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22 10:01: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中国画论答案》》

解释: zx 1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系统品评宫廷藏画的著作,此书并非一人之功,北宋宋徵宗(赵佶)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记录宫廷所藏历代画家231人的作品共6396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分科很精细,在理论上肯定了前人对绘画功能,作用,意义的一些基本认识采取了许多以往的经典论述,他乃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传统标准。是一部画家传记较为完备的巨著。 2P5礼乐书数御射 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3、吾道一以贯之P4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古人都以古代圣人、贤人的形象事迹以图画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意在作为鉴别贤者与愚人之间区别的参考,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治国

发刊词 AA ` 1月 份`1狞辶43234567890-[7566543包庇 。眜

5、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绘画作品《女史(竹字头,咸)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多,提出“以形写神”论。

6、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

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是指绘画创作要超逸于世俗的社会功利之外而达到向“道”的返璞归真,要带着内心情感对自然精神的领悟。

8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北宗,指“院画”,南宗,指“文人画”。 莫是龙提出在先,董其昌提出在后,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于其中,董其昌是代表人物,南宗指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等。

9、是指在玄思冥想后悟到了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

10、出自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意思是在反映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并且完整的主观境界,贤者胸无尘浊杂念,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心斋”。“ 味象”就是去观察体会,品味物象,意思就是要心无念的去品味物象,感受自然。其实画的技巧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灵魂是画家的感悟,是以笔墨悟道。

11、 1.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和法则。2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3.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4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12、原意指解下衣服,箕踞而坐,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脱掉衣服裸体而画,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既要自然而自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正确的心态,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如真谛的精神状态。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P68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

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指绘画家要以国为重,注重修养,用美学绘画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逐步地克服那些违背社会一切方面规范的思想、言论、行为。 14、《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该书是我国画论史上又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性论著,不仅对以往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代表当时对山水画的最高理论水准。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明确主张“兼学并览”,反对一己之学,提倡“心胸”说,“境界”论,一脉相承,并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书法与用笔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他是山水画走向成熟后的理论总结,他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古代画论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15作者南朝宋画家宋炳,精书画,工弹琴,此书为早期山水画重要文献之一。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它把山水画初步形成一种独立画科之状貌,如实地反映了出处,并提出如下几个绘画命题:1求真2求本3求心

16、谢赫《画品》P65谢赫南齐时人,在《画品》序中论述绘画功能和六法。《画品》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批评著作,成书于梁武帝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间,它是一部品评三国孙吴至萧梁之百年间27位著名画家艺术优劣的专著,该书对姚最等人的续书起着重要的典范与启示作用,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17韩拙,北宋画家,字纯全,擅画山水、窠石,《山水纯全集》传世刻本凡九篇,而序中称有十篇,是中国北宋山水画论著作。受《林泉高致》影响较大,

作者注重对笔法,墨法和山水景致布局问题的探讨,对习练山水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还涉及绘画的鉴赏方法问题。 18、P66姚最,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本书是品评绘画的著作。《续画论》是谢赫《画品》的续书,从书中可以看出姚最对绘画批评的态度十分严肃,认为对于时代久远有无原作保存下来的古代画家的艺术,要准确地批评是困难的而对于现有的作品,则必须深入研究,不能任意批评,他直接挑战“权威”,对谢赫的批评予以“矫正”。 19P703中国唐代绘画著录著作。唐高宗李治时人,所著《贞观公私画录》又称《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知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至堪宝贵。裴孝源撰。此书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对于唐代画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20P79王微字景玄,所著《叙画》与宗炳《画山水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两大文献。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做工具的地图的不同,将山水画的艺术地位提到了一定高度,它给我们提供了两点认识:1作为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艺术与图经,阴阳术不同,虽然二者曾经长期并存2研究古代画论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想当然。

21、P1091. 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造化」是指大自然,泛指一切客观事物。「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这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与发展2.他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3.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有机统一。

22、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

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

1东晋,顾恺之《论画》中推出的重要理论思想,指画家创作过程中情感表达的方法。意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晨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2迁:指转移,迁移。想:构思。妙:契合,主客体完美结合。得:形象与情感的结合。 3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构思,传达转移到艺术形象中去,得到完美的作品。 23P98米家:北宋书法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写意画,随性成画,故名。

