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28 10:53:2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

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

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阅读答案__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文: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 , ”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争取的正确态度,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 。”阅读答案__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

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出去,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简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简进一脸窘迫。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干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丢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朵云飘散了……

第二篇:《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9分)

1.C

2.B

3. B

4.A

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8.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9. 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10.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

(1)A E

(选一个得2分,两个全选得5分。B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根源”错,张大保受处分是因为有人举报他弄虚作假。C项小说虽具有讽刺意蕴,但主旨却在于表现基层村官一心为民的淳朴品质和关心群众的工作作风。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流淌着浓浓的温情,并没有“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D项“实属幸运”错,被救与搬进新房都得益于张大保的关心与帮助。)

(2)

①补充了危房险些夺人性命的情节;

②展现了村主任张大保一心为民不顾危险的品质;

③为下文危房最终成为倒房作铺垫,反衬了文件的教条死板。(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

①一心为民,不计辛苦。在水灾中日夜忙碌,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带领民兵巡视河堤。 ②不畏危险,不顾个人得失。在水灾中先是冲进五保户张老三摇摇欲坠的房中背起人来就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后又心急于帮助张老三得到补助搬进新房而一脚踹倒危房,却不计个人得失。

③勇于担当,心地坦诚。镇纪委接到举报调查倒房事件时,勇于承认自己踹倒危房之事,并说不关文书的事,坦然接受了处分,彰显了基层村干部淳朴为民的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观点一)小说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不是画蛇添足。阅读答案__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①农村基层干部张大保身先士卒、急人所难、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的精神理应得到肯定,镇

长的电话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②在张大保受委屈遭处分时,镇长的电话使小说充满温情。

③结尾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④有利于展现张大保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有利于展现出心系百姓、体恤民情的基层群体干部形象,使作品在一定的讽刺意蕴的背后主题变得更积极。

(观点二)小说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是画蛇添足之笔。

①如果不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会使坦然接受处分的张大保淳朴高尚的基层村官形象会更加突出,其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的个性也会更加鲜明。

②小说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对张大保受到处分表示理解和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小说所折射出来的深刻的讽刺意蕴,让人觉得温情有余冷峻不足,引人思考的程度削弱了。

③小说结尾如果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就戛然而止,故事情节会更加紧凑,更能令人回味。 (观点鲜明2分,言之成理,要点清晰6分。)

12.(1)AD (B“各个阶段”和“全面”表述不当;C“嘲笑和看不起”理解有误;E“心怀感激”曲解文意)

(2)①引出文章涉及到的两位主要人物杨绛和钱钟书。

②交代了人物居住环境静谧和略显寂寞的特点,暗示了人物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 ③突出了钱钟书“稀世的分量”,对其给予高度赞扬。

④引出下文对杨绛和钱钟书人生经历的介绍。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①侧面描写:引述叶廷芳的话突出杨绛的勇敢无畏。

②细节描写:在大字报的一角贴小条澄清对丈夫不符合事实的指控,体现了她的正直、忠贞;看到坟堆想到“死的人多冷啊”,体现了杨绛的善良。

③语言描写:“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沉的爱;“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表现了杨绛的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

④对比:在批斗大会上杨绛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杨绛的坚强勇敢。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①文革初期,钱钟书被批斗,杨绛敢于为丈夫据理力争。

②文革中期,杨绛追随丈夫钱钟书来到五七干校,陪伴丈夫。

③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杨绛对丈夫悉心照料。

④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扛下了超负荷的重担。 (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3.C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韦编三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14.C (A.语序不当。应为“寄托者、助跑者和实现者”。B.句式杂糅。“根据„„显示”。

D.主语残缺。去掉“由于”。)

15. B

16.(1)这是一种再创造。(2)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或者“再创造主要是通过想像进行”)(3)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关键词是“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答对一处给2分,答对两处给4分,答对三处给5分)

17. 该标识设计元素:以数字符号“70”,时间“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

寓意: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肚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第三篇:《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试题卷分I、II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I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机读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II卷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全部填写到专设答题卷上

3.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洁净,书写欠工整、卷面不整洁不清晰的酌情扣分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试题卷自己保管。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因为先天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战....

斗场面等,长期为影视界所(钟情/衷情)。 , ,再现那些震憾人心的历史瞬间,....

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在当代萤屏上占据很大比重。 ..

从时代文化建构的高度来看,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本质真实、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始终是....

