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来源:素材库 时间:2017-05-08 11:33: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素材库】

【篇一】:华罗庚手抄报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联

不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子有

纠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正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36] 章”又恰好是

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

九章的名字。华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

著作。可是,这里的“九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

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隔了一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

出国留学网手抄报。

联求对下联。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

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

强韩、

,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也许,很多人会折服你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方面的创始人开拓者身份;也许,很多人会羡慕你赢得的以华氏命名的数学领域里的顶顶桂冠和种种赞誉。 而我,更钦佩你,并没因家境贫寒辍学而堕志。坚持自学,每天10个小时以上,五年如一日,兊服重重困难,自修完了高中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更钦佩你,初生牛犊不怕虎。19岁,就敢于向专家发难,写就并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了清华大学 熊庆来教授的关注,并因此一下子调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理员。 更钦佩你,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人才济济的环境,让你倍感压力。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你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心安。“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学术谈几声”,成了你的座右铭。你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被学校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更钦佩你,学成回国,短短两年时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出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更钦佩你,做专业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爱国之心,赤子之心,青史留名。抗日时期如此,反蒋时期如此,建国以后也如此。 更钦佩你,在将数学普及到民众和生产生活实践的事业中,你一直是一个急先锋。20多年,你不顾劳累和年老多病的身体,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更钦佩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粉碎“四人帮”以后,你恢复了工作,你不辞劳顿,经常出国访问、讲学,以致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日本东京大学的讲坛上。 脱去科学家的光环,其实,您身上,值得钦敬的有许多许多,我无法一一尽举。

1980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 数学家。

【篇二】:腾飞吧祖国手抄报

【篇三】:国内外教育对比

小谈国外教学的特点和侧重 作者: 谭晨晨 来源:

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录入时间:2013年10月30日

现代信息通讯日渐发达,人们对国外教学形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随着国内对教学的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亲睐于外国的教学模式。我国教育方式与国外相去甚远,欲外出留学的学生更应该多多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下面小编简要谈谈对国外教学的感受。

◆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国外学校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方面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国外的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课堂知识学习外,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有些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有些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让学生做主题手抄报,

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入、广泛的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熟悉了语言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说,国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乐在其中。

现在国内也在逐步尝试与推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提高小组合作能力。但国内学生的学习环境从本质上来说与国外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短期内很难改变。

◆ 重视学生的精神培养和创造力培养

心理素质是左右成败的一大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的内在动力、健康的心态、适当的行为等等方面。国外学生心理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自信、有主见,这与他们的鼓励式教育有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失败,并不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和批评,因为教育者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亮点,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失败的畏惧会大大减少,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问、敢尝试,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国内学生一直处于“被安排”的环境中,从事“学习”这一“天职”,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学生本身阶段性的心理特点往往被忽略了。因此与国外学生比较起来,国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弱,思维也较为定式,又由于“谦虚内敛”的文化氛围影响,自卑心理较前者多一些。

◆ 因材施教

国外的小班制教学为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天分,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快乐的学习,达到成功。在国外教育理念中,无论学生想成为科学家还是消防员,警察还是货车司机,只要是他的兴趣、特长所在,就会为之提供鼓励和支持。有的学校更是将学生的兴趣放在了最高的位置,甚至能为了某一个学生而开设一门课程。学生有广阔的自由选择空间。

◆ 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手段有很多种,包括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阶段最先进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了。但国外教学中并不是什么教学技术先进就用什么,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效果最好的方式。板书和幻灯投影是国外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语言提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深入思考

【篇四】: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

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背景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汉种族问题,因清初长期的盛世,在文字狱的压抑以及剃发制度的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

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团体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政治主张: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 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成立于1904年2月15日的华兴会的政治主张是“驱逐鞑虏,复兴中华”。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样能够煽动起民众的反满情绪,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团结各种力量。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等取得成功以后再考虑。发展历史 陈天华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1901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欒、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

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在1907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1907年7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阶层和群体 支持革命的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会党群众、海外华侨、新军、农民、游民、外国人等。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兴办新学并鼓励留学,很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或留洋学习。在陶成章的倡导下,很多士子捐官学军,到日本学习军事,如徐锡麟等。1900年代,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经累计万人多,在日本留学生周围,集结了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1908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革命党人在新军内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新军当兵,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詹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后来组织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很早就同新军建立了联系。除了中国人及华侨外,支持及参与辛亥革命的还有部分外国人;当中以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参与最为积极。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思想大家北一辉,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宣统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内阁竟然是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有8名是满族其中还有5名是皇族,该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样的结果更使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也因此种下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士绅由支持立宪转而附和并支持革命。点击本文《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中的图片可以查看原图。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11224/

推荐访问:雷锋手抄报留学网 出国留学网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