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8-30 10:24:5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一)
雷人的抗日神剧的编导

最近正愁找不到能够写时评的靶子,忽然看到网上一片声痛骂起抗日神剧来,连主流媒体也兴师问罪、大张鞑伐;老夫急忙披挂上阵,拍马赶到,却听得几声呜呜咽咽。

“什么情况?”

原来是几个遍体鳞伤的“神剧”编导在那里鸣冤叫屈。

开始我想,伙计们,你们胡编乱造、用离奇桥段和荒唐情节娱乐抗战、歪曲历史,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有什么冤屈可叫呢?可是仔细听来,却不能说他们的辩说完全没有道理,甚至有些问题还值得深思。

比如说,网上广为流传的那两张裸女致敬红军的剧照,几乎激怒了所有的人,成为这场大批判的导火索。可是央视新闻1+1节目组在做这期节目时就查遍了所有播出过的电视剧,也没有发现这样的镜头,不知网友是从哪里“人肉”出来的。我们说,抗战神剧应该批评,网友出于义愤积极参与的精神也是可嘉的,但文艺批评也必须实事求是,岂能用恶搞的办法来污名化?编导们对这种批评态度和作风不服气,提出抗议,难道说不应该吗?

再比如说,所谓用三支箭射杀日军装备精良的一个排的金庸奇侠式情节,几乎置电视剧《箭在弦上》于死地,在所有批评文章中都当做重要论据。然而,该剧编剧九年却说,这个情节早在送审前就剪掉了,不知这段毛片是怎么被人传播出去的。我想,能把一个剧组的毛片搞到手并大加张扬,不是同行恐怕很难办到吧?如果在一场严肃的思想艺术批评中参杂进恶劣的市场竞争手段,把编导们自己已经察觉改正的毛病又故意拿出来出丑,这对帮助编导们提高创作水平有什么好处呢?

最重要的是,批评抗战神剧泛滥,只打编导的板子是不公道的。正如央视董倩在节目中所追问:“如果一部抗日剧出现了这种雷人的剧情、不靠谱的情节,你可能认为是编剧还有导演出了问题,但是如果一部接一部的抗日剧都是这样,然后去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比谁更雷的话,那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我觉得《箭在弦上》的编剧九年的一段话,比起这个节目连线的专家高见和主持人最后的结语更值得我们深思,他说: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观众没有太多选择。年轻观众看不到穿越剧、宫斗剧,因为都有限制;青春励志剧也少,毕竟成熟创作者已经脱离社会了,没脱离的又偏年轻,写作技巧不成熟。另外,抗日剧这种题材相对安全,写的人会比较多——古装剧受到数量限制,现实题材则有更多限制,包括社会矛盾、行业矛盾,如今连婆媳矛盾、家庭矛盾都开始受限制,这怎么写?影视剧写的就是矛盾。相对自由一点的,也就是民国、抗日这段。”【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我认为他的话也反映了我们电视观众的共同看法。正如许多观众所抱怨:“不看抗日神剧,又有什么好看的?”诚然,“神剧”之所以“神”,无疑是编导迎合观众口味将它们“神” 出来的。观众口味无疑有点毛病,编导们的创作目的、态度、思想艺术追求上也无疑存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难道不都跟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大环境有关吗?而目前电视剧生产所面临的大环境,包括审查机制、题材限制,消费倾向市场因数等对艺术原创力造成的肘制和困厄,实在毋庸讳言。特别是这些年各方面要求改革影视审查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而抗日神剧泛滥也确实跟这个肇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查制度大有关系。如果我们不在影视生产指导和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类似抗日神剧泛滥的局面恐怕很难改观。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二)
辩论赛抗日神剧

1、央视《新闻1+1》盘点

镜头1:某少女全身赤裸,背对镜头,面朝战士相互敬礼致意

镜头2:一位抗日英雄竟将日本兵撕成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镜头3: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还有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弓箭„„抗日奇侠们可以凭借功夫和冷兵器与敌人的机枪、大炮相抗衡,再低劣的武器

“神剧”绝非爱国主义

2、如果一部抗日剧出现了雷人剧情,可能是编剧、导演出了问题,但如果一部接一部的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的话,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真相与当下真实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

