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7-03-30 10:22: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一】:《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的乡土之思

——读《乡土中国》有感

统计学院2班级

学号2014201566

手机18811792389 电子邮箱2890886931@qq.com

当看到“读史读经典”的书单后,我起先有那么一点茫然,毕竟以前也很少看这一类的书籍,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不过细看这个书单后,我还是对其中的一些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乡土中国》这本书。我认为有这么两点原因使我选择了这本书:一是我来自四川东部的农村,本身我就有一种乡土气息;二是最近也看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此书对陕北农村的描写及当地农民的生活的描写也深深吸引了我!

以下将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1) 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之后作者对中国农民聚集而居也阐述

了自己的观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十分赞成的,在四川东部广袤的丘陵地带,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如棋子一样散落在大地的角落,这种乡土气息估计是中国农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2) 文字下乡:“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

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所以,作者才说,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所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3) 差序格局:刚看到这一个名词后,我有一点困惑,在深入阅读后,我逐渐明白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在我的家乡,差序格局的存在是尤为明显的,这其实也是传统的自我观念的表现。

(4)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

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我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团体对于个体而言,就像一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5) 家族: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的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

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比如一个家庭的事业足够大,那么各种亲戚关系会包含在这个大家里,那么此时的家庭就是一个大家了。可见,家族关系在乡土社会中既是一个事业社群,又是一个感情的聚集体。

(6) 男女有别: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

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于是,在两性之间,就存在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7) 礼治秩序:乡土社会并不是一种人治与法治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

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8) 无讼:这一章节的内容承接了上一章关于“礼”的讨论,在本章结尾作者给出的一个观

点,在如今的中国大地,这种问题以是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是的,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于是,在我们的当今社会也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人们都感慨世风日下,好人难当,我们会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医闹事件陈出不穷。

(9) 无为政治:这一章作者主要说明了权力的问题。首先,在乡土社会中存在一种基于社会

契约的权力,作者把这种权力称为同意权力。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10) 长老统治: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

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他自己的教化权力,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我们社会,年长的人的教导我们都必须洗耳恭听,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教化权力在我们社会是实际存在的。

(11) 血缘与地缘:血缘与地缘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很明显的区分。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然而,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12) 名实的分离:在这一节中,作者又提到了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

过程之中。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我觉得在习李这两年来,是做得不错的,所以,给我们这一个伟大的时代点赞吧!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 全书从文化,传统,风俗,政治等方面介绍了一个独特的中国,通过阅读,我获益

匪浅。

2、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很多共鸣,虽然作者说的是他在叙述中国基层,

但许多情况也是在现代中国同样使用的。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 我觉得这本书读得我太吃力,自己也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全书中有很多

社会学理论太深奥,比如“差序格局”,虽然通过作者的讲解我是有所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于是在之后的论述中我就不能够完全读懂了,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是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二】: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

读《乡土中国》有感

刘婧

从"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入手,作者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阐述。在作者看来,"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土气",是一种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藐视;一种是泥土、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于我而言,一个从农村来的人而言,土对我们,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村落的形成必须有土地的存在,土地, 带给我的是种踏实的归属感,突然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作者论述的乡土社会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浓厚的淳朴气息,和谐的乡土社会在渐渐向现代社会过渡,内心真的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可以一直有"土气"的存在。

乡下人因没见过先进的器物被称为"愚",但有些城里人,甚至教授在基本技巧上却不如乡下人,在我看来,各有各的长处,谁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人做出评价。费孝通先生在文中论述了文字与"愚"的关系,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是在熟人里长大的。"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大家才会使用"特殊语言",推行文字下乡,的确需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记忆

学习,若要打破今昔之隔,必须要通过记忆。"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读了这篇文章,愈发的感觉,任何一件事的实施,都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比如推行文字下乡,不仅要考虑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还要考虑社会特点( 基层)。

作者以苏州人家城里的水道、走廊为例,展开了对"私"的表达,"私"与"公"相对,"私"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以"自我"、"自家"为中心的络结构,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利欲的诱惑,有些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社交的圈子也变得越来越乱,作者提到了孔子的"推己及人",我认为,人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由己及人,使自己拥有一种宽阔的格局,一种心怀大事的气魄。

