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22 10:37:2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高效精练 附加题之断句与简答》

专项突破八 附加题

(断句与简答)

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_赋_者_铺_也_铺_采__摛__文_体_物_写_志_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②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注】① 传:这里指《国语》和《毛传》,并非单指《毛传》。② 诗序:即《诗序》,亦称《毛诗序》,研究《诗经》的著作。

【答案】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2. 《诗经》“六义”具体指哪些?

【答案】 风、雅、颂;赋、比、兴。

3. 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说明什么是“赋”(或“赋”是什么),但《诗序》与“传”(《毛传》《国语》)对此有不同看法。(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在《诗经》的“六义”中第二项就叫“赋”。所谓“赋”,就是铺陈的意思;铺陈华采,舒布文辞,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发情志。从前周代的邵公曾说:“各级官吏献诗,主管教化的官员进箴,盲人赋诵诗。”《毛传》说:“登高能够赋诗的人,就可以当大夫。”由此可见,《诗序》把赋与比、兴同列于“六义”表现手法之中,而《毛传》和《国语》则把赋和诗区别开来,成为一种不同的文体。但是总观它们归属的途径,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刘向说,“不歌唱只朗诵的诗就叫赋”,班固称,“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流”。

二、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是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_瞻_以_议_论_作_诗_鲁_直_又_专_以_补_缀_奇_字_学_者_未_得_其_所_长_而_先_得_其_所_短,诗 人 之 意 扫 地 矣。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答案】 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

2. 文中“子建”“子瞻”分别指曹植和苏轼。

3. 依据文段,作者认为“诗坏于苏黄”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补缀奇字”,后世学者只得其短,使“诗人之意扫地”。(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国风》《离骚》固然不必评论,自汉、魏以来,曹植(子建)的诗作最为精妙,李白、杜甫成就最大,苏轼、黄庭坚却将诗歌创作引入歧途。我的这种言论本来不容易对俗人说呀。苏轼用议论作诗,黄庭坚又过分专注于斟酌字句,求学的人没有学到他们的优点,反而先学到他们的缺点,使诗人创作诗歌的本意全部丧失了。

三、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

有_如_散_金_碎_玉_以_作_零_出_则_可_谓_之_全_本_则_为_断_线_之_珠,无梁之屋。 (清·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答案】 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

2. 元曲四大家除了关汉卿、郑光祖之外,另外的两位分别是白朴、马致远,这两位的代表作分别是《墙头马上》、《汉宫秋》。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的观点。

【答案】 作传奇要突出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

【参考译文】

古人写任何一篇文章,一定有主要的剧情。“白马解围”是《西厢记》的关键剧情。其他的剧作都是这样,不能全部指出。后来的人写作传奇剧,只知道写一个人,不知道写有关这个人的主要事件。把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按章节逐一叙述,犹如散落的金子、破碎的玉石,用此可以作为折子戏,但是对于全剧而言,就犹如断线的珍珠、没有梁柱的房屋。

四、 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南朝梁·钟嵘《诗品》)

【答案】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2. 根据文意,请你推断“应璩”可能所处的朝代是( )

A. 春秋 B. 三国 C. 隋朝 D. 五代十国

【答案】 B

【解析】 肯定是“东晋”前面的朝代,又不会很远。

3. 根据文意,请判断《诗品》是怎样一部书( )

A. 诗歌文赋理论 B. 诗歌作品选编

C. 百科全书著作 D. 诗歌品评著作

【答案】 D

【解析】 《诗品》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4. 钟嵘认为陶潜的诗歌有着怎样的风格?(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简约明朗、真挚古朴、委婉和谐。(答到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宋征士陶潜,(创作上)源自应璩,又带有左思的雄健笔力。文章干净利落,一般不用长句,言辞追求古朴,和婉惬当。每当看到他的文章,便想到他的良好品德。诗人赞叹他的诗风“质直”,至于提到“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这些诗句,真可谓风华清新,又哪是一般农夫的话语?(陶潜)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五、 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 处)

宋初大臣之为词者: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并有声艺林。然数公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独_文_忠_与_元_献_学_之_既_至_为_之_亦_勤_翔_双_鹄_于_交_衢_驭_二_龙_于_天_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答案】 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

