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3 10:13: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都德是 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âng) 捂(wǔ)

D.紫藤(tã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4.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5.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6.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附:参考答案

1.法国;普法战争

2.A

3.B

4.1)D 2.)B 3)A

5.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6.B

二、类文阅读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周惠斌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12月8日上午,

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射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

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鉴赏要点

课文与选文都是以外族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堂课上,学生努力地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视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暨南( ) 愤懑( ) 神色黯然( ) 紧蹙( ) ....

步履( ) 抽噎( ) 嚣张( ) 啜泣( ) ....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

(2)盛气凌人:

(3)鸦雀无声:

3.试比较本文中的郑振铎先生和《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有哪些相同之处?

4.本文的主题是否与《最后一课》主题相同?谈谈理由。

附:参考答案【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1.jì mân àn cù lǚ yē xiāo chuî

2.(1)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2)骄傲自大,气焰逼人。(3)形容非常安静。

3.处境相同:他们都是亡国之民。身份相同:都是教师。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珍视相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生眼中的形象也相同。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郑振铎“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他们的爱国精神相同。

4.相同。两篇文章都足以外族的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堂课上,学生努力地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视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考回应

例1 (2010·温州)下列选项中,前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A.愚公移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

C.塞翁失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囊萤映雪——临死抱佛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D项中“临死抱佛脚”原意为临死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死抱佛脚”。与“囊萤映雪”形容刻苦攻读的典故的意思不对应。

答案D

例2 (2010·烟台)综合性学习。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你是怎样理解山东馆“齐鲁青未了”这一主题的?

(2)右图为山东馆。场馆设计体现“海岱(指泰山)交融”的理念。请你写一段文字,说说场馆外形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3)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上联:儒家仁,墨家爱,人文精华

下联: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图片的理解和对联的知识。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夯实基础。仔细观察画面,抓住特征突出山东特色,对联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要求。

示例 (1)“齐鲁青未了”喻指山东自然风光秀美,社会经济发达,人文精神绵延不绝,未来发展会更美好。

(2)中间凸起部分代表泰山,周围的波浪代表海洋,山海相融,突出了山东特色。

(3)下联:泰山雄,黄河壮,自然奇观

第二篇:《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月考试卷》

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测试卷 2014/3/18

语文(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⑤ 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 . ① ⑤ ④ ② ③ B. ③ ④ ② ⑤ ① C. ③ ② ⑤ ① ④ D. ① ③ ② ④ ⑤ 6. 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B.《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和感人至深的爱国志士形象。

C.《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他向往美、不懈地追求美,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填空

7.古诗默写(9

(1(2(3(4(5(6)

(7)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8.⑴⑶

9.翻译句子(4分)

⑴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⑵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好没达到要求

先公(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交易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成人。 10.

2分)

就有

11.方仲永五岁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以如成人”,都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们早慧的原因是否相同?谈谈你的体会。(2分)

不相同。方仲永的早慧是“受之天”,即天资聪颖,欧阳修的早慧是“受

于人”,即靠母亲的正确引导和自身的勤奋攻读获得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计17分)

(一) 永 不 录 用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12.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3分) ① 沉迷网游,遣返回家

② 苦闷消沉,插班旁听 ③ 重返母校,发愤苦读 ④ 考上大学,知道真相 ⑤ 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1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

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沉迷网络游戏被开除,让父亲四处求人,他为此感到惭愧和自责;得知能到镇中学旁听,内心十分欣喜。

14.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2分)

班主任是个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对沉迷网络的学生不放弃,讲究教育 策略的好老师。

15.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100字。(4分)

(二)最后一课 周惠斌

①1941年,上海这一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②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中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结束。”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射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③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得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

④郑振铎心理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作着笔记,即使连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⑤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的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底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第三篇:《语文一》

语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各组红色的字中,皆有一个错误的注音,找出来,在它的下面画上横线,并把正确的注音写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 (1)看管kān (2)屏障píng (3)木屐jī (4)荒谬miào

铁砧zhān 喝采hē 归省xǐng 亘古gân

抽搐chù 钻探zuān 不屑xiâ 哺育bǔ

参差不齐cēn cī( ) 海市蜃楼shân( ) 气冲斗牛dîu( ) 戛然而止jiá( )

2.下列各组成语中,皆有一个不正确的字,找出来,在它的下面画上横线,并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 (1)惊心动魄 (2)进退维谷 (3)叱咤风云 (4)锋芒必露