抗日剧底线应该在哪里

3、“抗日神剧”拍摄剧组多,是因为有电视台愿意播。业内人士认为,雷剧的收视率有时并不差,尤其成为话题之后,反而会有不少人想看,虽然边看边骂,总好过没人看。“就是因为收视率不差,投资商能迅速收回成本,摆明了要赚快钱,那就不会给编剧、导演留时间好好写好好拍,于是就会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荒诞。”某卫视电视剧采购部门负责人邵先生说。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认为,抗日剧应该有底线的,就是其情节不能超越观众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认知。

4、文艺创作讲究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然而,纵观国内外经典战争题材影片,包括近年来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其中真正吸引并打动观众的,是对美好人性的传达,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对自强不息的颂扬,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从而让观众们能在战火与硝烟中,体会英雄们血染的风采,并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而不是雷人的、夸张化的镜头!

5、 抗日剧的过度播放,正面效应是不忘国耻,反日。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抗日剧的负面效应没有人真正的去考量一下,负面作用大于正面

抗日剧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抗日剧多表现我党英勇,以一当十,一个人挡一排鬼子,最后因鬼子狡诈壮烈牺牲。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敌人过于脆弱,实际上在太平洋战争中鬼子铁骨铮铮,和美军相比,被俘与战死比是1比7,而美军是1比就是说美军战死四个就有一个被俘,而日本是七个。同时期我党的战斗力,非常低下

6、 反复宣传日本人统治,是对民族意识的奴化

世界上最大的日剧播放国,不是日本,不是哈日的台湾,是中国。因为这里将近40个地方台,每天每个地方都在抗日,都在播放和日本人有关的日剧。那么中国人了解日本人吗?不了解,完全是丑化,那么这种剧,还有什么意义?

一传媒企业负责人说:“其实观众也知道是娱乐,谁还会当真呢?”从某种程度上讲,“雷人剧情”已经成为吸引观众、

7、避免对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历史认知产生误导。

须知,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抗战历史岂能笑谈?

抗战剧所要求的历史真实、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审美追求是这类剧目的根基,过度的传奇化、浪漫化与游戏化的创作倾向,降低了抗战题材电视剧应有的精神品质与艺术格调。“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的实质是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影响和侵袭的结果,是商业和利益至上的结果。

日本大使和政府官员提出;“要中国减少播出抗日剧,树立日本正面形象,这样可减少中国下一代仇日情绪,利于中日友好”。

抗日剧是资本追逐的产物,但背后是民间特殊的审美志趣和有“病”的历史观

有人评价的好,我们可以藐视对手,但不应该轻视对手、无视对手。那样不仅是对敌人的蓄意贬低,同样也是对英烈的贬低。试问,你打败猪一样的敌人,你又能比诸强多少?

诚然,这不是我们在缅怀先烈英勇奋战的影视作品中,所应该看到的。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陈道明,针对抗日影视剧娱乐化的现象发声:“目前部分抗日剧为了“养眼”,对历史肆意修改,这是在胡闹!我们可以演绎历史,但不能扭曲历史,这是价值导向问题。”确实,今日荧屏上的抗战作品,不严肃的历史建构以及为追求眼球而牺牲严谨细节的表现,传达出了一种古怪的历史观。

在粗制滥造的抗战剧中浸淫久了,难免会受到它们构筑的那个“拟态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本身对历史了解得就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判断,打开电视,每天看到的都是仇恨情绪,他会觉得,那就是真实的历史,日本人都是“坏蛋”和“草包”...这才是创作者最大的失职。

文艺作品除了娱乐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当正面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丑化时,娱乐效果便出来了。对于这种“笑果”,广州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田秋生认为负面影响很大,“一方面,观众对抗战那段历史的的悲剧感、庄严感开始消减;另外一方面,娱乐化的抗战剧满足了大家一种瞬时的快感,这背后深层面的东西就不管了”。编剧余飞也感叹,这会颠覆大家的历史观:“它导致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当时的抗战是怎么回事儿,也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和我们的力量如何悬殊,以为我们很容易就打败了日本人。”除此之外,不少专家认为,雷人抗战剧还会让观众的审美力甚至智力下降。田秋生说得很直接:“我自己是不看这种剧的,不是说我就特别有精英情结,我只是觉得,这种剧是不是会降低我们的审美力呢?”