24、P103皴法,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皮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分别是: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

2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

26、指画家对所有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上表现出来。画理是和物理相通。黄公望《写山水诀》说:“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

27、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说:“画有三到,就是画理,气韵和画趣三个方面。

28、P156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还指形象所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29、P156此为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运用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是六法中的第二法,是对顾恺之以“骨”论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骨法”即用笔要肯定有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

要特征,“骨法用笔”在力度之外尚有以描绘人物的笔墨线条去表现俊朗,硬锋神气的意思。

30、P168五彩即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的颜色。《书经。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名”。

31P170八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八种:“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2、用外在逼真的形象来衬托内在的精神本质“神”以“形”为依据,画家在反映现实时不反映追求外在的形象逼真,而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 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P191出自北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意为如果评论画好与不好以形态相似度为标准的话,其见地与小孩子差不多。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34、逸笔P194出自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指轻松自如、简洁精练的用笔技法。表达胸中逸气的手段。

35、P194指追求心灵的解放,用于绘画中指对画中主观意境的缔造,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胸中的磊落,绘画时将内心的情感挥发出来。 36、气韵P231气质,神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优秀的气质,气息精神状貌。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 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37、P239顾恺之《论画》活力,生命力。

38、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意指1、神情气息、精神气息;2、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精神;3、内在神态特征。

39、P242指元气,在韩拙《山水纯全

集》中提到。

40、P242旧指读书人的气概。 41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管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亲切感受。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摹写或单的自然忠实,也不同于抽象主义的不拍表现,而是寓情于景,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42、最核心的是神采气韵,它能比“经营位置”这一名词的含义要更深入一层。

48、意在笔先在落笔之前要初步形成的意景因情设,情因景生,从而产出形象有限而意象无穷的艺术境界。

43、P261指那些描绘实景的意境。 44、亦作浑沌。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

45、P300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缘”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北宗,指“院画”,南宗,指“文人画”。

莫是龙提出在先,董其昌提出在后,陈继儒则推波助澜于其中,董其昌是代表人物,南宗指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等。

46P299亦称“士夫画”,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影响。文人与画家身份的双重性质,文人气质被视为绘画的正宗与主流,它不但影响着绘画的创作走向,还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强调绘画的文化内涵,将书法,诗词融入绘画当中,代表人物:苏轼,米芾,黄庭坚,强调书与画结合,对画家的诗词等文化修养的强调,对“逸气”的追求。

47但后世多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一词。后者虽明确是指构图以及构图需要“经营”,但没有说经营还有什么要点。而前者提出“布势”这一要求。在顾恺之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势”字的还有多处,可见在人物画和山水画的构图中,布势或取势都极为重要,能加强人物的生动情态和山水的雄伟气象与节奏变化,

象,用意是用笔成败的关键。

49、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 1.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2.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3.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一) 画道论 相互联系。P1—P4

答:①“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

识。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为阴、阳两极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

②“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

法。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

③“道”与“艺”的相互关系:统

一的辩证关系。“吾道一以贯之” “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④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

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

⑤例举各家论画学说:艺与道的概

念,早在春秋时代,就由孔子加以提倡。汉魏晋唐以来的画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绘画艺术的道,艺关系,但大多着重于行,神,理,法关系的阐述。苏轼提出“有道有艺”的著名论点,把“道”与“艺”确立为绘画的两大原则,重视它们之间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加以理论上的说明,这是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做出的很重要的贡献。他在绘画方

面所说的“道”,除了儒家传统的“大道”的含义外,基本上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思想性.所说的“艺”,基本上接近今天所说的技巧性。这个论点,反映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和技巧性是并重的,统一的。《论画》阅读答案

‘道’”。P3—P4

答:①画即是道,反映出中国画特有的内外在(内容与形式)本质特征,也是中国

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2北宋《宣和画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任,游于艺”

系。P2

答:①“吾道一以贯之。”即用一理以统天

下万事之理的意思。包括绘画。(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P7)

