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02 11:12:4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5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

2015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题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18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绚烂的樱花、妖饶的桃花、秀美的海棠„„竞相怒放的花儿赚足了人气,游客们纷

至沓来,彳亍(chì chù)在花下,流连忘返。 ..

B. 汪国真的诗歌承载了上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上世纪90年代,他清新凝练的诗歌

风靡全国,使当时年轻人的心灵感到熨(yù)帖和温暖。 .

C. 走进潜艇部队营地,官兵们的誓言令人震撼:“舍生忘死保海疆,枕戈待旦守和平”

“响应祖国召(zhāo)唤,筑就海上长城”。 .

D. 近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蹿红网络,很多人羡慕这种恣(sì)意.

生活的态度,然而没有勇气迈出的这一步,依然按部就班地生活。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为了准备“亚洲杯”,一直走年轻化线路的主教练佩兰似乎开始否定自己,从最新

一期国家队大名单看,佩兰再度_______老将。

② 新加坡一道为十三四岁孩子设计的奥数题,惹得众多中国网民费尽心思_____,他

们没想到外国孩子也要做这么难的数学题。

③ 节油在高油价时代成为私家车主们关心的焦点,于是各种节油产品______,诸如汽

油清洗剂、节油贴、节油丸、省油精等销售看好。

A.启用 琢磨 应接不暇 B.起用 琢磨 应运而生

C.起用 捉摸 应运而生 D.启用 捉摸 应接不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成中国跟世界的对话,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为实现中

国文化产业走向全球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平台。

B.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微博会把人的思维完全碎片化,因为它提供一个完整

的线性逻辑推进和追问的过程,只呈现一个简单的结论。

C.2015年全省共有31.79万考生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其中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有

28万,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三年减少,录取率则有所增加。

D.自从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之后,诺基亚这个老牌厂商并没有沉寂,而是积极开拓其

他通讯类业务,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网络设备供应商。

4.默写(3分)

①故不积跬步,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荀子《劝学》)

②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苏轼《赤壁怀古》)

5.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三方面概括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现状。(3分)

我国目前有8500多名残疾人,他们出行顺畅吗?在公共场所活动方便吗?近日,记

者对无障碍设施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进一家超市,记者转了一圈并仔细寻找,没找到一个可以供轮椅顺利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坐在轮椅上的沈师傅无奈地反映说“很多商场的电梯都没有语音提示,有些商场的电梯轮椅根本进不去,甚至有几家商场根本就没有电梯。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就更少了。”在在广场公交车站的站牌前,盲道被设置在公交车站牌前的檐下,几乎贴着站牌,这让盲道上一直站满了候车的乘客。

6. 仿照示例,另写一节。要求句式相同,修辞一致。(3分)

示例: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春风一缕

就像一篇动人的宣言啊!

仿佛春天,温馨而浪漫

二(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辅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缒而出 人非生而知之者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予之及于死者 ....

C.阙秦以利晋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0.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君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6分)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此诗作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时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官军收复大片失地,“安史之乱”结束;②剑外,剑门关之外,此处指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安史之乱”叛军的根据地。

11.请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这首诗流露的诗人的心情。(2分)

12.本诗语言通俗、写实,但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尾联进行分析。(4分)

三(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9题。

(一)

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其早先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是到现在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就只有我们。汉字是当今人类各个民族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文字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其中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很喜欢“认字”这个说法。以前,娃娃读书先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非常重

要的学问。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认字”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意。实际上,“臣”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只眼球凸出的眼睛,它的意思是瞪大眼睛,是“瞋”的意思。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于不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有人问我,认得那么清,有何用处?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我提倡“认字”,提倡学学古文字,不是为了狭隘地回到过去。文字学不需要也不可能普及,我的设想是,大学生中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就好了。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基础,丢不得。先认识字,然后才谈得上认识汉字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发扬长处,修正短处,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所以虽然讲求“认字”,秉持的却是开放的态度。

文字是有趣味的,文字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我在成都这些年常常给大学、中学和其他社会团体讲汉字常识,台下常常座无虚席,大家听得很认真。文字是能吸引人的,汉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有些汉字一旦辨识出来,我激动得都要哭。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進”,甲骨文就是一只飞鸟,下面一个“止”——脚趾,而且是左脚。人走路也是先出左脚。为什么一只飞鸟一个脚就是前进的进?最初我没弄懂,后来一下子懂了。所有的动物包括昆虫都能往前爬,也能退着爬,人也能够进能够退,只有飞鸟不能退着飞,只能前进,因此飞鸟的运动就是前进的“进”!这个字能造出来,完全是靠古人的观察和归纳,充满着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但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名字的几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呢?汉字对于我们中国人说来,是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但凡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反而不去思考它,反而是最陌生的。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13.下列对文中的“认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字是“小学”的一部分,古代很重视“小学”,现在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B.认字,就是既要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又要了解它的演变过程。

C.认字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曾经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因为汉字都是文化活化石。

B.认字是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

1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辨析反映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汉字,因为其中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阅读答案__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B.“臣”即“嗔”,意思为眼球突出的眼睛,这个字是古人凭观察和归纳创造出来的。

C.从前儿童学习就是认字,而现代学习内容繁多,因此很多人不太重视文字学知识。

D.我们都对当代唯一活着的文字——汉字,充满了感情,并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它。

