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6-29 09:18:4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文化经典训练学生版 附答案》

文化经典训练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②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1)“骄”与“吝”有何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2)孔门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

张》)

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结合两个选段内容,简要解说“小道”的含义。

(2)君子首要任务是做什么?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

也》) ②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③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①三月:指较长时间。下文的“日月”指较短的时间。②造次:最紧迫的时刻。

(1)在行仁上,孔子对弟子们作出怎样的评判?请简要概括。

(2)孔子为什么说培养仁德很容易又很困难?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

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注]①纲:指在河流的水面上横着拉一根大绳,上面系有许多鱼钩以钓鱼。②弋:

用带绳的箭射鸟。宿:指归巢宿窝的鸟。

(1)孔子对鱼、鸟等万物秉持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孟子的仁爱观。

5.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1)请简要概括有子的孝悌观。(2分)

(2)请简要分析孟子如何继承和发展有子的孝悌观。

6.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②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孟子·万章下》)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1)根据选段①②,从正面概括交友的注意事项。

(2)根据选段③,简要分析孔子的交友观。

7.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

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孟子对“好好先生”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

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③孟子曰:“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

也,是皆穿逾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探取,取利。②穿逾:指行窃。

(1)“侍于君子”的人说话有哪些注意事项?请从正面简要概括。

(2)根据②③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孔、孟的言语观。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②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

③孟子曰:“言非①礼义,谓之自暴②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

子·离娄上》)

[注]①非:诋毁。②暴:损害,糟蹋。

(1)孔子认为言语(说话)要有什么讲究?请从正面简要概括。

(2)言语与礼义有何关系?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②孟子对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

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

子·梁惠王上》)

(1)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哪三个条件?请简要概括。

(2)孔、孟在为政方面有何共同认识?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

语·颜渊》)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

渊》)(1)选段①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孔子以“风行草偃”为喻,意在告诉季康子如何“为政”?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

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1)孔子向哀公提出了什么样的为政方法?请简要概括。

(2)孟子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主张?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邑。孔子的学生言偃(子游)当时任武城行政长官。

(1)“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文中相对应的本体各是什么?

(2)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分析孔子的“乐”教观。

14.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

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②(孟子)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

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

孙丑上》)

(1)从选段①看,孔子是否愿意“出仕”?

(2)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为何要学孔子?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有为者辟若②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

心上》)

[注]①彀:把弓拉满。②辟若:譬如。

(1)孔子教学有四个条目,其中哪一个最重要?

(2)②③两个选段共同阐述了怎样的为学观?请简析。

16.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

【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公》)

②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

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1)在选段①中,孔子以自身的体验来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在选段②中,孟子认为为学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孟子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

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②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1)孟子以“一傅众咻”为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选段②③阐述了怎样的教育观?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②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

为?”(《论语·子路》)

③孟子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1)在选段①中,孔子认为《诗经》中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值得学习?请简要概括。

(2)根据②③选段,简要分析诵读《诗经》的目的和解读《诗经》的方法。

文化经典答案

1. (1)答:“骄”者不谦虚,“吝”者器度小,二者都是不良的品德。

(2)答:孔门之学以成德为终极目标。在孔子看来,德比才更重要,如果德行不好,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也不值得一看;子夏认为如果具备了敬贤、尽孝、尽忠、尽信等品德,就算是学习了。 2(1)答:小道,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学稼” “为圃”(种菜)之类。

(2)答:君子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礼、义、信等道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君子重视礼、义、信,就能达到四方百姓前来归顺的效果。

3.(1)答:孔子赞美颜回能长时间保持仁德,而批评其他弟子不能持久行仁。

(2)答:孔子认为仁道不远,求仁不难,意在鼓励弟子们努力践行仁道;孔子又认为培养仁德很困难,要时刻按仁德去做,意在强调行仁要持之以恒。

4(1)答:对鱼、鸟等万物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有不忍之心。

(2)答: ①仁爱是有等次的:对父母有亲情;对一般人要施予仁德,但没有亲情;对万物有爱心而不必施予仁德。②要由爱父母推广到仁民、爱物。

5.(1)答: ①孝悌是仁德的根本;②培养孝悌观念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2)答:孟子也提倡孝悌思想,他认为孝(亲亲)就是仁,悌(敬长)就是义,孝悌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要努力加以扩充,这是对有子孝悌观的继承和发展。