②“儒教”所言的“道”,指的是“人

道”,即“仁”与“礼”;(P6)绘画恰恰将此道理形象化,起到推行礼教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天然,非繇述作”。(P67)

③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P6) 系。 P1

答:①道学所指的“道”即是天道。指

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P53)此道与画道相通,“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

②“道法自然”,(P1)即反映了道

学“任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观。古典绘画强调“解衣磅礴”(P105)和“外师造化”(P86),

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②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道”,取自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 《周易》。主要以事物发生、变化、发展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为依据。P3 ③“吾道一以贯之”P4,“道”包含

了认识事物的所有道理。

④各家论画学说:1南朝宋宗炳《画

充分体现了“道”的这一理念

古典绘画所反映出的道学思想,是其认

识万物世界的辩证统一思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P19

答:① 禅学所谓的“道”,即为个体对

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自我感悟,并由此感悟而达到完善自我的修身境界。此道反映在绘画方面,则体现为个体对画理的感悟和表现。“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P49)“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9)“我之为我,自有我在”。(P4)“„„”(P52)

②以禅论画理。“绝处逢生,禅机妙用”。(P48)“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之于禅理”。(P49)

③以禅论画法。“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法无障,障无法”。“无法而法”。(P4)“„„”(P48) 用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的意思 依于仁,游于艺。”P4—P5 答:出自朱熹《集注》:“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志:志向,意志。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德:是孔子人道思想在道德实践方面的概括。所

第二篇:《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

中国画论课程(0745)

习 题 集

参考教材:《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解释:

1、《宣和画谱》P6:中国画著论书。无编者姓名,二十卷,卷首有赵佶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名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整的巨著。

2、“六艺”P5: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

3、吾道一以贯之P4:“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

5、顾恺之P1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

6、《历代名画记》P19-20: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作者唐代张彦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收藏印记等。后七卷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

8、南北宗P28: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

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然而玄思冥想是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北宋、黄庭坚《山谷集》

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11、《画山水序》:

12、解衣磅礴P105: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论画》阅读答案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P6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画的人,有图之大的宝器,理乱有法制伦常

14、《林泉高致》

15、一画P55-57: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

16、南齐、谢赫《画品》P65:

17、《山水纯全集》P22:--北宋、韩拙

18、姚最:P66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所著《续画品》是继南齐谢赫《画品》之后的一种评品画品的著作。所录画家不分品第,评论计画家二十人。

19、《贞观公私画录》P70:裴孝源著,又叫《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证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

20、王微《叙画》P79: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的主要作用,他以使人从画面上获得自然界的真实美感,激发精神。与宗炳绘画“畅神”有一品。《叙画》于宗炳《山水画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二大文献。

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在本质上和“迁想妙得”是一致的,但是字面上更加平易近人。其“师”字提的最妙,师造化不只是重现自然,而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理想和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上。

22、迁想妙得P106:愈剑华所说。顾长康,乃指画家作画过程。顾恺之单就文字来解释,就是在构思艺术形象的时候‘迁’作者的思想深入去认识和选择客观世界而‘艺术构思’。这种“迁想妙得”不仅限于人物,只要有‘生动之可拟’与‘气韵之可侔’的,如山水、狗马之类,都要用“迁想妙得”才能创造艺术形象来。

23、米家墨戏P98:米家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指写意画随兴成画,故名。

24、十六家皴法P103:郑绩将其分为、披麻皴、云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折带、乱柴、乱麻、矾头、骷髅、弹涡、雨点、芝麻、马牙、斧劈。

25、画法P14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

26、画理P146:指画家对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27、画趣P146: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

28、气韵生动P156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29、骨法用笔P156: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用运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方法。

30、五彩彰施P168:即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颜色。

31、书家八体P170: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五摹印、六署书、七 书、八隶书。

32、以形写神P209:用形态表现精神,形态正确,精神才能生动。

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P191:--苏轼。反对以形似论画。

34、逸笔P194:从形似入手追求神似,运用简洁精练的技法。

35、逸气P194:可以说表现作者的‘清高’,也可以说是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论画》阅读答案