15.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请从三、四段文字中概括原因。(3分)

(二)

槐的怀想

乔 叶

①“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在这简单悦耳朗朗上口的民谣里,很小我就知认了槐树,爬的最早的树也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清甜的槐花是乡间的美味。“五月槐花香,有福就能尝。”奶奶常常这么说着,就开始蒸槐花给我们吃。

②而我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去蒸。爬到槐树上,就用手捋着槐花吃,一把一把地吃。柔嫩的花瓣就被我粗粗拉拉地吞到了肚子里。其实槐花的香并不那么顺溜,刚入口的时候,有着轻微的涩,然后才会甜美起来。它的甜美不是浓烈,而是淡淡的,这淡却很悠远。我从树上下来很久了,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嘴巴,还能觉出甜味儿来。【阅读答案__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③五月的槐花,真是香啊。

④这天来到沈丘,饭后无事,朋友说要带我们去看一个槐园。我想,槐花都已经开过了,槐树有什么好看的呢?犹疑着,客随主便,还是去了。

⑤迎面而来的是两棵大槐,朋友说这是“把门槐”。能够把门的槐树,资历肯定了得。我走到右边的槐树前,仰头看上面贴的标签——树名:国槐。树龄:两千余年。朋友说这棵槐树被称为“中华槐王”。我围着它走了一圈,踱了足有五六步。问朋友这树有多粗,朋友说本地有顺口溜云:“千年古槐树,胸围五米五,看着没多粗,仨人搂不住”。我看着那些婆娑的槐叶。两千年了,槐叶依然如处子般葱翠鲜嫩。看着看着,我有些恍惚起来,想起老家杨庄院子里的那棵槐树,它现在是什么模样?

⑥“院里有槐,招宝进财。”“院里有槐,平平安安。”“院里有槐,福气常在。”这是奶奶经常唠叨的话。每到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的时候,她都会叮嘱父亲在槐树上贴一张“树木兴旺”的红帖子。到了黄昏吃年夜饭的前夕,她都会让孩子们围着槐树走两圈,边走边喊:“槐树娘,槐树娘,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长了穿衣裳,你长粗了做大梁……”我只喊过一次,还喊成了“我长粗来你长长”,喊完就气急败坏地冲她叫:“迷信!”

⑦五福迎宾槐、比翼槐、连理槐……槐树真多啊。环绕着中心广场的树木,也都是国槐,朋友说有99棵。99,天长地久的意思吧。中心广场叫“千字文”广场,顾名思义,《千字文》被镌刻在了巨型竹简上。此文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沈丘人周兴嗣。沈丘地,沈丘人,配上此文甚是妥当。《千字文》我只是听说,从不曾读过,可是,怎么回事呢?看了几句,居然也很熟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想了又想,是了,是奶奶曾经念叨过的。每到季节更迭的时候,她一边为我们做着棉夹衣裳一边就念叨着这几句。有一次我问她这些话是哪儿来的,她不好意思地说:“你爷爷教我的。人家读过私塾哩。” 她是个文盲。

⑧继续走。槐香湖、槐香山、观槐亭……朋友说这槐园有两万多株槐树,与京城槐园、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齐称三大槐园。京城槐园我没去过,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公园我印象深刻。其实那次开会不在洪洞,我是在会议结束后特意转到洪洞去的,为的就是看看那棵大槐树。迎面就是一个根雕大门,根是槐根——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寻根来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奶奶唱这首歌谣。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

⑨可是,那棵最原始的槐树不在了。早就不在了。短暂的怅然之后,我的心情很快平复。那棵槐树在不在重要吗?我忽然觉得,这个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洪洞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还有槐树在,只要还有一直想着洪洞大槐树的人们在,那么,最重..要的东西就在。 ....

⑩——正如,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物理意义上已经离我很远,可是我常常觉得她还活着,就在我的脑海,就在我的身边。所以,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没有....

人知道,我携带着奶奶的声音和影像,充满了对她的怀想。

16.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我”爬槐树、吃槐花的情景?(2分)【阅读答案__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17.请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

⑵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 ....

18.文章多处写道了民谣、顺口溜。请就第⑥段引用的民谣,分析它们的作用。(3分)

19.第⑨段“最重要的东西”指什么?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简要发行。(4分)

四(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一步也离不开信息。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

机、电脑等媒介,我们获取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提高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质。 美国女诗人迪金森,一辈子没走出她的房子多远。在她死后,人们在她的抽屉里找

到一千多首诗作,这才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她思维的深度,是当年好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所无法抵达的。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

不限;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 2.B 3.D

4.①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②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人间如

梦 一尊还酹江月 (3分,每小题1分,有差错不给分)

5.公共场所配套少、被侵占多、设置不合理 (3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6.示例: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

仿佛春天,温馨又浪漫 (3分,句式、修辞各1分,语句通顺1分,有欠缺酌扣)

二(20分)

7.C 8.B

9.①九月甲午,晋侯与秦伯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侯无礼,并且郑国在依附于晋

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②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来往,郑国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没有什么害处。

(4分,每句2分)

10.①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②分析亡郑只对晋国有力,而

对秦国有害无益;③分析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好处。④用事实说明晋国忘恩负义,不可靠;它暂时与秦结盟只是为了自己谋利。 (4分,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

