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特征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8-06-23 08: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智障儿童的特征一: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与普通儿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婴幼儿网权威发布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与普通儿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更多特殊教育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台湾学者陈政见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②生理组织结构相似;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④人格结构发展相似;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长变化。他们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在青春期,特殊儿童的身体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性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例如,盲童、聋童、天才儿童等的思维发展首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同样起重要作用。首先,遗传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给特殊儿童带来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终身都会带有这种病症所特有的某些特征。其次,环境和教育提供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如果家长和教师因孩子有残疾而低估了其发展潜力,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超常儿童的遗传素质非常优异,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提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也不会成为现实。
  (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
  环境和教育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特殊儿童的需要有物质方面的,如食物、水、衣服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如学会某种技能,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将来找到一份工作等。特殊儿童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特殊儿童的新需要与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矛盾的双方,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特殊儿童的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上产生的。例如,智障儿童的心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较正常儿童相对落后,即使社会环境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很难转化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反之,某种心理水平的形成,也有赖于是否有相应的需要。如果多动症儿童不想学习,那么他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从实际出发,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在表现以下3方面:
  (1)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
  大部分特殊儿童都有生理和心理的缺陷,这些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适应,其心理发展会产生较多的问题,易引发第二性缺陷——心理障碍。例如,盲童的视觉器官有缺陷,他们不得不利用听觉、触觉等来感知外界事物。由于失去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聋童由于听觉器官有缺陷,对其语言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又会妨碍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肢体残疾儿童在动作技能的发展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时生活难以自理。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比普通儿童晚,起点低,速度慢,所能达到的水平一般也有限。
  (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都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个体间差异既包括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例如,超常儿童与智障儿童分别代表了智力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类儿童,这两类儿童之间有极大差异。又如,盲童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童及其他儿童。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因造成其心理发展异常的原因不同,每个儿童的个体特征也不同。正是由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
  个体内差异通常是指个体内部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特殊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差异特别大。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能力又特别差。又如,有些聋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手眼协调能力却非常好。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其个体特点进行。
  (3)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
  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较多困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特别辅导。例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对超常儿童可能过于容易,而对于智障儿童则可能太难。对大多数聋童和盲童而言,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其学习和生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往往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虑特殊的方式方法。
  3.特殊儿童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
  儿童身心的发展有自身固有的规律,如身体成熟的发展、运动一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都有各自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无论他们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就是一般发展,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但多数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言语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明显的差异。虽然有些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显而易见或无法改变,但其生长发育过程(如发展
  顺序、发展阶段等)和普通儿童并无不同,并且有着相同的心理、要求及愿望,存在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潜能,只是发展速度慢一些,遭遇的困难多一些。他们某些方面的特殊发展依赖于相应的教育和训练,否则其特殊发展是无法实现的。
  对普通儿童所进行的某些发展教育,对特殊儿童同样适用,如感官动作的能力、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语言沟通的能力、认知的技能等,但是需要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发挥其潜能。因此,特殊儿童的发展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发展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所有的发展都无法实现;同时,特殊儿童又需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特殊发展训练。

智障儿童的特征二:特殊教育:如何全方位训练智障儿童的观察力?


婴幼儿网权威发布特殊教育:如何全方位训练智障儿童的观察力?,更多特殊教育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
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其目的不仅是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有效地补偿弱智儿童在智力和适应行为上的缺陷。弱智儿童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观察力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弱智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对弱智儿童进行观察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而所谓的观察力就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即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它既是知觉问题,同时也包含着理解、思考的成分,因此人们又把观察力称为“思维的知觉”。总之,观察不是单一的视觉活动,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分析器官活动的过程。  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患:智能障碍儿童的认识活动一般表现得较迟钝。在感知方面,他们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通常没有明显的病变,但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却比不上正常儿童,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心理上缺乏需要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周围世界,往往被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吸引,而忘记了自己认知的主要任务。他们的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感知信息容量小。他们感知事物时区分能力差,通常很难将感知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把相似对象区分出来。同时,他们的注意力范围狭窄,注意力分配很难,甚至不能。注意力转移不灵活,稳定性差。  (1)渗透于各学科中培养。智障儿童所学习的各学科,都需要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想,所以每门学科都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如果说对正常儿童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多种感官并用的功能,那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就更需要借助多种感官并用,以促进其感官功能和思维的发展。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从兴趣入手,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充分挖掘潜力,发展思维能力,弥补学生认知方面的缺陷。因为通常来讲他们的感知活动质量很差,如果能同时让他们看看、摸摸、闻闻、听听甚至尝尝,就能在大脑皮质区留下比较全面的正确的物体表象。可见,把观察力的培养渗透于各学科中,能使智能障碍儿童的观察力在各学科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2)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活动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学会观察新事物,得到更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体活动,在学生愉悦、好奇、求知的心理状态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比如在布置美化教室时,可以让学生一起贴图案,能剪纸的学生一起剪图形,学生都很乐意参与。于是,在一贴、一剪中学生的观察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3)渗透于生活中培养。智障儿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生活。所以,把智障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渗透于生活中,是学习的最好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洗脸的毛巾上有什么图案,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自己父母兄妹的外貌,校园内有些什么,铅笔盒内有些什么,自己书包内有些什么,宿舍内小朋友各睡在哪张床上…  总之,对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地补偿智能障碍儿童行为的缺陷,使他们成为一个自食力的劳动者。  (1)应掌握由易到难,由筒单刘复杂的原则。也就是说要让智障儿童按着一定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等。此外,供智障儿童观察的选材要注意适合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孩子爱玩水,父母就可以引导他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如可以给他一些玻璃球、木球、石子、塑料片等,先让孩子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让他观察哪些东西是浮着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然后再给他一张皱纹纸放在水里,引导孩子观察开始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又怎么样了,而且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2)在观察实践中,最好能让孩子进行看、听、闻、摸、动、尝甚至实际操作,使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活动中。  (3)父母应注意多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一些平时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特征三:特殊教育:适合智障儿童的游戏