抗战剧创作的努力重心。对于创作者来说,抗战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篡改/窜改)。国仇家恨、生死存亡和敌我对决是抗战题材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内核,但为了吸引人,违背历史事实地(大事/大肆)渲染、拼贴、嫁接,已经构成当下抗战剧创作的潜在风险。一..

些陷入闹剧的抗战剧,已然丢弃了中国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传统文化底蕴,徒有夸张、扭曲、戏.....谑的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教益悄然退居幕后,艺术的真实和艺术的感染也成了空洞的说辞。 ...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恢弘磅礴(páng) 萤屏 B.震憾人心 戏谑(xuè) ..

C.叱咤风云(chà) 嫁接 .D.文化底蕴 说辞(shuō)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钟情 窜改 大事

C.钟情 篡改 大肆 B.衷情 篡改 大事 D.衷情 窜改 大肆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以抗日战争为话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甚至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

B.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还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

C.其中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剧中的历史事件有的还是国人亲身经历的

D.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

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被提上日程。

B.当年,一文不名的沈从文为旧生活所窒息,被新生活所感召,毅然决然地放下枪,拿起笔,....

要以文学闯天下,他所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北京。

C.从美国购买巡逻艇,从韩国购买战机,从澳大利来购买搜救船,菲律宾频繁抛出军购大单,但是实际上军费开支却捉襟见肘。 ....

D.2015“天猫双十一”的指挥部将从杭州迁至北京,原因是北京更具“国际影响力”。离双十一还有一个月,天猫已经迫不及待要把全世界卖给你了。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2015年喀山游泳世锦赛上,中国选手宁泽涛以47秒84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的冠军,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的亚洲人。

B.长三角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经济融合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上海和苏南的部分地区生产水平和技术差距不大,长三角的城市也比较密集。

C.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D.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小题。

①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

②所谓长度,自然是指小说的篇幅。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那些篇幅不长的小说很难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当然,把长篇写长,并不是事件和字数的累加,而是一种胸中的大气象,一种艺术的大营造。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

③我认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好长篇小说,关键是要具有“长篇胸怀”。“长篇胸怀”者,胸中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之谓也。要有粗粝莽荡之气,要有容纳百川之涵。所谓大家手笔,正是胸中之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的外在表现。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感悟——这些都是长篇胸怀之内涵也。

④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要个个鲜活、千姿百态。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

⑤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正确思想,只有所谓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⑥长篇小说的难度,是指艺术上的原创性,原创的总是陌生的,总是要求读者动点脑子的,总是要比阅读那些轻软滑溜的小说来得痛苦和艰难。难也是指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长篇小说的结构,当然可以平铺直叙,但结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形式,它有时候就是内容。好的结构,能够凸现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好的结构,可以超越故事,也可以解构故事。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而是将其融入叙述语言,这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

⑦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造成了它的庄严气象。它排斥投机取巧,没有肉麻和精明,不需献媚和撒娇。伟大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⑧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的时代而牺牲它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长篇小说,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也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选自莫言《〈四十一炮〉序言》)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具有“长篇胸怀”的作家,胸怀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才能够写好长篇小说。

B.长篇小说要有长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在艺术上是原创的,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的。

C.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波澜起伏的事件和鲜活生动的人物,让读者目不暇接。

D.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时代而牺牲应有的长度、密度和难度,要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单靠字数和事件的累加将小说写到二十万字的篇幅,这不是作者所追求的长篇小说。

B.一部小说里如果只有好人和坏人,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C.长篇小说的结构之难,在于它不仅仅是小说的结构形式,还要能够凸显故事的意义,也能够改变故事的单一意义。

D.当今社会,很多人热衷于读无需动脑的煽情式的文字,大手笔的长篇小说往往是曲高和寡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莫言这句话道出了“长篇情怀”者的一些特征。

B.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是所谓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文字和事件则是水下的“八分之七”。

C.长篇小说《红楼梦》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天然浑成,即使是日常生活也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D.《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的人物塑造堪称典范,人物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三、(12分,每小题3分)

A.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B.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C.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D.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在德安任职期间,岐王的下属官吏骄横霸道,胡世宁依法制裁了他们。

B.胡世宁疾恶如仇。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无人敢说,胡世宁愤然上书,揭发宁王宸濠的罪状。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遭宁王陷害被关进监狱,仍三次上书陈述朱宸濠谋反的罪状,直至谏官上书说情皇帝才醒悟过来。

D.胡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议论朝政时不会苟且迎合别人的意见,朝中大臣都忌恨他。

