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天气预报

来源:创业资讯 时间:2018-11-30 08:00:0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讯】

山西省天气预报(共9篇)

山西省天气预报(一):

读“全国强降雨区预报”图,完成13~15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广西、江西、山西等省出现了暴雨
B.受暴雨影响,珠江水位暴涨
C.暴雨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D.暴雨会大大影响小麦、甘蔗等农作物的产量

结合图示得知:
A、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出现了暴雨;山西没有暴雨;故叙述错误;
B、受暴雨影响,珠江水位暴涨;叙述正确;
C、暴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原叙述错误;
D、暴雨会大大影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甘蔗属于经济作物;故原叙述错误.
故选:B.

山西省天气预报(二):

华北地区,江淮,黄淮,江汉分别指什么地方?
天气预报里经常提到

华北狭义上指山西以东安徽北部山东河北等,江淮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黄淮指黄河和淮河之间地区.江汉:长江和汉江相交的附近地区

山西省天气预报(三):

降水量、降雪量如何测定?

雨量器的种类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雨量计又分
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据气象部门介绍: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在对海拔较高的山地进行垂直自然带分析时,常常会遇到一条雪线.雪线作为冰川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雪线变化对陆地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此,研究雪线分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雪线,影响雪线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其分布有什么规律哪?笔者结合郑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秦大河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的研究成果,曾进行过系统的考究,现将结果整理出来,以期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雪线的定义及分类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雪线可分为以下两种:(1)气候雪线:夏季中高山上成片雪层的最低高度. (2)地形雪线:夏季中雪以孤立分片形式持留在地表的最低高度.
二、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1、 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2、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
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在同等气温(低于0°C)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雪线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
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青臧高原东南边缘雪线位于海拔4500~5000米,至高原内部,中喜马拉雅山北翼、冈底斯山等雪线海拔5800~6000米,珠峰北侧东绒布冰川及羌塘高原西部昂龙岗日雪线达海拔6200米,是北半球分布最高的雪线.
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
4、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百计的滑雪胜地面临"歇业"的尴尬境地.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罗尔夫·比尔基等人在报告中说,今后数十年间,不断升高的气温将使雪线持续向更高海拔推进,雪线之下的许多滑雪胜地的滑雪道将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在一些国家,比如欧洲中部的奥地利,未来30到50年,雪线将升高300米之多.澳大利亚的情况更为糟糕,到2070年,全国9大滑雪胜地将无一幸免,全部要关门转业. 不断上升的雪线使得大批滑雪爱好者向更高海拔挺进,这也给对环境异常敏感的高海拔滑雪场带来了巨大压力.
臭氧层遭到破坏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大量增加,使雪线急剧上升.据生物学家野外观察证明,由于夏季青臧高原上空臭氧层低谷的存在,藏北羌塘地区的雪线在近100年上升了100~150米,造成一些生活在雪线附近的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动物分布区域的改变和栖息、繁殖地面积减少或加大,以及食性与活动规律的改变,改变了动物的繁衍生存条件.
甘肃省受沙漠化的威胁突出表现在沙尘暴危害加剧.20世纪50年代,甘肃境内发生沙尘暴5次,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沙漠化造成了河西沙区来水量减少,致使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最严重的地区雪线年均后退12.5~22.5米,其它地区也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后退.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最新公布的一项结果表明,煤烟颗粒(是一种由碳微粒混合盐分和灰尘而形成的黑色物质,是油料和植物燃烧后的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其最大来源是矿物燃烧)是导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冰雪融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因煤烟污染而变暗的雪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降低,提高了对太阳能的吸收率,从而导致冰雪融化,雪线后退.
三、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高压带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因此,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高压带.处在此范围的南美洲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达6400米,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在纬度40°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干燥程度,雪线高度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低纬度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28757.html

山西省天气预报(四):

降有哪些读音


1. 降 [jiàng]

2. 降 [xiáng]

 

1.jiàng   下降 降旨 降临 降旗 空降 降低 降价 降职

2.xiáng  投降 降服  降龙伏虎 

 
 

 jiàng
【释义】 ①落下,跟“ 升 ” 相对:降落|降雪|降温.②使落下;使从高往低:降级|降价|降职.③姓,山西有此姓.

