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3-22 10:15: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第一篇:《辩论正方: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不是改革开学制度》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对方辩友共同探讨关于素质教育及改革升学制度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得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得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改革则是指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事物更加合理完善。当前我国的升学制度,即以考试制度为核心,又包含了招生制度的这种人才选拔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其进行改革。而对于改革升学制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升学制度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积极的状态,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创造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非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当前的升学制度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死板地接受固定的统一的知识,这是与组织教育背道而行的。

第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主要平台是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与推广者。而现实是,当今的畸形的升学制度已成为教育机构安排工作的的风向标,这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把工作向升学制度下最重要的分数看齐,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要使升学制度与素质教育统一战线,人为的改革措施必不可少。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人们抱有正确的的观念。升学制度下统一的评定人才的标准,不断地强化着一种会背书,会考试,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就是人才的片面观念,在这错误的观念引导下,促进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如何开展?而改革升学制度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效率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配合,离不开全社会观念的改变,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引导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破解这种“高学历,低能力”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知识分子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改革升学制度!搬去学生肩上这块沉重的巨石,让他们能抬头仰望纯净的蓝天!

综上,我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改革升学制度。

第二篇:《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

精华导读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中教育将会发生以下重大转变:

1、高中教育将从仅仅关心一次终结性考试的成绩转变为要关注学业水平考试、外语考试和高考,同时也要关注各项选修课成绩,因为这些成绩将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所体现;

2、对于学生的评价将从仅仅依赖于高考成绩转变为重点关注高考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3、学生的学习将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有选择;

4、学校组织教学将由固定班级的统一授课方式转变为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制;

5、取消文理科之后,过去对数学的不同要求转变为统一要求,修订课表和教材的任务将会十分艰巨;

6、高考将逐步实现由分省命题转变为全国统一命题,而且命题也将实现由重知识到重基础性、综合性和重能力的转变。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大力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发布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备感欣慰,深受鼓舞。招考制度改革,会给高中教育带来什么变化?对学校、教师影响几何?学生、家长又该如何应对?请看几位高中校长和教育专家的解答。

影响一:

刘彭芝:改革将极大解放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不再只是通往大学的桥梁,凸显其内在的价值。

评价体系一直是教学的“指挥棒”。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有深水区和硬骨头,这就是考试招生制度。考试招生制度不改革,教师和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就去不掉。在所有考试中,高考又是重中之重。

近百年前,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校长林砺儒先生就曾批驳过“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的谬见,提出“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他认为,“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式的教育”。“要全人格的陶冶得到圆满,那么将来个性的分化才算是自然的。若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

林先生对中学的定位是准确的,对中学意义的理解是科学的。中学教育就是培养合格成人的教育,就是培养能履行权利和义务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各类人才打好基础的教育。

由此看来,中学的意义何其重要、何其神圣!

但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状况,遮蔽了中学教育的神圣性。“中学教育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让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大大地矮化了。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对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来说,可谓拨云见日,可谓正本清源。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助于中国梦在中学特别是高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应试教育,只给善于应试的学生提供机会;单一的考试招生模式,只给某一类型的学生提供机会。只有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我们才能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能进入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才能保证各种人才都能脱颖而出、显山露水,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适其性、各遂其生。“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国梦在中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实施意见》的颁布,让我们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力量,坚定了信心。

教育改革既有“过河”的问题,也有“搭桥”的任务。落实《实施意见》,就是在为教育改革的“过河”搭建“立交桥”。有了这座“立交桥”,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形成百舸争流、千岩竞秀的生动局面,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明天,到达理想的彼岸。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影响二:

王殿军:高中教育将发生重大转变,由固定班级、统一授课,转变为分层教学、走班制

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实施意见》,这一酝酿已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将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对高中教育产生直接影响,高中教育将会发生以下重大转变:

1、高中教育将从仅仅关心一次终结性考试的成绩转变为要关注学业水平考试、外语考试和高考,同时也要关注各项选修课成绩,因为这些成绩将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所体现;

2、对于学生的评价将从仅仅依赖于高考成绩转变为重点关注高考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3、学生的学习将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有选择;

