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3 11:12: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三峡 》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三峡》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枣阳三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 2 3

4 5

6、夏水襄陵:上 7、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8、不以疾也: 快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

10、素湍:白色的急流 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2、绝巘:极高的山峰。 13、飞漱期间:急流冲荡。 .....14、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5、晴初霜旦:下霜的早晨。 ..16、属引凄异:接连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 ..

17、是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18、挐:通“桡”,撑(船)。 19、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

20

样子。 21、上下一白:全白。 ..

22、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23、余强饮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

24 25、

26

二、辨析一词多义。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

A . 大雪三.日 猿鸣三.声

B . 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C . 飞溯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

D . 是日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 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B .上下一白. 三大白.而别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又痴似相公者

D. 自.非亭午夜分 自.三峡七百里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

A .虽乘奔.御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耶

C.虽.乘奔御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D.春冬之.时 食之.不能尽

三、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0.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一片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1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四、课文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内容异同:《三峡》主要是从 、 两个方面写三

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方法,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表达作者对三峡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湖心亭看雪》主要写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写景采用白描的手法,突出冰花弥漫,水天一色的特点,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二者感情略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甲乙两文语言文字各有特点, 《湖心亭看雪》语言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在写景方式上的不同:甲文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乙文采用白描手法。

3、甲乙两文内容比较: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作者对三峡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抒发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4、同样写景但甲乙两文材料安排不同:抓取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 放 美、清 悠 美和凄 婉 美。《湖心亭看雪》作为游记,写景、叙事、抒情结合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笔墨俭省,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5、《三峡》渲染三峡秋季的萧瑟气氛。《湖心亭看雪》中舟子的话属于侧面烘托,以舟子的俗衬托作者的痴,作用: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简答题。

1、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

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2、划出甲、乙两文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答:《三峡》写景句子: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

“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湖心亭看雪》写景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

的形与神。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答案)》

《湖心亭看雪》专题测试(100分)

一、填空。(18分)

1.《湖心亭看雪》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 (朝代)的 张岱 。 2.文中正面写雪大的句子是: ,侧面表现冬雪寒冷静寂的句子是: 。 3.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5.雾凇: 水气凝成的冰花 6.一芥: 微小的东西 (一芥,一叶。) ... 6.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8.上下一白: 全 ... 9.长堤一痕: 痕迹 10.焉得: 哪能 ...

11.更有此人: 还 12.强饮: 尽力 (强饮,痛饮。) .. 13.客此: 客居 14.莫说: 不要 ..

4.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 。 5.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

6.最能表现湖心亭知己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 。

7.文中体现舟子俗人之见的句子是: 。

8.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相映衬的句子是: 。

二、选择。(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

的一项是( C ) A.崇祯.(zhēn) 毳.(cuì)衣 雾凇.

(sōng) B.铺毡.(zhān) 沆砀.. (hàng dàng) 长堤.(dī) C.更.(gēng)定 强.(qiáng)饮 拏.(ná)一小舟 D.与余舟一芥.(jiè) 帘旌.(jīng) 徙倚..

(xǐ yǐ) 2.下列加点词意思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久语声绝. 沿溯阻绝.

B.独.往湖心亭 鳏寡孤独. 无独.有偶 C.莫.说相公痴 爱莫.能助 莫.言下岭便无难 D.惟长堤一.痕 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

白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3分) 1.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2.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3.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四、解释加点词。(15分)

1.俱.绝: 全,都 2.拏.一小舟: 撑(船) 3.是日..更定矣: 这天 4.拥毳衣..

: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15.及.下船: 等到 四、翻译句子。(12分)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

3.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

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五、问答题。(26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写出了路无人行,天无鸟飞,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概括了西湖的雪景特点,为下文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2分)

①交代赏雪归来,保持游记的完整性;②借舟子的话称赞“我”痴迷于天人合一的

《三峡》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③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的什么性格?(4分)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的愁绪。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完成1—3题。(11分) 与“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性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考虑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 ..

(3)相与步于中庭 在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5.请赏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 作者抓住雪景的特征,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由远及近地勾勒出一幅意境 绝妙的山水画,传达出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4分)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7.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3分)

(1)金陵人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也是作者写“痴”的一部分。

8.写一句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句,并注明作者。(2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六、对比阅读。

(一)阅读《三峡》和《湖心亭看雪》完成1—5题。(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4.《三峡》和《湖心亭看雪》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三峡》采用的是大笔点染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湖心亭看雪》写景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

5.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3.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三)阅读《湖心亭看雪》《西湖》完成1-3题。(9分)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袁宏道《西湖》) 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4分)

《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写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参考答案: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1.(2分)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

参考答案: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答案】

12.(1)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每字1分,共2分) 13.C(2分)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 “沿”、“溯”必须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分) 15.大笔点染;白描。(每空1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1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2分)

第三篇:《《三峡》2004—2011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

《三峡》2004—2011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 37个试题

1(南宁市·2011)(一)比较阅读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

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D.满目萧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2分)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 (2分)

答案:13.B

14. C

15. D

16.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1.5分)趣味无穷。(0.5分)⑵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1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1分)(注:“会”、“得无”各1分)

2(泰安市·2011)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答案:22.B

23. C

24. A

25. B

附译文: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到皇帝有

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咸宁市·2011)(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2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28、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四)(12分)