2. 文中的“元献”和“文忠”分别是指晏殊和欧阳修。

3. 文中的“疏隽”和“深婉”在宋词的风格流派中,分别是指豪放派和婉约派。

4. 文中的“文忠”和“元献”二人在词学成就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① 成就高(名气大)。② 都属于西江派。③ 都向南唐学习,成就超越南唐。

【参考译文】

宋初大臣中写词的,寇准、晏殊、宋祁、范镇与欧阳修等都是词家中有声望的。不过其他诸公也许是一时兴起写词的,不能算是专门精于此道;只有欧阳修与晏殊,学识功夫到家了,且作词勤奋,就像两只天鹅飞翔在大道之上,像两条龙腾飞在天路之间。而且欧阳修家住庐陵,晏殊家在临川,因此词家就形成了西江派。他们的词都出自南唐,但深远的意味、情趣又超过了南唐。北宋到了欧阳修的时代,文章开始崇尚复古,天下文人一致尊他为师,文风也为之一变。就拿词来说,其放达超逸开启了苏轼(的豪放),其含蓄委婉又影响了秦观的(婉约)。

六、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_万_乘_之_虏_遭_时_不_遇_至_于_伏_剑_不_顾_流_离_辛_苦__几_死_朔_北_之_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西汉·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答案】 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2. 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

( )

A. 萧何【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B. 萧统

C. 萧统

D. 萧何 樊於期 樊哙 樊於期 樊哙 李陵 司马迁 司马迁 李陵

【答案】 D

【解析】 注意上文中的“功臣”二字。

3. 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

【答案】 汉朝功臣受迫害的一些例子,苏武本人回汉朝后并未受到重赏,迫害功臣的朝臣反受重用。

【参考译文】【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足下又说:“汉朝对待功臣的恩情不薄。”从前萧何、樊哙被拘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腰斩东市,周勃、魏其侯被定罪。况且从前你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碰上一个不好的机会,以至于你伏剑自刎也不顾惜,辗转流离,茹苦含辛,差一点死在北方的荒原上。我李陵以为你该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奖赏。但听说你回国后,赐给你的钱不过两百万,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用一尺封地来报答你的劳苦。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业、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为万户侯,皇亲国戚以及那一班贪婪谄媚的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

七、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及_优_旃_之_讽_漆_城_优_孟_之_谏_葬_马_并_谲_辞_饰_说_抑_止_昏_暴_是_以_子_长_编_史_以_其_辞_虽_倾_回_意_归_义_正_也。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于是东方、枚皋,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嫚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

亦有悔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答案】 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是以子长编史/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

2. 文中的“子长编史”是指《史记》中的哪一篇?

【答案】 《滑稽列传》。

3. 作者认为司马迁将“谐者”编入《史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答案】 他们的言辞颠倒迂回(微妙含蓄),而用意归于正当的义理(起到了讽谏的作用)。

【参考译文】

“谐”字之所以由“言”和“皆”两字组成,就是因为所说的言辞浅显通俗,大家听了都喜悦发笑。从前齐威王喜好酣乐饮酒,淳于髡就专门给他说甘酒的事来讽谏他;楚襄王爱好欢宴集会,宋玉便作了《登徒子好色赋》来讽谏他。他们的意图都在于通过微妙含蓄的话来讽谏,颇有可取之处。到秦国的优旃谏止秦二世油漆城墙,楚国的优孟谏阻楚庄王厚葬爱马,同样都是用含蓄的言辞讽喻,阻止帝王昏庸残暴的行为。司马迁编入《史记》,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辞虽然颠倒迂回,而用意却都归于正当的义理。但是谐辞这类东西本身就不雅正,所以它的流传就容易发生弊病。于是西汉的东方朔、枚皋这类文人只能吃糟食,喝淡酒,随波逐流,投人所好,对帝王的缺点和错误没有什么匡救纠正的作用,而只是说些诋毁谩辱不庄重、供人狎戏玩弄的话。所以他们自己也说,所作的赋,是属于玩乐取笑一类的东西,以致被别人看成倡优戏子一样,自己也后悔。

八、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_情_韵_并_美_文_采_照_耀_至_先_秦_战_国_更_加_疏_纵_汉_人_敛_之_稍_归_劲_质_唯_子_长_集_其_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

【答案】 《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唯子长集其大成

2. 刘大櫆与方苞(方灵皋、方凤九)、姚鼐(姚姬传、姚梦谷、姚惜抱)被誉为“桐城三祖”。

3.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字)

