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1 10:11: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5年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5年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说“木叶”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树”易让人想到繁茂的枝叶,而“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④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

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_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栊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

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

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A.③④①②⑤ B.②④③⑤① C.②⑤③④① D.③⑤①②

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说对象。

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

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木”。

3.第④段加点词“言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5.文章提到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悍》) ..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

请结合本文的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的“高树” 不能换成“高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所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為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p南哺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4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⑪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⑫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把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⑬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

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平养着。

⑭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⑮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⑯“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姊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⑰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

7.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3分)

8.第⑦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的分析。(3分)

9.赏析第⑬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⑯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来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句,不需题目,古诗、新诗皆可)(4分)

11.以下对本文结尾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的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前景。

B.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

C.面对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也表达了自己的怅惘。

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欲投人处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______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4)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5)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6)云散月明谁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7)丈夫志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赠白马王彪》)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大学》)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 阮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①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①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由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

B.七、八句是作者在无奈之中做出的人生选择。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C.九、十句的决然态度显示出作者的无限豪迈。

D.最后两句,作者否定了自己此前的归隐选择。

16.请联系全诗,说说五、六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①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

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廩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

②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羨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

以对而谨其备。

③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廩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③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④法,廩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公于此时,考,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

⑤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著,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有删)

【注】①赵公:名赵拃,宋景祐进士。②羡:盈佘。③廩:供给,救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 (2)故事,岁廪穷人„„ ...

(3)使自十月朔 (4)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

18.从句式来看,下列句子中共有几句属定语后置?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③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第二篇:《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1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指定答题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用双横线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怂恿(yǒng) 娇嗔(chēn) 搠倒(shù) 云销雨霁(jì) ....

B.懿范(yì) 桂棹(zhào) 赀财(cī) 装模作样(mú) ....

C.垂涎(xián) 摈弃(bìn) 连亘(gân) 光阴荏苒(rǎn) ....

D.着路(zháo) 孝悌(tì) 忤逆(wǔ) 觥筹交错(gōng) ....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迤逦 胡诌 哎声叹气 不即不离

B.讥诮 翳翳 噼里啪啦 平心而论

C.嗤笑 耘耔 臭名昭著 林林种种

D.泠然 维幕 心有余悸 不知所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 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②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③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 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A.纵目 奥妙 依从 B.纵目 奥秘 倚重

C.注目 奥妙 倚重 D.注目 奥秘 依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权力部门率先垂范意味着权力要“革自己的命”,这会像让人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难。但是也只有推陈出新地去治理公车,才会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 ....

B.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但收入分配悬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会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收入分配改革已如箭在弦。 ....

C.从任何一个角度讲,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都不应该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因为我国受过正规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不是过剩了,而是微不足道。 ....

D.我坚信一点: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各种类型的课都可以上得别开生面,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捕获,得鱼忘筌,身心获益,留连往返。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本月17日,“中国首善”陈光标首批生产的10万瓶“陈光标新鲜空气”易拉罐将正式亮相。据称,只要吸了他的易拉罐,就可以一天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B.一个世界级的大奖,如果不能颁给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灿烂的当代文化与艺术创作成

就的国家,那么遗憾的就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这个奖项本身。

C.日前,日本副首相冈田也已经公开批评石原慎太郎此前的“购岛”行为,说他带头将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问题扩大化是错误的,结果此事招致中国非常强烈的反对。

D.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今年前六个月全球跨国公司对其他国家投资总额下降了8个百分点,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自《说“木叶”》)

6.下列各项中,对“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能更理性而清晰地阐明“木”何以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目的是要阐述“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C.目的是要阐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艺术特征。

D.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其实是为了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既含有落叶的因素,又透视出黄色的、干燥的性格。

7.下列各项中,关于“木”“木叶”“落木”三个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木”在这里是个总概念,先介绍完这个总概念的艺术特征后,再分别谈及“木叶”“落木”的艺术特征,层次性强,行文思路很清晰。

B.先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为了后面进一步阐述“木叶”“落木”的艺术特征做铺垫的,“木”解释清了,“木叶”“落木”也就清楚了。

C.本文的重点是说“木叶”,阐述“木”“落木”的有关内容都是为其做铺垫的,两者其实都是以“木叶”为议论中心来行文的。

D.本文的重点是说“木叶”,但所选文段的重点是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这与“木叶”“落木”艺术特征的阐述是并列关系。

8.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这些诗人,都因为效仿屈原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因而都取得了关于“木”的鲜明的形象。

B.作为概念,“木”和“树”是一样的,但“木”作为诗歌形象,却多了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具有疏朗的形象,并暗示着落叶。

C. “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它们作为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才有“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从:顺随 .

