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25 08:27:5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比较阅读答案》

6、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6.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23、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

24、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26、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27、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2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三、(12分,每小题3分)

⒕C⒖B⒗D⒘C

9.(4分)(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A

11.(4分)(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9.D(A拜访/看见 B计谋/鞭打 C出使/假如 D都) ②

10.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1.(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躬”、“闻达”、介宾后置句式,每处1分)

(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既”“足”“以„„为”每处1分。“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足”也可。)

12.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附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16 (1) 带领 (2)通“披”穿着 (3)应当 (4)被。。。。。所苦

17 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 (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攻入并占领陈县 18 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19 D

20 C

21 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22 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古诗文阅读】(l6分)

(三) (12分)

17. (4分)

(1)顺服,顺从,服从 (2)释放,使离去 (3)通“拒”,抗拒 (4)忧虑,担忧 每词l分。共4分。

18. C (2分)

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4分)

关健词为“窃”、“并”、“使”(第一个)。关键词翻译准确,得3分;句子意思明白通畅,得1分。共4分。

20.燕使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进行劝说。 (2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2分)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ò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放下)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处在;处于),

(3)尧亦有所不及矣 (比得上;赶得上)

(4)则谓之不肖. (说或:认为)

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共4分。

1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2分)

A. 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 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

C. 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I

D. 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评分标准:关键词为“奋”、“一”、“当”。关键词翻译准确,得3分;句子意思明白通畅,得l分。计4分。共4分。

19.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B)(2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太宗论盗(9分)【《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 ⑵朕当去奢省费 ▲

⑶轻徭薄赋 ▲ ⑷安用重法邪 ▲【《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 ⑵商旅野宿 ▲

26.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参考答案: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4.(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5.(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26.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12. 答案:B

评分:答对得2分。

13.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第二篇:《比较阅读答案》

答案:

一1、解释加点字意思

脖子 把 驱赶 正 信用 礼貌 拉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 B

3略

4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撒盐空 柳絮因风起

5. 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要想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必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细心观察,还要有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1.(2分)B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三1.(1)说一“悦”,愉快、高兴。(1分)

(2)旧(知识)(1分)

(3)有害(1公)

(4)刚强、勇毅(1分)

2.(1)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2分)

(2)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2分)

3.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物施于人等(写出四个即可,4分)

4.抄写句子无错误(1分),言之有理即可。(2分)

四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

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五1、上二年级时;伦纳德夫人的班级;“我”与伦纳德夫人;丑陋的“我”在耳语测验中意外地得到了伦纳德夫人的关爱。 2、A 3.ABC 4.“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八个字”对于改变“我”人生看法的重大作用。 5.原来是没有自尊,没有自信,没有希望——”没人会爱我,甚至没有人会喜欢我”;现在是拄到自尊与自信,看到了希望,毕竟有爱自己的人存在。 6、A

第三篇:《《〈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解答分析》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

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

__

(3)足兵 兵:_________.

__

(4)民信之矣 信:_________.

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能力。要结合句意推测词义。尤其注意“兵”的一词多义现象。

答案:(1)兵器 (2)限制 (3)军备(军队) (4)信任

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题(1),要结合“战必胜矣”理解“有不战”的意思;题(2),可联系《曹刿论战》译文中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来翻译。

答案:(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从古至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解析】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论点是集中表明作者主张和看法的语句,通常在开篇或结尾。

答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乙】文: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解析】此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比较阅读能力。要在通读两文,分别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指明两文各强调了什么,是什么意思。这样,两者关系就好把握了。

答案:【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之一。

附【乙】【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从古至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第四篇:《九上 比较阅读答案》

九上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

一、参考答案:

9 、(1)按时 (2)穷尽,尽 (3)拜见,拜访 (4)正好,恰好 10 、D

11、 (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12.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13.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二.16、(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4分,每对一个得1分)

17、(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2分)

18、A× B× C√ D√ (2分,每个0.5分)

19、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

三.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四、答案:(13分)

1.彻:笔直照射 齿:年龄 2.B

3.(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4.(1) 唐 柳宗元

(2)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 异蛇之毒

七、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

(共4分)

18.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八参考答案: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向。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

参考答案

1.

(1)

【参考答案】D

【解析】【《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2)

【参考答案】

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

(1)

【参考答案】B

【解析】

“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桀纣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民心,失去道义,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警示为政者要顺乎民心,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参考译文】

(2)“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3.

【《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1)

【参考答案】C

【解析】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2)

【参考答案】

(示例一)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

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4.

(1)

【参考答案】B

【解析】

是看燕国的百姓而不是齐国。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

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2)

【参考答案】

孟子主张一切以民为贵,攻打一个国家能否胜利关键要看百姓是否能受到利益。帮助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就会受到百姓的欢迎,攻取就能成功,国家就能稳定。所以在孟子看来,社稷、国王都是依赖于百姓。

【参考译文】

百姓是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不重要的。

5.

(1)

【参考答案】C

【解析】

这是孔子的叹息。

【参考译文】

徐子说:“孔子几次称赞水,说:‘水呀,水呀!’他所取于水的是什么呢?”孟子说:“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停,把洼下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去。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孔子取它这一点罢了。假若没有本源,一到七八月间,雨水众多,大小沟渠都满了;但是一会儿也就干枯了。所以名誉超过实际的,君子引为耻辱。”

(2)

【参考答案】

做学问要像有本之水,先蓄满低洼处,而后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永不停留,以求达到至善的境界。(有其他不同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流水的物性是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大道,如果不一点一滴去积累知识,培养美德,使文采表现出来,就不能通达。

6.

(1)

【参考答案】C

【解析】

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却不如人家学得好了。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2)

【参考答案】

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参考译文】

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 仍然是一个废井。

7.

(1)

【参考答案】B

【解析】孟子认为应以尧舜为标准。

【参考译文】

孟子说:“曲尺、圆规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子,就应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用舜侍奉尧的方法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虐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国之路有两条,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残虐自己的百姓太厉害,君主自身就会被杀,国家会灭亡;不太厉害,自身就会危险,国家会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他有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鉴戒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参考答案】

圣人大智大德,是人类中最理想的人格,代表着孟子对人格的最高追求,但圣人与一般人之间并不是具有不可逾越的距离(或“圣人其实是从一般人中升华出来的”),平凡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是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

【参考译文】

圣人与一般老百姓相比,是同类。只是圣人高出于他的同类。

8.

(1)

【参考答案】C

【解析】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具备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这两种人的本性能通行天下。”

(2)

【参考答案】

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

第六篇:《《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

《孟子》《管子》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文章《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出自       )        ②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国者 (         )        ④必先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4.理解填空。【《孟子》《管子》比较阅读答案】阅读答案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2.B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4.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

第七篇:《论语十则 阅读答案》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论语十则 阅读答案】论语十则 阅读答案。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论语十则 阅读答案】文章论语十则 阅读答案出自(《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论语十则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02912/

推荐访问:《孟子》名句 《孟子》全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