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4-18 10:46:3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第一篇:《《颜氏家训》译文》

第二篇:《颜氏家训涉务译文》

《颜氏家训·涉务》译文

[原文]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

我看现在世上一般的文人,评古论今,好象了若指掌。但真的试用一下,他们又往往不能胜任。长时间生活在太平盛世,不知道丧乱的祸害;在朝为官,不年知道边地战争的急迫;只知道领取俸禄,不知道百姓种田的辛苦;生活在小吏和百姓的上层,不知道要有辛勤的劳役。所以难以适应社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特别尊重厚待士族,所在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人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国家的机要。其他只懂得点文义的士人,大多迂腐荒诞,浮华铺张,不会处理世务,小有过错又舍不得责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掩饰他们的弱点。至於那些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是要用他们的长处啊。但是人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全社会的人都认埋怨梁氏父子喜爱小人而疏远了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专门赐他一匹果下马。周经常出门乘骑这匹小马,结果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的行为狂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皮肤脆嫩,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结果仓促之间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问候。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居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第三篇:《颜氏家训 部分译文》

《序致》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古代圣贤的著述,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谨慎,行为庄重,要建立高尚的人格,并且宣扬美好的名声,这些道理他们已经说得很完备了。

《教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于事无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

《兄弟》

《后娶》

《治家》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与后者也。”——风化教育的事,是由上而下推行的,前人影响后人。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如果在家庭内部取消鞭笞一类的体罚,那么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既是一个人像周公那样富有才华和美德,只要他骄傲又吝啬,也就不值一提。 《风操》:“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

《慕贤》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我出生在乱世,在兵荒马乱中长大,颠沛流离,所见所闻已经很多。【《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人在年轻时候,精神性情都还没有定型,和那些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处,受到他们的熏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是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跟他们相似。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男式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采用了别人的言论却嫌弃这个人,古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凡是一句话或一个举措,取自于他人的,都应该公开赞扬人家,不可窃取他人成果。

《勉学》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自古以来,那些圣明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普通百姓呢!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屡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都已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教诲。那些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练,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人,从此懒散懈怠起来,就成了平庸之辈。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

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专业: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努力制作各种精巧的用品,技艺之士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武士就要熟悉骑马射箭,而文人则要讲论儒家经书。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有的人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学习。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贵游子弟”: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这里泛称贵族子弟。----梁朝全盛时期,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等到动乱来临,朝代更替之后,负责考察选拔官吏的,不再是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的,再不见旧日的朋友。这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想依靠自己,又一无所长,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又没有本事。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如果能保持有几百卷书,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沦为贫贱之人。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广个人的道德操行,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可用以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

“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

“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氏、神农氏以来,在这世界上,所见多少人,所识多少事,一般人的成败好恶,自然不用说,就是天地不能隐藏,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想使自己多明白些道理而已。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人们看乡邻亲戚中有优秀的人物,就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向古人学习,这是多么糊涂啊!

“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推而广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厮役、僮仆,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都有杰出之士,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广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有好处的。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人之所以要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动。 “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陾,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裯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译文见书)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在哪里都可以运用。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人们学习是为了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我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人们憎恶这种人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鸱枭一般。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

第四篇:《《颜氏家训》译文》

第五篇:《颜氏家训 解释及注解》

《颜氏家训》原文、解释及注解

前言

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世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它赖以持家的宝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贤相继,德慧相承,教人忠诚老实、尊老爱幼、说话谨慎、行为端正的典籍浩如烟海。

在这些典籍中,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为历代所推崇,是一部影响比较深远的作品。

颜之推(公元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早传家学,12 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之学。之推便预为门徒。只因淡玄说虚,并非所学?仍然学习《周礼》、《左传》等,博览群书。初仕梁,为湘东王参军。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因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明,又善长于文学,为尚书左仆射祖所赏识,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

《颜氏家训》计7 卷20 篇,从居家教子起,逐渐向外扩展,不仅建立了他的家庭伦理观,而且就个人修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做了具体说明,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我们这次整理选译,侧重于其中所述的人人应遵守的先圣先贤之道。对于书中涉及的对当时南北习俗、好尚的解析,朝仪装度的差异,以及流行俗语的使用等,做了适当删节。特别是“书证”“音辞”两篇,基本上是“考据之学”,删掉了部分段落,在此予以说明。

编者1995 年3 月

序致篇

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

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①,便蒙诱诲;每从两兄②,晓夕温情

③,规行矩步④,安辞定色,锵锵翼翼⑤,若朝严君⑥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⑦,家涂⑧离散,百口⑨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⑩,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11)

