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0-11 18:00: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共10篇)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一):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们做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至于孩子应具备哪些好习惯,如何去培养,也许我们还没系统的研究过,对家长也缺乏指导.所以,我每次主持家长学校的活动时,总能从家长的目光中看到欢喜、迷茫、无耐……的复杂心情,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惑.以至家长学校的活动结束了,家长们都迟迟不愿离去,他们有许多的不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写作业?为什么我的儿子总是贪玩?为什么我的孩子挑食?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讲卫生?为什么……   其实,家长的心情我们很能理解.谁不望子成龙呢?   如今看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这本书深受启发.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全书分别从“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 “交往习惯”来阐述了 36 种好习惯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更富有价值的是,他非常具体地指导家长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种种好习惯.书中列举了许多古今中外名人的有趣故事很值得借鉴.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看是最好的选择.相信只要潜心去阅读这本书,许多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我就我读这本书的所思所想与大家共勉: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娇生惯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使很多孩子非但什么都不会做,而且为人自私不讲道理,蛮横霸道.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除了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读后感《《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处处以身作则之外,还必须在第一时间提醒学生,比如:写字时坐的姿势是否做到一拳一尺一寸;读书时是否挺直腰杆,坐端正;听讲时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当天的作业订正当天是否已经完成……平时课堂中的点点滴滴,正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每一次的纠正,每一次的提醒都能对孩子起到督促的作用.天长日久,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时期的教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重任就更在我们的肩上.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对于教师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教师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因此,一旦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教师及时地指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一开始就刹住孩子的“歪风”,那么,坏习惯也就难以养成了.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没有什么是不能纠正的,关键是有没有恒心和毅力.我们应该有信心,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终会有胜利的这一天!   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他才可能去做事、学习、与人交流.做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品格.如果教师没有对孩子的为人态度和品格进行教育,孩子无疑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与人交往.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深明白自身的重责,要牢记:现在多一次的提醒,将会在他的未来减少一次犯错的可能,这,就是我神圣的职责!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我们一起来在孩子心灵的这块神奇地土地上种植美好的种子吧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二):

追分!《弟子规》读后感
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一篇文章600字,一段文字,甚至1句话也可以啊
本来想悬赏100的,但怕没人回答,浪费了,所以...答得好的,追分100!
规定,弟子规》读后感600字以上.
不过,大家有多少写多少,甚至一句话也可以啊啊.

  答案1.我最近读了《弟子规》,知道了做人的一些规则,受到了许多启发.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亲仁,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呢?因为有时候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有时爸妈叫我有事,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做自己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 柔吾声.”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
  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是无价之宝.对照自己,在这些方面做的还好,但不是很好,因为我的时间有时在聊"QQ"的键盘上慢慢地流走了;有时在看电视的遥控器上偷偷地溜走了……
  《弟子规》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使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它将鞭策我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答案2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 “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三):

《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读后感-孔佳颖

[《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读后感-孔佳颖]
\x05\x05\x05《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读后感
三(四)班——孔佳颖
我看了这本《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这本书,《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读后感-孔佳颖.我读懂了我们不能吹牛,就像故事里的小兔子非常爱吹牛,后来被猎人打死了,读后感《《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读后感-孔佳颖》.我还读懂了我们要爱护环境.故事里的一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瓜瓜,他非常喜欢吃大西瓜,他的家里就只有一个小西瓜小男孩瓜瓜咬了一口不甜就扔在了外面的人行道上.这时候他的外婆走过来不小心才在了西瓜皮上,外婆手里的大西瓜粉碎了.瓜瓜的大西瓜也没有了.我还读懂了我们要勤劳,如果不勤劳最后没有好结果,就像故事里的寒号鸟兄弟俩都不勤劳,它们都不愿意去造房子,后来谁也没有去造.过了几天天气越来越冷,寒好鸟俩兄弟就冻死了.\x05\x05\x05\x05\x05\x05\x05
\x05\x05  〔《影响孩子品德的好故事》读后感-孔佳颖〕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四):