36、气韵P231: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7、生气P239:活力;生命力。

38、神气P239:神情气概;精神气息。

39、真气P242:元气。

40、士气P242:旧指读书人的气概。

41、灵气P244: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

42、意境P259: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

43、实境P261:指那些描绘实景的意境

44、混沌P262: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

45、南北宗P300: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46、文人画P299: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47、置陈布势P401:“置陈”是指画中形的位置和陈列。画中形之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布势”指布陈发自形内的力量。“置陈”以“布势”为结果,“置陈”法为“布势”服务,必须二者有机结合。

48、意在笔先P395: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49、郭氏“三远法”P429: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取景技法名。

北宋郭思所纂集的《林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說: 山有三遠:

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 (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 (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如倪瓚的《容膝齋圖》)

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又增一說:

郭氏謂山有三遠,愚又論三遠者:

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 (如郭熙的「平遠」)

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 (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冊) 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 (如郭熙的「深遠」)

後人合稱為「六遠」。

元代黃公望《山水訣》參合两家之说,谓: 山论三远,

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 從近隔間相對,謂之闊遠; 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一) 画道论

1、*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P1—P4

答:①“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

“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阴、阳两极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

的状态,表现为悟。

②“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

完善的修行方法。

③“道”与“艺”的相互关系:统一的辩证关系。“吾道一以贯之”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④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

⑤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6、P7

2、*为什么说“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P3—P4

答:①画即是道,反映出中国画特有的内外在(内容与形式)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②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道”,取自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主要以事物发生、变

化、发展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为依据。P3

③“吾道一以贯之”P4,“道”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所有道理。

④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50-58

3、简述中国画与“儒教”所言的“道”关系。P2

答:①“吾道一以贯之。”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的意思。包括绘画。(P4)“艺即是道,道即

是艺,岂惟二物。”(P7)《论画》阅读答案

②“儒教”所言的“道”,指的是“人道”,即“仁”与“礼”;(P6)绘画恰恰将此道理形象化,

起到推行礼教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天

然,非繇述作”。(P67)

③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P6)

4、简述中国画与“道教”所言的“道”关系。 P1

答:①道学所指的“道”即是天道。指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P53)此道与画道相通,“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

无非生机。”(P22)

②“道法自然”,(P1)即反映了道学“任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观。古典绘画强调“解衣磅

礴”(P105)和“外师造化”(P86),充分体现了“道”的这一理念。

③古典绘画所反映出的道学思想,是其认识万物世界的辩证统一思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P19

5、简述中国画与“禅”所言的“道”关系。 P2

答:① 禅学所谓的“道”,即为个体对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自我感悟,并由此感悟而达到完善自

我的修身境界。此道反映在绘画方面,则体现为个体对画理的感悟和表现。“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

从之。”(P49)“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9)“我之为我,自有我在”。(P4)“„„”(P52)

②以禅论画理。“绝处逢生,禅机妙用”。(P48)“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之于禅理”。(P49)

③以禅论画法。“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法无障,障无法”。“无法而法”。(P4)“„„”(P48)

6、简释《论语》:“吾道一以贯之。”P4 答:【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7、简释《论语》:“子曰:志于道,据于的,依于仁,游于艺。”P4—P5

答: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3、“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有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8、简述石涛“一画”的含义

答:①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5

②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6

③指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与法则;P57

二、功能论

9、*论述古典论中关于绘画的审美作用。

答:①绘画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任何一种艺术都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并以“明劝戒”的作用服务于社会。P65

②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P61

③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绘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一方面,以“存形”的特殊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史以来社会政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绘画艺术的审美作用;社会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多彩,艺术为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

④分别列举古典画论中有关绘画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论说。P62—84

10、分别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不同绘画题材相应的社会审美作用。P62

答:①人物、道释神仙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②花鸟画、山水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③分别举例说明;