11.极度喜悦的心情。(2分,仅写出“喜悦”1分,程度1分)

12.用“即”“便”两个副词写出时间的迅速,用“从”“穿”“下”“向”四个词语串起四个

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通俗、平实;通过想象自己还乡的路线与情境,表现作者渴望还乡的急切心理。 (4分,语句分析2分,心情2分)

三(22分)

13.C 14.A

15.①了解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②认识汉

字的长处与短处,才能秉持开放的态度,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地文化。③汉字是有趣味的,充满了古人的智慧,需要继承。 (3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写出了槐树叶的娇嫩可爱,人与槐树和谐的氛围,增添了童年的乐趣;并为下文怀想奶

奶、悲欣观槐园做铺垫。 (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7.⑴奶奶常唱的歌谣对我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渗透到心灵的深处。

⑵为赏到名槐,回忆起童年的美好生活而感到喜悦,为怀思逝去的奶奶、寻找精神之根而感到悲苦。

(4分,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阅读答案__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18.内容上:前三则民谣,说明槐树具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对富足、平安、幸福生活的

向往之情;最后一则,充满了奶奶对子孙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美好祝愿。

表达上:使文章更凝练,富有韵味。

(共3分,内容分析2分,表达作用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9.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纯真而浓郁亲情的眷恋和歌赞。作者写

游沈丘槐园,回忆起童年生活和洞庭大槐,表明槐树早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大槐树不在了,但美好的回忆还在,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之心用在。

(4分,每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四(40分)

20. 分五等评分。

第二篇:《浙江省杭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5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题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18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绚烂的樱花、妖饶的桃花、秀美的海棠„„竞相怒放的花儿赚足了人气,游客们纷

至沓来,彳亍(chì chù)在花下,流连忘返。 ..

B. 汪国真的诗歌承载了上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上世纪90年代,他清新凝练的诗歌

风靡全国,使当时年轻人的心灵感到熨(yù)帖和温暖。 .

C. 走进潜艇部队营地,官兵们的誓言令人震撼:“舍生忘死保海疆,枕戈待旦守和平”

“响应祖国召(zhāo)唤,筑就海上长城”。 .

D. 近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蹿红网络,很多人羡慕这种恣(sì)意.

生活的态度,然而没有勇气迈出的这一步,依然按部就班地生活。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为了准备“亚洲杯”,一直走年轻化线路的主教练佩兰似乎开始否定自己,从最新

一期国家队大名单看,佩兰再度_______老将。

② 新加坡一道为十三四岁孩子设计的奥数题,惹得众多中国网民费尽心思_____,他

们没想到外国孩子也要做这么难的数学题。

③ 节油在高油价时代成为私家车主们关心的焦点,于是各种节油产品______,诸如汽

油清洗剂、节油贴、节油丸、省油精等销售看好。

A.启用 琢磨 应接不暇 B.起用 琢磨 应运而生

C.起用 捉摸 应运而生 D.启用 捉摸 应接不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成中国跟世界的对话,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为实现中

国文化产业走向全球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平台。

B.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微博会把人的思维完全碎片化,因为它提供一个完整的

线性逻辑推进和追问的过程,只呈现一个简单的结论。

C.2015年全省共有31.79万考生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其中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有

28万,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三年减少,录取率则有所增加。

D.自从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之后,诺基亚这个老牌厂商并没有沉寂,而是积极开拓其

他通讯类业务,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网络设备供应商。

4.默写(3分)

①故不积跬步,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荀子《劝学》)

②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苏轼《赤壁怀古》)

5.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三方面概括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现状。(3分)

我国目前有8500多名残疾人,他们出行顺畅吗?在公共场所活动方便吗?近日,记

者对无障碍设施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进一家超市,记者转了一圈并仔细寻找,没找到一个可以供轮椅顺利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坐在轮椅上的沈师傅无奈地反映说“很多商场的电梯都没有语音提示,有些商场的电梯轮椅根本进不去,甚至有几家商场根本就没有电梯。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就更少了。”在在广场公交车站的站牌前,盲道被设置在公交车站牌前的檐下,几乎贴着站牌,这让盲道上一直站满了候车的乘客。

6. 仿照示例,另写一节。要求句式相同,修辞一致。(3分)

示例: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春风一缕

就像一篇动人的宣言啊!

仿佛春天,温馨而浪漫

二(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辅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缒而出 人非生而知之者 B.邻之厚,君之薄也 予之及于死者 ....

C.阙秦以利晋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0.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君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6分)【阅读答案__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此诗作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时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官军收复大片失地,“安史之乱”结束;②剑外,剑门关之外,此处指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安史之乱”叛军的根据地。

11.请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这首诗流露的诗人的心情。(2分)

12.本诗语言通俗、写实,但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尾联进行分析。(4分)

三(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9题。

(一)

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其早先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是到现在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就只有我们。汉字是当今人类各个民族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文字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其中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很喜欢“认字”这个说法。以前,娃娃读书先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非常重

要的学问。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认字”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意。实际上,“臣”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只眼球凸出的眼睛,它的意思是瞪大眼睛,是“瞋”的意思。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于不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有人问我,认得那么清,有何用处?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我提倡“认字”,提倡学学古文字,不是为了狭隘地回到过去。文字学不需要也不可能普及,我的设想是,大学生中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就好了。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基础,丢不得。先认识字,然后才谈得上认识汉字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发扬长处,修正短处,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所以虽然讲求“认字”,秉持的却是开放的态度。