6.(1)答: ①交友要坦诚以待;②交友要平等以待。

(2)答:孔子认为,对朋友的过失要忠言相劝,善意引导;如果对方不接受,就不再和他交朋友,以免自取其辱。这种交友既讲究诚实,又讲究适度,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体现了中庸权变的思想。

7. (1)答:欣赏受到好人拥戴、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

(2)答:对“好好先生”持批判态度。好好先生表面看起来很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好,但实际上虚伪、卑劣、毫无原则,把社会弄得是非善恶不分,因此孟子对这种人很憎恶。

8.(1)答: ①说话要沉稳;②说话要坦诚;③说话要察颜观色(把握最佳时机)。

(2)答:孔、孟都认为,说话要得体适当。在孔子看来,智者要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以免失掉友人(错失人才)或说错话;在孟子看来,说话要符合“义”,不得存有试探取利等不良动机。

9.(1)答:①言行要一致;②群居交谈,应以义理为内涵。【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2)答:言语要合乎礼义规范。孔子认为,众人在一起时要谈论合乎礼义的话题;孟子认为,一个人开口就诋毁礼义,这是自我糟蹋。

10. (1)答: ①足够的劳动力;②发展生产;③教化民众。

(2)答:孔、孟都认识上改善民生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为政要“先富而后教”;孟子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这三项改善民生的措施,又指出要对壮者施行“孝、悌、忠、信”教育。

11.(1)答:当政者要以身作则,遵守礼法。(或:当政者要正人先正己)。

(2)答:风从草上吹过,草一定会随风倒下。孔子以“风行草偃”为喻,意在告诉季康子,作为当政者必须谨慎施政,要以善教民,以德化民,使人民成为有道之人。

12. (1)答:选拔并重用正直的人。

(2)答:孟子提出了“因先尊贤”的政治主张。所谓“因先”,是指为政者应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来治国; 所谓“尊贤”, 是指为政者应当尊重并重用道德崇高的贤士,使之“在高位” 。

13 (1)答:①治理武城;②运用礼乐之道。

(2)答: ①可以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②弦歌之声既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教化普通百姓;③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14(1)答:①孔子以“待贾而沽”为喻,表达了急于出仕的意愿,但又不苟于被用。

第二篇:《论语练习及答案》

2011届高三语文《论语》专题复习

(一)阅读《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 问政于孔子 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 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 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八))阅读《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管仲 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 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 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 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孔子 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1分)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3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 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十四);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高山仰止》的节选。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分)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

(十五)阅读《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 武叔 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 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夫子B: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 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 ,闻弦歌 ②之声。夫子莞尔 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十七)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 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俞廷 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

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4分)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 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文化经典《论语》练习答案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 ,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

1.①管仲之器 小哉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

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

第三篇:《《高山仰止》同步练习》

《高山仰止》同步练习

(教师版)

1、解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景行: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比喻崇高的德行。【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意为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仿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句体现的是儒家士人的立身处世准则,与孟子的关于“穷”、“达”不同境遇中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请写出孟子的这句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②这一章中孔子表达了对“暴虎冯河”的反对,而主张“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精神是一致的。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孔子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这正是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精神一致。

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为什么孔子之前说子路那手瑟不能在他那里弹,后来又说他已经登堂了呢?

子路鼓瑟,不合雅颂。 (集解马注)

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说苑修文篇及孔子家语)

孔子对学生有成绩表扬,有过错批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4、为什么“门人不敬子路”?

后代礼教解读将子路妖魔化(孔子总骂他);

子路的门人少。

5、颜渊和子贡对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看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颜渊和子贡对老师都很尊敬。子贡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同时又能看出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同时又把孔子比做“日月,无得而逾”。可见,子贡对于老师很崇拜。

6、孔子对颜渊的评价是什么?颜回死,孔子为什么会有“天丧予!天丧予!”的感叹?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谦虚好学,谨慎小心。 孔子对这个学生是相当欣赏的,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曾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于颜渊的谦逊的敬意。孔子也曾经评价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可见孔子对与这个学生是相当偏爱的。

②首先,颜回好学。“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不迁怒,不贰过”;

其次,颜回德行好。“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第三,颜回理想高、心态好。“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7、读11.13 7.11 11.15 5.7 6.28,找出能反映子路性格的句子?