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竟,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12),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13)耳。 「译文」

我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小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

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扬长避短,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刚满9 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来尽抚育之责,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无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点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20 岁以后,大的过失很少犯了,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到这种地步。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所以,我留下这20 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13)之鉴。

「注释」

①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时代。

②两兄: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依照礼节侍奉父母。

④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行走时恭敬有礼。

⑥严君:父母,多指父亲。

⑦荼蓼:处境艰苦,这里喻指丧父。【《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⑧家涂:家道。

⑨百口:全家。索然:萧索,冷落。

⑩属文:写文章。

(11)少:同“稍”。砥励:磨炼。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12)指:通“旨”,意旨,意向。

(13)后车:后继之车。

「评语」

为人父母者,谁不爱自己的子女,但单纯的爱护自己的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于,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而严厉不足。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务必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教子篇三、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①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

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②。生子咳③,师保④固明,孝仁礼义,导习

之矣。【《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凡庶⑤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⑥,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译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了,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大时,就可不必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不假啊!

「注释」

①中庸之人:智力中常的人。

②金匮:金属制作的书柜。

③咳:孩提。

④师保: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⑤凡庶:普通人。

⑥运为:行为。

「评语」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则必须从小抓起。小孩好比一团泥巴,可按父母心愿塑成各种形状。如果从小娇惯放纵,长大后必然不明事理,积习难改。须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四、功随严出祸从溺来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①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②

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③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④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颜氏家训》(原文+译文)5】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⑤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⑥,终年誉之;一行之非,⑦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⑧,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译文」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已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

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注释」

①重:难的意思。

②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这里是用刑杖打人的意思。

③艾:艾叶,中医以艾时熏灼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

④可愿:岂愿。

⑤城:也称口,为水入长江处。

⑥行路:路人。

⑦:通掩。

⑧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

「评语」

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皆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谁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五、不亲不昵易子而教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第六篇:《《颜氏家训》(原文+译文)3 》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3

7慕贤篇原文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造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於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位。”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传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於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犊湮散,丁亦寻卒於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於是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於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译文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康(南京)时,台门虽已闭守,而官员和普通百姓一片混乱,人人不得自保。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部署安排,一夜齐备,才能抗拒凶逆到一百多天。这时台城里有四万多人,王少朝官,不下一百,就是靠羊侃一个人才使大家安定,才能高下相差如此可见。

……

齐文宣帝即位几年,就沉迷酒色、放纵恣肆,法纪全无。但还能把政事委托给尚书令杨遵彦,才使内外安定,朝野平静,大家各得其所,而无异议,整个天保一朝都如此。【《颜氏家训》(原文+译文)3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3 。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所余,刑政於是衰弱。斛律明月,是齐朝抵御敌人的功臣,却无罪被杀,将士人心离散,周人才有灭齐的想法,关中到现在还称颂这位斛律明月。将军这个人的用兵,何止是万夫之望而已,而是他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命运。

8勉学篇原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阅读答案http://

第七篇:《《颜氏家训》(原文+译文)7 》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7

19杂艺篇原文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胃清华,才学仇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廝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颁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於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泊于齐末,秘书缮写,贤於往日多矣。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狠役。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待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

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现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颜氏家训》(原文+译文)7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7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智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恒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晚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曾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然而此乐音音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

译文

对於真书、草书等书法技艺,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俗谚说:“一尺书信,千里相见;一手好字,人的脸面。”今人继承了东晋刘家以来的习俗,都在这书法上用功学习,因此从没有在匆忙中弄得狼狈不堪的。我小时候受到家庭影响,加上本身也很爱好书法,所见到的书法字帖很多,而且临帖摹写也颇下功夫,可就是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确实是由於缺少天分的原因。然而这门技艺没必要学得太精深。否则就要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赘。魏代书法家韦仲将给儿孙留下“不要学书法”的训诫,是很有道理的。

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潇洒不受约束的名人,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而其他方面特长反而都被掩盖了。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了《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的文章弘扬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得精妙,靠书法使我出了名,也真是怪事。”

王褒出身高贵门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后来虽然到了北周,也依然得到礼遇。因为擅长书法,他常为人书写,困顿於碑碣之间,辛苦於笔砚之役,他曾后悔说:“假如我不会书法,可能不至於像今天这样劳碌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话虽如此,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很多。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互相谋划的。

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83505/

推荐访问:颜氏家训慕贤译文 颜氏家训译文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