“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陈道明认为,“这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大量与历史不符的抗日剧的泛滥,将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引导。【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陈道明表示,一些古装剧由于年代久远,可以用具有弹性的方式进行演绎,但对于沉重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不可以这样!”(

如此缺少文化属性的电视领域究竟电视剧的价值是什么?如此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娱乐化模式覆盖到整个文化领域之后,我们的国民还有什么?

当时日本是强国,军事力量是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的,日本是用了近百年时间来准备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包括西进国策\国民教育\经济体制\军事部署\情报收集\代理人的准备等),而当时中国是弱国,农业不发达,工业多是轻工业且多被列强控制,军阀分裂割据,军事力量弱,武器装备差,抗击日本的准备基本没有,当时的中央政府亲日派很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卫国思想和战略,不敢真正全力抗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空间换时间,赢得战争的退却相持和反攻的时间和战略安排.战争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过程也是长期的和惨烈的.

但是,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面对80%以上的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消灭了大量的日军,使中国战场的战争逐步走向相持和返攻,在二战战场上,为同盟国战胜协约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整个二战战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胜利了,虽然是惨胜,是付出几千万中国人民宝贵生命得来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奇迹,创造了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创造了革命统一战线(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而悲壮的民族史诗,面对这段逐渐远去却从未淡出的历史,我们应当在敬仰中追寻一份勇气、一种激情,从而支撑起每个人心中的梦,也支撑起属于整个民族的“中国梦”。唯有如此,才是对抗日历史最好的追怀,对抗日英雄最好的告慰。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三)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

据媒体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自不必说,但现在遇到一个瓶颈问题,市场化后中国电视剧商业气息太浓,传递的正能量太少。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让人对战争有警惕,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抗日剧误导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残酷的抗日战争历史就会被人淡化、遗忘。

抗日神剧这个名字的起源有些莫名其妙,讲的是一些本来是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却拥有武侠剧的开山裂石和科幻剧的匪夷所思,更兼有各种脱离人类认知的不科学因素,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堪称抗日神剧。

在抗日神剧里,观众看不到当年的战争氛围,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看不到战争造成的苦难。看到了什么呢?小孩子戏耍日本兵,用弹弓打仗更像做游戏,还穿插各种奇怪狗血情节。前辈们拿自己的生命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了八年,而导演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拍成了农村娃娃打弹弓抗日,真是无语。千万别让抗日神剧毁了真正的历史啊!现在举例如下。

1.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2.《抗日奇侠》了,其中各种匪夷所思,包括大鹏的大力可以生撕鬼子,宋无娇打的鬼子七窍流血的化骨绵掌,廖天生比子弹更犀利的绣花针等,在烘托抗日人士高大形象的同时,却大肆的篡改了历史,让观众大呼伤不起!

3.《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孙成海营长竟用一枚手榴弹炸掉了敌人在空中盘旋的飞机,按照常理分析,即使按照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来计算,手榴弹炸飞机也属天方夜谭,更何况孙营长在之前已经遭受飞机机枪的贯通伤,能站着已经是奇迹了。

4.《利剑行动》中的男主角单枪匹马赤身肉搏十好几个带着长枪的敌人,从枪林弹雨里毫发无损地穿过,依靠一次掷一把飞刀硬生生把成片的敌人撂倒了,无怪乎网友纷纷惊呼:飞刀功盖过007。

5.国产豪华抗战大作《孤岛飞鹰》剧中使用的突击车,比蝙蝠侠的“蝙蝠车”还要时髦许多。

6. 抗日神剧再度降临,这一次是小伙伴虐鬼子,弹弓压制鬼子各式武器,广大观众再次被神剧导演的创意所折服!小朋友你这么刁,你家人知道么?【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