【答案】 写文章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的《典》《谟》《训》《诰》,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表现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逐渐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人效法汉人,然多数趋于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秦人,得到了秦人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神情姿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省减损呢?如此看来,枝蔓敷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厚重的情气。

九、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

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_信_无_分_于_东_西_无_分_于_上_下_乎_人_性_之_善_也_犹_水_之_就_下_也_人_无_有_不_善_水_无_有_不_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答案】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 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 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② 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3. 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答案】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的本性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而在于找回他因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丢失的善心。

【参考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十、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_知_敌_之_害_而_不_知_为_利_之_大_秦_有_六_国_兢_兢_以_强_六_国_既_除___乃_亡_敌_存_而_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唐·柳宗元《敌戒》)

【答案】 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敌存而惧

2. 写出柳宗元所处朝代及“古文运动”的另一著名倡导者的姓名。

【答案】 唐代。韩愈。

3. 柳宗元在本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参考译文】

人人都知道敌人有作为自己仇敌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益的一面;人人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有危害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利的一面。秦国有六国为敌,因此能够兢兢业业,使国家强盛起来;六国已经除灭之后,秦朝骄傲自得,不久就灭亡了。敌人存在而知道戒惧,敌人不存在就得意忘形放弃戒备而骄傲自满,恰恰足以酿成日后的祸患。敌人存在,能够提高自己的警惕,可以免除祸患;敌人不存在了,思想懈怠,反而会招致错误。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德行就会光大,名声就会远扬。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才能够长寿;自恃强壮的人,容易死于暴病;纵情逞欲而不知警诫的人,不是愚蠢就是混乱。我写下这篇《敌戒》诗,能够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可以免除过错和灾祸。

十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第二篇:《语文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6月联考【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远安一中 命题教师:徐建华 审题教师:毛儒仙

考试时间:2011年6月10日上午9:30~12:00 试卷满分: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筵席(yàn) 颦蹙(cù) 憎恶(zēng) 模棱两可(léng) .....

B.窸窣(xī) 譬如(bì) 混沌(dùn) 熟稔(rěn) 不可逾越(yù) .....

C.讥诮(qiào) 诘问(jié) 朔风(shuî) 央浼(miǎn) 万应锭(diàn) .....

D.寒砧(zhēn) 漩涡(xuán) 绯红(fēi) 麋鹿(mí) 呼天抢地(qiāng)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是( )

A.喧嚣 汲取 妨碍 纯萃 得鱼忘荃

B.饥馑 襁褓 絮聒 暴戾 感恩戴德

C.蓬篙 虔诚 澄澈 桑隅 鱼贯而行

D.编辑 篇幅 噩梦 袒露 讫今为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一些商业电视广告“打造优等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之词

不绝于耳,对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

B.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由近千名中国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军团夺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

C.中华文理学院中文系孔立远教授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才气横溢,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令他的学生十....分佩服。

D.沈从文说:“《边城》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

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B.北约自从加紧空袭利比亚后,南非政府就出来呼吁其停止轰炸,并敦促有关各方尽早停火,以谈判方式解决利比亚问题。

C.心理学家分析“偷菜”现象时说,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违章窃喜”心理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而且朋友间的交往方式也将变得简单而有趣味。

D.对那些制假售假的厂家和商家一定要依法制裁,绝不能让那种坑害消费者的恶行任其自由泛滥,当然,执法者本身更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制约。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爱,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的一种情感体现。爱有多种,包括自爱、情爱、博爱等。

B.“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子好了。”

C.诸葛亮与徐庶(颍川人,字元直)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D.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九位文艺女神中,最动人、最有魅力的是诗神缪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璀璨夺目的是诗的星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朝的“铁路”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发现了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秦朝的“铁路”是用木材铺设的。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经过测量发现,秦朝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可能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到了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有不少专家认为,该“铁路”是秦始皇灭楚国时修建的,目的是进行后勤补给。

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说秦始皇灭楚国时使用过这条铁路固然不难想象,但这决不是个别的工程。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以前一般认为驰道就是“公路”,现在看来应该是“铁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依此看,秦始皇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人们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各说不一。郭沫若认为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另一些人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现代的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子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子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现在发现了秦朝的“铁