11、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认识作用。

答:①通过绘画认识善恶,例举:P62

②通过绘画认识历史,例举:P70

③通过绘画认识社会,例举:P72

12、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教育作用。

答:①通过绘画起到政治教育作用。例举:P68

②通过绘画起到思想教育作用。例举:P64

③通过绘画起到道德教育作用。例举:P76

13、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娱乐作用。

答:①通过绘画起到赏心悦目作用。例举:P78

②通过绘画起到陶冶情操作用。例举:P79

③通过绘画起到畅神怡情作用。例举:P81

14、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调剂作用。

答:①绘画作品可以起到修身作用。例举:P80

②绘画作品可以起到养性作用。例举:P78

③绘画作品可以起到静心作用。例举:P83

三、创作论

15、*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答:①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

统一。例“解衣般礴”(庄子。田方子)P105

②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艺术创作取材生活。例范宽,其人P91。石涛:“搜

尽奇峰打草稿。”P116

③创作表现方面,倡导从“有法”到“无法”、法随自然的法则。

A、常以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画。P121、P122

B、作画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P118

C、观察、写生重视取舍与夸张。P121

D、塑造艺术形象追求“神似”。P140

④表现手法力求创新,提倡“变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P143

⑤创作态度要求聚精会神,严谨认真,深思熟虑。P147

16、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

答:①南朝陈姚最《续画品》。P87

②唐李嗣真《续画品录》P88《论画》阅读答案

③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P90

④北宋范宽语,见《宣和画谱》卷十一P91

⑤清石涛题《黄山图》轴P100

17、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迁想妙得”(形象思维)的论述。

答:①东晋顾恺之《论画》。P106

②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P108

③北宋郭熙《林泉高致》P110

④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竹记》P110

⑤明代王履《华山图序》P115《论画》阅读答案

18、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论述。

答:①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P96

②明代董其昌《画旨》P99

③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P131

④清代郑燮《郑板桥集》P102

⑤清代李方膺题画梅诗P120

19、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神似”的论述。

答:①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P198

②明代王绂fu《书画传习录》P140

③明代鲁得之《鲁氏墨君题语》P143

④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41

⑤清代郑燮题小幅兰花《陶风楼藏书画目》P142

20、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变法”的论述。

答:①南齐谢赫《画品》P132

②唐代严悰cong《后画录》P132

③明代王世贞《艺苑卮she言》P134

④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P146

⑤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P141

21、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艺术创作态度的论述。

答:①北宋郭熙《林泉高致》P147

②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P148

③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P148

④清代郑燮《郑板桥集》P149

⑤清代华琳《南宗抉秘》P149

四、品评论

22、简述南齐谢赫品画“六法”。

答:P156: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

23、简述五代荆浩品画“六要”。 答:P161: :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景、五日笔、六日墨。先说气和韵。荆浩把六法中气韵分开来讲。什么叫气?“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画家的思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什么叫韵?“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形象,单独显露出来。荆浩把气韵分立为二法,气、韵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指表现对象的神,气韵是完整的词,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评画,仍然用气韵,不作分解。

第三篇:《画论习题1》

1.钱选(155)认为绘画要具有文人气派,必须以( D )用笔。

A.骨法 B.书法C.诗文 D.笔墨

2.“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 )论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A.《笔法记》 B.《画断》C.《林泉高致》 D.《画论》

3.________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

A.沈括 B.欧阳修 C.吴道子 D.苏轼

4.“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观点出自________的《论画》中。( B )

A.黄公望 B.倪瓒 C.吴镇 D.王蒙

5.钱选(155)认为绘画要具有文人气派,必须以(D )用笔。

A.骨法 B.书法C.诗文 D.笔墨

6.“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 )论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A.《笔法记》 B.《画断》C.《林泉高致》 D.《画论》

7.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 B )。

A.郭若虚 B.郭熙C.王微 D.石涛

8.“米点山水”是由________独创的。( C )

A.米友仁 B.苏轼 C.米芾 D.欧阳修

9.“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黄家是指( )

A.黄公望 B.黄荃C.黄居宝 D.黄庭坚

10.五代、宋初,被称为“荆、关、董、巨”的是( )

A.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B.荆浩、关仝、董其昌、巨然

C.荆昊、关仝、董源、巨然 D.荆浩、关仝、董泉、巨然

11.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_____著作中对谢赫提出的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其内容作了新的补充。

A.《图画见闻志》 B.《益州名画录》C.《笔法记》 D.《历代名画记》

12.被董其昌等人尊为南宗之祖,文人画之祖的唐代诗人和山水画家是( )

