是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遥感影像解译工作程度较差地区更是必要的调查手段.对重点地区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可能会有所发现而令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借此更加丰富.通过野外调查、查证,一是可以确定各类解译结果;二是可以对解译不准确部分进行修定和补充,从而提高解译资料与成果图件的可靠程度.
在彩色摄影图像中,地物的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青补色三原色及其不同组合呈现的五颜六色,是地物颜色的直观表现.如果是多光谱彩色合成图像,图像中的红、绿、蓝三原色或黄、品、青三间色及其不同比例组合形成的假彩色,只是代表了不同地物反射特征的差别,从而达到利用其特征区分不同地物的目的.
2)形状特征
目标物在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图像中以形状大小构成不同的形态标志特征,是界定和识别目标物的重要解译标志.各类目标物在图像中的形态特征是以点、线、面等组所组成的形状加以区别的.
(1)点影像特征
点的几何含义是没有量的概念,但在遥感图像中肉眼可识别的点,往往是由数个或数十个像元点组成的色调(彩)组合,它们代表了地面一定面积内各种目标的综合反射率.因此,影像中的点又有量的概念.

影像中的点则是色调或色彩的直观表现,这些差异不同的点的色调(彩)代表着不同点状物体反射特性的差异.在自然界中,相同或相近波谱特性的目标物往往具有一定规律的排列形式,它们在遥感图像中也就以不同排列形式的点状影像特征组合揭示目标物的属性.
(2)线影像特征
线影像是相同性质点影像连续的线状排列.线影像可以是人文活动或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形态的线状痕迹的表现,也可以是线状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线形影像特征.从遥感地质解译角度,线性主要指非人文活动的地学线性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它们往往代表断裂、节理、破碎带、变质构造、岩脉、岩层产状、不整合,以及地形水系等自然线状迹线.
(3)面影像特征
面影像是地物空间形体性质相同的点影像的集合,即
不同形态面状物体在二维投影平面显示出的面状形态特征.通常所见面状影像有脉状、板状、透镜状、浑圆状、椭圆状、环状和不规则状等.这些面状形态特征往往以相互间独特的色调(彩)特征显现出来.与面状影像相关的地质属性有侵入岩体、岩脉、断层面、岩层面及不同组合的岩层条带、构造岩块等组合形式.
它是地质体几何形态特征的直接显示.影像规模可从几个到几千个像元,甚至更多.
(4)纹形特征
纹形影像是指图像具有相同或相似形态影像组合显示出一种特征的纹形图案.这些纹形图案是相同或相似岩性构成的微地形地貌、影纹结构、水系类型等地物景观影像的直接表现.
(5)地形地貌特征
地表地物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图像上的显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地貌类型、形态及组合形式不同,反映的岩性、岩石类型也不同.
2、遥感地质解译标志与描述方法
(1)色调(彩)标志
色调(彩)是解译区分不同性质地质体的重要标志,其色调(彩)的不同,所反映的地质体属性不同.它通常以色斑、色团、色块、色带等特征显示,应用中应针对黑白图像和彩色图像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
黑白图像:可按灰阶变化分为黑色、暗灰、深灰色、灰色、浅灰色、淡灰、灰白色及白色八个级别描述.
彩色图像:可按色谱变化分为淡红、红、深红、淡黄、黄、深黄、淡绿、绿、深绿、淡青、青、深青、浅蓝、蓝、深蓝、淡品、紫、深品、白色、灰色及黑色等基本色彩级别进行描述.
(2)形态标志
地质体的空间产出形态(状)影像特征是区分侵入岩体、构造和岩脉的重要解译标志.通常划分为点、线、面三种形态加以描述.
点:按其分布密度分为麻点状、斑点状和稀疏点状、密集点状;
线:按线状形态分为环线状、直线状、折线状、弧线状、线带等形状及规模(单位:km)加以描述.
对环线状影像应进行形态、空间组合关系、规模和成因类型的描述.其环状形态可分圆状、半圆状、椭圆状、似圆状;空间组合关系可分单环、同心环、外切环、链环、复式环等影像形式;环形规模可按直径划分为大(直径>50 km)、中(直径7.5~50 km)、小(直径<7.5 km )三种类型;地质属性可划分为侵入 岩、火山、构造、与成矿有关四种成因类型.
