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2-07 0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破戒读后感(共9篇)

破戒读后感(一)

赌博破戒录那个女的叫声 擦瓦擦瓦那个是什么意思

ざわ…ざわ 福本伸行原作的漫画作品对于情景・心理描写使用的著名的拟音词 用来表现紧迫感 或者状况的变化带来的周围人群的骚动

破戒读后感(二)

百喻经阅读题.3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2.你认为文中断树之人的做法可取吗?说说理由.3.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悟出什么道理?(至少要引用一句格语.俗语货警语)

原文】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笔读】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常有好果,香而甜美.【『兹按』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一棵好树,非常高大,还常年有美味的果子.】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与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兹按』这时候有一个人,来到国王面前,对国王说:“这个树上的果子非常美味,您能吃到吗?”】
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兹按』国王说:“这棵树太高了,虽说想吃,只是没办法采到果子啊.”】
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後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兹按』说着就下令把大树砍了,希望可以得到果实.结果是没有得到果子,白白得辛苦了一场.后来想把树复原,但这棵树已经死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能.破戒之人,亦复如是.【『兹按』世上的人也是这样.佛陀把戒律比喻成能生产好果子的大树,那么想吃到果子就应该好好持戒,修习种种功德.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毁犯了戒律,那就好比是砍树,还想让他复活,那是不可能的.  我由此想到的一个成语是“杀鸡取卵”.】1(无)
2文中断树之人的做法不可取,瓜熟蒂落,何必一定要把树放倒来摘果子?
3.此人的做法形同杀鸡取卵.考虑问题怎么可以一条路跑到黑?

破戒读后感(三)

《药师经》中“轨则”是何意?
《药师经》中有一句“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不知道其中轨则是何意?

「有虽不破尸罗」:有的人虽然没有破戒,「而破轨则」:可是他破了轨则了,轨则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这种法律,一种规矩.「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有的虽然也没有犯戒,也没有不守轨则,「然毁正见」:可是啊!毁正见.他没有正知正见,总有一股邪知邪见,所见的都是古古怪怪的,那么邪里邪气的,没有正知正见!

破戒读后感(四)

佛法无边回头是岸指什么

意思是不要心外求法,就是说,佛法是心法,一切修行从心起,如果不修心而只是形式主义,那纵然懂得很多佛法也没用,必须从心来下手,但虽然修心,外界的事相也不可荒废,不能借口说修心就吃肉破戒,那样是修的魔道去了,应当内外双修,并行不悖.
是放下一切.回到本身.一切法不可解.说必不正.本无.不可说,无解.

破戒读后感(五)

文言文“告诉”一词怎么说的?
我文言看得还算多,但是自己写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会短路.今天想到“告诉”一词,好像有“语诸”这一用法.记得读到过“为我语诸某某”这种句子.不知道对不对?或者“诸”不是这个字?文言正式的“告诉”又该怎么说呢?
【破戒读后感】

语诸是有这个说法的,就是语之于,诸在这里是之于的合音.
这个之表示的内容应该前面有提及,如果没有提及,就会说语于某曰balabala
禀、告、白、陈都有告诉的意思.不过姿态比较低.

破戒读后感(六)

列举日本近现代著名作家及作品.
如这种格式:
夏目漱石--《我是猫》

《花未眠》《雪国》《千羽鹤》《古都》——川端康成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大江健三郎
《蟹工船》——小林多喜二
《没有太阳的街》——德永直
《罗生门》《竹林中》——芥川龙之介
《春琴抄》《细雪》——谷崎润一郎
《我是猫》——夏目漱石
《金色夜叉》——尾崎红叶
福泽谕吉
《劝学》
森鸥外
《舞姬》
二叶亭四迷《浮云》
幸田露伴
《一口剑》
德富芦花《不如归》
伊藤左千夫
《野菊之墓》
岛崎藤村
《破戒》
田山花袋
《棉被》
佐藤春夫
《西班牙犬之家》
武者小路实笃
《友情》
志贺直哉
《小学徒之神》
有岛武郎
《一个女人》
菊池宽《珍珠夫人》
横光利一《苍蝇》
井伏鳟二
《遥拜队长》
堀辰雄
《起风了》
室生犀星
《兄妹》
野上弥生子
《海神丸》
太宰治
《竹青》
田宫虎彦
《银河情死》
坂口安吾
《道镜》
野间宏
《脸上的红月亮》
大冈升平
《野火》
安部公房
《沙之女》
石川淳
《废墟上的耶稣》
壶井荣
《二十四只眼睛》
中野重治
《初春的风》
远藤周作
《最后的殉教者》
大江健三郎
《奇妙的工作》
安冈章太郎
《当铺家的老婆》
开高健
《大恐慌》
深泽七郎
《槽山小调考》
井上靖
《斗牛》
水上勉
《五番町夕雾楼》
中岛敦
《山月记》
三岛由纪夫
《潮骚》