第四篇:《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阅读答案__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

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

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日:“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阅读答案__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文: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答案__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2)《琵琶行》中通过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 , ”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争取的正确态度,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

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出去,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简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简进一脸窘迫。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干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丢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朵云飘散了……

第五篇:《2016届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6届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B“文史经典”可能“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但不是入选范本的必要条件。

2.【参考答案】A原文“从唐楷而论”不是“从学习唐楷而论”,虞世南等人不是虞世南一个人。

3.【参考答案】C从原文看,“使初学者难以分辨”的是“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而不是“传承经典的特点”。 4.A

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参考译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

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 (1) C(3分) D (2分)A(1分)

(2)①通过刻画眼神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读者可以通过“眼神”来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1分)“痨病女”的眼神是忧伤的,由此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饱受欺侮的弱女子其内心世界的痛苦。(2分)(意思对即可)

②“痨病女”变化的眼神,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其性格、命运的走向。眼神从忧伤

1

到“没有一滴眼泪”,眼神奇异,没有善意,这暗示其内心在长期遭受欺侮渐趋冷酷;(2分)眼神的变化也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最后写她的报复也就顺理成章了。(1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我”是“痨病女”悲剧命运的见证者,也是小说情节的串连者。(2分) ②“我”一个善良且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大夫,同情“痨病女”的不幸遭遇,这与短工们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对比,也给这篇小说增添了一丝暖色。(4分)(意思对即可) (4)(一)赞成:

①冷酷的悲剧结局更能揭示“痨病女”生存环境的恶劣、人性的冷漠,从而揭示出社会环境的恶劣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4分)

②这样的结局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从而使小说更具艺术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更深广的思考空间。(4分)(意思对即可) (二)不赞成:

①一个善良的女子,在遭受不公之后,有这样的残酷的报复,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残忍的结局更多地带来人性的泯灭和理想的摧毁,使得小说的主题更显阴暗。(4分) ②如果情节就此结束,会给人物命运的走向和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多想象的可能,从而使小说更具丰富性。(4分)(意思对即可)

12(1)(5分)CE (C2分,E3分,B1分,A、D不得分。试题分析:A项“永远也无法实现”错,原文是“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B项,“安全问题是„„最大困难”不当,因为原文还写“场地有限,训练设施简陋”“经费紧张”等困难,并且文中并未说“最大困难是什么”。D项,“尽管走出去参加比赛的可能性很小”不是记者的观点,而是“杰哈德”自己的看法。

(2)新闻特写就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来做出形象化的报道,本文作者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富有典型意义、增强现场感,(2分)体现了游泳训练条件的简陋,突出了巴勒斯坦人对游泳梦的追求。(2分)以小见大,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下文。(2分)

(3)这句话表明了加沙人冲出封锁参加比赛甚至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突出了参赛的艰难,(3分)从而表明了加沙人对参加比赛的强烈渴望之情。(3分)

(4)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一直坚持训练,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被封锁的加沙地带,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2分)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表面上是写巴勒斯坦人对体育梦的追求,( 3分)实际上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和平梦的追求,表现了人类渴望和平的主题。(3分)

13.D(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但是却越来越笨拙。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多用作贬词。心力交瘁:交:一齐,同时;瘁:疲劳。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

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14.B(A成分赘余,删去“大约”或“以上”。C句式杂糅,将“农作物也因粉尘污染导致产量大幅降低”改为“农作物也因粉尘污染,产量大幅降低”或“粉尘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降低”。D成分残缺,在“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半决赛”之后补上谓语“开赛”,或将其改为“在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半决赛上”。) 15.B(根据逻辑顺序:先是性能条件“可以使电池可拉伸可弯曲”,具备此性能后,才“可以从而从容地放进表带”,从而“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 16. 参考答案:清华吴良镛教授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

解析:审读材料,确定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在字数限制范围内以主谓句的形式呈现。阅读材料可知此新闻人物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士吴良镛”,事件为“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其余段落为解释奖项和吴良镛简历,为次要材料可以删去。

17. 该图以十字为中心,左侧是变型的齿轮,右侧是橄榄枝叶。(3分)十字象征卫生健康,齿轮象征劳动,橄榄叶象征和平安全。(3分)

18.参考立意角度:1.站在人之常情的角度,对明星因私事曝粗口予以理解;

2.站在明星公众效应的角度,对明星因私事曝粗口予以否定; 3.引申对公众人物言谈举止社会效应的讨论。

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5719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