4、学校组织教学将由固定班级的统一授课方式转变为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制;

5、取消文理科之后,过去对数学的不同要求转变为统一要求,修订课表和教材的任务将会十分艰巨;

6、高考将逐步实现由分省命题转变为全国统一命题,而且命题也将实现由重知识到重基础性、综合性和重能力的转变。

多元评价、分类考试总体上对于高中教育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不能全面落实和理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就会对高中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根据《实施意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为此,一是要建立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使综合素质评价有参考价值;二是高校要敢用和会用中学所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果综合素质评价不能被充分地参考,那么这一评价将会形同虚设,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应试倾向,对于高中教育无疑是一种冲击。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过程性的评价,那么在最后一年里,学生可以选学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例如中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国大学先修课程。学生也可以选择从事一些探究性、研究型的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因为这些学习的成绩和综合表现都将在综合素质评价里得到充分体现。 在新的改革方案里,文理不分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不要偏科,奠定全面的知识基础,实现文理皆通,学科发展均衡。这次改革去掉了许多加分项和保送政策,是为了避免那些功利意义下的特长培养和弄虚作假。对于那些真正在某些方面有兴趣、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我们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发展特长。而这些学生在特长方面的表现,也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予以客观记录和明确呈现。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影响三:

孙先亮:高中教育将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意见》的颁布,向教育释放了许多重要的信号,给当下的高中教育发展和道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其中,关于高校自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对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支持。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高中教育,决定了现代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所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善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更要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质的科学方式和方法。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招生考试制度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项教育制度在高中教育发展中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但是,任何一项教育制度,既要起规范作用,更要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提供学校教育的价值引领。高中教育,必须走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轨道。

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优势智能的发展。《实施意见》能够引导学校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能力,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未来教育。为此,高中教育必须转轨。

首先,树立办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的理念。学校要不断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并创造条件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新的学校发展模式。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高中教育,要逐步摒弃“学校霸权主义”,改变“大一统”的发展模式。同时,学校按照学生的发展兴趣和智能优势,组成不同的教学和发展单元,设计学校课程、社团、实践活动以及提供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并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文化和环境。

再其次,建设现代特色高中。每所学校都应当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文化底蕴,盲目地跟风式的发展,其结果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新建设的高中学校,应当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吸引那些具有特长潜质、独特智能优势的学生,创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个充满着许多机遇与挑战的教育选择,这既为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创造了条件,也能够真正找到学校发展正确道路,这考验的是教育者的境界和智慧。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二中校长)

影响四:

石中英:改革将进一步促进高中教育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长期以来,受制于“一考定终身”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招生制度,高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步履维艰,素质教育实施受到很大制约,高中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多样发展方面做得很不到位。高中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子确实不在于高中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不想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而在于根本上受制于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失去发展功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

此次出台的考试招生制度有许多亮点,如在试点省市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取消体育和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等。这些政策亮点,能够引导高中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彰显其教育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多样发展。 比如高考文理不分科的设计,解决了长期以来高中文理分科、学生认知兴趣和知识基础偏狭的弊端。文理分科貌似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则损害了亿万学生对于知识整体性的理解,影响到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并进而产生长远的消极后果。从深一层次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于个人和公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无论是对于个人人格的完善,还是对于公民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有害的。

再如,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与学业成绩评价既有区分又相互补充的一种学生评价类型,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精神性发展。以往的学业评价,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大学生活乃至未来公民生活所需要的一些重要素质,如责任感、奉献精神、关怀的品质、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个人在有价值事情上的持久兴趣和努力等,这些素质的衡量则可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促进高中教育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加综合的整体性学习环境。

我相信,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进一步丰富高中教育的办学内涵和教育意义,进一步促进高中教育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引领我国高中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不过,随着改革的逐步实施和深入,高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进一步端正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高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我也期望,此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之波,能够经由高中往下,不断扩散,层层引领,不断清除多年来聚集在各个学段的应试教育沉疴,使得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健康。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影响五:

