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11-09 09:07:1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一】: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答案

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 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

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直至殷墟甲

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

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5.【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

(“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6.【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细节错误,“使谕以指意,边害讫

息”是 “派人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而不是“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7.【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

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

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臵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

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臵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8.【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第(1)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

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9.【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第(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

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10.【答案】(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

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埃”“黄”不能写错;第(2) 句的“弊”字要笔画清晰,共14画;第(3)句的“胥”“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11.(1)【答案】 D B(答D给3分,答 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A项,“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 说

法欠妥。文本不能体现出“孤僻”。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主题扩大。E项人物分析前半句“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对,后半句“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A项中“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以及他与村人的分歧”说法欠妥当。C项中“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有误。E项“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说法有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

(2)【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

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3)【答案】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

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

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4)【答案】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

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分)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

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案】 D 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

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 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2) 【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答

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3)【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4)【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

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 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1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与以往三选一,四选一的考查方式不同,题中给出6个句子,要

求选出3个使用正确的词语,容量有了变化,难度稍大。可以采用排除法,①④使用错误,排除有①④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①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使用对象错误。②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属于旧词新考。使用正确。 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使用正确。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使用正确。⑥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

1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创业大街同步启动”主谓搭配不当。C项暗换主语,前

半句的主语是“实时性”,后半句的主语换成了“新媒体”。D项“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句式杂糅,去掉“受”或“下”。

1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

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三处是表示假设,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

16.【答案】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2分)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2分) ③

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本段文字说的是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影响,里面

有三个空缺,要求考生补写恰当的语句。从表面上来看,给这段文字补写空缺似乎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第①空是一个总结句(重点是对“在酸中现红,在碱中变蓝”归纳总结;第②空是一个递进句(重点是“更令人惊奇的”的一种现象描述;第③空是一个承接句(承接“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的后续变化)(每空2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给出的补写答案都是举例性质的,只要意思答对都可以。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要结合横线后面的内容填写;第二处,后面说“比如„„”,可见是举例说明横线上的内容 第三处,是分析变化的原因。

17.【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

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进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题干要求对所给的框架图进行解说。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

构,然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依次进行解说。这幅框架图是由四个层次组成,应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逐层介绍。

【二】: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515127/

推荐访问: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