【降低】 #jiàngdī 下降;使下降:降低价格处理.

〖例句〗天气预报说,有冷空气南下,明后天的气温将大幅度下降.

【降临】#jiànglín 来到.

〖例句〗他从没想到过,破产的灾难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


.xiáng
⒈归顺,投向对方:..至死不~.
⒉制服,使驯服:烈马.一物~一物.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记得采纳喔 :-D 

山西省天气预报(五):

初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初一上期中语文考试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听说:(6分)
1、听下面一段说,判断说话人想阐明什么道理.(2分)
A、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
B、厨师烧莱要讲究火候.
C、“过”与“不及”好不好要看情况.
答:( )
2、听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4分)
(1)它介绍的是哪个剧种?答: .
(2)它为我市赢得什么美誉?答“ .
二、积累与运用.(24分)
3、根据拼音在文中的田字格里写出相应的汉字.(5分)
狼jí cháu chú 面面相qù 人迹罕zhì
4、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
(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5)陆游《游山西村》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
(6)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
5、按要求联词成段.(5分)
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三个,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健康,中心明确,句意连贯.(词语顺序不拘)
隔膜 理解 心心相通 晶莹 琐屑
6、下面这篇应用文有4处需修改,请指出并修改.(4分)
修改:① ②
③ ④
三、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尉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恒侯遂死.
1、解释下列词语.(3分)
①腠理: ②遂: ③是以:
2、写出下列的通假字(3分)
①“还”通 ②“汤”通 ③“齐”通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2分)
4、翻译“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2分)
5、从桓侯的悲剧可得一个什么成语?对你有什么启示?联系生活,谈谈你的体会?(5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0分)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古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峰A伏在莱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B直窜向去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C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还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却比桑葚更好得远.
1、本段摘自《 》作者 ,原名 ,他是伟大的 家 家 家.(3分)
2、这段景物描写从 、 两方面来写动物,其中用动词A写黄峰的 态,用动词B、C写 、 的 态.(6分)
3、用“‖”线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3分)
4、这段文字写出了( ).(2分)
A、百草园的动植物的五彩缤纷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充满乐趣
C、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D、百草园的各个角落美丽如画
5、“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童年时的四件趣事 、
、 、摘覆盆子.(3分)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 手法,写百草园的
、 态,使人感到寂静的百草园充满盎然生机,充满“乐趣”的气氛.(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25分)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拔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6分)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6分)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 .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 ;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3分)
答: .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5分)
答:
5、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5分)
四、作文.(60分)
提示:那次,我真的哭(笑、生气、伤心……)了,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的日子里,在自由自在的假期中,在学习某种新东西的过程中,你一定曾经有很多时候开心地笑过,伤心地哭过……静心回忆回忆,写下一两件你最动情的事情.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2、书面整洁.
3、字数不少于500字.【山西省天气预报】

山西省天气预报(六):