路”,“车同轨”就有了新的解释。按照这种说法,那时修建“铁路”的当不仅仅是秦始皇了。【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现在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在古代一般来说道路没有必要这样宽,因此有人猜测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专家们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对秦始皇的“铁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后来,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绝大部分“铁路”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还有,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秦始皇的“铁路”也就这样逐渐失传了。

6.不能说明秦朝“铁路”在当时是“先进的交通设施”的一项是( )

A.秦朝“铁路”的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而且还是复线。

B.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枕木较软,与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结合紧密,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C.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让马儿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D.轨道使摩擦力减小,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不少专家认为,“驰道”是秦始皇为了给攻打楚国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而专门修建的。

B.秦朝建设“驰道”时,秦始皇对轨道间距作了标准化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车同轨”。

C.奇特的车轮说明秦朝的车子是“公路”“铁路”两用车。

D.秦朝的“驰道”可能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的,而且“驰道”边还栽种了“行道树”。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复线设计受到了秦朝驰道设计的启发。

B.当时秦朝已经拥有远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铁路”修建技术。

C.秦始皇专车的车轮间距与秦朝“铁路”的轨道间距是一样的。

D.秦朝修建“铁路”是长途运输的需要,与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12分,每小题3分)

答苏武书

(西汉)李陵

子卿足下: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子卿足下,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

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以为有疑,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③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韩彭菹醢④,晁错受戮,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

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

①鲸鲵——凶猛的动物名,雄为鲸,雌为鲵。比喻杀戮。

②范蠡——越大夫,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最后灭吴。会稽之耻指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在会稽的事。 ③曹沬——春秋时鲁大夫,与与齐三战三败,后鲁与齐盟,曹持匕首劫齐桓公而使齐归还鲁所有的土地。 ④葅醢(zū hǎi)——剁成肉酱,是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

B.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几:差点,几乎 .

C.以为有疑,便欲引还 引:后退,撤退 .

D.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适:恰逢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疲兵再战,一以当千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B.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C.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

谁不为之痛心哉 .

D.陵也不才,希当大任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11.下列各句全都属于李陵“隐忍苟活”原因的一项( )

①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②杀身无益,适足增羞

③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④区区之心,切慕此耳

⑤然陵不死,有所为也

⑥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A.①②⑤ B.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在给故人苏武的信中表明了自己在匈奴愁苦孤独的心境,并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李陵身为名将之后,觉得有负国恩,万死难赎其罪,至死不忘归国效力,并对自己屈节投降充满了忏悔之情。

B.李陵与匈奴激战的战斗场面写得极为悲壮,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自己孤军奋战,虽然多次击退敌人,但因兵尽矢穷,加上叛徒告密,虚实尽为敌人知晓,所以兵败被俘。

C.李陵在信中剖明心迹,意在表明他力尽而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并非贪生怕死,而是准备保全有用之身,日后伺机报效汉朝。

D.世人多认为李陵此信的目的是为自己投降辩解,但此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文中,李陵披肝沥胆,反复地倾诉自己的苦衷,也从一定程度上对汉朝统治者的刻薄寡恩、薄待功臣进行了揭露,可谓声泪俱下。

四、(24分)

第三篇:《答苏武书》

答苏武书

作者或出处:李陵

原文: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茄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呼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于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土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译文或注释:

子卿足下:

你努力发扬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建立功名,美好的名声传遍四方,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我远远地寄身外国,这是古人感到悲哀的事。我常远望故人,能不叫人依恋!从前蒙你不弃,从远方给我回信,尽力安慰我、教诲我,比对待骨肉亲人还要好,我李陵虽说无才,难道能不感慨!

自从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处穷困之中,独自坐着,忧愁痛苦,一天到晚没有什么好看的,只见到外族的人,穿着皮制臂套、住着氈帐来抵御风雨,吃着带臊味的肉、喝着乳浆,来充饥解渴,抬眼想说说笑笑,谁能和我共同欢乐?边地冰层发黑,土地冻裂得十分厉害,只听见使人悲哀的北风发出萧条的声响。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里睡不着觉,侧耳远听,胡笳相互响着,牧马悲叫,长吟悲啸,野兽成群,边地各种声音四处响起,早晨坐着听到这些声音,不知不觉眼泪都流出来了。唉呀子卿!我李陵的心难道与众不同,能够不伤心吗? 我和你分别以后,更加觉得无聊,想到上有我的母亲,到了老年被诛,妻子儿女没有罪过,也都被当作坏人杀了;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惠,为世上的人所哀怜。你回国得到荣耀,我留在匈奴遭到耻辱,这是命呀,叫人怎么办啊!我生于奉行礼义的国家,来到愚味无知的