7. “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奇葩的风景线”。 “手撕鬼子”为“横店(某影视拍摄基地)名菜”,戏称此类作品为“抗日神剧”,有的还调侃道,“鬼子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抗日神剧的存在不仅是亵渎文艺创作、侮辱观众智商,更是在贬低自己的民族,使先烈们的流血抗争变得毫无意义。低端化的产出“神剧”对文化产业的创新极为不利,同时,电视剧作为最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更直接影响到了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剧本需要沉淀,人云亦云或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只能砸自己的牌子。在创作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时,必须公正、客观地还原真实历史,发掘和刻画中国军人当时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付出的巨大牺牲、代价和努力,并以此来表现出战争对生活的破坏、对人性的摧残、付出的各种沉重代价等,最终表达追求和平、幸福的全人类反战主题。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

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然而在坚持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对人性的复杂多一些细腻的刻画,因为可能被不理性的声音所“抗议”,这样的尝试却不愿碰触。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

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产生背景

高满堂说,目前抗战题材剧,也就是“鬼子剧”扎堆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电视剧的的原创越来越少,跟风越来越多,大量的复制、模仿致死的问题很多。 “到横店去看确实是,百分之九十的剧组在打鬼子,大家都在复制,我想这样中国电视剧是没有前途的。必须抓原创,编剧是第一生产力,原创也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不大力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原创,中国电视剧没有什么出路。” “我说过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当代剧缺乏地气,我们的探索缺乏勇气,我觉得这几气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次提案我就想关于提倡原创,保护原创,激励原创,这在中国电视剧发展从剧作上、第一生产力上是最根本的东西。”

提及此前热播的《甄嬛传》走出国门引发的关注,高满堂说,这是中国电视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中国的电视剧、中国的影视一定要走出去,但我觉得它应该开了个头,其实我们是个电视文化大国,但我认为还不是个强国,就是我们走出去的东西几乎没有,引进的特别多,这需要时间我觉得,需要时间。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四)
什么东西培养了“抗日神剧”的观众

  大约三十年前,有过一个说法,大意是:苏联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打了四年,被苏联作家写了四十多年,写出了各不相同、各具鲜明特征的三、四代作品;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了八年,完全可以预期,未来也会有新一代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出现。漫长的三十年过去了,这个本来说不上有多高的预期终于得以实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新一代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以相当可观的规模涌现于中国的电视荧屏之上,并且很快获得了一个恰当、贴切的命名:抗日神剧。