为啥子要地震呢?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地震灾害原因与防治对策
地震发生的原因为何?
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与人工地震 (例如:核爆) .一般所称之地震为自然地震,依其发生之原因又可分为, (1)构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冲击性地震 (例如,陨石撞击) .其中又以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地壳变动 (构造性地震) 为主 .
由于地球内有一种推动岩层的应力,当应力大于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会发生错动 (dislocation),而这种错动会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一种弹性波 (elastic waves) ,我们称之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当它到达地表时,引起大地的震荡,这就是地震.
断层可分那些类别?
比较断层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地层形状可分四种:
(1)钝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2)锐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3)向右移动之右移断层.
(4)向左移动之左移断层.
何谓震源与震央?
(1)震源 (hypocenter) :地震错动的起始点.
(2)震央 ( epicenter )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何谓浅层地震、深层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称为极浅层地震(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31~70公里者称为浅层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71~300公里者称为中层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301~700公里者称为深层地震(deep earthquake).
何谓地震序列?
先后排列,即为地震序列.而所谓同一系列之地震,系指发生位置邻近,时间上连结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余 震 ;其定义又分别如下:
(1)前震 ( Fore-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于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之.唯有时前震为时甚短,且不显著.
(2)主震 (Main-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规模最大者称为主震 若最大者有两个,则先发生者称为主震.
(3)余震 (After-Shock) :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传播路径可分为两大类:
一、体波 (body wave):可在地球内部传播,依波动性贸之下 同又分为:
(1)P波 (纵波或压缩波) :性质与音波相似,质点运动和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 (横波或剪力波) :质点运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产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动,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 ( surface wave) :沿地球表层或地球内部界面传播,主要可分为:
(1)洛夫波 (Love wave) :质点沿着水平面产生和波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
(2)雷利波 (Rayleigh wave) :质点在平行于震波传播的垂直面上,沿着椭圆形轨迹震动.