陆卫东:高中走出“同质化”“千校一面”,走向多样化、特色化

《实施意见》所强调的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加重学生负担问题的行动指向,以及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等具体措施,加上国家近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将带来革命性影响。毫无疑问,《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一个重要标志和转折。

随着《实施意见》的出台,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目标定位的一些模糊认识也得到澄清。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方向。《实施意见》为普通高中教育回归价值原点创造了制度条件。 目前普通高中的最大问题是“同质化”“千校一面”,无法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选择。这次改革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求普通高中教育走向多样化、特色化,是必然趋势和结果。无锡市2013年启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区域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一校一方案、一校一路径,形成了学校自我发展、多样发展的良好态势。《实施意见》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从整体看,受制于高考这个“指挥棒”,高中课程改革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推进得更为艰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付诸实施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环境条件。高中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特质,必然要求体现为课程的全面性、丰富性、选择性。高中学校要积极顺应这一变化,切实破除文理分科思维,全面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提供相应的政策、资源支持和专业服务,支持高中学校深化内部管理改革,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能否彻底摒弃升学率左右一切的价值取向,对高中教育能否真正变革和提升发展关系极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只是为高中松绑创造了条件,关键还要加快建立科学的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办学水平、发展状况评价,以此引导政府、社会和学校对高中教育的正确认识,推动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局长)

影响六:

柳袁照:高中教育从“制造”走向“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我国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但日常状态最不理想,甚至可以说状态最差。高考影响、制约并决定着高中学校的日常状态,许多高中学校沦落成教育“大工厂”,课堂沦落成“车间”,教师沦落成“流水线”上的“操作工”。

在《实施意见》的背景下研究高中教育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前不久,在一次读书与研讨会上,我向专家请教:当下我国高中教育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专家回答道:是“千校一面”。说的是,高中学校办学一种模式。

高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以及思维方式、方法不同,会得出不一致的看法与结论。我经常听到不少人抱怨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到位,学校没有真正的人权、财权、事权,完全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如何不“千校一面”?但在现有体制下,某些学校在获得了自主权后,有可能朝“高考”奔得更快、离得更近,而离教育的本质更远。

只有从考试与招生制度上突破,才可以说是“纲举目张”。通过这次深化改革,高校与高中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之后,高中特色化办学会取得长足进步,高中教育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近。

其实,不能始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才是高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高中教育之所以停留在教育的“制造”层面,远没有到达教育的“创造”层面,创新人才培养不出来,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学校“镣铐”还没有真正拿掉。不少高中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名而搜刮“拔尖”学生。即使有创新素质与潜能的学生,

第三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谢太光

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恢复高考作为拨乱反正与发展我国教育的重大举措,其意义深远,其功绩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高考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与改革的尝试就一直不断。本文将对高考改革的历程进 行回顾与反思,进而提出新的构想。

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广大青少年学生精神振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国教育开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但随着高考的升温,竞争加剧,加之高中教学实行文理分班教学,因此,偏科现象日趋严重。为了纠正偏科现象,教育部于1983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基本教材命题,试行初、高中毕业会考”。1985年上海率先进行了会考与高考改革的实验,拉开了新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自此到1997年是高考改革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高中会考制度由点到面全面推行;高考科目作了削减-----文科删去了地理,理科删去了生物、政治;实行保送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试点。改革的举措多,力度也不小汪旦致果差强人意。随着1997年“素质教育”高潮年的到来,批评高考制度弊端、强烈要求高考改革的呼声迅速高涨。199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大会期间,代刹门围绕高考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代表强烈主张取消高考。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第二阶段的高考改革开始了。1999年广东开始了“3+X”高考科目改革试点,随后,“3+大综合”、“3+大综合+1”,“头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等实验在各个省市陆续展开,高考科目改革再成热点。与此同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呼应,以突出考查能力为指向的高考内容改革也一年年逐步推进。然而这一系列新举措并未能有效地扭转应试教育得倾向。2004年,在近年来轰轰烈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南京遭受高考深深刺痛之后,批评高考制度的浪潮再次掀起。一些名校校长感叹:素质教育走到了十字路口。教育专家朱永新疾呼:“如果高考再不改革我们的教育会出问题”!