  新一代作品的那个“代”字,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加上去的。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讲,它得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正如我们在说到苏联卫国战争的几代作品时,总会分别举出《日日夜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尖碑》、《一个人的遭遇》等等,当下中国的这一代抗日战争题材新作,不仅有数量可观的基本作品,也有一批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当然,具体说到哪些作品才能进入这个“代表”名单,可能是个敏感问题,如果我贸然列出A、B、C、D,明天就有可能被W、X、Y、Z的制片方指为收受了A、B、C、D制片方的红包——当然,同时也有可能被A、B、C、D的制片方指为收受了W、X、Y、Z制片方的红包。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姑且采用一个香港媒体的说法吧——香港的地位相对超脱些。这个说法还有一样好处,就是有论证,为每部有代表性的作品举出了一个有标志性的新贡献。代表性作品共四部,分别是(破折号后面的是其标志性新贡献):《利箭行动》——隔空打鬼子;《永不磨灭的番号》——手榴弹打飞机;《抗日奇侠》——徒手撕鬼子;《箭在弦上》——女兵被鬼子轮奸后小宇宙爆发。
  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新一代抗日神剧的出现,同样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不同方面的质疑。要回答这些质疑并不难,事实上——同一些夹缠不清的“理论”相比,事实总是具有更坚硬的刚性——这些作品的收视率是相当不错的,播放它们的电视台也有可观的广告收入,这表明它们在一定人群中是受欢迎的。不过,我们还是不应偷懒,而是应该从正面来分析一下它们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原因和依据。
  首先,它们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上一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再加上创新发展出来的。在它们身上鲜明体现出来的那种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我们在三十年到五十年以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尤其是在那些由当时级别很高的领导人所亲自主抓的作品中,那种“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的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这些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一种红色经典的标记,而且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概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实践中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大家都记得长映不衰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想起其中那个“鬼子偷地雷”的细节,至今仍然会忍俊不禁。日本鬼子虽然可以出动六艘航空母舰、351架舰载飞机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把美国佬打了个落花流水,稀里哗啦,但面对我抗日军民的土造地雷,却只能一筹莫展,无可奈何。而到了准样板的现代革命京剧《平原作战》里,一个游击队员手持一根赶车的长鞭,就把一群日本鬼子赶得团团乱转。在如此深厚的传统的基础上,开出今日之新花,结出今日之新果,实乃势所必然,毫不奇怪。
  还应指出的是,这种传统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只不过另外的一支,一时未能形成像这一支那样的规模,但若假以时日,前途正未可限量。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在一些高投入的大片里,既保持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又适当调整了他们的装备,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日本鬼子的杀伤力。例如在著名的由曾经担任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张艺谋所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中,一个班的中国军人,即装备有三支冲锋枪和两挺轻机枪,还有一支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扔出的手榴弹,爆炸威力不亚于一发迫击炮弹。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素质,更决非一般的训练所能达到。观众不难想象,以这样一支军队而未能守住南京,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主要还是为了给“秦淮名妓”们留一个用牛排刀去杀鬼子的机会。
  当然,如果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一些量的发展,没有质的变化,最近涌现的这批抗日神剧还不足以称“代”。所以,我们还必须指出这些神剧为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所注入的那些新质,尤其要指出这些新质同样所来有自,并非凭空捏造。这些新质所传承的是中国文学写作的另外一个传统,这个传统的开创者就是曾经被誉为中国第四号文学大师的金庸。在金大师的笔下,自然界的人类是可以通过种种秘笈上的方法练成超自然的“内功”的,有了内功以后所发出的“内力”,一掌击出,足以将十几米以外的石块隔空粉碎。您圣明,正是对金大侠开创的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隔空打鬼子,徒手撕鬼子,就有了合情合理的依据。编导们在采用这类桥段时自然也心里有底、有恃无恐——既然《笑傲江湖》播得,自然《抗日奇侠》更加播得。它还多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抗日”内容嘛!当然,光有这两个传统的揉合还不够,还应该在揉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我们的编导们更在细节上下了更细化的功夫。这一点,在《箭在弦上》那个“小宇宙爆发”的桥段中有极好的体现。