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11 10:15: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

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

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2分)

(2)①“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②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

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特征。

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3分)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1)用原文词语填空。(4分)

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 ”、“ ”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的态度。

(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

答案:(1)(4分)敬 忠 孝弟 孝慈(每处1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分)

(2)(2分)①为政以德(礼);②正人先正己。(各1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5.(2012·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 ①或:同“惑”,奇怪。②介然:经常。

(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每格1分,不用原文回答不给分)

(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6.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②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

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填空题(2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在孔子看来,颜回“舍之则藏”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上述语段简要概括。(4分)

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

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2)(4分)①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②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③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④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慊:快,痛快。②正:预期。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解析:第(1)题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两处“馁”,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

第(2)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考生答题时要完成两个思维过程,一是判断孟子的两句话表现了什么精神,二是根据上一题概括的“浩然正气”,判断这两句话的精神是否符合“浩然正气”的特点。

答案:(1)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1分)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分)

(2)第①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1分)第②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1分)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1分)(答“两句都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不给分;答“其中一句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最多给2分)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直培养而不损害它,它就能够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正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如果行为有一点愧歉之处,这种气就软弱无力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正义,因为他把正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能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8.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概括,不符合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B.孔子认为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的态度,也在于别人的帮助。

C.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D.孟子认为君子如能践仁存礼,也就是一个懂得爱与敬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B项“也在于别人的帮助”显然不符合原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看法。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比较分析,有一定思维难度。题干中“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既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限制,考生筛选原文关键语句时,只能以“仁”和“礼”作为条件,其他无关“仁”“礼”的观点不能掺杂进来;同时,答题时,考生还要抓住“不同”的要求,只比较孔孟的区别,不能涉及相同点。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达到“仁”的方法途径是“复礼”;而孟子的“以礼存心”则把“礼”作为“仁”的一部分。

答案:(1)B (3分)

(2)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1分)(或仁比礼重要。)孟子认为,“仁”和“礼”都是非常(同样)重要的。只有把“仁”和“礼”存在心里,才能成为君子。(1分)(语言表达准确1分)

参考译文:

①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②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 ①运:转。

(1)对战争的目的与成败,齐宣王有哪些认识,请简要概括。(2分)

(2)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齐宣王的话中“取”字反复出现,最能代表齐宣王的态度,结合下文中孟子的观点,即可推断出,“取”的意思应当是“占领国土”。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有“战争的目的与成败”两个点,考生可将“取”的意思按这两条标准进行分解。

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水火”这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然后再筛选出作者关于“水火”的观点。从全文看,“水火”应当是比喻“暴政”或“百姓的苦难”,作者关于“水火”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一是“(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避水火也”,二是“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百姓)亦运而已矣”。将以上两层意思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是本题答案。

答案:(1)齐宣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占领,占领就是胜利。(2分)

(2)孟子以“水火”比喻暴政(苦难生活),说明战争是为了救民远离暴政(苦难生活),统治者只有广施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如果新的统治者再行暴政,百姓就会再次寻求推翻暴政的出路。(4分)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10.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第二篇:《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4)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5)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

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

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

B.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 间:间接 .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贫女 (唐)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出身寒素,累举不第。②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结合诗句分析贫女的形象。(3分)

(2)“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哪些情感。(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离开曹营寻找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三国演义》)

B. 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C.双桥镇的失陷,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千国”的幻想。但吴荪甫仍雄心勃勃,他与别人筹建了益中信托公司,千方百计地吞并小厂。然而不久后,吴荪甫却发现自己也有被吞并的危险。(《子夜》)

D.巴黎市民为庆祝愚人节,进行愚人王的评选。他们让候选人一个个从雕花的小窗洞探出脑袋。最终,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一脸怪相的加西莫多当选为“愚人王”。(《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

E.聂赫柳多夫来到莫斯科,把“马斯洛娃案”上诉到枢密院。在审理过程中,首席枢密官急着要去见他的瑞士情人,副枢密官纵情声色而没来得及阅读卷宗,导致草率结案,上诉被驳回。(《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字数不限)(5分)

(1)贾政不顾地滑,急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哪里赶得上。……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红楼梦》第120回)

贾政如何得知宝玉出家的?雪地偶遇宝玉结果如何?请简述。

(2)“一言为定,就这么办了,”葛朗台大声囔囔,拿起女儿的手忘自己手上一拍,“欧也妮,你不会反悔,你是个诚实的姑娘,对吗?”