以上回顾足以说明,20年来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验从未间断,但改革常常顾此失彼(如减轻学生负担,减少考试科目却忽视了偏利倾向的蔓延),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起点(如实行保送生制度和会考制度)。简而言之,高考改革未能实现重大突破。从中,我们得到 下述两点重要认识:

1.“高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刘海峰教授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中所坚持的这一基本观点已得到实践的证实。研究表明,我国国情中至少有三个因素对高考制度和高考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与制约作用:其一,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希望升大学的学生众多,而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匾乏,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其二,在我国教育领域,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体制的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努力;其三,“中国社会重人月晴、关系与面子的传统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实用主义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将长期存在。如果脱离国情,任何关于高考的美好理想都只是空想,任何高考改革的尝试都只能无功而返。

2.高考是甲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诸多矛盾。刘海峰教授分析了8种矛盾,如“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统~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等等。20年高考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特别是没有始终抓住主要矛盾。那么,什么是高考中的主要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矛盾呢?我们认为,公平、合理和简便、高效的矛盾就是高考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中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第一,“公平、合理”是高考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公平、合理,高考就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而“简便、高效”则是高考存在(实施)的重要条件,没有“简便、高效”,高考就难于操作,就费时、费力、劳民伤财。所以“公平、合理”与“简便、高效”是高考赖以存在的决定胜因素。同时,两者又是相互矛盾的。要公平、合理地选拔大学新生,考核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进程、现实水平与发展潜力,一般素质与特殊才能等等。这显然与“简便、高效”相矛盾。第二,不难看出公平、合理和简便、高效的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还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如“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等等)的存在和发展。

二、关于高考科目改革的构想

高考改革20年的历程表明,科目改革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因为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选拔的标准,关系到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即关系到高考改革三个“有助于”(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克 服应试教育的倾向;有助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的指导思想能不能落实。恢复高考28年的历史证明,我国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严重的偏科现象,致使不少学生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由于高考文理分科,所以高中一年级后,中学便按文理两类分班教学,高考不考的科目就不学或应付险地教学。造成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理科学生社会科学知识贫乏,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扭转这种不刻顷向,广东、河南和辽宁三省相继进行了“3+文理大综合”的高考改革实验。但实验仅两三年时间,到2004年8、9月,河南、辽宁便相继叫停。其原因是“升大综合”缺少必要的区分度,没有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明显加重了学生负担(见《辽宁日报》2004年9月12日报道)。不言而喻,这是又一个没有抓住和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公平、合理和简便、高效的矛盾一一的案例。

在研究了各式各样的“3+X”、“3+小综合”、“3+大综合”、“3+大综合+1”的改革方案和相关实验后,我们格外关注郑若玲的方案:“考试科目由以下5门组成: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仍分文理两类,考试科目门数与名称文理皆同,数学科亦文理同卷,其中,文科综合是指政治、历史、地理3科的综合,理科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3科的综合。为满足高等学校的专业差异,文理两类在综合科目考试的难度上仍应有所侧重,即文科类的文科综合科目难度较理科类大,文科类的理科综合科目难度则较理科类小。”因为上述方案克服了“3+小综合”学科偏少的弊病,也克服了“3+大综合”缺少必要的区分度,文理一刀切的弊病,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求同存异的思想。但是上述方案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问题。其一,操作难度大,可行性存在问题;其二,同样将加重学生负担。通过理性思考,对上述方案进行“扬弃”,我们提出以下新方案。

新方案称为“3+必考小综合选考小综合”。考试仍分文理两类,“3”指语文、数学、外语,是文理类都必考的。文科类和理单牛类的“必考小综合”分别是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文科类和理科类的“选考小综合”则分别是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下面着重介绍本方案的特色、亮点——“选考小综合”。以理科类“选考小综合”为例。它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高考时的状况,考生自己决定(注:预先申报)是否参加考文科综合。第二,(选考)文科综合试卷主要考查学生掌握政治、历史、地理基本知识和重要常识的情况,难度较低,卷面分为l0()分(或120分或150分)。第三,考生最后得分(计人高考总分的)实行“浮动计分制”。