一个抗日女兵突然与三十几个鬼子兵遭遇。按说,这位女兵手里是拥有很致命的武器的——一张弓加一匣箭,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却被鬼子兵轮奸了。这个“某种原因”,按编导们后来的解释,就是因为她原是一个柔弱而且有些胆小的女性,所以需要某种足够强烈的刺激,才能把她的正能量激发出来,而编导们为她设计的这个刺激,就是让她被几个鬼子兵轮奸。一般没有内功的女子被轮奸之后,严重时可能被伤害到奄奄一息,但这位女兵却在受到足够强烈的刺激后小宇宙爆发,她一把推开骑在她身上的鬼子,打开了她的箭匣。到所有的箭用完,三十几个鬼子已经在她的周围倒成了一圈,每一支箭都插在一个鬼子的咽喉上,不多不少刚刚好。应该特别指出,编导们并没有满足于要了鬼子的性命就拉倒,而是为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不同死法。那整整一匣箭,一小部分是由女兵直接插入鬼子的咽喉,以展现女兵手劲之大,更多的是由女兵扬手一掷,便同样深深插入了鬼子的咽喉,可见她内功之深,只有三支箭是用她带着的那张弓射出的,但却是三支箭同时射出,射出时那张弓是竖着拿在手里拉开的,所以三支箭在弓弦上也是竖着排列的,但在射出之后,那三支箭却毫不含糊地插入了横着排列的三个鬼子的咽喉,由此突出显示了女兵的箭法之精。当然,这样的视觉冲击,观众看起来自然感到特别解气,特别过瘾!这不是很好吗?难道非要像香港人那样弄出什么以“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南京大屠杀电影”为标榜的东西来才舒服?那不是故意要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吗?那真是还不如像影片《南京!南京!》那样,让被中国政府、中国军队丢下不管的中国老百姓,在面对敌人的屠杀之际,虽无能力反抗,至少还能按照某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喊着口号去死”,“昂着头去死”呢!   可是,就是这样一些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的抗日神剧,却在刚要渐成气候之际,受到了种种的质疑。由于级别很高的媒体的带头,这类质疑不仅调门很高,而且涉及范围也很广泛,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了神剧的制作者和创作者,连花钱买了这些剧集用来播放的电视台也受到了指责,更有那胆儿够大的,竟然直指这些神剧“是审查制度下的蛋”。合计下来,迄今为止尚未受到深责的,也就只剩下观众这一块了。毕竟,这些神剧的收视率结结实实地摆在那儿,有那么多人爱看,你若连观众都要指责,还是不能不心存顾忌的。看看历史就知道,凡是想“打倒一大片”的,从来都没有好下场。
  还得说人家香港比较超脱。也只有香港的媒体,才会为千夫所指的一方,提供一个做出回应的平台和机会。于是我们才能看见和听见,《箭在弦上》的导演、编剧面对公众说说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当然,在如此强烈的质疑面前,他们为自己所做的辩解,连我听着都觉得软弱无力。那位编剧说他曾经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就更加让人觉得不着边际。一部电视剧对待历史的态度,要看剧中有多少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看它的编剧翻过多少资料。至于说到那个“小宇宙爆发”的桥段,实际上在上星前送审时已经主动剪掉了,却不知何故流传了出来并被贴到网上,最多也就是让人有点儿可怜他们内部管理之混乱,而既然流传出来了,其实活该。按我说,如果他们确有诚意,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他们主动剪掉这一段,是因为其中的鬼子轮奸了女兵,而不是因为里面的女兵杀光了鬼子,虽然按生活的真实性来说,一群鬼子轮奸了一个女兵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女兵杀光了一群鬼子,却是只有在金庸的传统里才是可能的。然而,若要做个持平之论,二位编导倒是有一个说法让我觉得还是蛮真诚的,那大意是:我们欢迎大家的批评,但是我们更希望多一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批评,不光指出我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不对,更希望指出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出口在哪里。
  是啊,人家拍电视剧,投入的是真金白银,这几百万几千万的投资里,没有电视部的钱,也没有铁道部的钱,没有你的钱,也没有我的钱,咱总归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人家投了资,且不说赚不赚,图个收回成本不过份吧,总不能要人家一回接一回地赔本赚吆喝不是?而为了保本有赚,有两条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一要播得出,二要有人看。这两条缺一不可。播不出,那就什么都别说了,那叫颗粒无收;播出了没多少人看,同样不行,那叫血本无归。何况电视台一点都不傻,一看就没多大收视率的剧集,再贱卖他也不买。说到这儿,那种“审查制度下的蛋”的说法,就显出片面性来了。电视剧审查,确实是一种即兴行为,不仅相当地严格,还相当地没准儿,但这只是局外人的感觉,而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它还是有一定之规的。然而,一个谨慎的投资者,绝对不会只考虑能不能通过,肯定更要考虑有没有足够多的人看。所以,单靠一个审查制度,是下不出来这个蛋的。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那个坚硬的事实上来了,就是这些抗日神剧普遍都有不错的收视率。从理论上讲,任何文学艺术门类都一样,都在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而就电视剧来讲,这种互动关系的主导权则更多地掌握在接受者一方手里,即经济学家所谓的“买方市场”。也可以说,有需求才有供应。
  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全面地来认识抗日神剧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了。简言之,它意味着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导向的全面胜利,因为它不仅导向出了一批这样的神剧,而且在这些神剧出现的同时,说不定还稍稍有点提前,就已经为这些神剧培养出了足够多的观众。您甚至可以分析出这些观众在神剧出现之前,是用另外的一些什么东西在培养着,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题旨,也超出了本人的能力,您还是自个儿去琢磨吧!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五)
抗日神剧带给我们的思考