地方,背弃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长期生活在蛮夷国内,真叫人伤心啊!使先父的儿子,变成戎狄一族的人,这也是我自己伤心的事!我功大罪小,不能得到汉朝君主的正确理解,辜负了我李陵一片诚挚的心意,每当想到这些,便忽然忘记了自己还活着。我不难剖出心来表明自己的纯洁,割掉脑袋来表明我的心志,但国家已对我断了恩情,我杀身也没有益处,恰恰只足以增添耻辱。所以常常因忍辱而挽臂愤慨,但又苟且活着。身边的人,见我这样,就用不能入耳的欢乐曲调来劝慰、勉励我。异地的乐曲,只能叫人听了伤心,增加忧伤罢了。 唉呀子卿!人们相互了解,可贵的是彼此知心。上次信写得仓猝,未能把我心中的话说尽,所以现在再简略地谈一谈。以前先帝拨给我步兵五千,出征远国,五位将军因故误了会合的时间,我独自遭遇敌军和他们作战。我带了行军万里的军粮,率领徒步前进的军队,出征到汉朝以外的地方,进入强大的匈奴的领地。靠着五千士兵,对抗十万敌军,指挥疲乏的兵士,抵挡着刚上笼头的战骑,可是还斩将夺旗,追逐逃亡的败兵,就象扫除尘土一样把他们消灭得无影无踪,杀了他们勇猛的主帅。我们全军战士都视死如归。我李陵不才,很少担当重大的任务,以为这时自己的功劳不可比拟。

匈奴打了败仗以后,举国动员,另外挑选精兵,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单于亲自临阵督战,指挥部队包围我军。敌我双方,力量已经不能相比,我们步兵和匈奴骑兵的势力,又相差极大。我们疲劳的士兵再次作战,一个当一千人用,仍然是互相搀扶着,或者用战车装着受重伤的战士,争先恐后地拚命战斗。战死的、受伤的积满原野,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是身染疾病,连兵器都扛不动。可是我振臂一呼,受伤的、有病的都振作起来了,挥刀向敌人砍去,使匈奴骑兵奔亡逃跑。我们的士兵武器和箭都没有了,人们手无尺铁,连头盔都掉了还奋力呼叫,争着冲到前面去。在这个时候,天地为我震怒,战士为我吞下血泪。单于认为不能俘虏我,便想收兵回去,可是贼臣却把我军的底细告诉了他,他便又来攻击,所以我不免作了俘虏。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从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士兵,被匈奴围困在乎城,那时,汉军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可是还七天无法进餐,最后才幸免于难,何况我处于这样的境遇中,哪能轻易地脱难呢? 然而汉朝办事酌人却议论纷纷,随随便便地责怪我没有死掉。我没有死,是有罪的,但子卿看我李陵,难道是一个苟且偷生的人和一个怕死鬼吗?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呢?我没有死掉,是准备有所作为的。本来打算象我在上次信中说的那样,是想寻找机会,报答君主的恩德呀。我确实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从前范蠡没有为在会稽蒙受亡国的耻辱而死去,曹沫不因为蒙受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死去,最后他们终于分别替勾践报了仇,替鲁国雪了耻。我心中深切仰慕的正是这些举动。哪里料到壮志未立,可怨恨已经产生了,计划未能实现,可骨肉亲属却已被杀了,这便是我为什么仰望苍天用手击心而流血流泪的原因。

足下又说:"汉朝对待功臣的恩情不薄。"你是汉朝的臣子,怎么能不这样说呢?从前萧何、樊哙被拘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腰斩东市,周勃、魏其侯被定罪。其他辅佐的臣子、立功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一类人,都真正是天下闻名的人才,他们具有为将为相的本领,却受到小人的谗害,同样遭到灾祸、受到侮辱。终于使他们怀抱才能,被人诽谤,有本领而不能施展,他们两位的死去,谁不为他们感到痛心呢!我的祖父将军李广,功劳谋略胜过天地间的一切人,忠义勇敢在三军中数第一,只是不合贵臣的意,就自刎在远国以外,这是珈臣义土们扛着戟长声叹息的事啊。怎么能说汉朝廷对待功臣的恩情不薄呢!