何谓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plate tectonics) 主要在说明目前发生在地球上层的构造及解释 地震发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为冷而硬的可移动之岩石,称为岩石圈 (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约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asthenosphere)为黏度高的液体物质所组成,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念是将岩石圈分成数个接近刚性之板块,包括较大的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和数个较小之板块 (见附图),板块受到张力、压力、重力及地函对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块之间每年以数公分的相对速度缓慢移动,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运动便由于相邻板块之互相作用而发生.
板块交界处主要有三种型态,
(1)分离板块交界处 ( divergent boundaries ),代表地壳引伸拉裂的现象,在中洋脊 (mid一oceanridge) 处相邻的两板块互相分离,而产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来自地函的上部,系经熔融作用而产生.地壳在这里由于张力作用向两侧扩张延伸,沿着发散交界处常有地震发生,其震源深度多在一百公里以内.
(2)聚合板块交界处 ( convergent boundaries) ,在这交界处两板块相互碰撞,较 重者插入较轻者之下方 (约以30~45之倾角) ,使者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这插入的部分叫隐没带(subduction zone) .由于两板块间的相互磨擦,所以沿着隐没带可以不断地发生地震良而造成一地震带,其震源深度可从很浅到大约七百公里左右.台湾花莲附近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聚合板块交界处所以地震非常频繁.
(3)守恒板块交界处 ( conservative boundaries) ,不产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邻两板块彼此横向移动磨擦,而产生震源深度较浅之地震.台东纵谷断层即为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守恒板块交界处.
地震预测有那些方法?
虽然人们至今对于地震发生的机制 (mechanism) 还没有澈底了解,地震预测理论也还没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许多尝试性的地震预测研究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测地法(2)验潮,(3)地壳变动的连续观测,(4)地震活动,(5)地震波速度,(6)地磁及地电流,(7)活勘层及褶曲,(8)岩石破坏实验和地壳热流量的测定,(9)其它.
兹选择介绍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测地法 ( geodesic metbod ):
根据过去许多纪录,在大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发生变动,而有时会发生在地震之前.因此测量地壳变动情形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是可以预测将否有大地震发生.例如公元一八六四年 日本新潟地区发生地震前有地盘下沈现象,因当地经常从事测量调查工作,故发现地震发生之前确有前兆现象可寻.
此外,地壳发生变动的面积会随地震规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说地壳发生异常变动的范围越广,可能发生地震的规模也越大.
地震是否可控制?
世界各国受到地震灾害威胁的地区,凛于震灾损失的严重,无下加强对地震的研究.首先希望能够发展做到精确的地震预报,正如现在的天气预报一样,在地震未发生之前,通知将要发生地震地区的民众,可以从容脱离震区趋吉避凶.
不过,无论地震预测是否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地震的发生却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更进一步地使一场将要发生的地震消弭于无形,或者是使将要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减少威力变成一场中度地震或微小地震,这也并非绝不可能.
经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已建立一种称为「板块地壳结构」的新理论,那些地壳里下同结构的板块,经过了长时间的推挤,其压力与日俱增,到了某一时刻无法负荷时,便迸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震动.
所以科学家们便想,如何在地壳应力渐增至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用某一种方法去消除其应力,或者以人为方式制造一些小地震,引导地壳的应力以发生小地震的方式发散掉
一、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我国的强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7.7级),是曲江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1973年2月四川甘孜、炉霍地震(7.9级),是鲜水河断裂重新活动造成的,并在地震后在地面形成一条走向NW310°、长100多km的地裂缝.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地震也都属于构造地震.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8.3级)与圣安德列斯大断裂活动有关.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8.3级)与穿过相模湾的NW-SE向的断裂活动有关.1960年5月21日至6月22日在智利发生一系列强震(3次8级以上的地震,10余次7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南北长达1400km的秘鲁海沟断裂带上.
(一)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这个问题是地震预报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仍在继续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由于物质不断运动,经常产生一种互相挤压和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即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这种能一旦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那间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从已发生的地震来看,它的发生跟已经存在的活动构造(特别是活断层)有密切关系,许多强震的震中都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这些边界实际上也是张性的、挤压性的或水平错开的一些断裂构造.
断裂活动何以产生能量很大的地震,其活动方式如何,目前存在若干有关的假说.
1.弹性回跳说 是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是根据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时发现圣安德列斯断层产生水平移动而提出的一种假说.假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总之,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产生的,来源于断层面.如图8-3,岩层受力发生弹性变形(B),力量超过岩石弹性强度,发生断裂(C),接着断层两盘岩石整体弹跳回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于是地震就发生了.这一假说能够较好地解释浅源地震的成因,但对于中、深源地震则不好解释.因为在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的现象.
2.蠕动说 蠕动又称潜移、潜动.地表土石层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长期缓慢地向下移动,其移动体和基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并且形变量和移动量均属过渡关系,这种变形和移动称为蠕动.蠕动速率每年不过数毫米至数厘米.
人们发现建筑在活动断层上的建筑物和活动断层本身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也有这种蠕动现象,即相对缓慢稳定的滑动.如在土耳其安卡拉以北110km处有一条安纳托里亚活动断层带,位于此断层带上的建筑物墙壁被发现有错断现象,其蠕动量每年约为2cm.也有人对中东一带发生地震以后的断层进行观测,发现有些地段伴有无震蠕动,其蠕动量每年约为1cm.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蠕动,还未十分清楚.有些实验表明,在高压低温,岩石孔隙度高(含水),含有软弱性矿物如白云石、方解石、蛇纹石等岩石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稳定蠕动.也有人认为在更高的围压或更高的温度下容易产生蠕动.
有一种现象逐渐为事实所证明,即岩层中长期蠕动的地段或在活动断层中蠕动占长期活动的百分比较高的地段,由于能量通过缓慢的蠕动而逐渐释放,反而很少发生强烈地震.在我国阿尔金山地区有规模很大的剪切断层,是正在活动的断层,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发现有蠕动现象,现代水系被切穿,位移明显,错距也很大,但是有史以来却少有地震记录,推测此断层的活动方式是以无震蠕动为主.
根据蠕动与地震大小关系的资料表明:蠕动占长期活动的50%以上的地段,最大地震只能为5级,而蠕动占长期活动的10%以下的地段,可能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
3.粘滑说 在地下较深的部位,断层两侧的岩石若要滑动必须克服强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盘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谁也动弹不了.但当应力积累到等于或大于摩擦力时,两盘岩石便发生突然滑动.通过突然滑动,能量释放出来,两盘又粘结不动,直到能量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下一次突然滑动.实验证明,物体在高压下的破坏形式,是沿着断裂面粘结和滑动交替进行,断面发生断续的急跳滑动现象,经过多次应力降落,把积累的应变能释放出来,这种说法就叫粘滑说.