卤莽,勇敢。例: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才。

总结子路的性格:直率鲁蛮,对孔子的言行如果不满可以当面顶撞,受到表扬马上喜形

于色,同时又很懂礼节。

8、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人格?

探望有恶疾(也许具有传染性)的人,主人为了保证探望者的安全,不让探望的人到屋里,而是只让人从窗口探望,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探望者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开,却要拉住病人的手,这是真情的体现。面对知道人生意义而不怕死亡的人,不用虚假的言辞来安慰,表现出双方的真诚与互相理解。

9、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分析孔子和学生的关系怎样?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说错话同样也可以反驳。孔子在这里也表现的很有君子风范,甚至可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马上能改过来,并没有以老师的架子来压人。

10、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①古人的称谓当中可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叔孙武叔话语中的“自贡”与“仲尼”,同子贡话语中的“赐”与“夫子”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在称谓上会有这样的差别?

子贡即“赐”,“仲尼”即“夫子”。叔孙武叔在谈到孔子与子贡师徒两个时,分别用了两人的字来作称呼,这与子贡以“赐”自称,以“夫子”来尊称老师,形成鲜明的反差,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叔孙武叔有意识地抬高子贡而贬抑孔子的态度。而子贡最后称叔孙武叔为“夫子”,也恰显出其谦谦君子的涵养来。

②子贡最后说“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这句话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潜台词。请谈谈你的理

首先,根据子贡的看法,孔子在学问和人格上的崇高,一般人是无法感受全面的,所以叔孙武叔这样说,也是人之常情,故为“不亦宜乎”,这体现的是对老师的极度崇敬之情。其次,既然“得其门者或寡矣”则非高人难以“得其门”,叔孙氏自然无法进入这少数精英之列,故为“不亦宜乎”,体现的是对叔孙氏浅薄无知的嘲讽之意。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名家点评】

王充: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言颜渊学于孔子,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

【我的点评】

12、名句背诵检测

⑴用之则行, 。

⑵君子学道则爱人, 。

⑶仰之弥高, 。

⑷瞻之在前, 。

⑸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

⑹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 。

13、理解并积累成语

第四篇:《《截冠雄鸡志》李翱阅读答案》【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2014高考江西卷李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很亲近人。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呼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这群鸡的首领,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象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象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噫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 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和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但是见到食物没有先吃就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等到了,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 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义并且高节有操守。外来的鸡有义并且勇敢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亲戚呢?何况是同乡呢?何况是朝廷同事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 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命:指责。 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 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 志:记载。【答案】A【解析】命:告,此处宜理解为招呼。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鸡,禽于家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 客鸡义勇超乎群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答案】A 连词,表承接。【解析】B. 前“者”表判断;后“者”(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C. 代词,代指“鸡”;动词,到。(《论语?阳货篇》)D.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比,跟„„相比;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庖丁解牛》)附《论语?阳货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翻译: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1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 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 B.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 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 C.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 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 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答案】B A、前一句是“慕侣”。C、前一句是悲伤的鸣叫,后一句是众鸡忘恩负义。D、后一句是众鸡逐利争食。四.(3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2) 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3) 译文: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

第五篇:《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三单元(十二) Word版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答案:登堂入室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子贡认为自己的知识修养比较浅显,容易被外人看到,理解;②同时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③所以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解析:选A。“割鸡焉用牛刀?”不是在批评子游,而是体现孔子对子游能在小小的武城施行礼乐之治的欢愉之情,同时也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感到惋惜。

4.“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你对乐教观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孔子对子游礼乐之治实践的充分肯定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观:一是可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二是“弦歌之声”不仅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以教化普通百姓;三是“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以牛刀杀牛”,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二、语言运用

5.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国学“加以解说。(字数不超过50个)

“国学”一说,兴起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20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九十年代再掀热潮。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国学大师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都曾对“国学”进行过自己的阐述。现在,许多人认为,对“国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阐释。而“传统文化与学术”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外,当然也少不了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东西,

它应该是一个“干立枝繁”的庞大体系。按学科分,国学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国学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以儒家为主导;依《四库全书》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尤其是经部为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包括儒学、医学、戏剧、书画、武术、星相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6.将下列句子按顺序排列成一段语意完整的话。