关于《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二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五):

王财贵观后感

[王财贵观后感]一部《论语》兴天下,耳濡目染成栋梁,王财贵观后感.这应该是台中师大教授王财贵演讲的核心,他批判了现行的教育,批判了日益西化的失败教育,倡导古文经典诵读,认为这些古文经典诸如《四书》、《五经》应为学好语文及其他科目的基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我对孩子的教育豁然开朗,相见恨晚之感.这是一次伟大的演讲,也是对现行教育的一次猛烈抨击,这次演讲同时也为我补上了怎样教育孩子的一课,使我倍感震撼,同时也为失去孩子教育的最佳黄金期深感自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我们却不十分重视,听完王财贵教授的演讲,想一想这是多么可怕啊!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是否也应该从《论语》、《老子》等经典之作开始呢?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件事.《四书》、《五经》这些书是我国几千年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我们现在就应该万分重视起来,认认真真的学习这些古文经典,使人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聪慧,愿天下的孩子真正能成为中华崛起的栋梁.-----------所谓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且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文学,文,文字也;学,学问也.文学者,文字的学问,文学只是好的文章、妙的文章、美的文章经典文学:即最有价值的以文字的形式表现的艺术,称之为经典文学以下是我看过视频后的感受,作为父母总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最有营养、美味的食物;最舒适、美丽的衣裳;最幽雅的生活环境;去选者设施最好的校园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但这些都是外在或者说只是物质上的东西,家长却往往忽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只要让心灵茁壮成长,根深叶茂.孩子长大了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正所谓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正所谓维兹屏风,出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去滋润和灌溉孩子的心灵,使他根深蒂固、根深叶茂的健康的茁壮成长呢?就是让他们去接受经典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经典文学教育:让孩子去诵读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也就是经典文学,让孩子读经使他在圣贤文化的熏陶中成长,提升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健全他们的人格、道德和智慧,观后感《王财贵观后感》.这不就是我们最想要孩子拥有的吗?而学习的方法是:坚持诵读,必须在孩子13岁之前,利用这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以前文化的经典之作.诵读经文不仅让孩子继承祖先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王财贵教授说文学教育如此,音乐、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是的我们要把握教育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0-13岁,我们要让孩子读最经典的文学,看那些最丰富的色彩,最和谐的线条,最美妙的音乐,让这么都成为他以后欣赏音乐、美术的能力背景.视频中一段关于学数学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为了孩子前途着想,不要逼迫他去思考他现在不能思考的问题,而是去思考游戏,数学是用来玩的,他玩得好他自己很高兴,如果玩的不好,他也不知道痛苦.如果他痛苦是我们家长给他的痛苦.我最想给予女儿的是快乐,想让她拥有快乐的童年,我努力的去营造快乐.到现在才发现原来快乐是不需要家长去营造的,孩子原本就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是我们要求太多,超越她的现在能力范围,让她们感受到压力,感觉到了不快乐.想要给孩子快乐的我们反而是造成孩子不快乐的根源.听了王财贵教授的视频让我明白要在孩子对的时间里灌输孩子对的、最好的文学知识,什么是最好的?学一句就可以用一辈子的就是最好的.经典就最好的,所以我想说: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经吧~记要:(一)儿童读经教育理念:一、教学时机儿童时期,从十三岁以下开始;二、教学内容,人类最高的文化经典,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分四个层次,从最高级到二、三、四级1、《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易经》、《诗经》、《老子》、《庄子》3、《古文》、《唐诗》、《宋词》、《元曲》4、《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三、教学方法:诵读,每天坚持诵读.(二)读经的四要领:一、及早读.从胎教开始从今天开始;二、老实读.读真正的经典,不游戏,只是读;三、大量读.字数多,遍数多,时间多四、快乐读.前三者做到了,就快乐了(三)培养孩子读经的兴趣:一、首先父母和老师要有热情;二、和同伴一起读,越多人读越好三、通过时间和努力,孩子自己会背了,他就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推动读经兴趣的最好方式.读的越少越没兴趣,读的越多越有兴趣,越多人读越有兴趣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六):