眼花瞭乱 精疲力竭 成群集队 相得益彰

可歌可泣 斩钉切铁 毛骨悚然 义愤填膺

马革裹尸( ) 妇孺皆知( ) 杂乱无章( ) 不可思议( )

3.解释下面成语中红色的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锲而不舍(锲:镂刻) C.鞠躬尽瘁(瘁:劳累)

B.鲜为人知(鲜:新鲜) D.家喻户晓(喻:明白)

4.为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3分)

(1)最使我吃惊的是,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A.肃静

B.宁静

C.平静)。 ——《最后一课》 (A.衰老

B.衰弱

C.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

C.凶猛),它们只是豪

(2)他要给我们

化药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

(A.凶横

B.凶残

迈而犷野。 ——《马》 5.写出下面诗句的上句或下句。(5分) (1)深林人不知, (3) (5)

。(王维《竹里馆》)

。(李白《峨眉山月歌》)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夜发清溪向三峡, (4)春潮带雨晚来急, 6.文学填空。(3分)

(1)《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作者是我国台湾作家 说《

》。

》,作者是清代的

》。

的长篇小说《

(2)《狼》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篇课文节选自她的长篇自传体小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荒岛余生》这篇课文选自英国小说家

7.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母亲河,她用丰足甘美的乳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哺育了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本期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中,你一定搜集了一些讴歌黄河的诗词曲赋吧?请从你所搜集的这些诗词曲赋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或一首诗歌中的两句诗),指明其题目和作者,并作简要的分析。(3分) 题目:

作者:

。 。

诗歌(或诗句): 简要的分析: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各题。(16分)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③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⑤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⑦好一个安塞腰鼓!

⑧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⑩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请用“||”把上文分成两层,并简要归纳各层大意。(4分) 第一层( 第二层( 自然段): 自然段): 。

B.有的 。 。 。

2.上面的文字写出了安塞腰鼓什么样的特点?(2分)

3.从上面文字对安塞腰鼓特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安塞人什么样的性格?(2分) 4.排比的运用,是上面文字的一个特点。A.这些排比,有的属于句子内部的排比 属于句与句的排比 比的好处。(5分)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 (4)排比的好处是

5.文中说安塞腰鼓捶起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发挥你的想象,再造一个“„„一样,是„„”这样的句子,来描写安塞腰鼓捶起来的特点。(注意:所造句子的结构要与例句的结构一致)(3分) 造句: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按要求完成各题。(12分)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周惠斌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C.还有的属于段与段的排比。请指出下面排比的类型,并说说运用排

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àn( )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 )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líng( )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的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不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作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衰,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 )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的联结在了一起„„

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选自《读者》2002年第2期【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1.给文中红色的字注上拼音,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àn( )然

步履( )

líng( )听

啜( )泣

3.这篇文章中,郑振铎先生的爱国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其中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这句话中的“像往常一样”,说明了郑振铎的镇定;“步履显得十分沉重”表现了他对上

海沦陷的悲痛。

B.“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中的“依旧”和“仍然”,表现了学生们在大敌当前的镇静。

C.“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这句话暗示了学生们纷纷拿起了武器,投入到阻挡敌人占领上海的战斗中去了。

D.这篇文章通过上海沦陷时郑振铎上最后一课和暨南大学关闭的事情,表现了郑振铎和暨南大学师生上下团结,“可杀而不可辱”的民族气节。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课文选段,完成各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上面文中红色字的正确读音是:( ) ①世隶耕 A.①dì B.①lì C.①dì D.①lì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bān ②pān ②pān ②bān

③chēng ③chân ③chân

③chēng

④mín ④mǐn ④mǐn ④mín

④泯然众人矣

2.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语气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余闻之/也久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复到舅家/问焉

3.对下面句中加点字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还自扬州

A.两个“书”字含义不同,两个“自”字含义相同。 B.两个“书”字含义相同,两个“自”字含义不同。 C.两个“书”字含义不同,两个“自”字含义也不同。 D.两个“书”字含义相同,两个“自”字含义也相同。 4.解释下面句中红色的词。(2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稍稍宾客其父 (3)或以钱币乞之 (4)复到舅家问焉

就: 宾客: 或: 复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一句文言短句。(2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