B.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敛:收拾 .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善:美好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会有四方之事 宾主尽东南之美 ..

B.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

C. 云无心以出岫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D. 泉涓涓而始流 天柱高而北辰远 ..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诗人辞官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①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④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文叙述了作者求职的原因、经过和旋而辞官归隐的原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序文重在叙事,辞文重在抒情。

B.诗人在文中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却使精神受到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经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C.归途中,问路于行人,旋即又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以把心理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来表现其快慰自乐的心情。

D.结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点出全篇主旨,表示一切顺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不免消极,但情思出于内心依然可褒。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陶潜去彭泽

《晋书》及《南史陶潜传》皆云:‚潜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以遂其志。‛案陶集载此辞,自有序,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彭泽去家百里,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在官八十馀日。‛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所谓矫厉、违己之说,疑必有所属,不欲尽言之耳!词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 (选自《容斋随笔》)

(1)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以遂其志。(2分)

译文: △

(2)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4分)

译文: △

(3)词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4分)

译文: △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 衣 曲

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

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

梦里寻君作样看。

[注释]席佩兰,字韵芬,有《长真阁集》。其夫孙原湘自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武英殿协修,常常在外。佩兰独处,常有寄语。

(1)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4分)

(2)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 , △ 。(王勃《滕王阁序》)

(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 △ 。(王勃《滕王阁诗》)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 △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4) △ ,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4分)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钱钟书《谈中国诗》开头部分)

答: △

17.把下列的句子重新排序,使之表达出完整的意思。(4分)

生活中唐诗也可以当礼物送人。

②送唐诗不仅不需要掏腰包,而且既高雅又得体,效果很好,深受文人喜爱。

③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礼为先,但送什么礼物却颇费思量,轻了拿不出手,重了承担不起。 ④唐诗在人生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处有很多。

⑤如李白写的短短一篇《赠汪伦》,让前来送行的默默无闻的汪伦从此名垂千古,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李白赠诗情”。

⑥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答: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某学校的一位女学生今年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因为帽子掉下来了,她回头去捡,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了这位同学。还好,摄影师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几天后,她拿到的却是上面没有她头像的毕业照。她当然不希望同学们拿到的毕业合照上没有她,她不希望自己的心灵失去这个精神家园,所以她希望学校让照相馆重新印那张重拍的照片,把新的照片发给班级的每位同学。但遗憾的是,学校与照相馆相互推诿,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位同学是小题大做,就

第三篇:《2015年高三语文16区一模试题》

2015年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说“木叶”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

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D )(3分)

①可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解决问题的

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A.③④①②⑤ B.②④③⑤①

C.②⑤③④① D.③⑤①②④

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说对象。

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人注目。

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的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木”。

3.第四段加点字“言筌”在文中指的是 语言形象的概念意义(或语言形象在概念中的意义)(2分)

4.第三段划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应该改为“少人过问”,这样表达更为严谨,而且上下文能保持一致。(1分)因为即便作者博览群书也很难断定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没有“树叶”这一形象。(1分),第②段和第④段提到同样的问题时,表述要么是“很少(看)见”,要么是“不常见”;第②段中虽有“无人过问”的表述,但紧跟着马上说“至少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

或:(3分)不用改为“少人过问”。此处用“无人过问’,对比的意味更浓,更能引人注意;(1分)而且第②段中已经使用过“无人过问”,并且已经对这样的表述做了说明, 即“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2分)

5.文章提到“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3分)

(1)含有落叶的因素;(1分)

(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2分)

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晗)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的“高树”不能换成“高木”?(4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含有落叶的因素,使用“高木”,表示树叶已经飘零殆尽,甚至已经落光,但树仍旧被寒风劲吹,与秋月下的层岭一起,组成了一幅苍凉空阔的画面。(2分)“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作者正是借满树叶子写出树的高大丰满,表达树大招风的悲叹,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砾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扁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臵的。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臵于一截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11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 ○

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

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12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 ○

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扔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13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福生活,由男鞋、女鞋 ○

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

14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重的舏影包,显然有备 ○

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15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他走后,我走 ○

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16‚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我不禁惊讶来自 ○

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17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

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

7.自选角度,赏析第三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3分)

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写一片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乡野气息,来反衬城市中这片废墟的荒凉,而且已经荒凉了很长时间。

8.第七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分)

这一段中作者实写在废墟的草丛断砖烂瓦中所看到的物件,荒凉残破,但作者由实及虚,推想到“陪嫁”、“过年”以及丢弃时的“恋恋不舍”等很温暖的事情,物是人非,冷暖移转,令人唏嘘。