面:按形态分为不规则状、块状、脉状、透镜状、“哑铃状”、“鞋底状”等多种形态.它是侵入岩体、杂岩体的重要解译标志,描述的重点是边界形态和内部组合形态特征.
(3)影纹结构标志
主要是以地物表面影纹结构组成的一种花纹图案影像特征作为岩类划分、岩石类型细划、构造信息提取与类型划分的重要解译标志.通常划分为下述影纹结构类型加以描述:
层状影纹
由层状岩石信息显示,主体反映地层类.按组合规律可细分为单层状、夹层状、互层状、不规则互层状及带状等形式.
非层状影纹
由非层状岩石(主指岩体)显示.因岩石类型复杂,影纹结构形式表现不一,除边界形状描述外,对于内部影纹结构应根据具体图案自行命名即可.应注意的是,影纹结构特征不同,代表的岩性也不同.
环状影纹
主要针对空间产出形态呈环状影像体内部信息特征的描述,它是岩石类详细划分的遥感影像依据.实践表明,同一侵入岩体内,其微细影纹结构的差异,反映的是岩石结构的变化.实际应用中,尽量结合工作区具体情况,按影纹结构形象自命名即可.
圈闭半圈闭影纹
指相同特征的层状影纹的对称分布,弧形圈闭或半圈闭,直接反映褶皱构造现象的存在.
其它影纹形式
网格状:由两组以上的线性影纹互相穿插、切割所构成的影纹结构图形,主要反映节理、裂隙、断层或脉岩体的相互作用,如菱格状、肋骨状、方格状影纹等.
垄状:坚硬的沉积岩层、脉岩以及冰川终碛堤所形成的脊垄状影纹.
链状、新月状:均是沙漠地貌的典型影像特征,新月状影纹在河漫滩沉积沙中也可出现.
斑点状:森林、植被所形成的麻点状影纹,点的稀密、大小与植被覆盖程度有关,也与图像比例尺有很大关系.
斑块状:以不同颜色的斑块影纹图案显示地质体属性的差异.如岩体、盐碱地、沼泽地、植被覆盖区等.影像特征是在背景色调(彩)上出现基本一致的其它色调的块状体(花斑),形状不规则,杂乱分布.在中—低分辨率卫星图像上,多期火山岩喷发区也会呈现这样的影纹.
叠置影纹:反映的是构造超覆现象.描述不同构造块体影纹结构的不协调性,如影纹斜交、色彩差异、边界性质等.
在对地物的影纹描述时,还会出现上述影纹外的其它图案,描述时可根据图案的实际形态,用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图案名称加以描述.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图案,可用组合影纹加以描述.
(4)地形地貌标志
地形地貌特征差异是地表地质体依属性不同,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综合产物.特定的地形地貌类型、形态、形态组合间接地反映了地质体属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是地层、岩性、构造现象解译区分的重要标志.根据地质解译内容不同,地形地貌标志可划分为下述两种类:
构造类
几何形态标志:它是以几何形态特征显示断裂构造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陡坎、三角面、透镜体、菱块体、环状体及环放体等.
构造地貌标志:它是以地貌形态特征显示褶皱、断块及断陷等构造现象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单面山、褶皱山、断块山、断陷盆、飞来峰等.
微地形地貌特征标志:它是以微地形规律显示,显示断裂构造现象的存在.主要标志形式有串珠状负地形、鞍状脊等.
地形地貌单元差异:它是以地貌单元突然变化显示断裂的存在.如平原与山脉之间的分界线等.
岩性类
被状地形标志:地形形态如被,反映的是现代火山喷发熔岩.
板状、条带状、垄岗状标志:反映的是单一岩石或岩石组合类型.
环形标志:反映的是侵入岩体、火山机构等.
(5)水系类型标志
水系是由多级水道组合而成的水文网,它常构成各种图形,在遥感影像上十分醒目.由于地质环境特征不同,水系类型所反映的地质现象不尽相同.虽然,自然界中的水系类型较多,如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树枝状水系、扇状水系、束状水系、辫状水系、帚状水系、钳状沟头状水系、格状水系、角状水系、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环状水系等等,但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解译区分岩性或构造的标志,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扇状水系、束状水系、辫状水系、帚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解译区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解译标志.