文字是有趣味的,文字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我在成都这些年常常给大学、中学和其他社会团体讲汉字常识,台下常常座无虚席,大家听得很认真。文字是能吸引人的,汉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有些汉字一旦辨识出来,我激动得都要哭。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進”,甲骨文就是一只飞鸟,下面一个“止”——脚趾,而且是左脚。人走路也是先出左脚。为什么一只飞鸟一个脚就是前进的进?最初我没弄懂,后来一下子懂了。所有的动物包括昆虫都能往前爬,也能退着爬,人也能够进能够退,只有飞鸟不能退着飞,只能前进,因此飞鸟的运动就是前进的“进”!这个字能造出来,完全是靠古人的观察和归纳,充满着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但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名字的几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呢?汉字对于我们中国人说来,是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但凡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反而不去思考它,反而是最陌生的。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13.下列对文中的“认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字是“小学”的一部分,古代很重视“小学”,现在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B.认字,就是既要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又要了解它的演变过程。

C.认字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曾经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因为汉字都是文化活化石。

B.认字是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

1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辨析反映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汉字,因为其中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

B.“臣”即“嗔”,意思为眼球突出的眼睛,这个字是古人凭观察和归纳创造出来的。

C.从前儿童学习就是认字,而现代学习内容繁多,因此很多人不太重视文字学知识。

D.我们都对当代唯一活着的文字——汉字,充满了感情,并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它。

15.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请从三、四段文字中概括原因。(3分)

(二)

槐的怀想

乔 叶

①“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在这简单悦耳朗朗上口的民谣里,很小我就知认了槐树,爬的最早的树也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清甜的槐花是乡间的美味。“五月槐花香,有福就能尝。”奶奶常常这么说着,就开始蒸槐花给我们吃。

②而我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去蒸。爬到槐树上,就用手捋着槐花吃,一把一把地吃。柔嫩的花瓣就被我粗粗拉拉地吞到了肚子里。其实槐花的香并不那么顺溜,刚入口的时候,有着轻微的涩,然后才会甜美起来。它的甜美不是浓烈,而是淡淡的,这淡却很悠远。我从树上下来很久了,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嘴巴,还能觉出甜味儿来。

③五月的槐花,真是香啊。

④这天来到沈丘,饭后无事,朋友说要带我们去看一个槐园。我想,槐花都已经开过了,槐树有什么好看的呢?犹疑着,客随主便,还是去了。

⑤迎面而来的是两棵大槐,朋友说这是“把门槐”。能够把门的槐树,资历肯定了得。我走到右边的槐树前,仰头看上面贴的标签——树名:国槐。树龄:两千余年。朋友说这棵槐树被称为“中华槐王”。我围着它走了一圈,踱了足有五六步。问朋友这树有多粗,朋友说本地有顺口溜云:“千年古槐树,胸围五米五,看着没多粗,仨人搂不住”。我看着那些婆娑的槐叶。两千年了,槐叶依然如处子般葱翠鲜嫩。看着看着,我有些恍惚起来,想起老家杨庄院子里的那棵槐树,它现在是什么模样?

⑥“院里有槐,招宝进财。”“院里有槐,平平安安。”“院里有槐,福气常在。”这是奶奶经常唠叨的话。每到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的时候,她都会叮嘱父亲在槐树上贴一张“树木兴旺”的红帖子。到了黄昏吃年夜饭的前夕,她都会让孩子们围着槐树走两圈,边走边喊:“槐树娘,槐树娘,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长了穿衣裳,你长粗了做大梁……”我只喊过一次,还喊成了“我长粗来你长长”,喊完就气急败坏地冲她叫:“迷信!”

⑦五福迎宾槐、比翼槐、连理槐……槐树真多啊。环绕着中心广场的树木,也都是国槐,朋友说有99棵。99,天长地久的意思吧。中心广场叫“千字文”广场,顾名思义,《千字文》被镌刻在了巨型竹简上。此文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沈丘人周兴嗣。沈丘地,沈丘人,配上此文甚是妥当。《千字文》我只是听说,从不曾读过,可是,怎么回事呢?看了几句,居然也很熟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想了又想,是了,是奶奶曾经念叨过的。每到季节更迭的时候,她一边为我们做着棉夹衣裳一边就念叨着这几句。有一次我问她这些话是哪儿来的,她不好意思地说:“你爷爷教我的。人家读过私塾哩。” 她是个文盲。

⑧继续走。槐香湖、槐香山、观槐亭……朋友说这槐园有两万多株槐树,与京城槐园、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齐称三大槐园。京城槐园我没去过,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公园我印象深刻。其实那次开会不在洪洞,我是在会议结束后特意转到洪洞去的,为的就是看看那棵大槐树。迎面就是一个根雕大门,根是槐根——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寻根来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奶奶唱这首歌谣。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

⑨可是,那棵最原始的槐树不在了。早就不在了。短暂的怅然之后,我的心情很快平复。那棵槐树在不在重要吗?我忽然觉得,这个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洪洞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还有槐树在,只要还有一直想着洪洞大槐树的人们在,那么,最重..要的东西就在。 ....