道德

社会的格局决定道德。课本上学到了我们的行为应该以道德为标准,以法律为底线。我认为,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引导,引导着个人去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起道德,脑海中首先闪过的是"百善孝为先",其次便是"忠义理智信",作者提到了"仁","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两个核心,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见闻丰富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三】: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我们国家前现代的小农社会以其 “乡土性” 成为礼俗社会的典型,而积累于拓殖时代,在三百多年历史中迅速崛起的美国则以其合理性、契约性、现代性而理应获得 “法理社会” 的称号。鉴于费孝通先生是以西方现代法理社会为参照,对我国传统礼俗社会进行的分析和比较,本文试图采用类比法对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典型从社会性质角度进行分析。

乡土社会的特色自然是 “乡土性”,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成为农民的命根子。“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的社会生活固化了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继替保障着家庭以生育为主轴,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以继替取代变迁的稳固社会所发展出的社会关系,自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血缘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却固化了人们的联系,使人们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上。这种血缘基础上的礼俗社会,从时间上看表现在身份取向的定格,父死子继,阶层与阶层之间缺乏流动性;从空间上看,稳定的血缘社会使得地缘也难以跃出血缘的圈子,成为 “血缘的空间投影”,“地方感” 的强烈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我们整体社会 “一盘散沙” 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狭隘的共同体意识使我们过多地注重 “家庭”、“家族”,缺乏西方团体格局中的团体意识。

作为移民社会的美国是和“机会”同义的,爱尔兰、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俄国、波兰等国的千万个移民先后涌入美国,在这种大杂居的局面下,血缘继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反,为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移民们紧紧抓住了19 世纪工业发展的机遇,由于工业发展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结成了新型的地缘关系(现在一般称为业缘关系),这种排除血缘的地缘社会反过来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只有排除血缘才能养成理性、契约、法律的现代工业精神,摒弃血缘社会中的人情、面子促进社会分工和社会合作的发展。

“礼俗社会” 的概念提出至今,六十年过去了,尽管我国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呈现出许多有别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纯粹礼俗社会的特征,但至今我国社会仍然是礼俗社会的典型。社会主体精神主要表现为伦理精神,不止我国的九亿农民生活于其中,多数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中依然有着乡土社会的惯性。目前我国正经受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新旧环境的更替要求我们要审视历史传统,立足于现实国情,逐步探索未来适合我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这种背景下,《乡土中国》依然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四】: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纵观《乡土中国》共有十五个小标题,其一为后记,其余均为费孝通先生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的材料加以整理而作。先排除后记不言,我在浏览从《乡土本色》 到《从欲望到需要》这十四篇文章时,总有个以前的读书习惯在控制着我,即找到这十四篇文章之间的联系,抓住费孝通先生的著书思路。(虽然该书是由零散的讲课材料编成的,可能并无联系,但我想既然编成了一本书,其每个部分的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关联吧!)可无奈我资历尚浅,且很少接触社会学类的大家著作,对于《乡土中国》这种我认为偏重于理论的著作理解能力实在不足。因而若我以下的解读有何不妥之处,诚望读者多多指教。

我认为《乡土中国》是以中国1948年以前(由后记中的落款日期为: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十四日可知)的乡村社会为论述核心,分别以六个方面展开。以下我将分条解读。

一、乡村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的概说

此方面包括《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两篇文章,主要分析了乡村人与土的 关系、乡村中的村民关系及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我十分喜欢《乡土本色》中的一句话,觉得写得很形象,即“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这句话中的“插”字用得极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老家务农的奶奶。奶奶已年近七旬,但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去田里看看!”,仿佛田里有干不完的事,不去干完心里就不踏实似的。奶奶在我眼里就是个插在土地里有对土地百般呵护的人。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因而老家村口小小的土地庙总是香火不断。

在我看来,在一个稳定的乡村里村民关系和血缘关系是可以视为一类的。因为一个村庄里时常是全村一个姓,一根脉延续下来,有共同的祖先。或是全村有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大姓,村里的大事由大姓的领头人决定。村民就像是自家亲戚,不见外。亲戚又由于居于一村,成了村民。因为我小时候曾在乡下老家住过几年,对乡村里的人人事事还是有所体会的。乡村的凝聚力是极强的,为了本村的利益,全村人会一致对外,就像抗日时期的中国人联合抗日一样。而一旦村子外部的威胁解除了,本村人间的矛盾便显现出来了。谁家与谁家不和,谁家与谁家闹矛盾,那是一目了然的。这也颇像抗日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国共之争。所以,村民间的关系很微妙,既是“敌人”又是战友。

