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来源:创业资讯 时间:2018-12-02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讯】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共10篇)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一):

1、结合我国护理教育现状,简述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3、如何正确恰当地分析评议一堂课?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巨大进展,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等,大大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疗领域,在促进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对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卫生消费会加速增长,对卫生服务需求的种类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将会派生出许许多多新的卫生职业岗位,如康复治疗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需要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广大群众普遍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呼唤能提供医疗技术、人文关爱、心理支持等新内涵的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这对医学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二):

什么是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一级学科,特指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比如,传统的中国语言与文学/中文是一级学科,而具体到下面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以及语言方面的专业都是二级学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有十三个,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一级学科有110个.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强教兴,教兴国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窃臣衙门设立同文馆以来,迄今二十余年,所有延请外国教习,指授学生各国语言文字以及天文、算学、化学、医学等项,冀于洋务有裨。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 作翻译,或升迁外省及调赴沿海各处差委者已不乏人,实属著有成效……查同文馆有翻译书籍十数种,如万国公法、格物、测算、法国律例、化学指南诸书,均系总教习丁韪良暨化学教习毕利干所译。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材料三 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 ,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汉武帝的措施对当时的用人制度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4)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德国19世纪末的奇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1)内容:儒家学说。影响:①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地主阶级)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3)①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时由“大跃进”造成的。②1960-1971年高校数量的大幅减少是由于当时教育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③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增加,是因为“文革”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确定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奇迹: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四):

中国的教育事业 作文

当今,很多优秀学者都认为;个人的学习成功与否在那个学校无关。朋友你怎样认为呢?你听说过诺贝尔奖吗?那是着名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建立的科学文化基金,将年利息为(约二十万美元)用于世界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上,迄今已有四百多人受益,诺贝尔奖已成为科学领域中最高荣誉。然而,你是否察觉过,一个殃殃大国——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得过诺贝尔奖。外籍华人有以下等人:1957年李政道和杨政宇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李哲——朱棣——崔琪——英籍华人高琨——“光纤之父”等等外籍华人。就中国人来说这个不是本国的荣誉。他们(获奖得者)都是受外国教育而成功的。外国着名大学法国——剑桥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等都是人才出生之地,由此看来中国的教育事业比不上发达国家,并不是中国人无能,而是受教育不符当今世界形式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是由于近代历史原因导制不如外国发达国家。但是华夏人民正在发展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登上世界前列。做为农村的学生,受教育就更比不上城市,农村的发展需要有优秀学校来培养人才,因为中华大都是农村,国家的发展农村也应当发展,当今的教育事业发展迫在眉捷。所以,我们并不能认识随便学校都好,其实它们的教学质量都是不同的。高等校,培养高等人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五):

张謇为什么被称为教育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还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
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解放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随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9年,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城市开始用电灯照明;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1916年,设立气象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树立新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六):

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有人预言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谁掌握了生命科学,谁就主宰了一切.20世纪70年代后,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总体上看,当代生物科学主要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专业是比较早的专业之一,随着其他学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大发展.人们在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交叉而诞生了很多新的专业,像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专业、生物信息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生物科学专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畜牧生物专业等.
面对这些散发着诱人魅力与广阔前景的生物科学及其相关专业,对他们进行比较与区分是非常有必要的.设置这些专业的院系的名称首先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叫生命科学院(或生物科学系),有的叫生物科学与技术院(或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也有叫生物系的,侧重基因工程的多数叫做生物信息系,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则多数叫生物医学系,还有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七):

仿句: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有时我常常想:老师对我的教育,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是仿这句

有时我常常想:老师对我的教育,无私的关怀,小而言之,是为了我,就是希望我有所作为;大而言之,是为了祖国的明天,就是希望打造出崇高的教育资质(就是希望能够为祖国培育出尖端人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八):

我国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
是现代的,应付论文用的.