24、(2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5、(2分) D

26、(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27、(2分) A

28、(4分)

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4、(2010四川省·广安市)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完成28—32题。(16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沿溯阻绝( ) (2)猛浪若奔( )

(3)故渔者歌曰( ) (4)经纶世务者( )【《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找出甲、乙两文中所使用的通假字各1个,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甲文中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言文语句中常常省略了一些部分。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部分。(2分)

(1)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2)急湍甚( )箭

32.甲、乙两文都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____________;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突出_____________,乙文以“有时见日”来突出____________。(4分)

答案:文言文阅读(16分)

28.(1)逆流而上 (2)飞奔的马 (3)所以 (4)筹划(4分,各1分)

29.(1)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2分)

(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2分)

30.(1)“阙”通“缺”,中断 (2)“反”通“返”,归,回去。(另有:“转”通“啭”等,只要找到两个即可。)(2分,每小题1分)

31.(1)负势竞上,(山峦)互相轩邈 (2)急湍胜(于)箭(2分,各1分)

32.疾或快 急或猛 山之高 树之密(4分,各1分)

5(2010·湖南省娄底市)

三 峡郦道元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21世纪教育网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1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译文: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译文: 答案:10.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11.A(“隐”是“遮蔽”的意思)

12.B(A项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项是动词,“去”的意思;D项是代词,“它”的意思;题干中的例句与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

13.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21世纪教育网

 (以上四道选择题均为2分)

14.(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1分),是不能见到日月的(1分)。

(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1分),也没有这样迅速(1分)。

6(2010·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

第四篇:《古文对比阅读集答案》

一、《湖心亭看雪》与《满井游记》练习

参考答案:

1.(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2.A

3.(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4.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5.答案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

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二《湖心亭看雪》与《江 雪》练习

1、D; 2、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 3、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4、(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D。

三 《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1.(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四 《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

1. (1)处所、地方 (2)爱好,喜欢(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就

2 .(1)忘却(荣辱)得失,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2)环绕着滁州城的全都是山。 (或:滁州城四周都是山)

3.(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五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1.(1)日光 (2)景象 (3)季节 (4) 散(或“散开”) (5) 发荣滋长

(6)幽暗,昏暗 (7)花 (8)全 (9)执,拿

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5、(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 (乙):“水落石出”

6、D 7、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3、(略) 8、忧 醉与乐

9、先天„„后天„„

六 《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

l.B 2.B 3.C 4.C

七 《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1.(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八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 ⑤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睡觉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仙

③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九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1.B

2.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十 《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练习

1.①走:路 ②尝:曾经 ③乃:才 ④及:到,等到

2.①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3.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

4.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十一 《饮酒》与《爱莲说》练习

1、(1)简陋的房屋 (2)立或树立

2、D

3、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C

5、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十二 《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

1、(1)齐整有序的样子(2)交错相通(3)全(4)邀请 (5)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6)用

2、①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这类(东西)

②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③(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3、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4、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5、没有战乱,安定团结;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人人自得其乐、和谐美好的社会

6、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十三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1、D

2.(1)顺流而下;(2)真的;实在;的确;(3)障碍 (4)“反”通“返”,返回(5)“阙”通“”缺,空缺;(6)即使;(7)凭借或依靠;(8)平息或停止

3(1)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

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5)(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6)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4、B 5、B 6、B 7、A

8.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

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9、略

10、(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意对即可)

十四 《爱莲说》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参考答案:1.(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2.(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

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十五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

1.D 2.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5.奇(清急); 异(高、险);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十六 《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

1.⑴交错相通 ⑵有时

2.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

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3.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6.略(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十七 《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1. 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B

3. 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

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十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1、(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2.B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示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

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十九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1 、(l)黄狗 (2)想

2 、B

3、(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

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二十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3.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二十一 《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1. 大约 ; 睡觉、眠、卧

2.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

二十二 《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

1、A 2、D

3、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4、甲选文第○2段: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

乙选文第○2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5、(1)“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二十三 《爱莲说》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1)多(2)亲近而不庄重(3)有所作为 2.B

3.用(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4.《爱莲说》写莲花的生长环境突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 从而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生于忧患,死于字乐》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在艰苦环境中成就事业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

二十四 《陋室铭》与《爱莲说》对比阅读

1、(1)大学问家 非常有学问的人 (2)隐藏 2、C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4、托物言志 对莲花的赞美

5、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十五 《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1(1)却(可是,但是)(2)通 (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

2、(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3、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4、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

二十六 《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 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 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二十七 《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

1.B 2.C

3. 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二十八 《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6、(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测试题》

《湖心亭看雪》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解释加粗的词:

⑴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⑵是日,更定矣________

⑶惟长堤一痕________ ⑷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⑸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⑹及下船________

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画线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一)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二)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

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答: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答:

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三)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2)是日,更定矣 .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

(4)而此地适与余近 .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四)

【甲】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湖心亭看雪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第六篇:《《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

《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

【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文章《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出自

style="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5.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是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

16.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及答案【201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阅读答案

第七篇:《《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文章《三峡》《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出自)③是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 本文来自

③代词,这 ④都

25、(2分) D

26、(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27、(2分) A

28、(4分)

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77352/

推荐访问:湖心亭看雪与三峡阅读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