  能用原始脆弱的弓箭拦截极速飞驰的子弹,甚至可与美国爱国者导弹媲美。原始冷兵器“倒刺”比日本军的机关枪还厉害,飞出去了又可飞回来再使用,机关机还需填装子弹……这些场景本可在武侠影视中才能见到,现在居然在一统荧屏的“打鬼子剧”中层出不穷。如果偶尔恶搞一二次“举起手来”还可以理解为娱乐放松紧张的情绪,缓解压力。但从2003年《举起手来》上映至今已过去十多年,抗日神剧充斥整个影视界或至少占据了半壁江山,不能不让人深思。

  思考之一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不是超现实、超社会、超历史的,都要建立在社会历史内容的基础上,要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都要受到社会群体性需求和利益导向的制约;完全不顾历史,力图摆脱制约,是绝对行不通的。如今的抗战及谍战影视作品,正在“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日益朝暴力、迷信和色情的方向迈进,构成全片的,无非是一堆陈旧的笑料,缺乏想象力,缺乏思想,缺乏悲悯之心,完全抹杀了历史的真相。仅靠丑化、辱骂来战胜对手,只能证明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浅薄、粗疏、乏味。对自己的艺术追求不负责任,要么就是把观众弱智化,最终是愚弄别人也愚弄自己。影视人具有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感,才能写出如《红河谷》《紫日》等高水平震撼人心的作品。《红河谷》以英军入侵西藏为背景,不但展现了战争的血腥,西藏人民保卫家乡的英勇顽强和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还把镜头对准文明形态的差异,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文化反思的高度。《紫日》通过讲三个不同国家人的故事,细腻地展现了人性中的理性光辉战胜了人性面对战争的盲目和疯狂,启示后人:人性中的邪恶常会被战争(动乱)点燃。整个作品没有《红河谷》的宏大场景和血腥,却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和表现了宁静和躁动,邪恶和圣洁,让观众感受到,在战争的背后,上帝一直在怜悯地凝视着人类的苦难。我们期待这类高水平的作品层出不穷。
  思考之二
  抗日神剧一味迎合观众的欣赏快感需求,这无疑使其深刻性受到质疑,影视艺术具有认知、教化、审美、娱乐的功能,不应只顾娱乐化功用而淡化前三者,否则会让人感觉怪异、荒诞、低级、庸俗。当然娱乐化的追求背后有利润的驱使,收视率这块巨大的蛋糕谁都不想放弃,都想分得一块。抗日战争本是艰苦卓绝的,理应真实严肃地告知后人,让其勿忘国耻,它不是童话武侠里的飞刀灭群寇的惬意和畅快淋漓,不能让观众产生抗战胜利是轻而易举的潇洒行为,无敌胜利者的好玩游戏。柏拉图说:“过度快感可以扰乱心智。”快感过度必然伴随精神反思能力的衰减,正常思辨力的神经错乱。
  思考之三
  编剧、导演、制片人的艺术追求和职业道德有必要重提和规范。面对当前影视界的浮躁、功利之风,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编剧、导演、制片人、投资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精益求精,打造精品。优秀作品的灵魂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灵感,不是荒诞不经的胡编乱造,也不能是光怪陆离的梦幻神游。在顾及娱乐化的同时兼顾影视艺术的认知、教化、审美功能,让影视作品真正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影视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只要不为利益所驱使,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纯文学的审美价值,就能摆脱抗日神剧完全抹杀历史真相的虚妄,就不会落入靠辱骂和反力学定律等愚昧来“战胜”敌人。否则抗日神剧大行其道,必定让国人麻木蜕化,丧失审美能力。执意颠倒历史其实是为自己注射精神麻醉剂,遮掩美化自己的羸弱更是精神的懦弱和轻浮,兴奋无智的精神胜利法让国民在安乐中失去斗志。无忧患意识的娱乐化、武侠化、玄怪化和言情化,造成中华民族贫血缺钙的躯体、弱智的大脑和小农意淫的美学之风。一个民族只有真正地正视历史,才有可能造就理性的真爱国者。我们虔诚期待好影视作品出现,敢于担当的影视人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回归,必能让影视作品的认识、教化、审美、娱乐的功能得以光大。
  点 评:作者表达了对当下热播抗日神剧的独特思考。从三个角度剖析了神剧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从文学艺术理论欣赏、观众欣赏心理愉悦和影视人的职业道德及使命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切入分析说理,论述由理论到实际,有理有据,由浅及深,正反对比鲜明,层层推进,结尾颇有感召力,体现出作者思维敏锐、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指导教师 谢秋晓)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369581/

推荐访问:抗日神剧一人杀一个连 推荐一部抗日神剧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