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8-27 10:10:5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一)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研究

作者:廖珺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4期

德育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一般人认为,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和不道德的行为在互联网上传播,而这些都是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成为每一位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

众所周知,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最终成为社会的包袱和隐患。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中学生道德教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二、研究目标

第一,探索如何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优势,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第二,丰富信息时代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扩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领域,优化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手段,加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力度,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效能。

三、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

第一,研究学校层面适应信息时代的、全方位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第二,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式、有效途径,总结经验,形成成果。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二)
信息技术下中小学德育研究

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与普及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化弊为利,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驾驭好网络这匹马车,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德育 机遇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学生的求知、成长的兴奋点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认识了世界的博大精深,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但网络是一把双韧剑,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也为学校德育带来新的挑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初步表象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的侵害,互联网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促进小学生健康块乐成长,成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以身示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之以恒的,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我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知识培训,开展网络时代论坛等活动。在了解网络的同时,让全体教师认识到网络对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强调教师应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但不应当以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网上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感悟和内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理性的观念。

二、普及网络法律知识,以导知行。实践证明,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把网络妖魔化,实施禁止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不仅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只会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为德育工作设置人为障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地将精力运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各种网络学习各科知识。我校学生家庭生活富裕,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90%以上,许多家庭都接通了互联网,大多数学生都学会了上网。根据这一实际,我校利用开学典礼、结业典礼、集会、讲座、主题班队会、文艺汇演等,向学生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

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三、优化网络环境,以“堵”为辅。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信息会对小学生造成诱惑、甚至侵害,所以只“导”不“堵”,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难以起到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所以还要用“堵”,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用“堵”的方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意识。作为师长,要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学生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查找、浏览不健康网站,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要做到立即关闭其窗口,不要怀着好奇心去浏览观看,以免误入歧途,不在网络上攻击谩骂别人,不听信传播谣言。我们还让小学生背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制定班级学生上网规则,形成上文明网光荣,上不健康网可耻的氛围,逐步形成正确的网络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关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家校合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孩子健康使用网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不仅不能指导子女学习,而且不能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待子女的教育,既影响了孩子的学业,又使其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校利用亲子课堂、家长学校、区校共建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网络知识,使家长知道网络的利与弊和一些网络的危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道理,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引导自己的孩子健康上网,有条件的就和孩子一起上网,既可以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选择的汲取知识。同时,我们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摩尔庄园等十几家儿童网站,让健康的网站占领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另外,我校向家长推荐网络净化过滤软件,指导家长加强技术管理,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如“同方思科网络过渡王”、“网络警察110”等都是很好的净化过滤软件,能有效截堵互联网上邪教、色情、暴力等有关不良信息,过滤网络游戏、聊天室等,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

五、加强校园周边网络环境治理,区校共建。学校周边一些不良环境对正常的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山东省青州市实验小学按照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学校共建工作,建立网吧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营业主。学校还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对校园附近的出租房、店铺、交通秩序等一系列容易引发治安问题的隐患进行整治。保证做到校园周边200M范围以内,没有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室和“网吧”等娱乐服务场所,从根本上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三)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卓泉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