扇状水系:多发育在河口三角洲和洪积扇上.水流沿着扇面地形突然撒开,形成细而浅的放射状冲沟,总体呈扇状(图版4.8a).
辫状水系:多发育在宽阔的平原区,尤其是河流从山区突然进入平原区的河段最为常见.水流形成的多条水道互相穿插、交织在一起,形似于辫.
格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区分节理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
格状水系是一种严格受两组断裂、节理构造控制的水系,呈方格状或菱形格状.方格状水系的1~3级水道均很平直,并以直角相交.它们一般是沿断层或节理发育的.格状水系主要出现在裂隙发育、坚硬而稳定的岩层中,如块状砂岩、花岗岩、大理岩、灰岩地区等.格状水系有丰字形水系和角状水系两种变种.其中的角状水系是一种严格控制河流流向急剧改变,并呈现规律性变化,受断裂控制的一种水系类型.
3、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环状水系标志类
它们是解译区分岩体、环状断裂、火山口、火山机构的解译标志.
放射状及向心状水系:水道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水系称放射状水系.多发育在火山锥和穹隆构造上升区,沟谷一般切割较深,多呈“V”形谷,两侧常发育有短小的支流或冲沟;水流从四周向中心汇集的水系称向心状水系,多发育在湖盆、洼地、坡立谷和局部沉降区.
环状水系:常与放射状水系同时出现,共同组成“车轮状”水系.沿花岗岩岩体上的环状节理、穹隆构造上的岩层层理、片理均能形成环状水系.
钳状沟头状水系,它们是南方碳酸盐岩的解译标志.
各类解译标志通常可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间接标志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内在因素表现出来的特征,推理判断其属性,标志与目标间不直接对应.
1.         直接标志:
在遥感图像上能直接见到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花纹等影像特征,称作直接解译标志.
1)影象的形状、大小:任何物体都有一定形状、大小,可以单独识别,如河、湖、耕地、居民点、火山锥(口)、道路、山丘等.(地物的几何形态与图象的比例尺、分辨率有关.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晰.
2)色调和色彩:物体的颜色,彩色片的颜色,由于吸收、反射差异显示为不同色彩,有利于区别物体.
\x0b\x0b3)阴影:它是形态和色调的派生解译标志.阴影也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阴影可分为本影和落影:前者指物体未被阳光直射的阴暗部分;落影指地物在光照下的投影.(如云、山体阴坡等).\x0b
4)图案花纹:遥感图像上的地物,其细节不外由点、斑、条、格、纹、垅、栅、链等影纹组成.并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构成各种图案.影纹图案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小水系、植被、微地貌、环境因素的综合显示.它可以宏观地反映大面积出露的一种地物.
变质岩中山\x0b
5)影象结构: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造成吸收、反射光谱的差异、影响色调深浅变化.\x0b
6)位置布局:物体组合的必然性,依存关系,如某一种岩体、线、环形构造、河流、村镇等.\x0b
1)水系:分布特征、形态、密度、方向性、均一性、冲沟形态、水系格局、主支流交汇等,反映构造、岩性、气候、成因等.(如水系均匀的地区表示该区岩性抗风化剥蚀能力和裂隙发育都比较相近;冲沟形态与组成冲沟的物质岩性有关等;如花岗岩多呈树枝状水系花纹;火山岩特别是火山机构附近则多为放射状水系花纹及熔岩流动范围等).
火山岩特别是火山机构附近则多为放射状水系花纹及熔岩流动范围
复锥迭聚的火山锥——五大连池第四纪火山群之一,卧虎山火山锥口由四个火山锥口迭聚而成的.外面也被开垦但火山外型可见.
2)地貌形态:类型、形态、微地貌、脊、坡、阶地、冲积扇、山顶等表示不同岩石类、构造,(如熔岩陡,凝灰岩缓,玄武岩成台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45407/

推荐访问:辐射安全管理办法 电磁辐射标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