9.赏析第13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2分)

“记载”一词,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幸福生活转化为眼前的鞋帽,具体形象。

10.第16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句,不需要题目,古诗,新诗皆可)(4分)

本题要求不宜过高,在符合题意要求,同时又能与文章内容大致相合,语言像诗即可。

11.以下对本文结尾不正确的评析是( A )(3分)

A.作者写的是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B.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

C.面对着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怅惘。

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5分)

本文前六段按照顺叙来写,由第⑥段引出⑦一⑩段的插叙,插叙掣着以往十几次来到废墟的所见所想所拍(第⑥段属上或属下均可);第(11)段开头以“废墟中的遗物”一句巧妙接上前五段的顺叙,一直到第(12)段,以结婚照为重点,记叙了作者与两个外国青年为废墟留影的事情;最后一段,作者以神来之笔补叙几天后再次来到废墟所见,巧妙呼应开头。几种记叙顺序转换自然,使“为废墟留影”的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回味。

(三)默写(6分)

13.(1),一夜飞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欲投人处宿,。(王维《钟南山》)

(3)?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5)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

(6)云散明月谁点缀?。(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7)丈夫志四海,。(曹植《赠白马王彪》)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

(1)我欲因之梦吴越 (2)隔水问樵夫 (3)五月渔郎相忆否(4)入则无法家拂士

(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6)天容海色本澄清(7)万里犹比邻 (8)在止于至善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

阮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分)

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前四句由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

B.七、八句是作者在无奈之中做出的人生选择。

C.九、十句的决然态度显示出作者的无限豪迈。

D.最后两句,作者否定了自己从前的归隐选择。

16.请联系全诗,说说五、六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五、六两句意思是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终会倒塌,成为荆杞滋长的荒芜之地,揭示了有盛必有衰的道理。这是全诗的关键:既是前四句的必然结论,也是后文作者人生选择的原因,同时也为作者否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埋下伏笔。

赏析: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于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后期最重要的诗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禹的儿子,其作品受到建安文学的影响,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咏怀诗八十二首》,这里主要分析这组诗中的第三首。

此诗歌可以分为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来围绕“桃与李”的繁荣与零落来揭示表象之外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后六层为第二层,主要是作者抒发“忧生”的人生感慨之情。“嘉树下自成蹊,东园桃与李”,在这里“嘉树”、“桃与李”都是指那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曹魏优秀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与本诗有相同之处。“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梁代沈约有语曰“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藿”本意指豆类的叶子,在这里则代表一种现象来表意,既植物的叶子飘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曹魏的优秀人才也开始“零落”了。“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与“朝为繁华,昔为憔悴” 之句意思相近,表面意思是说桃李有花开繁荣娇艳之时,也有花谢叶落的时候,深层含义是说曹魏优秀人才在曹操、曹丕、曹植有邺下风流般的“彬彬大盛” 的繁华之象,但是到了现在的司马昭时期却遭受残杀,开始了从“繁华”到“零落”的转变。“荆杞”本来是植物,在此则代表着社会黑暗势力在朝廷的蔓延和发展,从中作梗,祸害人民。

第二层从“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开始,开始这两句与前面的形成了因果关系:正因为朝廷中多“荆杞”,所以作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而选择了驱马离开和远行,去了“西山趾”,‘“趾”即山脚下的意思。“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此句也为因果和递进关系,正因为自己都不能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更谈不上留恋什么妻子和儿女了。“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本意是说坚硬后重的霜,但是在这里指反对势力和黑暗势力的异常强大,“野草”则指受到黑暗势力所摧残的优秀才子。这便真实地再现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生存状态。

就主旨来说,此诗歌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重大关系“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的确如此,这首诗歌是阮籍“忧生之嗟”的真实反映,它“字里行间,若明若晦,隐隐约约,还是透漏着若干消息,草蛇灰线,可供研索” ,这样一来,这首诗歌的主旨大概便可以知道:“此言魏室全盛之时,则贤才皆愿禄仕其朝,譬犹东园桃李,春玩其华,夏取其实,而往来者众,其下自成蹊也。及乎权奸窃,则贤者退散,亦犹秋风也一起,而草木零

第四篇:《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文章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阅读答案出自

第五篇:《《最精彩的表演》阅读答案(2)》

《最精彩的表演》阅读答案(2) 文章来自: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最精彩的表演》阅读答案(2)】《最精彩的表演》阅读答案(2)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文章来自: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 本文来自文章来自: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文章来自: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最精彩的表演》阅读答案(2)】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5290/

推荐访问: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原来你还在这里阅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