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渗透,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刊物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陶丰满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4、《“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四)
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道德教育的渗透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更侧重于前三个方面的教育,对于信息道德的教育显得有所忽略。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信息道德教育现状及其产生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教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参透道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18-02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中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使得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但是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切是非善恶同时存在,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生活与学习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高中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令教师和家长不得不深思。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场所,与此同时信息道德教育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课堂的关系
  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信息道德的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
  1、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信息道德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预期的教学目的进行了说明,信息道德教育贯穿了这三个维度,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时刻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2、信息技术课堂是高中生信息道德得以发展的舞台
  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就是讲信息技术教学对高中生信息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和利用技术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堂与信息道德教育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我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好信息技术课堂这个舞台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以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材。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而当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信息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没有掌握好信息道德教育时机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学科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在提升但是侧重点更多的是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道德的教育仍然没有可到实质性的落实。在很多的调查中现实,一线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其与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信息道德教育的时机。
  2、教师没有认识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是一个心智趋于成年的群体,他们不再认为自己的学习应是一个被动的接纳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发现学习或主动地形成认知需求,在这样的一个认识情况下,教师将信息道德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甚者会做出一些与教师要求相悖的行为以发泄自己对教师的不满。
  教师要了解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设身置地的去考虑学生的心理。也只有这样教师才知道在什么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是有效地。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存在对中学生成长不极这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今天我国需要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由于信息技术是高中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平台,那么如何把信息道德教育渗透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信息道德
  1、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做到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部分明确地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求“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实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信息道德作为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便有了指导方向。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作用、评价功能。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明确信息道德教育目标,有助于教师对信息道德教育的调控和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里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在网络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加或加强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
  2、在教师课堂行为中渗透,做到言行身教
  信息道德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更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优秀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和有益影响。例如课结束后,教师将自己座位的椅子摆好,再下课。然后让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让机房的椅子始终处于整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地摆好椅子。再比如,在“文件夹管理文件”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管理文件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师建立一个文件后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中自身的表率作用。
  3、在课堂案例中渗透,做到情景学习
  案例的引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案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信息道德。案例内容影视符合信息道德要求的,可以让学生从中意识到信息道德的重要性,使其感悟信息道德关系的复杂性,并可以从案例中的实例得到经验,以规范自己的信息道德行为。
  例如在《声音的采集》案例中,教师将一对母子的QQ对话作为案例,母子双方都更改了年龄,并通过变声器改变了性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中,彼此很熟悉的俩个人却通过网络变成了两个虚拟世界的情侣。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网络的利与蔽。QQ聊天是高中生常用的聊天工具,由此使得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从而认识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
  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渗透是一种对学生意识的潜在教育,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便可以认识信息道德,进而规范自己的信息道德行为。
  4、在课堂讨论中渗透,做到加深认知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不能仅仅靠几节课来完成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讨论课”的方式来辨明是非。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准备一个信息伦理道德问题的典型事例(比如软件盗版、信息安全、网络诈骗、QQ盗号、聊天交友等问题),当课堂正常任务完成后,就组织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给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讨论中会逐渐提高认识,深切感受到遵守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有些感悟深刻的学生,还会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帮助老师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
  5、在作业反馈中渗透,做到及时强化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对学生行为的强化,及时正确的强化有利于学生信息道德的发展。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者强调正强化和负强化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起必要的作用,及时的正强化有利学生正确行为的重复,负强化有利于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频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中不仅仅涉及到正强化与负强化,教师更多时候采用的使惩罚措施,这就需要加大了教师对惩罚的理解。惩罚和负强化并不是同一概念,惩罚会带来很多的教学负效应,如把握不好这容易适得其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道德行为的反馈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形成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要注意学生上交作业的途径、作业完成的方式、作业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作业过程中的思维变化等多个角度。做作业的过程会涉及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行为三个方面,是学生信息道德的完整体现,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而且返回要从多维度进行,不能只对其结果反馈,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信息道德教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将信息道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信息道德教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渗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广东教育,2003, (1).
  [3] 范树成 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德育(五)
如何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优化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掌握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知识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更多更全面地接受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部分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直接影响老师教学的积极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开始就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本课程的乐趣。
  二、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强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机会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告诉学生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听讲。老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性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将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整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于乐之者。”可见怎样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抓两头,带中间,育全体”的教学思路。如笔者在讲Word排版时,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制作一份板报,对于板报的内容、形式没有严格地限制。半个小时后,让每个学生通过网络教室展示自己的作品,挑出优秀的作品放到学校校园网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作品集,用于收集本班的优秀作品,由学生自己管理。这种教学方法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不仅重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
  四、前后联系,以旧带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可能在他们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过时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超前意识,不能满足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在以往教学中,一些教师按课程常规安排把6个模块内容逐一教给学生,结果不仅浪费课时,还造成学生因被动学习越学越乏味。因此,我在全面钻研教材、掌握各模块内容和它们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前后联系,以旧带新的方法教学。如在讲授Word2000的操作时,因为它与其他操作有很多相似和相互联系的地方,我逐一把各个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深讲透,并让学生反复练习,达到娴熟的程度。以后在Excel2000、Frontpage2000的教学中,我只是把它们与Word2000的相异点讲解清楚,其他不再做具体讲授,而是要求学生联系Word2000的操作方法自己摸索。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大致一样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举一反三,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又如在讲授“多媒体网页制作”这一模块内容时,我只是简单介绍网页制作与Word2000板报一般操作相异的地方,提出操作要求和目的,然后放手让学生上机操作。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有问题,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结果,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带有个人风格的多媒体网页作品。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动手、动脑,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五、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培养。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停留在计算机教学阶段,加上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侧重于考核学生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把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这就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背离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既要注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并且把这些教育渗透到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好坏、真伪的能力,彻底消除由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如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网络陷阱等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362726/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