况且从前你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分,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碰上一个不好的机会,以至于你伏剑自刎也不顾惜,展转流离,茹苦含辛,差一点死在北方的荒原上。壮年时奉命出使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年老的母亲死了,年轻的妻子改了嫁,这是天下很少听说、而现在没有的事。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做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我以为你该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奖赏。但听说你回国后,赐给你的钱不过二百万,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用一尺封地来报答你的劳苦。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业、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为万户侯,皇亲国戚以及那一班贪婪谄媚的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你的待遇尚且是这样,我还有什么指望呢!

汉朝对我没有死去给予沉重的处罚,对你的守节给予很少的奖赏,想使在远方听到这些消息的臣子,见到这种势头而来归顺汉朝,这实在是难啊!所以我每当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

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对我也丧失了恩德。前人有这样的话:"虽然忠心不是很强烈,却把死去看得象回家一样。"我果真能安然就义,可是君主又哪能怀念我呢?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死了就埋葬在蛮夷之乡。谁又能弯腰叩头,回来面对着宫殿北面的门楼,让那些办理文书的官吏搬弄笔墨呢?希望你不要再盼望我回汉朝了。

唉呀,子卿!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相离万里,人已经隔绝了,路也不通了,我活着成为另一世界的人,死了成为他方的鬼,永远和你生离死别了啊。希望你告诉我往日的朋友们,努力为圣明的君王服务。你的儿子很好,不要挂念,你要珍爱自己。当北风吹动时,望你再给我写信来。李陵叩头。

第四篇:《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高效精练 (1)附加题之断句与简答》

专项突破八 附加题

(断句与简答)

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_赋_者_铺_也_铺_采__摛__文_体_物_写_志_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②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涂,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注】① 传:这里指《国语》和《毛传》,并非单指《毛传》。② 诗序:即《诗序》,亦称《毛诗序》,研究《诗经》的著作。

【答案】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2. 《诗经》“六义”具体指哪些?

【答案】 风、雅、颂;赋、比、兴。

3. 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说明什么是“赋”(或“赋”是什么),但《诗序》与“传”(《毛传》《国语》)对此有不同看法。(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在《诗经》的“六义”中第二项就叫“赋”。所谓“赋”,就是铺陈的意思;铺陈华采,舒布文辞,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发情志。从前周代的邵公曾说:“各级官吏献诗,主管教化的官员进箴,盲人赋诵诗。”《毛传》说:“登高能够赋诗的人,就可以当大夫。”由此可见,《诗序》把赋与比、兴同列于“六义”表现手法之中,而《毛传》和《国语》则把赋和诗区别开来,成为一种不同的文体。但是总观它们归属的途径,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刘向说,“不歌唱只朗诵的诗就叫赋”,班固称,“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流”。

二、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是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_瞻_以_议_论_作_诗_鲁_直_又_专_以_补_缀_奇_字_学_者_未_得_其_所_长_而_先_得_其_所_短,诗 人 之 意 扫 地 矣。

(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答案】 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

2. 文中“子建”“子瞻”分别指曹植和苏轼。

3. 依据文段,作者认为“诗坏于苏黄”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补缀奇字”,后世学者只得其短,使“诗人之意扫地”。(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国风》《离骚》固然不必评论,自汉、魏以来,曹植(子建)的诗作最为精妙,李白、杜甫成就最大,苏轼、黄庭坚却将诗歌创作引入歧途。我的这种言论本来不容易对俗人说呀。苏轼用议论作诗,黄庭坚又过分专注于斟酌字句,求学的人没有学到他们的优点,反而先学到他们的缺点,使诗人创作诗歌的本意全部丧失了。

三、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余剧皆然,不能悉指。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

有_如_散_金_碎_玉_以_作_零_出_则_可_谓_之_全_本_则_为_断_线_之_珠,无梁之屋。 (清·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答案】 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

2. 元曲四大家除了关汉卿、郑光祖之外,另外的两位分别是白朴、马致远,这两位的代表作分别是《墙头马上》、《汉宫秋》。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的观点。