“选考文科综合”既可考查学生掌握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情况,也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本价值观(注:由于采用“浮动计分制”,计分多少难把握,且计分最多不过三四十分,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急功近利的态度和则不合算,不会选考);既考虑了文理类学生的共性,也考虑了他们的个性;既可纠正严重的偏科倾向,也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应该说新方案是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也是可行的。“选选考小综合”参考人数基本控制在文科考

生或理科考生的50%,考试时间在90分钟以内,试题大多是客观题,组织考试与评卷的工作量不大。“浮动计分制”规则严密、精当,可操作性强。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就不能实施吗

三、关于高考内容改革的构想

.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又一重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以突出能力考查为指向的高考内容改革正在努力推进。“3+X”方案以及“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大综合”考试的推行,其主旨就是突出能力考查。认识这一重要改革,我们认为以下两个问题值得重视:其一,改革的基础理论问题仍未解决。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中列举了4个“关于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其中前两个是:“(1)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突出能力与素质的考查,那么何谓能力,何谓素质?这是涉及高考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2)怎样将一般意义上的能力、素质概念与教育学、测量学相衔接,把能力、素质的理论概念与相对具体的教育测量(考试顺目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从而对高考改革起理论指导作用”。显而易见(l)、(2)两个果对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具有根本性、决定性意义。遗憾的是这两个课题至今仍未取得重大进展。其二,“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实施效果不如人意。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南京高考连年受挫就是明证。闭又如2003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专家评价“试题新颖,解题思路灵活,立意深刻,有创意”,“突出了‘加强思维品质的考查”,、“注重考查阅读理解、自主探索的能力”。结果呢?“考生得分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人工评卷的90分中,考生平均得分24.684”、得分率仅为02743!区分度那么低有利于公平、合理地选拔人才吗?试题难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吗?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当高考日益狈幢于劫则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有所上升”。而这对农村学生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更为不利。

实事求是地说,“能力”和“素质”这两个概念太笼统、太宽泛,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复杂。那么,高考内容改革路在何方?我们的回答是:转变观念、重点突破。我们认为,高考既然是为选拔大学新生而进行的考试,那么考查能力首要的是考查上大学学习的能力。因为它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肩巷否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广而言之,学习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最重要的发展潜力。但问题是一般而言,“上大学学习的能力”更难借助高考试题来科学考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能在某些领域破解这一难题。下面我们以高考数学内容改革为例提出的构想:

(1)将高考数学一分为二:“数学一”是为数学素质较高的学生提供的,总分150分;“数学二”是为一般学生提供的,总分130分。

(2)文科生都考“数学二,’;理科生则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自身素质和能力特点选考“数学一”或“数学二”。

(3)“数学二”命题原则与近年的高考数学相同,差别主要在于删去了原试题中难度最大、意在拉分的题目。

(4)“数学一”大约有100分的题与“数学二”相同,其余的都是涉及大学“数学分析”课程(前几章)的题。

与上述内容改革相配套的措施是:

(l)理科生高中第5学期的数学选修一主要学习“数学分析”课程前几章内容;数学选修二学习内容与现今的课程基本相同。

(2)数学专业本科只录取数学一的考生;重点大学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录取时,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向选考数学一的学生适当下倾斜(注:相关专业需预先通过媒体表明录取意向)。上述构想勾画了高考内容改革“重点突破”的方.向与要点。

在高考数学内容改革重点突破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将高考英语总分下调为130分,或仿照笔者构想相继开展高考英语内容改革。还可以考虑在“必考小综合”上作些改革,如理科

的“必考小综合”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必做题,仍按当下的“能力立意命题”,其中物理约占110分,化学约占100分,生物约占60分;后一部分是选做题,物理2题,各10分,化学2题,各10分,生物l题,10分,这些题都是本学科难度较大的题,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志向至多选做3题。这项措施意在把握住共性的前提下尊重考生的个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第四篇:《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

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

3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外透露,高考改革,将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一年多考。另外,高校招生,主要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来综合考虑,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表现。

高考改革涉及的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改革触动的还有更多的层面,而改革的也不仅仅是高考———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有不少值得探索的方向。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相信也是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关注的问题。

取消文理分科为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取消文理分科为创新

钟秉林委员。重庆晨报记者 刘敏 摄

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考便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招生制度。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高考改革内容时表示,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将是高考改革内容之一。为何要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文理不分科后,将给中学教学带来哪些变化?昨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调研和论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为何要改?

