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7-28 09:39: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统存统贷”时期(1953-1978年)、“差额包干”时期(1979-1984年)和“双向调控”时期(1985-1997年)。由于在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没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1998年,中国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并且运用了利货币资产价格多种渠道转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基本对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导没有存在异议,但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用渠道重要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多以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本文从分析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途径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

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

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

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

(1)随着西方国家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

(3)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价格、财富效应的传导作用越来越重要,资产价格开始纳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之中。

(4)预期和信心的传导作用引起了一些国家货币政策当局的重视。

(5)新经济和股市财富效应的增强,使利率与股市的关系复杂化,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6.成熟市场经济下的汇率传导机制

对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经典分析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IS-LM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我们下面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分别就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传导做简要分析。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无论资本是否完全自由流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无效。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倾向→(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人市干预售出外汇买入本币一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国民收入↓。由于汇率固定不变,意味着这一调整过程将会持续到国民收入恢复原来水平时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金不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短期内会引起利率下降、收入增加,但长期效应却只体现为外汇储备减少,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对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资金迅速流出→资本项目收支逆差→本币迅速贬值→(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售出外汇购买本币一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抵消。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无效。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汇率的变动通过净出口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首先,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货币供应量↑→利率↓→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逆差→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此后利率、汇率及国民收入这三者会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较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初期,在这点上经济体的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国民收入提高。因此,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情况下,经济体受到货币扩张冲击后会通过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最终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假设该经济体的利率与国外保持一致则扩张性货币政策→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最终通过汇率及国民收入的不断调整经济达到均衡,因此,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通过汇率机制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按照上面的分析,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传导机制的逻辑是简单明了的:货币供给量扩张,将导致国内市场上的利率下降,并相应地导致本币贬值,出口和产出相应地增长,反之亦然。这样一个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浮动汇率制度(Obstfeld&Rogo-ff,1995)。如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将会失效,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也无从谈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 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 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最后,是名义收入y , y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由于M作用于支出E,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y的变动,这一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产量的变化,又有多大比例反映在价格水平上呢?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两方面均可发生影响;但就长期来说,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

显然,与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不同,货币学派强调的是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该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来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的意愿持有量,从而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支出和货币收入。

3、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托宾Q理论和财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Q理论的“托宾效应”实现的,另一种是基于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实现的。

托宾的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Q比率=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托宾的Q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的Q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也扩张。根据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货币供应↑ → 股票价格↑ → Q↑ → 投资支出↑ → 总产出↑。

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4、信贷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强调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信用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主要有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种方式:

1. 银行贷款渠道

银行贷款渠道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特定的调控措施影响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行为 (贷款规模和结构),从而影响到投资和总需求的变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具有特殊地位。银行在评估、筛选贷款申请人,以及监督贷款使用方面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可以向那些难以在公开市场上获得资金的借款者提供贷款服务。假定银行贷款与其 它金融资产(如债券)不可完全替代,特定类型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成为“银行依赖者”,这样银行就有了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进一步强化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信贷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银行贷款渠道传导过程表示为:

货币供给M↑→存款D↑→贷款L↑→投资I↑→总产出Y↑。

2.资产负债表渠道

在该渠道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借款人的资产净值和受信能力,从而影响到银行对其给予的授信,并影响到借款人的投资活动,达到货币政策传导作用。资产负债表机制的理论假设是借款者所面临的外部融资风险溢价的大小正向取决于它的资产状况。银行向借款者贷款是在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进行权衡,在盈利性相同的情况下,则着重考虑贷款的安全性,也就是偿债能力。借款者的资产净值越大,偿债能力越强,其外部融资风险溢价也就越低;相反,其外部融资风险溢价就越高。企业的资产净值通过影响其面临的外部融资风险溢价从而影响到它所面临的信贷条件。因此,企业资产净值的波动会引起他们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变动。借款者资产负债表的内生性变动具有周期性特点,能够强化和传导商业周期,这种现象称之为金融加速器,资产负债表的恶化,银行贷款下降,将直接导致他们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购

买下降,社会产出下降。

即可表示为:货币供给M↑→利率i↓→净现金流 NCF 和资产价格 P↑→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贷款量L↑→投资I↑→产出Y↑

5、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改变汇率,并在一定的贸易条件下影响净出口。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调整汇率;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改变汇率。当一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随之上升,该国的债券则会引起外国投资者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该国货币汇率的上升。本币升值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同时提升外国商品在本国的市场竞争力,该国贸易差额减少,净出口下降,这样的机制可以简述如下:M货币供给↓→r本国利率↑→e汇率↑→NX净出口↓→产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三)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

论,试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的途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①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其中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标则为GDP和CPI。

②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 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进而直接影响总产出。二是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取决于他一生的资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经济单位的金融财富水平,进而改变经济单位的支出水平,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动。

4.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货币供求状态从而改变一般物价水平,进而对以其为折算率的股东收益产生影响,这时股东会改变对股票回报率的要求,公司在股东压力下会调整生产,最终影响总产出水平。

5.汇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随着经济的日益开放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货币政策会相互传递。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会对一国的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冲击汇率,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

③提出自己对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途径的观点。

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针对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

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要减少央行对利率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又要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必要的间接调控,以防止某些大银行利用垄断优势破坏市场利率有序均衡地运行。所以央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关键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2.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应实行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的双向考核,把防范金融风险与增加盈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央行应尽快健全激励机制使之与约束机制对等,改变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反应不充分、信贷配给和信息传导机制无力的局面;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增加替代投资品的数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促进金融竞争,健全金融法规,逐步改变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的方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创建和疏通合适的融资渠道。原则上,近年来新兴的商业银行都应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切实解决金融体系不能覆盖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现行货币政策不能覆盖整个国民经济进而削弱其政策效果的问题。

3.推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同时,政府应剔除所有制岐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的微观基础。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合理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抓紧制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等制度。这一方面会增强居民现期消费能力,使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进而刺激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使居民降低预期支出,消除消费后患,增强消费信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301484/

推荐访问: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