6.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2分) 三、作文。(40分)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中,社会如此,生活如此,家庭如此,你也如此。请以“变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检测题

参考答案

一、

1.(1)“zhān”应为“zhēn” (2)“hē”应为“hâ” (3)“dîu”应“dǒu” (4)“miào”应为“miù”

2.(1)“瞭”应为“缭” (2)“切”应为“截” (3)“集”应为“结” (4)“必”应为“毕” 3.B

4.(1)A (2)C (3)C

5.(1)明月来相照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正是江南好风景 (4)野渡无人舟自横 (5)江山代有才人出 6.(1)林海音 二、 (一)

1.第一层(①~⑥):写安塞腰鼓雄健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⑦~⑩):写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给人心灵的震撼。 2.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可以看出安塞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4.(1)A (2)B (3)C (4)作用: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 5.(此题系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合乎要求即成) (二) 1.黯

聆 chuî

上海,暨南大学

郑振铎 上海沦陷时暨大决定看见日本兵、旗

郑振铎镇定地结束了最后一课,暨南

郑振铎在悲愤中坚持上这最后一课

2.1941年12月8日上午 即刻关闭大学 大学关闭

3.对上海沦陷表现的悲愤、沉重,最后一课中郑重、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宣布下课时的坚定等。 4.C (三) 1.B 2.C 3.A

4.(1)完成 (2)以„„为宾客(或“把„„当作宾客”) (3)有人 (4)又、再 5.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城南旧事

(2)聊斋志异

蒲松龄(3)笛福 鲁滨孙漂流记

7.(本题系开放性试题,具体答案略)

第四篇:《2012-2013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七下)期末联考试卷》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六年级语文试题(七下)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0分)

1.用你最满意的书写,抄写“神十潇洒揽月,亚平自信问天”。(2分)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拼音或汉字(2分)

猎人都埋伏在这沼.( )泽地的周围,有几个人甚至坐在伸到芦苇上空的树枝上。蓝色的烟雾像云块似地弥màn( )在这些黑树之间,慢慢地在水面上向远方漂去。这时,猎狗都扑通扑通地从泥泞.( )里跑过来,灯芯草和芦苇向两边倒去。这对于可怜的小鸭说来真是可怕的事情!他把头掉过来,藏在翅膀里。不过,正在这时候,一只hài( )人的大猎狗紧紧地站在小鸭的身边。„ „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 B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C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人死的太多。

D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4.下面句子不是病句的一项是(2分)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A 他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B 现在勤奋求知、苦练自学能力,是同学们将来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C 王军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他大概生病了。

D 小华和小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约他明天到家里来写作业。 5.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 叹为观之 戛然而止 大彻大悟 参差不齐

B 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 浑身解术 应有尽有 C 阳刚之美 姗姗来迟 耀武扬威 毛骨悚然

D 怏怏不乐 踉踉跄跄 语无论次 芸芸众生 6.名著导读(4分) ( )

① 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小时候都曾历经磨难,前苏联作家 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以自身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在人间》《我的大学》。

② 我国古典名著《 》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你能说出有关他的其中的一个故事吗: 。

7. 仿写句子:(2分)

生活是一道彩虹,闪耀着丰富的色彩;生活是 , ;生活是 , 。 8. 根据原文和要求默写。(每空1分,共4分)

①《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独怜幽草涧边生, 。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 。”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

④“深林人不知, 。”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第二部分 阅读(共50分)

(一)诗歌阅读 (4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岑参是唐代“ 诗派”代表之一(1分)

10.“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为下文捎书“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1分)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0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

于天下 济: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4.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2分)

15.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2分)

甲文: 乙文:

(三)现代文课内阅读(13分) 社戏(节选)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密 封 线

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6.“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 和________(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________ 。(4分) 17.“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2分) 18.“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9.文中表现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0.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1分) 21.针对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现代文课外阅读(9分) 最后一课

周惠斌

(1)1914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

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22、为什么要准确地记录“1941年”“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这些时间?(2分) 23、“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一句中“噙”“颤抖”表现了校长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对郑振铎先生类似的描写,说说好在哪里。(3分) 24、第(5)段中没有直接写日本兵,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入侵者的?(2分)

25、“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中的“坚决统一”指的是什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分)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五)现代文课外阅读(14分) 成长的桥

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是在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家的某某,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我真想把课本煮了熬汤喝,像皮皮鲁那样,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的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台下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地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单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缓而又焦虑、参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地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为什么。