但是如果村里的人移居到了远离本村的地方,和村民分开了,如在城里定居的农村年轻人,他们和村民仍是关系密切,他们有自小对每个村民的印象,自己的村就是自己永远的家,他们割舍不断的不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对每一个自己从小熟悉的村民的思恋。但是这一代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却对自己父母的村庄没有什么亲切感。首先,他们见惯了城市夜晚的霓虹灯,无法忍受乡村的夜晚——没有路灯,没有购物。村里的老老少少也不为他们所熟知,一切都陌生而尴尬。所以我想孩子跟着父母回乡下老家,绝不是他们想回去探亲或是思恋村里人,他们可能仅是把这当作“乡村几日游”了。那么,若干年后,当他们的父母失去行动能力时,他们回老家的机率就极小了。可能也会偶尔回去,但其间的联系就仅是一种血缘关系了。现在,很多的村庄已“人去楼空”,成了空村。只有过年时才会有几个人回到老屋门前,换副对联,放一串鞭炮,然后匆匆离去,一切归于寂静。我想这种情况以后会更严重,应该予以关注。

而地缘关系则是一种更现代的社会关系,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也更理性化。这是

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发展的目标,希望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变,以此促进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大转变。

二、文字下乡

此方面包括《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说明文字对乡村的无用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说文字对乡村的作用不大呢?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是个较封闭的环境,每个个体相互熟悉,“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用声音、表情、动作就可准确地表情达意,那么文字在空间上就没有很大的作用了。并且乡村是一个稳定的、世代相传的环境,“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非常紧,全部文化可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即是“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那么文字在时间上也便没有在乡村存在的意义了。

但是,文字下乡又是必要的。因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弃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社会要想获得发展,没有文字是不行的。但是,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推行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就我看来,这种观点正好与上面所提的“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变”相呼应。现代的新农村就需要突破原有的血缘关系,建立地缘关系,改变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从而使文字下乡进行得更顺利,也更有意义。

三、由社会结构到道德类型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此方面包含《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将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并由此引出中西方社会不同的道德类型。

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是属于差序格局,“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都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以自己的势力厚薄为半径,因而这种圈子可大可小,也就造成了“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而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所以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经常是独立的,少有感觉到伙伴的需要。这才导致中国乡土社会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而没有统一可行的标准,即书上所说“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我想这种私人道德的根深蒂固使社会上“找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极难得到根除。

而在西方社会则属于团体结构,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普遍标准有广泛的应用,因而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道德。这种团体道德中国家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且为了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这正体现了现代国家观念。我想团体道德就是现代中国公民所需要具有的精神修养。

四、家族与中国传统感情

此方面包括《家族》、《男女有别》,主要将中西方的家族和家庭进行比较,又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上解释中国传统感情。

与上面所讲的一样,中国乡土社会史一种差序格局,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并且由此衍生的家族或氏族部落则有着更广泛地功能,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而西方社会中的家一般是“临时性”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担负,不在家庭分内,这也反应了西方社会的团体结构,团体与团体之间独立存在,各司其职。

因为“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家中去”,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意见,因而才有“男女有别”这一传统观念。费孝通先生解释“男

女有别”为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不仅是有形的“男女授授不亲”,还包括心理思想上的分隔。正是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男女鸿沟变得难以克服,也使得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这样一来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中国乡土社会便也就安安稳稳地存在下去了。但现代中国不能仅靠男子一手撑起,女子也是“半边天”,这需要“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那“男女有别”这种思想就应该被抛弃。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五、中国乡土社会的政治

此方面包括《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主要说明中国乡土社会的政治秩序、政治特色,权力归属。

在《乡土本色》曾提到中国乡土社会是个礼俗社会,这种礼俗社会也可称为人治社会,这种社会“无法”,它用“礼”——社会公认适合的行为规范来约束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所作所为。“礼”也可被称为传统维持下的产物,正因为祖辈相传的传统,给后代人一个形式做人的标准,每个个体都依着这个标准办事,那么“礼”就自然而然地被遵守了。但费孝通先生明确指出这种“礼”并不代表文明,它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这正是需要我们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661017/

推荐访问: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新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