①他们一方面过着声色犬马、腐化糜烂的生活

②玄言诗和骈体文在此种社会风气影响下风行一时。

③魏晋时期政治局面动乱复杂,世人动辄得咎。【阅读答案__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④另一方面又高唱无为,标榜清高,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⑤士大夫为明哲保身逃避现实,大多坐而论道,谈玄说理。

⑥而像《兰亭集》这样感情真挚、清淡自然的散文实属难能可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⑤①④②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斐然成章(fěi) 訚(yín)訚如也 窥(kuì)见室家之好 ...

B.暴虎冯(fénɡ)河 好(hào)谋而成 乘桴(fú)浮于海 ...

C.犹可逾(yú)也 子哭之恸(dònɡ) 自牖(yǒu)执其手 ...

D.莞(wǎn)尔而笑 卓(zhuó)尔不群 夫子之墙数仞(rèn) ...

解析:选D。A.窥(kuī);B.冯(pínɡ);C.恸(tònɡ)。

2.下列各句加点字词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所以裁之(裁判) .

吾党之小子狂简(狂放志大) ..

B.子行三军(统率) .

暴虎冯河(徒步渡河) ..

C.訚訚如也(中和正直的样子) ...

侃侃如也(滔滔不绝的样子) ...

D.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结交) .

末由也已(途径) .

解析:选B。A.裁:裁剪,约束;C.侃侃如:和乐的样子;D.与:跟„„共事。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有所立卓尔 .

子路,行行如也 .

B.惟我与尔有是夫 .

从我者,其由与 .

C.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D.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

解析:选C。A.连词,如果/助词,然,……的样子;B.连词,表并列,和/句末语气助词,表

猜测语气,吧;D.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之武城 .

②不见宗庙之美 .

③从我者,其由与 .

④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解析:选B。①动词,到,往;②结构助词,的;③表猜测语气,大概;④表反问语气,难道。

5.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越是仰望它越觉得它高大,我越是钻研它越觉得它坚实。

B.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一会儿跑到前面去看他,一会儿又跑到后面去看他。

C.予所否者,无厌之——凡是我所认为不当的事情,即使老天也讨厌。

D.多见其不知量也——至多显出他没有多少智慧和力量而已。

解析:选A。B.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C.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当的事情,就让老天厌弃我吧!D.只是显出他不知轻重高低罢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 ..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颜渊喟然叹曰 然:________ .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焉:_________ .

(3)既竭吾才 竭:________ .

(4)如有所立,卓尔 尔:_________ .

答案:(1)动词词尾„„的样子 (2)副词词尾,„„的样子 (3)使动用法,使„„尽 (4)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7.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

(2)人纵使想自行断绝与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

8.从文中看,子贡对老师孔子有着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他的浅薄无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

①②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③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

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

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

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

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

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 ①蹙然:不安的样子。②艴然:发怒的样子。③洽:遍及。④微子、微仲:纣王之兄。⑤王子比干、箕子:纣王之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当路于齐 ..

当路:当政

B.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许:答允

C.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

流风:传统作风、教化

D.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

假:假借

解析:选B。许:振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文王何可当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C.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D.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解析:选B。A.为:认为/成为,变成;B.均表反诘语气;C.代词,指纣王/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D.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

B.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

C.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

D.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④⑤

解析:选B。A.何曾:怎么,竟然;B.均为但是;C.憔悴:受折磨;D.中心:内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齐王,由反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2)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易。(3)(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复兴吗?”

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问者又说:‘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很不高兴,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

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

公孙丑说:“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

孟子回答:“以齐国来称霸诸侯,好象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一百岁,仍然未能统一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然后统一天下,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

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于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象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而且,圣贤君王未出现,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过;百姓在暴虐政治下的折磨生活,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饥饿的人不苛求食物,口渴的人不会选择水源。孔子说过:‘德政的流行,比通过驿站传达命令的速度还要快。’在当时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的高兴与拥护,就如同解救了他们被绳子倒挂着一样的那种痛苦。所以说,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气,却得到一倍的效果,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

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有大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三、语言表达

1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27673/

推荐访问:夫子莞尔而笑的意思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