A.张彦远 B.朱景玄 C.张璪 D.王维

13.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是苏轼、蔡襄、黄庭坚、( )

A.米友仁 B.郭若虚 C.米芾 D.郭熙

14.“谚云:‘黄家富贵,徐熙____ B.____’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 B.___ )

A.古拙 B.野逸 C.空灵 D.雅致

15.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是元代书画家(A )

A.赵孟頫 B.倪瓒 C.黄公望 D.柯九思

16.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________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 B )

A.张璪 B.张彦远 C.王维 D.张怀瓘

17.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________为主。( )

A.大写意 B.小写意 C.水墨画 D.院体工笔

18荆浩在_____里提出了六个问题称为“六要”。(D )

A.《画品》 B.《画云台山记》 C.《画山水序》 D.《笔法记》

19“穷神变、测幽微”指的是美术的_____功能。( )

A.教育 B.审美 C.认识 D.社会

20.张彦远对谢赫“六法”作了补充,提出了_____问题。( )

A.透视 B.用墨 C.立意 D.学养

21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单列一节论三家山水。他所论的三家是( )

A.李成、郭熙、米芾 B.李成、关仝、巨然

C.李成、范宽、郭熙 D.李成、关仝、范宽

22.苏轼论画云:“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_____。”( )

A.姿态 B.风神 C.精神 D.常理

23.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倪瓒、_____、王蒙。( D. )

A.赵孟 B.盛懋 C.黄鹤山樵 D.吴镇

24.钱选把_____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

A.修养 B.文学 C.诗词 D.隶体

25.黄公望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_____四个字”。(D. )

A.乱 B.软 C.生 D.赖

26.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_________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C. )

A.郭若虚 B.郭如虚吃.张彦远 D.张颜远

27.“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 D )

A.黄修复 B.黄道周C.黄庭坚 D.黄筌

28.苏轼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在绘画上提倡_________,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

A.书画相合 B.以书入画C.诗文入画 D.诗情画意

29.《笔法记》的作者是五代山水画家( C )

A.徐熙 B.郭熙C.荆浩 D.范宽

30.元代山水画家_________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 )

A.王蒙 B.黄公望C.倪瓒 D.吴镇

31.“谚云:‘黄家富贵,徐熙______’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 B. )

A.古朴 B.野逸 C.空灵 D.雅致

32.苏轼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___ B ___”,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A.知理 B.常理 C.尚意 D.尚品

33.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______。( )

A.笔法问题 B.立意问题 C.构图问题 D.设色问题

34.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______为主。( )

A.大写意 B.小写意 C.水墨画 D.院体工笔

3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______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B )

A.《历代书画录》 B.《历代名画记》C.《图画见闻志》 D.《益州名画录》

36.______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他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A.沈括 B.欧阳修C.吴道子 D.苏轼

37.“谚云:‘黄家______,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其中黄家指的是黄筌。( C )

A.高古 B.秀丽C.富贵 D.亮丽

38.两宋代花鸟画的风格主要以______为主。( )

A.大写意 B.小写意C.水墨画 D.院体工笔

39.“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________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

A.《画论》 B.《山水论》C.《神、骨、肉》论 D.《叙画》

40.钱选把________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A. )

A.笔墨 B.篆体C.诗文 D.隶体

41.“成竹于胸”出自( )

A.《画楷序》 B.《竹懒论画》C.《林泉高致》 D.《竹谱》

42.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 )

A.文同 B.郑板桥(郑燮)C.苏轼 D.石涛

43.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 B )

A.郭若虚 B.郭熙C.王微 D.石涛

44.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A )

A.唐人 B.宋人C.汉代 D.魏晋

45.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画上的主张主要有( )

A.逸气论 B.创作取材要精粹C.书画用笔同法论 D.士气论

46.作画贵有古意论出自( )

A.钱选 B.倪瓒C.郭若虚 D.赵孟頫

47.邪、甜、俗、赖出自( )的《山水画诀》

A.王履 B.黄公望C.徐渭 D.郑绩

48.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 )