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1898—1977)
沈克琦
--------------------------------------------------------------------------------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与合作者一起利
用X射线短波限与加速电压的关系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得当时该方法最精确的实验数据.精确测量铁、镍、钴在静止液体高压强下的磁性,对高压磁学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县唐家弄一书香门第.父叶景沄,前清举人,国学造诣很深,藏书七八千册;对西洋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亦多涉猎,曾著文宣扬沈括倡议的历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图形;曾偕黄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约半年;1905年任上海县立敬业学校校长,兼养正学校校长.叶企孙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校,1913年入清华学校.1914年叶景沄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教师.叶企孙在其父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梦溪笔谈》、《谈天》、《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等著作,因而国学根基深厚,并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打下扎实基础.1918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6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前访问英、法、德、荷、比等国的大学及物理研究所约5个月.他通晓英、法、德语,通过这次访问对欧洲高等教育和科研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他回国后的工作大有裨益.1924年3月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总干事和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会长、理事长等职.叶企孙将一生献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功勋卓著.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横遭诬陷,身心备受摧残,1977年1月13日病逝.
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当时最佳数据
叶企孙在哈佛大学时,在W.杜安(Duane)教授指导下,与H.H.帕尔默(Palmen)合作,利用X射线连续谱短波限(λm)与电子加速电压(V)的关系式
Ve=hc/λm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他们用电位差计测V,用方解石谱仪测λm,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V和λm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获得精度很高的V和短波限布拉格反射角的数据,其相对误差比标准电池电动势的相对误差还小.用这些实验数据和国际上当时采用的电子电量(e)、光速(c)和方解石晶格常数(d)的数值得出h=(6556士0.009)×10-27尔格·秒.这篇论文于1921年4月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美国光学会月刊及全国科学院汇刊上发表.h这一基本常数的精确测定始终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的实验研究工作,叶企孙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专门研究基本常数的伯奇(Birge)用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和e、c、d的新数值算出h=(6.559士0.008)×10-27尔格·秒,并说误差主要来自e值的误差.这表明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是当时用这种方法测h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
在高压磁学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1921年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P.W.布里奇曼(Bridgman)的实验室中研究液体静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前人研究时压强仅达1000kg/cm2,加以在实验中考虑不周,未得出明确结论.叶企孙用布里奇曼实验室中压强可达12000gk/cm2的设备对铁、镍、钴的高压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B/B0)与压强、磁场强度(H)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发现,要获得正确的结果,必须使样品彻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应”实际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叶企孙还对高压磁性进行理论分析,结论与实验结果定性地相符.此项研究由叶企孙独立进行,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属开创性工作,因此获博士学位.成果发表在1925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上.布里奇曼所著《高压物理学》(1931)中“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叶企孙的工作,并说明后人即在此基础上对铁镍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乐育英才逾半世纪,功勋卓著
1924年3月叶企孙应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胡刚复之聘任副教授,讲授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等课程.1925年东南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赵忠尧、施汝为均在其列,他们毕业后随叶企孙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5年9月叶企孙任清华学校副教授,是年清华学校开始办大学本科.在1925—1928年期间,清华物理系仅叶企孙一人.他担任所有物理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精心擘划,具体组织,使物理系蒸蒸日上,迅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29年清华大学决定开办研究院(即现在的研究生院),研究院中的物理研究所由叶企孙任所长,1930年第一名研究生陆学善入学.1937年时清华大学物理系已成为我国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物理学研究基地.
叶企孙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他认为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为此他千方百计延聘良师,毫无门户之见.曾拟聘请颜任光、温毓庆,未成.从1928—1937年先后聘请到吴有训(1928)、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他们在叶企孙领导下团结奋斗,使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名列前茅.其次,他认为:“高等学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尚得树立一研究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努力创造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条件,特别是实验研究的条件.不仅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还想方设法创造自制仪器的条件.1931年叶企孙在德国,通过赵忠尧的介绍,聘请到哈勒(Halle)大学青年技工海因策(Heinfze).他随叶企孙到清华制造仪器设备,直至抗战开始才转至协和医学院工作.叶企孙还将聪明好学的工友阎裕昌培养成技术水平很高的实验技术人员.1937年时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周培源的相对论研究,吴有训主持的X射线吸收与散射研究,赵忠尧主持的伽马散射吸收与散射研究,萨本栋主持的电子管和电路研究.此外叶企孙指导施汝为研究氯化铬及其六水化合物的磁导率,指导赵忠尧研究清华大礼堂的声学问题,开我国磁学和建筑声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叶企孙主张:“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为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戒现时高调及虚空之弊”,“科目之分配,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他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物理系学生学习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做毕业论文.当时清华青年师生动手制作仪器蔚然成风,实赖叶企孙之创导.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九):

张謇的故事.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事迹:
  在母亲故里兴办教育、实业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其创办的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至今保留在东台市玉带桥边.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哥张謇 (号退庵)共同办过大赉(民国6年设于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于西团)、通遂(民国8年设于沈灶)、中孚(又称通济,民国8年设于潘家 )等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创办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随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创建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张謇乃科甲出身,状元及第,书法自有根底,楷、隶、行、草兼擅,沉稳深秀,传世以行楷为多,隶书绝少见,然此副一则为隶,另则长言龙门,笔法瘦硬,纵横飞动,妙得《礼器碑》,《石门颂》精髓,偶参篆书体势,古雅清新,更是绝品中之精品.1922年,商业精神领袖、“状元企业家”破产.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8月24日,张謇墓被红卫兵当做“四旧”砸毁,张謇的孙女张柔武目睹墓中葬物.)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十):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

第一本医书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9126/

推荐访问: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