——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这座桥,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26、文中的“我”能由一个“笨小孩”成为期末考试“全年级第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7、文章用哪些事实来表明“我”的“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8、文章为什么对“我”被摔伤后父母的反应和照顾详细描写?(2分)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29、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常感慨“要是永远不长大该多好”。就这样,在盼望中,在害怕中,我们走向成熟。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呢?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呢?(3分)

30、花往往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例如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花象征富贵,莲花被誉为君子等。如果请你给你最敬爱的人献一束花,你会献什么花?理由是什么呢?(3分)

第三部分 作文(50分)

请以“ 的一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密 封 线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素质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确凿záo 骊lí歌 亘gân古 人迹罕hǎn至

B 收敛liǎn 叮嘱zhǔ 彷páng徨 锲qiâ而不舍

C蝉蜕tuō 讪shàn笑 踌chïu躇 气冲斗dîu牛

D哽gěng咽 炽chì痛 磐pán石 迥jiǒng乎不同

2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轻捷 屏障 仰慕 义愤填膺 B 书塾 懊悔 独裁 可歌可泣

C 花圃 崎岖 深邃 来势凶凶 D 丑陋 默契 锁闭 锋芒毕露

3 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D 4 选出下列企业,商场,茶楼,书屋楹联对偶不太工整的一项( )

A 创建名牌企业,铸就精品工程。

B百货百样百拿不烦,千客千意千言送暖。

C 善待东西南北客,畅谈兄弟姐妹情。

D 黑发不如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 )

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

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6 下面三幅对联,咏颂的各是一位我国历史文化名人,你知道是谁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

(2)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某六出师。( )

(3)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十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

7 名著导读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曲,其主人公是 (高尔基的乳名)【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8 根据课文填空

(1)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原文是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请写出两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4)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9 仿写句子

人生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那么我送你一个东海。

如果 如果 。

现代文阅读理解与探究

(一) 永 不 录 用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

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

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

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

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

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

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

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

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

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

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

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

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

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

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 _________ _ →③ __ 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2)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3.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4.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5.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100字。

(二) 最 后 一 课

周惠斌

(1)1914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

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室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

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 (lí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 (yâ)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

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 (wù),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 (xiāo)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1 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2 为什么要准确地记录“1941年”“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这些时间?

3 “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一句中“噙”“颤抖”表现了校长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对郑振铎先生类似的描写,说说好在哪里。

4 第(5)段中没有直接写日本兵,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入侵者的?

5 “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中的“坚决统一”指的是什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成 长 的桥

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是在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家的某某,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我真想把课本煮了熬汤喝,像皮皮鲁那样,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的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台下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地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单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缓而又焦虑、参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地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流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为什么。

——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这座桥,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 文中的“我”能由一个“笨小孩”成为期末考试“全年级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 文章用哪些事实来表明“我”的“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文章为什么对“我”被摔伤后父母的反应和照顾详细描写?

4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常感慨“要是永远不长大该多好”。就这样,在盼望中,在害怕中,我们走向成熟。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呢?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呢?

5 花往往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例如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花象征富贵,莲花被誉为君子等。如果请你给你最敬爱的人献一束花,你会献什么花?理由是什么呢?

文言文阅读理解与探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 称( )前时之闻 ② 泯( )然众人矣

2.文章开头写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3.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写作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不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请以“我的另一片天空”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2)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第六篇:《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

周惠斌

(1)1914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室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 (lí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 (yè)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 (wù),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文章周惠斌《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xiāo)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一句中“噙”“颤抖”表现了校长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对郑振铎先生类似的描写,说说好在哪里。

4 第(5)段中没有直接写日本兵,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入侵者的?

5 “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中的“坚决统一”指的是什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二)1.聆、咽、鹜、嚣

2. 历史性的时刻,要准确地回忆,表明这些惨痛的历史,我们是无法忘记的。

3. 略

4. .通过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焰。

5.指的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从对校长,郑振铎先生和学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第七篇:《《最后一课》课内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课内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12分)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最后一课》课内阅读答案】《最后一课》课内阅读答案。”

9、选文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2分)

10、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就脸色惨白?(2分)

1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2分)

12、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2分)

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强烈的爱国主义

10、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11、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最后一课》课内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6429/

推荐访问:最后一课阅读答案都德 最后一课老舍阅读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