影响断层活动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温度,温度低于500℃,断层面两侧岩体易产生粘滑;温度高于500℃,则易产生蠕动和蠕变.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断层两侧岩石往往以粘滑为主;岩性柔软,则以蠕动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当然容易蠕动;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则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围压的大小也会影响断层的活动方式.如果断层两盘连续发生粘滑,便是地震频繁的时期.
实际上,同一活动断层在不同的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深度在4km以上为无震的稳定蠕动;4—12km则为伴随有地震的粘滑运动;12km以下(由于高温)又以稳定的蠕动为主.因此,圣安德列斯断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过20km.
4.相变说 有人认为深源地震是由于深部物质的相变过程引起的.地下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引起岩石的矿物晶体结构发生突然改变,导致岩石体积骤然收缩或膨胀,形成一个爆发式振动源,于是发生地震.此说未能从多方面给出具体论证,因而未能得到广泛流行.近年根据地震纵波在地下深部传播情况分析,深源地震所在部位也同样发生了断裂和错动,证明地震发生与断裂活动有关.同时,板块构造学说指出,当岩石圈板块向地下俯冲时,中、深源地震发生在向地幔消减的板块内部,而并非发生在地幔软流圈物质中,因此相变说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二)构造地震的特征
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1.地震序列 任何一次地震的发生都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即应力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但在一定时间内(几天,几周,几年),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体内,却可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这样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别大,称为主震;在主震之前往往发生一系列微弱或较小的地震,称为前震;在主震之后也常常发生一系列小于主震的地震,称为余震.
构造地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常呈这种有序列的发生.这种特征可能和构造地震产生的过程有关.一般说来,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超过岩石所承受的强度时,岩层首先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或者沿着断层带粘滑开始交替过程),从而形成许多小震,即前震.接着地应力继续增大,到了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岩层的整体滑动或新断裂滑动,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发生后,岩层之间的平衡状态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整,把岩层中剩余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些小的余震.在地震现场,常可见到在破裂的地面上,又出现许多次一级裂隙,错杂其间,表明运动没有完全停止,直到使许多尚未破坏的地点彻底破坏,所剩余的应变能全部得到释放.这种情况类似压紧弹簧过程,当作用力消失后,所蓄位能即转化为动能反跳回来,恢复原来状态,但又难于一下复原,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颤动调整,才能恢复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现象称为弹簧效应.岩石也是具有弹性的,所以也应有这种弹性效应.1920年宁夏(原甘肃)海原大地震,余震三年未消.其强度与频度时高时低,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衰减直到平静下来.
2.地震序列类型 虽说构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释放规律、大小地震的活动时间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据1949年10月以来的我国所发生强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1)单发型地震 又称孤立型地震.这种地震的前震和余震都很少而且微弱,并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几乎全部通过主震释放出来.此类地震较少,1966年秋安徽定远地震、1967年3月山东临沂地震,均未观测到前震和余震,震级很小,只有4—4.5级.
(2)主震型地震 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主震震级特别突出,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或有或无,但有很多余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7.3级),发震前24小时内共发生了500多次前震,主震后又发生很多次余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级),则基本没有前震,但余震连续数年不断.
(3)震群型地震 由许多次震级相似的地震组成地震序列,没有突出的主震.此类地震的前震和余震多而且较大,常成群出现,活动时间持续较长,衰减速度较慢,活动范围较大.如1966年邢台地震,从2月28日至3月22日,震级由3.6、4.6、5.3、6.8、6.8逐步升到7.2,发生大震.有时这种类型的地震是由两个主震型地震组合或混淆在一起形成的.
有时地震序列比较复杂,仿佛是由若干单发型、主震型、震群型组合而成.如1971年8—9月四川省马边地震.
地震序列类型可能与岩石和构造的均匀程度及复杂性有关.据实验,当介质均匀,且介质内应力不集中时,主破裂前无小破裂,主破裂后也很少小破裂;当介质不均一且应力有一定的局部集中或高度集中时,主破裂前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或很多的小破裂.
研究地震序列类型,可以有助于预测和预报地震活动的趋势.如1967年河间地震,当主震发生后,根据其前震少和震级小(2.3级),被判断为主震型地震,主震后不会有较大的余震.事实表明推断正确.
二、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发生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火山地震为数不多,约占总数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0km.有些地震发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为1—10km,其发生与火山喷发活动没有直接的或明确的关系,但与地下岩浆或气体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地应力分布的变化有关,这种地震称为A型火山地震.还有些地震集中发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狭小范围内,震源深度浅于1km,影响范围很小,称为B型火山地震.有时地下岩浆冲至接近地面,但未喷出地表,也可以产生地震,称为潜火山地震.
现代火山带如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三、冲击地震
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岩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后者又称塌陷地震.本类地震为数很少,约占地震总数的3%.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震级也不大.1935年广西百寿县曾发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积约4万m2,地面崩落成深潭,声闻数十里,附近屋瓦震动.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矿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级为3.4级,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破坏.
四、水库地震
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库地震.说明这种地震与水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触发地震.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落基山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压注水于地下,于1962年发生频繁的地震.以后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恢复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
上述地震,特别是水库地震的成因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发震的地质构造条件(如有活动断层、密集或交叉的断裂存在,或在升降差异运动的过渡部位等)下,水库蓄水可诱发地震.除去人为因素诱发地震外,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阳黑子活动期,阴历的朔、望期等,也容易诱发地震.各种触发机理正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
营口人发现地震另有原因
“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活火山、死火山这是指火山活动的情况.有些火山爆发了一次后一直不爆发,这些火山就成了死活山.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经我国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达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山西省天气预报(七):