当前高招面临新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高考还是社会公信力最强的国家考试。”钟秉林说,为何现在要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他看来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招生面临一些新问题,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改革,“比如说异地高考,是过去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出来了,这是之前在设置高考招生制度时,没考虑到的问题。”

他说,恢复高考后,当时中国的高考教育是精英化教育,高考是为了选拔精英人才、尖子人才,那时候上大学很难。随着高考教育的发展,高考大众化,上大学难问题得到缓解。现在各个学校开始分层、分类选拔人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开始多样化,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高考实行过程中,因种种因素的干扰影响,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钟秉林说,这和高考当初设计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要改革,确保它的正常运行。

文理不分科

对学生的成长有利

钟秉林介绍,早在几年前,他就提出高中文理不分科,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完整。

“高中过早分科,对学生的成长不利。【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他举例说,比如可能会造成偏科,也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

钟秉林认为,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要养成高素质,除了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文科,是训练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理科则是训练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只有把两种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新。

钟秉林表示,文理科不分科对高中阶段教学肯定有影响,涉及各科的考核标准,教学水平等一系列变化,如果只是单纯地对考试形式做修改,肯定会出问题。

钟秉林建议,高考招生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可先在部分学校或区域开展试点,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最后再进行全面推广,“总体方案出来后,老师们按照科学的课程标准完成教学,把孩子们从‘一考定终身’、挤高考‘独木桥’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重庆晨报特派记者 杜海 刘敏 北京专电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

别把就业率当政绩

周绪红代表。重庆晨报记者 罗伟 摄

昨日,聊起教育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的性格展露:“当一个大学的校长,不同于在一个地方当官,校长的本质工作是治校,不能把学生的就业率当做政绩,而是要通过校长的治校、改革,回归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本质。”

定位

大学教育不能唯就业率

一开始,周绪红谈到了一个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有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的大学教育有关,对此,周绪红的回答是:“大学的教育,不该‘唯就业’,就如同经济发展不能‘唯GDP’一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单纯讲教育好,就业就好吗?谁敢担保,哈佛大学的学生到任何地方都能就业?你也不能说一个完全没读过书的人,就找不到工作?”周绪红接连用了三个反问。

在周绪红看来,就业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教育质量本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他一再强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就业获取一些信息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要教育改革。”周绪红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看作是教育的一面镜子。“只有经常照镜子,不断反思、分析,学生到了哪些单位,在这个行业中的比例是多少,这才能有益于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让这些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不同需求。”

目的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人

对于教育改革,周绪红认为,“教育,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的。”

周绪红谈到了研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学位,不能一味的重视学习型、学术型。

他以重庆大学为例,“在改革探索中,我们现在根据学生的适应与需求,把一些研究生放到企业去,或者是学校、企业一起带,设置两个导师,企业一个、学校一个,改变了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文章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出自

“培养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完人。在专业设置上,给予学生引导,基础理论要,适应性同样要。”周绪红说,教育改革在强调实践的同时,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只能做事,没有基础理论的人;或者是在强调基础理论时候,把学生都培养成了学究,啥事都干不了。

方向

博雅学院打破专业教育

厘清了大学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目的,重庆大学在改革中有了一些探索方向,周绪红列举了多项教育改革案例,比如,与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博雅学院,扩大优异生培养范围等。

以博雅学院为例,其旨在打破专业教育,以不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以直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子心智、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周绪红说:“博雅教育前两年注重文科基础训练,后两年根据学子兴趣和专长,逐渐确立各自学术研究方向。”