【答案】 作传奇要突出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

【参考译文】

古人写任何一篇文章,一定有主要的剧情。“白马解围”是《西厢记》的关键剧情。其他的剧作都是这样,不能全部指出。后来的人写作传奇剧,只知道写一个人,不知道写有关这个人的主要事件。把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按章节逐一叙述,犹如散落的金子、破碎的玉石,用此可以作为折子戏,但是对于全剧而言,就犹如断线的珍珠、没有梁柱的房屋。

四、 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南朝梁·钟嵘《诗品》)

【答案】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2. 根据文意,请你推断“应璩”可能所处的朝代是( )

A. 春秋 B. 三国 C. 隋朝 D. 五代十国

【答案】 B

【解析】 肯定是“东晋”前面的朝代,又不会很远。

3. 根据文意,请判断《诗品》是怎样一部书( )

A. 诗歌文赋理论 B. 诗歌作品选编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C. 百科全书著作 D. 诗歌品评著作

【答案】 D

【解析】 《诗品》是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4. 钟嵘认为陶潜的诗歌有着怎样的风格?(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简约明朗、真挚古朴、委婉和谐。(答到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宋征士陶潜,(创作上)源自应璩,又带有左思的雄健笔力。文章干净利落,一般不用长句,言辞追求古朴,和婉惬当。每当看到他的文章,便想到他的良好品德。诗人赞叹他的诗风“质直”,至于提到“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这些诗句,真可谓风华清新,又哪是一般农夫的话语?(陶潜)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阅读答案】

五、 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 处)

宋初大臣之为词者: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并有声艺林。然数公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独_文_忠_与_元_献_学_之_既_至_为_之_亦_勤_翔_双_鹄_于_交_衢_驭_二_龙_于_天_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答案】 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

2. 文中的“元献”和“文忠”分别是指晏殊和欧阳修。

3. 文中的“疏隽”和“深婉”在宋词的风格流派中,分别是指豪放派和婉约派。

4. 文中的“文忠”和“元献”二人在词学成就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① 成就高(名气大)。② 都属于西江派。③ 都向南唐学习,成就超越南唐。

【参考译文】

宋初大臣中写词的,寇准、晏殊、宋祁、范镇与欧阳修等都是词家中有声望的。不过其他诸公也许是一时兴起写词的,不能算是专门精于此道;只有欧阳修与晏殊,学识功夫到家了,且作词勤奋,就像两只天鹅飞翔在大道之上,像两条龙腾飞在天路之间。而且欧阳修家住庐陵,晏殊家在临川,因此词家就形成了西江派。他们的词都出自南唐,但深远的意味、情趣又超过了南唐。北宋到了欧阳修的时代,文章开始崇尚复古,天下文人一致尊他为师,文风也为之一变。就拿词来说,其放达超逸开启了苏轼(的豪放),其含蓄委婉又影响了秦观的(婉约)。

六、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_万_乘_之_虏_遭_时_不_遇_至_于_伏_剑_不_顾_流_离_辛_苦__几_死_朔_北_之_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西汉·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答案】 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2. 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

( )

A. 萧何 樊於期 李陵

B. 萧统 樊哙 司马迁

C. 萧统 樊於期 司马迁

D. 萧何 樊哙 李陵

【答案】 D

【解析】 注意上文中的“功臣”二字。

3. 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

【答案】 汉朝功臣受迫害的一些例子,苏武本人回汉朝后并未受到重赏,迫害功臣的朝臣反受重用。

【参考译文】

足下又说:“汉朝对待功臣的恩情不薄。”从前萧何、樊哙被拘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腰斩东市,周勃、魏其侯被定罪。况且从前你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碰上一个不好的机会,以至于你伏剑自刎也不顾惜,辗转流离,茹苦含辛,差一点死在北方的荒原上。我李陵以为你该享受分封土地的待遇,得到封侯的奖赏。但听说你回国后,赐给你的钱不过两百万,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用一尺封地来报答你的劳苦。可是那些妨害他人建立功业、施展才能的臣子都被封为万户侯,皇亲国戚以及那一班贪婪谄媚的人都在朝廷担任高官。

七、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及_优_旃_之_讽_漆_城_优_孟_之_谏_葬_马_并_谲_辞_饰_说_抑_止_昏_暴_是_以_子_长_编_史_以_其_辞_虽_倾_回_意_归_义_正_也。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于是东方、枚皋,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嫚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

亦有悔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答案】 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谲辞饰说/抑止昏暴/是以子长编史/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

2. 文中的“子长编史”是指《史记》中的哪一篇?