“噢,父亲……”

葛朗台热烈地拥抱女儿,搂得喘不过气来,“好孩子,你救了父亲一命。”(《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为何说这一席话?为达到目的他有哪些“精彩的表演”?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袭:一时;突然的,突发的。慊:快,痛快。正: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警惕名校农村学子锐减

周继坚

据报道,在中国农业大学今年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10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仅占28.26%。如此低的比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忧虑。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的减少是整体趋势。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今年只有七分之一;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近年来的10%到15%。

在教育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均衡,既是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呼吁,也是教育管理部门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目标。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学生的数量占多数,从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角度讲,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大于城市。然而,现实中不仅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很低,而且似乎逐年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高校扩招让上大学变得容易。然而,对广大农村学子来说,能够吸吮到这一“雨露”的人却越来越少。有人把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归结为城市化进程,有的归因于农村孩子的基础教育底子整体不如城市。然而,这些原因只是在解释表象,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以去年全国高考为例,农村孩子占考生总数的62%,可见农村孩子仍然是应考的多数。就学生个人基础素质来说,城市孩子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但农村孩子也有更多的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决不能说会弹琴的城市孩子的素质就一定高过放过牛的农村孩子。

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暴露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推介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首先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来看,农村孩子主要靠课堂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可以享有丰富的各类课外辅导和培训资源;其次,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制等举措也主要面向少数优质示范高中,农村孩子事实上很难进入这些重点中学。

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是一个警示信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育天平的倾斜度。

在城市和重点中学较多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势下,农村学子在高考竞争中先输掉了一大截。再加上以成绩衡量政绩的功利思维,又加剧了地方对学校投入和学生选拔的人为扭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高考,招生考试越来越像程序化的“掐尖机器”。结果,农村孩子不断被重点中学、重点班级边缘化,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丧失,导致农村孩子上升空间日益狭窄。要看到,长此以往,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隐忧,那就是阶层固化。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选自 2011年08月26日《光明日报》)

10、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从教育均衡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很大,在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应该B、城市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兴趣特长,农村孩子只有参加劳动实践的经验,二者存在C、在目前的形势下,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减少以及成为一个警示的信号,这充分D、农村孩子个人的未来上升空间日益狭窄,导致他们丧失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要大于城市学生。 着素质上的差距。 反映教育天平的倾斜度。 会,这成为社会新隐忧。

11、开头第一段所引用的数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文中“饱受诟病的教育均衡问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

第三篇:《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 文 试 题》

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陆文学自传

陆羽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性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

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③②①

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

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节选自《全唐文》)

注:①文学:官职名,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②夷犹:亦作‚夷由‛,迟疑不进。③惸(qióng)露:孤单、羸弱。④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⑤伶党:戏班,唱戏的同伙。 ⑤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人或疑之,谓性多瞋 瞋:发怒 .

B.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愆:延误 .

C.羽将授孔圣之文 授:教授 .

D.呜咽不自胜 胜:禁得住 .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陆羽“多自用意”(处事多自己做主)的一组是( )(3分)

①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③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④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⑤卷衣诣伶党„„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⑥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陆羽自幼失去双亲,又无兄弟亲人,所以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确定。

这样写,貌似幽默,实为辛酸。

B.陆羽隐居苕溪,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表现了他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号泣而归,体现了他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

C.少年陆羽寄身寺庙,潜心学习儒家经典,十分专注痴迷,即使恩人积公极力阻挠,即使遭到学长

的管束和鞭打,他也从不倦怠。

D.陆羽为人多才善辩,常与名僧高士谈天饮酒。太守李齐物、礼部郎中崔国辅对他十分赏识,皎然

和尚也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3分)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译:

(2)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3分)

译: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2分)

答:

(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曹丕威逼曹植以“煮豆”为题作诗,曹植只走了七步就作了下面这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

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

B.梅去世后,觉慧在向她的灵柩告别时,悲哀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

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家》)

C.“双桥王国”的幻想破灭后,吴荪甫看到了孙吉人写的一份“草案”,产生了如下憧憬:“高大的烟

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子夜》)

D.诗人甘果瓦为爱斯梅拉达美丽的舞姿所倾倒,专门为她创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美就是完整,

美就是全能,美是惟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看完查理的来信后深受打击,以下这句话就是形容她当时的心情:“晴天霹雳般的劫难:船

沉了,希望的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根绳索,一块木板。”(《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的一段描写。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答:

(2)“姑姑们本来在等候涅赫柳多夫,要求他顺路来一趟,可是他打来一个电报,说他不能来,因为他得按照限期赶到彼得堡。卡秋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决定亲自到火车站去跟他见面。”(《复活》)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 ②①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

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

10.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

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

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

们的风俗习惯。

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

雅。

C.“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雅”和“俗”的代名词,被誉为“阳春白雪”的文艺作品一定是

高雅文学。

D.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艺术中,也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12.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通俗文化”的理解。(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第四篇:《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中止。【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②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阅读答案

(1)(3分)①要靠正直来培养〈1分〉;②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③要靠日枳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1分)。

(2)第②句话讲的是绝不为贫贱、冨贵、权势的压力改変自己的志节操守。 本文来自

翻译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文章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阅读答案出自http://

第五篇:《《孟子》选段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孟子》选段 阅读答案】《孟子》选段 阅读答案。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⑴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 2分)

一是:▲ ,二是▲ 。

⑵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 4分)

答案

10、⑴舍之者(不耘苗者)助之长者(揠苗者)( 2分)

⑵①用义和道培养②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4分)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 本文来自(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孟子》选段 阅读答案】文章《孟子》选段 阅读答案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5488/

推荐访问:培养孟子的浩然之气 孟子浩然之气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