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8-11-27 0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共8篇)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文化”这个直接的概念,只有到了晚清,西方文化大规模进来了,与之相比较,才有中国文化之说。换言之,“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它既包括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又包括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
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但如果说到文化传统,就是另外的概念了。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对于文化传统来说,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由于这些传统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希尔斯把这种现象叫做传统的克里斯玛特质,即传统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掺人,能否形成真正的传统,都不是没有疑问。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须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结为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用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纲常伦理,对家庭的结构和文化传承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它里面崇拜的成分大大超过信仰。
摘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对“传统文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
B.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从内容的角度讲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C.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指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从狭义角度讲指传统社会里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D.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辛亥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产生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2.对“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主要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B.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C.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其中有些指一时的时尚所形成的文化典范。
D.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部分。
B.中华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其概念形成于晚清。
C.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表面是看只是语序不同,其实上二者关系不大。
D.有信仰或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传统。

1. C
2. A
3. C

 1.答案涉及的内容见一二段,其内容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A、B项概括不全面,D项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2.题干中的语句有两个要点:“背后”和“精神连接链”。B项错在第一句,C项错在错在后一句,D项错在“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
3.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二):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表现
如题,分点和解释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

对你的忧国忧民十分钦佩.
你的问题太大了,需要社会科学院去专门研究,那要等到2023年以后了.
就我所见极粗略地说几句:
从前,有一个矮个子的老头儿说过:“改革喽、开放喽,我们打开了窗子,进来了新鲜空气,也飞进来了几个苍蝇蚊子,没啥子了不起嘛!”
那么我问你:“为什么不加纱窗呢?”
说明“有些人”政治上是“不成熟”的,还带着几十年前的“匪气”.
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 根据.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三):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消失,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请谈谈自己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有具有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名族在中国古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户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但是,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优秀内容却失去其应有光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消失,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确立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继承和发展.
二是形成全民族继承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舆论宣传氛围,这需要党、政府、民间共同努力.
三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注重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让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四):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五):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作文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北校区高二:耿康宁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六):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出的题目太大,我不敢班门弄斧.但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医已经被中国与世界许多人认为是廿一世纪的主流,对此,我感到十分重要,这才接受了邀请,谈谈一个离休干部对她的认识.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及其科学内涵以及我几十年的修炼体悟,我以为要想了解与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应以自身修炼为主线,边学边练,修德炼道,坚持十年或更长后你将获得的效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有了较深的认知,自身健康有了保证,事业有了基础,因此你的家庭、子孙就进入了传统文化氛围圈内,从而达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境界,幸福绵延久矣.
中华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光彩照人,今天我仅就文化的基础知识、经典、内家拳三方面谈谈.
一、文化的含义及其源头:按中国历史考证,原始社会自公元前2070年的夏王朝往前上溯到禹、舜、尧、黄帝、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再向上可推到自公元前2070年之前约17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元谋猿人为始祖.在这段原始社会中,没有文字,但自伏羲氏画八卦,人们有了修炼的方式,相传广成子为修炼神人并将其法传给黄帝.自夏王朝开始了历时自公元前2070年进入奴隶社会,自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为商朝,这个朝代的最后一任为帝辛,即大家所知的商纣王.他在位时出了一位修炼高手,即史书上所记纣王下一王侯周,实为姬姓,周氏(即后人称之为文王的人)能预测如神,而纣王给他在羑里建了王宫式的房屋,召姬周说:“你在羑里和我享有王位相同的物质待遇,但条件是你的修炼成果只能为我所用,不得告知他人.”实际上是给了姬周一座高级监狱,他被置于此地,孤寂一人,亦只能潜心修炼,因此,成了当时的修炼高手.在没文字的社会,百姓用结绳记事等方式,而修炼者之间则用信息交流,这信息发展成符号,以后又成了人们意念交流的符号,再后则演变成原始文字(“文字是符,语言是咒”就是时代产物).文字是记录语音的工具,这在古书中有许多声通和借音现象,后来周用文字填写成了《易经》的卦辞.“化”最初是指周的修炼中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化是指气功修炼的,故“文化”二字最初经于周的修炼,后人认为周创造了文化二字,故称之为文化之王,史书记为姬周后人武王灭纣后建西周国,追姬周为文王,所以,周文王是历史上没做过帝王的人.以后发展又称为古老文化,是因为老子继承了上古文化,即以上古与老子为代表的文化.当发展到《易经》问世后,孔子继承了治世安邦的文化而称之为传统文化.而语言文字就成了文化的载体,流传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七):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目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和消亡境地。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发展环境艰难。
(1)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

(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①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辩证地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坚持批判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状(八):

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文化是中国的名片。这表明文化遗产                                                    
A.展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 D.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D

“名片”是本题的核心,D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过去的东西,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标志,C不选。A、B不符合“名片”的主题。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952869/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例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