A.使民知神奸 B.逸气C.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 D.传神

49.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 )

A.士气 B.笔墨当随时代C.写胸中之逸气 D.摄情

50.“逸笔”说出自( )。

A.钱选 B.王世贞C.倪瓒 D.刘道醇

51.“成竹于胸”出自( )。

A.《画楷序》 B.《竹懒论画》C.《林泉高致》 D.《竹谱》

52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 )。

A.文同 B.郑燮(347)C.苏轼 D.石涛

53.钱选与赵孟頫认为绘画要具备士气必须具有“作画以书法用笔”以及( )。

A.形似 B.作画要有寓意C.古意 D.画家要有清高的品格

54.“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的提出者是( )。

A.张彦远 B.董其昌C.莫是龙 D.陈继儒(222)

55.“若要笑,眉弯嘴挠。若要哭,眉锁额蹙”出自唐五代的民间绘画经验总结——( )。

A.《画断》 B.《画论》C.《历代名画记》 D.《世说新语》

56.“胸无成竹”提出者是( )。

A.石涛 B.文同C.郑燮 D.倪瓒

二、填空题

1.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逸品、_____、妙品、能品。

2.张怀瑾在品评顾、陆、张时提出“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________为最。”

3.《图画见闻志》的作者是宋代时期的理论家________。

4.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吴道子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________父子。

5.元代黄公望在其《山水画诀》中提出四去:________、甜、________、赖四个字。

6.郭熙提出的“三远”论是:________、________、平远。

7.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妙、能。

8.张彦远说:“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_____。”

9.张彦远总结用笔理论:一_____;二笔法不同,风格各异;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10.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远水_____,高与云齐”。

11.郭若虚提出用笔三病为“版、刻、_____”。

12.郭熙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____也。”

13.自山下仰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_____,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

14.赵孟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_____。”

15.李衎结合自己实践,系统叙述画竹规则,编写的一本书叫_____。

16.郑绩指出,中国画题款要注意两点:一是款字与画的顶边保持一定距离;二是不要写成方块,要有_____、_____。

17.宋初______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_____、_____、妙品、______。

18.宋代___________所撰写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进入了成熟期。

19.张彦远在谈“画体”时提出了___________、神、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图画见闻志》是北宋理论家___________的代表著作。

21.张彦远在谈“画体”时又立下了____________、神、妙、精、___________五等。

22.郭熙提出的“三远”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宋初黄休复在《______》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______ 、___神 、_____。

24.《笔法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时期山水画家__________。

25.郭熙提出的“三远”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图画见闻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时期理论家____________。

27.《笔法记》是唐末五代山水画家______所作的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画论中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他提出“六要”,即:________、________、思、景、笔、墨。

28.宋代表现江南景色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9.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_______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子。

30.宋人提出画家的修养包括文学造诣、________、________。

31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的是宋代的文人画家________、________等人。

3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________。理论上宣扬并扩大影响的是________。

33.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________、_______。

34.绘画“三远”论提出者是________。

35.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________、________。

36.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画上的主张主要有_____、_______,这两点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观。

37.唐代画家在继承东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之外,又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

38.唐开元年间,张怀瑾、朱景玄提出评画的新标准__、__、__、逸(朱玄景)四格。(73)

39.郭熙在其画论中提出山水画创作中透视学上的“三远”论,即 、 、 。

40.元代黄公望在其《山水画诀》中提出:“作画大要,去 、 、俗、赖四个字。”

41.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 、 、 、 。(,84)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

2.简述倪瓒、钱选的“士气”说。

3.简要陈述荆浩笔法记中“六要”的内容及释义。

4.荆浩“二病”说

5.简述唐五代《画论》的基本内容。

6.简述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士气”

2.心师造化

3.中得心源

4.六要

5.书画同源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

.结合中国画作品论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实际创作的意义。

第四篇:《《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

《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书蒲永昇画后

苏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2.作者称赞蒲永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逸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 的艺术观点。(1分)

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

(2分)

24.下列与蒲永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随物赋形 B.尽水之变 C.嗜酒放浪 D.性与画会

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3分)

26.本文叙议结合。苏轼的《石钟山记》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4分)