弟子规中的故事读后感
要弟子规中的故事,要五篇,,

读《弟子规》有感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
先讲个故事: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2.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3.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4. 最近一直在学习《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最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他们生下了我们并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加快乐的.
再次是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纽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也会变得很快乐.
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是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样才能算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我们可以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定全是对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要学,不该学的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鞭策自己的.
5.读弟子规有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七):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作者:如玉《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不好的命运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改变,《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一部扣人心弦、净化人心的书.这本书所深藏宇宙人生的道理,是非常深奥的,必须用心体会,才能有得于心.下面我就把自己学习感受跟大家分享.《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了凡先生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袁了凡先生精通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风水)等等.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未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安命、听凭命运安排,那是消极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做人处世之道,照此实践,也即是自利利他,有利于社会国家之道.这本书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了凡四训》这本书总共分为四篇:第一篇讲的是命运的创立."命由天做,福自己求",就是说要自己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命运的创立,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要做到反躬自省.第二篇讲的是错误的改正.我们要想得福而远祸,先不说行善,先要决心改过自己的错误.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改过第一要有:"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改过就不难了;第二要发"畏惧心",过错无论久近,只是以改为贵,但要"不贰过";第三要发"勇猛心"就是说要像周易卦上所说的"风雷益"那样,雷厉风行,直捷痛快地去做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讲的是善业的积累.《易经》上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必定有福),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必定有祸),读后感《《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孔子的爷爷因为知道孔子的父亲祖上世代都是"积善之家"便预料这家人的后代,必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于是把女儿嫁与了孔子的父亲.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后,生下了圣贤--孔子.书中生动详细地列举了十个小故事,告诉后人怎样行善积德,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讲的是谦和的效益.《易经》里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遭受到损害,谦虚则能够得益.谦跟骄是祸福的关键,不可不小心谨慎!我们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他人来往,所以必须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如此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看了此书后使我感受到我们不能只享受眼前的福报,关键是要为子孙后代积公德,让优良家风世代相传.虽然每个人都有命数,但是只要能身体力行,断恶修善,那么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个人的学业、事业、家庭也均能圆满,同时还能净化社会人心.在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剧烈转型之际,现代人都显得很浮躁,只想到今世享受到一切福报,而没有考虑到为自己子孙后代积福德!让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有些人觉得遵守道德(自然规律),并不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好处.相反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人并没有吃亏、甚至于得到了很多实在的利益.实际上这是一个长期、短期利益、身体和心理统一的问题.人应当知道,一个人的平安,身体的健康,美满的生活,事业的成功….这许多好事,都可以说是一种福.当他遵守道德的时候,心境坦荡,在做善事的时候,因为帮助别人得到了很多快乐.许多身体上灾祸没有降临,这些是很大的福分其实福和祸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古人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都是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生命.这本书里面列举的很多故事告诉我们,要积功累行!一定要学会宽恕人、原谅人、要有容人之量!不要打压讽刺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不要常妄言妄语!人,一定要谦和友爱,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熬夜损坏身体)!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当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这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我们每个人都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改过,一定会像了凡先生一样,一点点改掉身上的过错,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仁义道德之人.二0一一年一月玉儿MSN()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方法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八):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九):