⑩——正如,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物理意义上已经离我很远,可是我常常觉得她还活着,就在我的脑海,就在我的身边。所以,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没有....

人知道,我携带着奶奶的声音和影像,充满了对她的怀想。

16.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我”爬槐树、吃槐花的情景?(2分)

17.请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

⑵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 ....

18.文章多处写道了民谣、顺口溜。请就第⑥段引用的民谣,分析它们的作用。(3分)

19.第⑨段“最重要的东西”指什么?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简要发行。(4分)

四(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一步也离不开信息。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

机、电脑等媒介,我们获取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提高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质。 美国女诗人迪金森,一辈子没走出她的房子多远。在她死后,人们在她的抽屉里找

到一千多首诗作,这才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她思维的深度,是当年好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所无法抵达的。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

不限;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 2.B 3.D

4.①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②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人间如

梦 一尊还酹江月 (3分,每小题1分,有差错不给分)

5.公共场所配套少、被侵占多、设置不合理 (3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6.示例: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

仿佛春天,温馨又浪漫 (3分,句式、修辞各1分,语句通顺1分,有欠缺酌扣)

二(20分)

7.C 8.B

9.①九月甲午,晋侯与秦伯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侯无礼,并且郑国在依附于晋

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②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来往,郑国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没有什么害处。

(4分,每句2分)

10.①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②分析亡郑只对晋国有力,而对秦国有害无益;③分析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好处。④用事实说明晋国忘恩负义,不可靠;它暂时与秦结盟只是为了自己谋利。 (4分,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

11.极度喜悦的心情。(2分,仅写出“喜悦”1分,程度1分)

12.用“即”“便”两个副词写出时间的迅速,用“从”“穿”“下”“向”四个词语串起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通俗、平实;通过想象自己还乡的路线与情境,表现作者渴望还乡的急切心理。 (4分,语句分析2分,心情2分)

三(22分)

13.C 14.A

15.①了解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②认识汉字的长处与短处,才能秉持开放的态度,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地文化。③汉字是有趣味的,充满了古人的智慧,需要继承。 (3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写出了槐树叶的娇嫩可爱,人与槐树和谐的氛围,增添了童年的乐趣;并为下文怀想奶奶、悲欣观槐园做铺垫。 (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7.⑴奶奶常唱的歌谣对我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渗透到心灵的深处。

⑵为赏到名槐,回忆起童年的美好生活而感到喜悦,为怀思逝去的奶奶、寻找精神之根而感到悲苦。

(4分,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

18.内容上:前三则民谣,说明槐树具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对富足、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最后一则,充满了奶奶对子孙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美好祝愿。

表达上:使文章更凝练,富有韵味。

(共3分,内容分析2分,表达作用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9.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纯真而浓郁亲情的眷恋和歌赞。作者写游沈丘槐园,回忆起童年生活和洞庭大槐,表明槐树早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大槐树不在了,但美好的回忆还在,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之心用在。

(4分,每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四(40分)

20. 分五等评分。

第三篇:《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里的“简单”并不是一种图省事的草率,而是一种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笔者认为,精读课只有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一、 目标设立要精确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组编而成的。知识点、文化内蕴、语言 感悟、情感陶冶、能力训练点隐含其中,如果每篇精读课文的教学都面面俱到,就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少慢差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课标,明确要求,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善于把握课后思考练习的训练实质,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以确定课文的知识学习点和能力训练点,确定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步骤和要求。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根据课标 提出的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结合课文围绕骆驼队描写了几个童年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对童年的眷恋与怀念的特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确定: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描写(如: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读、思、议,感受童真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立:

(1)在指认和书写中,能迅速无误地读准和写对生字,并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运用边

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其中的第三项,就是有别于其他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只有根据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与年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 教学内容要精要

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难就难在语文课要靠教师钻研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我们要依据课文特点、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后思考练习等,对教材内容加以筛选、整合,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一个核心的内容和思想,这一核心要么出现在文中的一个段落,要么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否突破,也就是要看学生对核心内容是否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核心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全文。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每一句、每一段都精读细讲。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要——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和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就不教不学”。

如:教浙教版第十二册《凡卡》这一篇幅较长的小说时,我是这 样设计的:上课时出示与中心内容相关的三个问题及其所包括的小问题,从而使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学习。这三个问题是:(1)阅读课文,

说说你知道的凡卡是一个怎样的人?(2)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原因是什么?(3)爷爷能收到信吗?如果不能,爷爷该怎样做?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只要讲清这个问题及其所包括的小问题,学生就能够较好地掌握全文。

又如: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歌颂父爱伟 大力量的文章时,可以抓住“冲向废墟——寻找儿子——发现儿子——父子相见”的课文主线,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与“父亲”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能更好地提示文章主旨,感受父爱的伟大。

三、 切入之处要精当

语文教学强调“点”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众多, 因此首先得抓住一个能统领整篇课文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其全身”效果的切入之处。这个切入之处就是我们立足于课文进行教学的基本点。只要精确恰当地抓住这个“点”,那么课文的重点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如:教学《丰碑》一文,我们可以把“点”定位于让学生感受“什 么样的军需处长”上,从课题入手干净利落地引入全文的学习,抓住点题的句子做文章,理解军需处长冻死时丰碑式的形象和从对将军的描写中侧面反映出来的军需处长丰碑式的精神品质。也可以把“点”定位于理解“什么样的队伍”上。可以抓住两点做文章:(1)这是一支身处恶劣环境而且装备很差的队伍。(2)这还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最后让学生突出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呢?”这句话。