婴幼儿网权威发布特殊教育:适合智障儿童的游戏,更多特殊教育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
游戏目的:培养小朋友对小动物的爱心,并养成轻举轻放、减少噪声的良好习惯。  游戏过程:  1.主持人蒙上眼睛,坐在房间门口,作为“守门人”,房间里放着各种捕猎来的“野生动物”(玩具)。  2.要求小孩子设法悄悄地越过“守门人”,到房间里去解救这些无辜的“野生动物”。如果弄出声响,给“守门人”逮着就算输了。  3.为了给小孩子以成就感,游戏开始时,“守门人”可以装着没听见动静的样子,待小孩子“抢救”出几种动物以后,再稍稍显示出已经听到一点动静的样子,以此来培养小孩子轻举轻放的好习惯。  我是谁?  游戏目的:小孩子对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同情心。动物是最能引起小孩子关注和最便于交流的自然环境要素。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小孩子加深对身边常见动物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动物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环境意识。同时还能发展小孩子的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  游戏准备:  1.在带小孩子参观动物园或通过看电视录像,初步掌握一些珍惜动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主持人制作好分别绘(贴)有大熊猫、长臂猿、恐龙、华南虎、丹顶鹤等珍惜动物的卡片。  2.与小孩子一起在卡片上认识这些动物的形态特征、运动特征和生活习性。在帮助小孩子了解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告诉小孩子,这些可爱的动物有的已经灭绝了(如恐龙),有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3.和小孩子一起学一学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  游戏过程:  将卡片打乱,让小朋友随机抽出一张卡片,贴在主持人背后(不要让主持人看到卡片上的动物),主持人就“变”成了这种动物。主持人向小朋友提出一些与动物的基本特征相关的问题,如“我在地上跑吗?”“我爱吃竹子吗?”等,通过小朋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我”是什么动物。告诉小朋友,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只能用“是”和“不是”,不能有其他任何提示,直到主持人猜对了为止。然后主持人与小朋友再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游戏变化:  如果小朋友太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可以减少动物卡片的数量,介绍动物时可以只抓住最主要的一、二个特征即可。还可以将游戏改造成亲子双方模仿某一动物的动作,学一学它的叫声,然后让对方猜一猜“我是谁”。  你听到什么啦?  游戏目的:让小朋友感知声音环境,学会欣赏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交响乐),体验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学会安静地行动,进而培养小朋友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作能力、行为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游戏准备:带领小朋友在环境中体验各种声音,主持人模拟、创设或录音回放各种来自自然界的和人为的声音,让小朋友辨听、比较不同发音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  游戏过程:  1.给小朋友蒙上眼睛,用不同的发音体在不同的地方创设不同的声音,让小朋友说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并用手指出声音来自何处。  2.与小朋友探讨“你最喜欢哪种(些)声音?”“你最不喜欢哪种(些)声音?”“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避免噪声的产生?”  红绿灯:  游戏目的:训练小朋友地交通意识。  游戏准备:红色,黄色,蓝色纸。  游戏过程:划定一条可以巡回地交通道路,然小朋友扮车子,一个扮警察,一个扮过路人,主持人手持红黄蓝三色旗子扮红绿灯!  传乒乓球  游戏目的:训练小朋友地团体意思和反应能力。  游戏准备:乒乓球或者球。  游戏过程:小朋友相互传递乒乓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761457/

推荐访问: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