迟来的雪 阅读题 附文章
一个冬天都没有一场雪.不论见到谁大家都在问:什么时候下雪啊?可是,不论人们怎么望眼欲穿,雪迟迟没有来.
快过完腊月,到了年了,人们猜测:俗语说干冬湿年,过年应该下雪了吧?可是,天气预报告诉大家,春节期间是晴好的天气,雪还是没有一丝影子.
很多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也许,这个冬春就没有雪了.
但是,就在这样的时候,在马年刚刚开始行程的第六天,农历的初六,雪静悄悄地飘然而至了.
第一场雪都是这个样子的.开始的时候,人们以万分的惊喜欢迎它,多半年没有见到它的身影了,人们像期待着一个老朋友一样盼望着与它重逢.但是,(画线开始)它却总是像捉迷藏似的,很羞赧地躲藏在云层的后面,躲藏在树梢的上面,躲藏在阴冷的屋角里.(画线结束)可是,当你不经意之间,它又铺天盖地而来,飘飘洒洒,迅速弥漫了天地之间.
在济南生活了20多年的光景,每年的第一场雪,我是一定不会错过的.而今年城市迎来的第一场雪,又有特别的意义.一个冬天没有下,开春就是一场漫天大雪.雪悄悄地下了一整夜,早晨醒来推开窗子,窗子上、树上,到处是厚厚的积雪.我即刻叫醒妻儿,赶快下楼去赏雪.可是我又想,楼下的这样一点空间,哪里有天地弥漫的雪景啊,雪的壮观,雪的景色,都是在漫无边际的旷野里.
没有任何异议,三口人决定开车去城南的旷野,去山坡,去湖边.
过了外环路,就是漫无边际的旷野了.我们全然没有了刚刚下楼时的畏缩,眼前白雪皑皑的万千景色,让我们迅速丢掉了所有的矫饰和矜持,冲出车子,在那白色闪光的雪地上来回地奔跑起来.路边、山坡上的树和冬青,都变成一个个蘑菇或雪人.我欣赏着远山那洁白的妩媚,妻儿打起了雪仗,旷野的上空不时传来他们激动的呐喊.
然后,我们去湖边,沿着湖岸的公路前行,慢慢欣赏着这里的宁静.在这样的雪天,是一定要看看宁静的湖水的.当四周的山峦都被大雪覆盖,湖水却比往日更加澄澈.这样的时刻,它俨然是一个思考着的哲学家.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完全陶醉在银白色的旷野里.当我们返回的时候,街道上的积雪已经打扫干净,城市里的雪景总是短暂的.
但是,对于我来说,每年的第一场雪,都是一件大事,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奇的事件.你在平常的世界里进入梦乡,可是,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却处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样的神奇,能不让人感到万分震撼吗?而且,这一切都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完成的,而是在我们熟睡的时候,无声无息的,一点一点慢慢飘落下来.
想到这些,你能够不相信造化的神奇,不折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1.文章开头3段写没有雪,有何用意(联系下文,对比分析) 2.自选角度,简要山西文中画线句子(先找出运用的表现手法,再从内容上分析) 3.为什么说每年的第一场雪 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奇的事件(联系全文,从文章主旨上考虑) 4.阅读全文,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 没有任何异议 表示家人无条件支持 我 的提议 C 城市里的雪景总是短暂的 写出了作者对雪的不舍和依恋 D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美雪,歌颂大自然的神奇【山西省天气预报】