又如:教学浙教版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以抓住 关键词“纹丝不动”切入课文,以此为辐射,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潜伏部队必须要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他为什么能纹丝不动?”等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文本进行对话,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再如:浙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古诗四首》中的《题临安邸》 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可以调换过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先感受北宋遗民在金兵践踏之下苦苦期盼南宋王师解救的悲惨,再去揭露南宋权贵在杭州寻欢作乐的可耻行径,这样教,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情。

四、 教学环节要精彩

小学生总是喜欢新奇的事物,如果教学环节陈旧呆板、毫无新意,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积极营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情绪场。设计精彩的教学环节不失为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办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精彩而玩花样,要始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构建精彩、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狐假虎威》一课的一个精彩环节,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即兴表演,我们并不鲜见。但于老 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上。老师指名5位小朋友戴上头饰表演,并不是5位小朋友的个体学习行为,而妙在于老师让全班

学生不是当“观众”,而是当“导演”,先让“导演”说说怎么演,演了后再让“导演”来评。这样就使表演的过程不仅是几个表演的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而是全体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群体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

总之,只要我们把握住精读课文的精髓,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努力构建简约、实用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不会出现把精读课文教“肿”了的症状。

第四篇:《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

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

——听于永正《“番茄太阳”》愚见

为拓宽视野,向名师学习,寻求智力支撑,3月27日,县教育局教研室特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先生我县实验小学讲学。来自全县各小学的近900名语文教师共聚一堂,观摩了名师教学,聆听了专家报告。我有幸也参与了此次活动,感受颇深。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然而,当我听完于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又聆听了他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讲座后,我切实感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游刃有余的课堂那真的是不简单。

一、教好“读”不简单

于老师这次是借陆友松班级学生上的《“番茄太阳”》,陆老师的学生读书据说还是不错的,而且听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上课,孩子们课前花在读书的时间可想而知。按我们常理,初读课文可以花时应该很少了,重点应该精读课文了,可是出乎我意料,于老师足足花了一节课来教孩子练习读好课文,第二节课开始还是和孩子们一起来练习读好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时语文老师最显才华的事。语文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善于朗读。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灵气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孩子,讲解是绝对没有用的。

当前很多学生学语文,只看不读。或是读了,可读得声音非常小,有声无力;或是毫无感情地,和尚念经般地读。学语文,离不开朗读。不但要读,而且要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读。读得不好的同学是因为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是借助有声语言的声音变化,把无声的书面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进行再表现的方法,因此,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特点处理声音变化的艺术。听了于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我顿悟,原来真正的朗读指导是这样的。

首先,要把握好语调的高低。

语调的高低变化的标准在于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感情基调常见的有下面这五种:

1、亲切爱怜;

2、追忆缠绵;

3、压抑悲愤;

4、激越豪壮;

5、深情赞扬。【阅读答案__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

对于以上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可分两种情况,对于表现歌颂、斥责等强烈感情的文字,应采用高调,而表现低沉、婉约感情的文字,则宜用低调处理。

其次,要把握好节奏的快与慢。

朗读节奏的快慢变化,实质上是文章字、词、句、段间停顿的时间长短,这一点更多地取决于文字感情色彩的浓谈。抒情色彩浓烈的文字,节奏应快一些,强烈些;而感情色彩的悲喜特点,也对节奏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像悼词,朗读

的语速就要求慢些。大多数情况下,文章朗读应该快慢适中,以便于听者对内容的理解和体味。

第三,要把握好语气的轻与重。

一般说来,重要的,有深刻意味的字词句朗读时语气应重一些、强一些;次要的意味平谈的,预期则轻一些、弱些。如,于老师在让学生读《‘番茄太阳’》文章的第一部分时,学生读的很流利,语气把握不够好,于老师这时很自然地把文章的背景讲了一下。作者卫宣利在她17岁的时候,生平第一次被抬进了医院,就再也没能走着出来——她的腿,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瘫痪了。躺在病床上时,她也曾一度消沉,悲观。那时她写道:“没有人知道,对于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而言,彻头彻尾的绝望是怎样一种感觉!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孤独,自卑。听到这些孩子们对作者的心情有正确的感受,经过他这么一指导,孩子们练习朗读时注意了要以贬抑的口吻,用徐缓而略不愉快的语调。然而于老师还不满意,又师范朗读了一次,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听完于老师的范读,立刻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为什么?原来于老师把自己当做那个瘫痪的来读这段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读好这一段话,于老师花了一个晚上,在上课前还在练习朗读。于老师课上还指导孩子读课题的语气和读课文的语气要不一样,还有其它需要学生注意之处。于老师都一一师范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们读好了。总而言之,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朗读好课文真的不简单。