本科毕业生,根据学位论文选题,分别授予文学、历史学、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优秀学生还可以进入3+3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直接保送至本校及其他国内外着名高校深造。这样的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人才

教师要走出去和请进来

在周绪红看来,要实现教育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本质,“教育质量水平要高”。结合这样的认识,周绪红在重庆大学也开展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过去,我们没有能力把我们的老师送到国外去培养、进修,现在有能力做这件事了。”周绪红以重庆大学为例,在从国外引进一些优秀课程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走出去,引进来,增强师资队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刚刚过去这一年,重庆大学就全职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1人,海内外教授4人,“百人计划”青年学者29人。

不光如此,依托学科建设、布局调整、结构优化等,强化了重庆大学的优势特色,使得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

素质

改革课程减少理工男女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绪红说。

2013年,重庆大学改造和重新建设素质与通识教育课程140门;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120名学生选修上海高校课程。

周绪红说,去年开始,重庆大学实现了把理工科同时加强,彰显优势,而人文科学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学工科、理科的学生能接受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减少一些所谓的“理工男”、“理工女”;同时,也让一些学文科的学生增加一些科学知识。

声音>

“现在中国高中的一些课程,确实存在学习了但无用的情况,中国高考真正涉及的科目,三四门就够了,而不是三个科目加上文综理综,这样加起来其实也是六个科目了,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高中和大学学习也容易脱节。美国本国的考生,参加美国的高考,包括阅读、数学和写作,就只有这么三科,很多东西可以到了大学再学习。【2014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方面的热点话题】默认分类

重庆晨报特派记者 凃源 北京专电

对话>

高考改革很有必要性

重庆晨报:有消息称,现行高考制度要改革,你赞成高考再改革吗?

周绪红:高考改革很有必要性。

重庆晨报:应该怎样改?

周绪红:不能一考定终身,需要综合评判,而且是一个统一评判标准,不要因此带来新的不公平。

重庆晨报:怎样做到综合评判?

周绪红:突出强调的一点,所有考生都要在一个起跑线上,不要这个考了,那个又不考。这个学校强调要多考几门,那个学校又要少考几门,这个地区分数高一点,那个地区分数要低一点。

英语考试题目别太难

重庆晨报:有一种呼声,高考应当取消英语考试,你同意吗?

周绪红:究竟该不该取消,现在的观点很多,我个人还是主张要考。

重庆晨报:怎么考更合理?

周绪红:应该考基础,试卷中不要出那些偏题、怪题。是不是难的题目就能选拔出更好的人才,我觉得不一定,从大学招收、录取可塑之才的角度讲,更强调的是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可以考得简单一点,再加上其他的评判,如,中学的成绩、老师的评价,然后再面试,给予学生一个综合评价。

假如他们今天没就业,我一点都不着急,我培养他的能力,培养他成人,这还用得着担心他找不到工作吗。教育改革若是为了就业来做,这就太功利、太浮躁了。”

“把学生的就业与教学质量,学校的好坏混在一起,这是一种浮躁的思维,我当校长,头脑是冷静的,教育是培养人才。”

第五篇:《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篇》

一: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祖国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而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所以,我们更要扎扎实实的学习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素养。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为主要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阶段,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

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班主任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更要严格要求广大班主任牢固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观。“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小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使学校德育教育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宽素质教育思路,组织好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1194字)

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正如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篇】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篇。他给人一种浅移墨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这正如许多昆虫呈现出与它们所吃树叶一样的颜色一样。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育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一位作家在晚年时曾无限感慨的说起他的一位老师对自己深深的影响:“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空洁、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象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许,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

三:(822字)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改,教师不转变、不发展就不会有继续生存下去的空间。“转变必有新出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概括了对素质教育学习的体会。

老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良好的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成功保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有什么样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会直接体现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教出优秀的学生。为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必须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需要关怀与温暖,这样才能健康成长。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能坚定目标,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对于问题学生,要更多的关心。赏识比批评和惩罚更有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使用“表扬的武器”。

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果没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我们上课学生就不爱听。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篇】文章教师素质教育心得体会5篇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2657/

推荐访问: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