因为孩子学习不认真我打了孩子
我儿子7岁了上一年级平日里聪明活泼但很调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由原来考100分90多分到了考倒数第二名,因此老师把他从班长撤到了组长从前排第四位撤到了最后一位,孩子上课更不注意听讲了全班有80多个同学孩子稍不认真就听不见老师讲课,所以老师就此成绩把家长叫校长办公室开会训斥一顿我很委屈回家就把孩子训了一顿马上期中考试要把孩子强化练让他做题,可能孩子厌恶了什么都不会了我一气之下打了他当然打的很重,孩子说了一句话;“妈妈求求你了你把我扔了吧别要了我了我不在这了”我的心顿时很冷很生气说你走吧走了就别回来,果真他走了没多久被一位好心人送回家孩子不进来强拉进来的,我很没面子也很伤心把他拉过来一顿毒打关进侧所又是一顿打这时孩子哭着说;“妈妈我对不起你我错了.”接着他举起手自己抽打自己的脸嘴角都出血了,我惊呆了他抱住我苦苦的哀求我错了我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我当时傻了真的傻了我不该怎样管他了,过后我后悔的哭一晚上不该打他心疼死了我把对老师的不懑撒在孩子身上,我知道孩子学习不能硬来更不能打孩子,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教育他了他这种举动让我害怕他才7岁,谢谢好心的人士谁能帮助我!

我不是一位家长,所以对于您如何教育孩子也说不上什么,但我的弟弟就是“平日里聪明活泼但很调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但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可以为您提供一点学习的建议.
首先,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可能就是因为老师讲课不生动,提不起孩子的兴趣,我想如果家长是会英语的话,可以平时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读英语书,看一些英语的节目(现在中央少儿频道是有放的,但我忘了是什么时间,可以注意一下),如果家长不是的话,可以买小学生学习用的读书郎啊之类的(看广告我们可能会觉得都是假的,但这些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兴趣,至少他们不会觉得太无聊而心生厌倦).然后我觉得其实一年级的小朋友不用太在意成绩的问题,而且通过上面的描述,我觉得您的孩子是十分懂事的,你完全可以跟他讲道理,千万不要觉得小孩才七岁就什么都不知道,大家不都是从毛头孩子懵懵懂懂长成现在的么,但道理也不要太深刻,毕竟理解能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对于您责打孩子的做法,我还是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并不觉得打骂孩子有什么错,但不能过度,不能谩骂,不能毒打.家长责怪孩子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孩子能够吸取教训,而不是借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所以我觉得您应该对你的孩子道歉,这样做并不仅仅是是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更是告诉孩子,他也是被尊重的.我想您的孩子一定会原谅您的,毕竟他是那么乖.
若要说如何教育他的话,我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其实老师都会讲,家长应该教育的是孩子的人格、价值观、思想道德这一方面的事.我看过一本张大春写的《认识几个字》,虽然讲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但我觉得里面有很多这一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书里面提到过,他家有一个为时2小时的晚餐,其间孩子和父母可以任意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什么的,我认为这很好.交流不一定要面对面坐着,表情严肃,餐桌上的交谈更能拉近家长和孩子距离.您若是担心孩子学习兴致不高,怕他在学校里学不好,也可以在家里培养学习气氛.我记得书中有张照片,是他家的楼梯上,几乎每一节阶梯都放着一至两本书,可以是漫画,小说,只要能够吸引孩子看,孩子从哪里不能学习到呢?
写的可能有点多,但这真的是我一时有感而发.希望认真看一下,谢谢.

宁愿孩子学习不好,只要道德好读后感(十):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读后感  此书是一本研究代际关系的书,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它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种种革命性的变化,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作者提出了向孩子学习的五个观念、五个原则和七个主要结论.五个观念是: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信息时代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等等.五个原则是: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七个主要结论包括了下列内容:1.双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2.向孩子学习什么;3.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4.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5.向孩子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6.怎样向孩子学习;7.向孩子学习的意义.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  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读后感《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时代精神的书.它挑战传统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文化传承观.读完全书,使人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及周围的一切.  守望教育》读后感  道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可能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按照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烙印来适应社会,来约束自己,而今读了刘铁芳的《守望教育》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18077/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