【答案】 《滑稽列传》。

3. 作者认为司马迁将“谐者”编入《史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他们的言辞颠倒迂回(微妙含蓄),而用意归于正当的义理(起到了讽谏的作用)。

【参考译文】

“谐”字之所以由“言”和“皆”两字组成,就是因为所说的言辞浅显通俗,大家听了都喜悦发笑。从前齐威王喜好酣乐饮酒,淳于髡就专门给他说甘酒的事来讽谏他;楚襄王爱好欢宴集会,宋玉便作了《登徒子好色赋》来讽谏他。他们的意图都在于通过微妙含蓄的话来讽谏,颇有可取之处。到秦国的优旃谏止秦二世油漆城墙,楚国的优孟谏阻楚庄王厚葬爱马,同样都是用含蓄的言辞讽喻,阻止帝王昏庸残暴的行为。司马迁编入《史记》,就是因为他们的言辞虽然颠倒迂回,而用意却都归于正当的义理。但是谐辞这类东西本身就不雅正,所以它的流传就容易发生弊病。于是西汉的东方朔、枚皋这类文人只能吃糟食,喝淡酒,随波逐流,投人所好,对帝王的缺点和错误没有什么匡救纠正的作用,而只是说些诋毁谩辱不庄重、供人狎戏玩弄的话。所以他们自己也说,所作的赋,是属于玩乐取笑一类的东西,以致被别人看成倡优戏子一样,自己也后悔。

八、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_情_韵_并_美_文_采_照_耀_至_先_秦_战_国_更_加_疏_纵_汉_人_敛_之_稍_归_劲_质_唯_子_长_集_其_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

【答案】 《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唯子长集其大成

2. 刘大櫆与方苞(方灵皋、方凤九)、姚鼐(姚姬传、姚梦谷、姚惜抱)被誉为“桐城三祖”。

3.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字)

【答案】 写文章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的《典》《谟》《训》《诰》,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表现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逐渐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人效法汉人,然多数趋于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秦人,得到了秦人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神情姿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省减损呢?如此看来,枝蔓敷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厚重的情气。

九、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

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_信_无_分_于_东_西_无_分_于_上_下_乎_人_性_之_善_也_犹_水_之_就_下_也_人_无_有_不_善_水_无_有_不_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答案】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 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 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② 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3. 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答案】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的本性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而在于找回他因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丢失的善心。

【参考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十、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_知_敌_之_害_而_不_知_为_利_之_大_秦_有_六_国_兢_兢_以_强_六_国_既_除___乃_亡_敌_存_而_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唐·柳宗元《敌戒》)

【答案】 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敌存而惧

2. 写出柳宗元所处朝代及“古文运动”的另一著名倡导者的姓名。

【答案】 唐代。韩愈。

3. 柳宗元在本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参考译文】

人人都知道敌人有作为自己仇敌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益的一面;人人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有危害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利的一面。秦国有六国为敌,因此能够兢兢业业,使国家强盛起来;六国已经除灭之后,秦朝骄傲自得,不久就灭亡了。敌人存在而知道戒惧,敌人不存在就得意忘形放弃戒备而骄傲自满,恰恰足以酿成日后的祸患。敌人存在,能够提高自己的警惕,可以免除祸患;敌人不存在了,思想懈怠,反而会招致错误。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德行就会光大,名声就会远扬。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才能够长寿;自恃强壮的人,容易死于暴病;纵情逞欲而不知警诫的人,不是愚蠢就是混乱。我写下这篇《敌戒》诗,能够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可以免除过错和灾祸。

十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第五篇:《答苏武书》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处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人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师,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之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晃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至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载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望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第六篇:《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 阅读答案》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治),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这样的凶暴),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 阅读答案】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 阅读答案。”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西汉·刘向《书苑》第二十卷

[注释] 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4.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以臣之(  命名 )           B.公愚矣( 诚恳)     

C.臣故牸牛(   养  )          D.管仲衿再拜曰( 使……正,或:整理好)

5.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6.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3分) (      )

A.夷吾之过                   B.卖之而买驹

C.为愚公之谷                 D.狱讼之不正

7.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附译文

【译文】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 阅读答案文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 阅读答案出自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5685/

推荐访问:善赏功臣阅读答案 足下的恋人在线阅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