二、教好“写”不简单

于永正老师告诉学生一句名言:“书是读出来的,字是练出来的。——于永正” 。作为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例如识字、写字,必须读正确,写正确,写规范;不放过一个读错、写错的学生。写字时,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描红、仿影、临帖”,不可“想当然”地写。于老师说要把写“挤进”课堂。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业要简化。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拯救出来。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写字、读书、作文、探究。带着思考设计作业。人人做应该做的作业。于老师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生字,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练习写出自己的感受;于老师展示的自己练习写字的稿纸。(每一个字都可作为我们练字的字帖,然而他却精益求精,一遍遍地练习写好每一个生字。)这些都是诠释着小学语文“写”的教学真谛。于老师写字奖励就是画圈,好的字画个圈,这个也挺简单有效地。

写字课,要教给学生如何起笔、收笔、运笔。写字教学,我们要追求有效但省事的方法。

方法一:“你所写的每个字都将被评等”。

1、课堂上,每让学生拿笔,就提醒: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将被评分。临下课前一分钟,用来给学生的字打分。只要不超格,认真写,即可得优秀。

2、每次的家庭作业,都评分,有时老师打分,有时组长打分,有时同桌打分,打分的标准即:认真了没?如果认真写,没超格,即可得优秀。

3、每次的作文评等,都有三个等级。即:写字等级+作文等级+修改等级。

4、每次的交的作业。都有两个等级。即:书写等级+作业等级。

方法二:最有效的指导方法:横平竖直。甚至再简化为“竖要直”,这真的是最有效的方法。所有的字都开始像模像样了。

简简单单教好语文,扎扎实实让学生健康发展其实不简单。我们的语文课要体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朴实,是执教者必须具备的教风;扎实,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于老师的这两节语文课要品味出其中真谛,恐怕还要用将来的一辈子去领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域里,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

明天我将把这句话押进办公桌玻璃台板:“教好语文,其实不简单。”。以此勉励自己,学习于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平易近人的教风。

听课随笔:

1、朗读的指导更加生活化!用告诉的语言来进行训练,让朗读的表达更贴近生活。

2、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也是有阅读体验的,但教师的步步引导人工雕琢的痕迹还是较浓的。

3、处教师说有一个词值得关注,但学生的回答却找出了两个词,这时候的答案应该是唯一的,如果不具备这样能概括的词,提问就不该这样问。

这节课的特色就在于教师的朗读指导,不是那种热情洋溢式的朗读,而是一种用心的领悟,生活式的语调。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开放的结构,多元的感受。

聆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番茄太阳”》,给我的启示很多。

1、朗读的指导更加生活化!用告诉的语言来进行训练,让朗读的表达更贴近生活。

2.要求学生把文章读熟、读正确。 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昨天那一节课刚开始,他就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他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读得好的激励表扬,不好的也不批评耐下性子等待他读好。于老师一次次声情并茂的阅读让我们感觉到语文大师的风采。“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这个“腿给你”音调拉长,饱含深情。于老师说,每次他读到这里,眼泪都会留下来。难怪于老师的课上得这么精彩,他是真正进入了角色啊。他跟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时说过,作者因为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一蹶不振,正是这个具有阳光心态的盲童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作者,使作者的心里重新有了“阳光’。正是因为于老师找准了文章的”动

情点’,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地揣摩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于老师说:他只要一有功夫,就会把那篇课文拿出来念,每一次念过都有不同的想法,正是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才会使他的朗读赢得阵阵掌声。

3.教学活动采用的是“深”入“浅”出的方式。他的深度主要体现在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上。他在引导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三次含义时,让学生自己找出有“番茄太阳”的句子,让他们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些句子的含义,写在书上。组织学生交流时,他先让学生自己读感悟,读得好的立即表扬,读得不好的他也不批评,而是让学生比较一下老师同学谁感悟得好,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浅”表现在教学手段上,整堂课并没有涉及到那些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简简单单,读读书,写写字。表面一看,跟我们乡村教师所教的语文课几乎差不多。他教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成分,我们完全可以照学。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教师送给我们现任教师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这个礼物对我们全体语文教师来说是无价之宝。

4.大师重视教学生写字。他采用教学生读贴、描红、临帖、评价、示范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第五篇:《(潘俊凤)简简单单学语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字运用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崔峦教授提出的常态语文教学。我们安丘教研室的吕科长也提出“简简单单学语文”。她经常对我们说“宁在一处打井,绝不四处挖坑”,语文教学要进行打井式的研究,要让学生吃透方法,学到技巧,掌握能力。她要求我们备课时目标要集中。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可以用这一个目标把其它的人文目标等穿起来。12月14日在安丘兴华小学的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观摩研讨会上,聆听了毕英春校长和吴忠豪教授的报告之后 ,我对我们安丘的简简单单学语文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 教师的教学目标简单

会上,毕迎春老师执教了《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分钟》。根据我的听课感受,我觉得毕老师设计的能力目标应该是联系课文了解铺垫及其作用并加以运用。

吴忠豪教授说,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1、由教课文到“教语文”。 2、由“非本体”到“本体”。 3、从教过到学会。要“用课文来教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而已。而我们大多语文教师是围绕“教课文”来设计,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恰恰是吴教授所说的非本体性教学目标。而毕老师设计的目标就是吴教授说的本体性教学目标。我们把教学时间花在课文解读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之,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受到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在“教语文”。