小弟给您寄点提示吧

材料搭配上答题,通过对比,表达了.

看不到喝

雪来的总是那么突然,它给人们带来惊喜,带来欢乐.深化了文章主旨,照应了文题.

B








求采纳!

山西省天气预报(八):

河北省天气预报中的北部坝上都指哪里?

从河北张家口以北100公里到承德以北100公里的地方,统称为坝上地区,并可分为丰宁坝上、围场坝上、张北坝上和沽源坝上

山西省天气预报(九):

一篇关于天气预报的广播稿,
最好是四川省的

第十五号台风卡奴
气象广播稿 浙江省气象台9月11日11点发布的台风紧急警报、全省天气预报:台风紧急警报今年第15号台风“卡努”今天10时的中心位置在我省温岭东南方向大约130公里的海面上,也就是在北纬27.5度,东经122.3度,中心气压94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以上(50米/秒).目前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预计台风中心未来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下午到傍晚在浙江玉环到象山一带沿海登陆.受其影响,今天明天浙江沿海海面有12级或12级以上大风;浙江沿海地区有10-12级大风,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地方有12级以上大风,内陆平原和杭州湾等江湖水面有8-10级大风.今天到明天浙江东部地区有大雨到暴雨,部分大暴雨,其中温州北部、台州、宁波、绍兴、舟山地区和金华东部地区、嘉兴东部地区局部有特大暴雨.建议:1、今天明天我省部分地区将出现较强的集中降水,目前许多地方土壤水分接近饱和,地质结构疏松,因此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强降水地区要严密预防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防小流域洪灾.各地要做好危险地区人员的安全工作,确保在校学生安全.2、由于目前水库水位普遍较高,堤坝长时间高水位浸泡,要注意水库安全,特别是病险水库要加强巡查.3、进一步做好海上和沿海的防台工作,出海船舶应紧急回港避风,禁止民众去海边等危险地带活动.4、沿海地区的电力通讯设施、建筑工地、广告牌等应进行加固,防止大风灾害.全省天气预报:今天中午到夜里:浙东地区阴有大雨到暴雨,部分大暴雨,其中温州北部、台州、宁波、绍兴、舟山地区和金华东部地区、嘉兴东部地区局部有特大暴雨;其它地区阴有大雨,部分暴雨,其中天目山区局部有大暴雨.明天:浙北地区阴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它地区阴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后天:全省阴到多云,局部有阵雨.明天早晨最低温度:全省:21-23度.明天白天最高温度:全省:26-28度.今天中午到明天中午沿海风力:浙江北部沿海海面:偏东风,夜里起转东到东南风,风力都是10-12级或12级以上.浙江中部南部沿海海面:东北风,下午到傍晚起转偏南风,风力都是10-12级或12级以上.明天偏南风9- 11级;杭州湾水面:偏东风,夜里起转东到东南风,风力都是9-11级或11级以上.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6951/

推荐访问:欣欣天气预报山西 山西五台山天气预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