 

22.重神韵而轻形似

23.形似的作品,只不过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上的错觉,画技比工匠的印版工艺高了一点。(但这种画法呆板俗气,其品格只能同工匠们的印板水纹纸来比较画技的细微差别罢了)

24.C

25.同意。如“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一句将人物放浪的性格以“性与画会”和“活水”之画作结合。为我们展现飘逸灵动的画作之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独特放浪的性格特点。【《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文章《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出自

26.本文叙述了不同为画者的画作与特点,议论了不同画作的真正价值,褒永舁等人,贬董羽之徒。《石钟山记》同样的写法,亦是写了不同人以及自己的经历与言论,议论了郦元之简,李渤之陋,阐述了要究事理,不臆断的观点,亦属叙议结合。(得分2分)

[参考译文]

古今画师画水,大多用平稳广远的细微皱纹来表现水,这其中的高手也只不过能够画出波浪的起伏,甚至能让人用手去触摸,感觉上水的波纹有高低起伏的形状,认为这已经是极妙的境界了。但这种画法呆板俗气,其品格只能同工匠们的印板水纹纸来比较画技的细微差别罢了。

到了唐代广明年间,处士孙位才别出新意,画奔流湍急的巨浪,水流随着山石的形态而 曲折,随着流水所遇到的山石形状不同而赋予水的不同形态,并尽情地变化着流水的自身形态,他的水画被人们称为“神逸”之作。在这以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等人都领会了孙位的笔法。最初,孙知微想在大慈寺寿宁院四周的墙壁上作一幅湖滩水石画,他揣度思考的时间长迭一年之久,始终都没有下笔作画。有一天,他急急忙忙地奔进大慈寺,非常急切地要来了笔和墨,甩动衣袖,挥笔作画,只是片刻的功夫,画便作成了。画中的水势呈现激荡跳跃、奔腾急迫的姿态,波涛汹涌几乎可以冲破屋子。孙知微死后,他的笔法绝迹了五十多年。

近年来,成都人蒲永羿,喜爱喝酒,无拘无束,他能将自己的主观情志与画中的景物融为一体,又开始画活水,深得孙位、孙知微两位前辈画活水的笔法神韵。从黄居寀(cài)兄弟、李怀衮(gǔn)这一类人,都比不上他。【《书蒲永昇画后》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第五篇:《苏轼《书蒲永升画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书蒲永升画后

苏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2.作者称赞蒲永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逸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 的艺术观点。(1分)

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

24.下列与蒲永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随物赋形 B.尽水之变 C.嗜酒放浪 D.性与画会

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苏轼《书蒲永升画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苏轼《书蒲永升画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3分)

26.本文叙议结合。苏轼的《石钟山记》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22.重神韵而轻形似

23.形似的作品,只不过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上的错觉,画技比工匠的印版工艺高了一点。(但这种画法呆板俗气,其品格只能同工匠们的印板水纹纸来比较画技的细微差别罢了)

24.C

25.同意。如“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一句将人物放浪的性格以“性与画会”和“活水”之画作结合。为我们展现飘逸灵动的画作之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独特放浪的性格特点。呼之欲出。(得1分)

同意。作者在评画之余还描写了人物形象,如蒲永异,作者先点出蒲永异嗜酒放浪的性格,再叙其作画一事,遇到想画的无论贵贱都一气呵成,突出蒲永异的随性不羁与对艺木的热爱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人物形象生动而丰满。(得分1分)

26.本文叙述了不同为画者的画作与特点,议论了不同画作的真正价值,褒永舁等人,贬董羽之徒。《石钟山记》同样的写法,亦是写了不同人以及自己的经历与言论,议论了郦元之简,李渤之陋,阐述了要究事理,不臆断的观点,亦属叙议结合。(得分2分)

[注释]:①蒲永升:成都人,宋代画家,善画水。 ②皱:曲折的纹路。 ③神逸:神韵十足。 ④孙知微:字太古,宋代画家。 ⑤苍黄:匆促,慌张。【苏轼《书蒲永升画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文章苏轼《书蒲永升画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42349/

推荐访问:论友谊阅读答案 盲童的画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