二、 教学过程简单

吴教授认为围绕本体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一般分为认知 、实践 、迁移三大部分。让我们来看毕英春老师的课,她的课自始至终都在围绕“铺垫”这一目标展开。1、课前交流从谈自己漂亮又有纪念意义的丝巾不慎丢失开始,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向学生灌输了“铺垫”的概念,同时为后面的教学也做了“铺垫”。毕老师相机机板书了“铺垫”。2、预习质疑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散,实际并没有偏离课本,有的也是课后题中的重点问题。我想一定在毕老师的预设中,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为“铺垫”开路!3、研读课文,感受“铺垫”中,毕老师引导学生从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开始,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凡是”、“任意”、“统统”等感受英法联军的贪婪、野蛮、无耻,并让学生谈出内心的惋惜和愤恨之情,在激起学生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情朗读。然后毕老师转向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学生读2、3、4自然段,思考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圆明园。(转向了铺垫的段落)。老师让学生谈看到了怎样的圆明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再创造,然后再美美地愉悦的读出圆明园的辉煌。毕老师再从学生的问题谈起: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理解自然会明白这样写更能激起我们痛心和对英法侵略者的仇恨。毕老师让学生明白:明明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很多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种写法就叫铺垫。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文本研读中了解了铺垫及其作用。4、设计情景,运用铺垫。毕老师设计了两个习作场景让学生练笔,这样就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了铺垫这种写法。她的课堂就是吴教授说的围绕本体性教学教学内容,经历了认知 、实践 、迁移的过程,也和我们教研室研究的一个能力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学生学的简单。

我们的课堂往往没有把课文当作“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这一篇课文,我们语文老师往往要分节设计几个目标,要耗费一两节课的时间来领着学生理解分析,把一篇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有时恨不得把答案都吐给学生或让学生把答案记下来背过,老师好像觉得自己哪里不教学生就哪里不会,可是学生会了吗?也许是在白白浪费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老师叫累,学生还叫苦呢!而吴教授倡导的“教语文”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就像我们教研室倡导的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让学生学一点一样,一节课或一单元等深挖一点,学生经历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学生学的轻松,并且在迁移运用中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有学、有练、有得!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讲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动物的细节,抓住动物的神态、语言等的重点词语,感受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种动物的神态、动作等,写出动物的情感,进行片段练笔加以运用。(学这一单元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小动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

我知道我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但我愿意做一个语文教育的追求者

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多余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教学过程简化而实在,也就是要简化教学环节,精减问题,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使学生有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一种行文作画的艺术,也是我们政治教学追求的境界。删繁就简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气度,领异标新的课堂是教学中的大智慧,折射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删繁就简”正是我们孜孜以求达致“领异标新”境界的诀窍所在,我们的政治教学应当“简”中求“新”。让我们在政治教学中如三秋之树,傲然秀挺;如二月之花,引来百花盛开。

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自辟新路,似二月花开引来百花怒放,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在减负增效的大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删繁就简,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

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下联主张自辟新路,似二月花开引来百花怒放,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在减负增效的大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删繁就简,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不耍花招,读是真功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学习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流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一文时,笔者立足文本,删繁就简,读字当头,却也使课堂层层递进,精彩纷呈。其主要过程为:一、读一读,说一说。来到月亮湾,你是喜欢先去后山还是先去前村?二、读一读,比一比。把学生分成前村队和后山队进行朗读比赛,用朗读展示月亮湾的美。三、读一读,赏一赏。选景拍照参加《月亮湾摄影展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月亮湾的美。四、读一读,写一写。模仿课文按方位顺序写一写身边的美。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读”一程。二、不闯迷宫,优化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课堂提问,课堂中只有那些真正能激(本

“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是今年我县教研教改的主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讨,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取舍,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听了本次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后,感慨之余又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到底如何取舍?取什么?舍什么?如何有机融合,巧妙实施,达成有效?下面我将结合本次活动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紧扣课程标准,抓住关键,准确取舍教学目标

我们很多语文课事倍功半,高耗低效,主要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没有抓住关键,或贪大求全,或过于标新立异,结果使语文教学越来越空泛,语文课不再姓“语”。公开课上,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总是以自我展示为中心,不顾合理的课时目标与教学步骤,喜欢把一、二课时中,自以为是“亮点”的环节,全部集中在一课时之内完成(至于第二课时做什么,反正不是我教了)。很难分清他教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同时把十分重要,但觉得做不出“亮点”的语文实践,如认字学词、读通课

文等,放弃指导,推在所谓的“课前预习”之中;把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训练,置于课外而不顾。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生字较多,一类生字8个,

二、三类生字12个。课文虽不太长,但文质极美,需扣句究词,深入品读感悟,两课时讲完就很不容易。就昨天听课情况而言,有的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贪多求全。表现为:一堂课中既有第一课时的开头,又有第二课时的结尾,课文中可能出现亮点的内容,统统吸收进来并加以放大,结果只是让学生浮光掠影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教师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语言文字的训练。

有效教学必须紧扣课标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抓住关键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倡导扎扎实实,一课一得的教学。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定位为: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写字。2、通过对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初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3、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的目标就应是:1、进一步研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积累语言。3、感悟文章的写法,读写结合,练习仿写。这样就使整节课的头绪单纯一点、流程简略一点,使我们的学生阅读目标清晰一点,阅读感悟更轻松一点!

二、深入解读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我认为,当下的语文课要学会“放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够了,其余的就当作是“累赘”,一概不教。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188840/

推荐访问:汉字的笔画有哪些 简单汉字大全按笔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