破戒读后感(七)

求《檀越》 这篇文章的全文 最好能解释下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意思
我从同学的课桌上看到这篇文章 她的字很是奇怪 我不知道是不是她写的
我看到题目是大大的《檀越》 内容我看不懂 那时她人也放假回家了
内容我也不太记得
顺便解释一下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
【破戒读后感】

檀越
【檀越】
(梵da^na-pati,巴da^na-pati,藏sbyin-bdag)
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陀那钵底、陀那婆.梵汉兼举称作∶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大般涅盘经》卷十一云(大正12·433a)∶‘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
关于檀越与受施者之间,诸经中屡有提及.如《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云(大正2·564a)∶
‘檀越施主当恭敬如子孝顺父母,养之侍之长益五阴,于阎浮利地现种种义.观檀越主,能成人戒闻三昧智慧,诸比丘多所饶益,于三宝中无所挂碍,能施卿等衣被、饮食、床 榻、卧具、病瘦、医药.是故诸比丘当有慈心于檀越所,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
同书卷二十四又谓,檀越施主有五功德,即∶(1)名闻四远,众人叹誉;(2)若至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3)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4)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或人中,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5)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尽漏不经后世.
此外,《长阿含经》卷十一谓,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即∶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以时施、门不制止.
关于檀越之语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条下注云(大正54·211b)∶
‘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释虽然,终乖正本.旧云达■者,讹也.’
参考资料: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檀越】

破戒读后感(八)

佛:问《四十二章经》中的
在《四十二章经》中的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里有言: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我对其中的【其行既退.罪必加矣.】有疑问,疑问是:
佛教是否有开示说,如果一个修行者,他的道心退了,比如某人原来说要修大乘菩萨道,然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了,或者改修罗汉道.又或者他最初发心要救度一万多人,但他的能耐就只度了三五个人.那么 请问这样的行为是否有罪过?就像杀生偷盗等破戒那样?

按高丽藏本《四十二章经》(最近于旧写本的一种),此章是这样的: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可见,其中所指的罪,是指“修罪”,即修行的过失,其罪障类于五种善法障中之慢缓障,即因懈怠故;于诸善法,不勤方便.又类于“有罪障”所描述之由所余随一心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烦恼随烦恼缠;坚着不舍.也就是说,修行太过勤苦容易使身体疲惫,身体疲惫会产生厌烦心理,正是这个厌烦心理成了修行者的慢缓障和有罪障,使修行者被此厌烦心理缠缚无法进益,并不是说犯了比丘戒或菩萨戒.

破戒读后感(九)

修行是什么意思

  想必楼主倾向佛学,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
  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它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依照佛陀的完美觉位作为我们所修之相应楷模,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学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净惑业缘起恶行远离不得沾边,只令其时时离避远恶,不使其有所近沾三业增加恶因.而一切缘起善业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损减.日日增加善缘、善因、善业,简言之即是时时离恶积善.
  为什么说恶所缘业只能用远离,不可说是灭除呢?因为佛谛中,因果不昧.因果是灭除不了的,说灭除是断见,故所以只能善业筑壁,犹如筑一道挡土墙,起到隔开的作用.由是学佛,修佛之行,最终成佛方可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缚业,此时因果照样存在,但对佛无沾.正如佛陀见到地狱刀山火海,地狱刀山火海依然存在,应报众生痛苦不堪,当佛陀为代众生受苦而自身顿然跃入时,此刀山火海当下化为莲池甘露,成为殊胜的境象,一切恶所缘境在佛陀身上转为善业的显现,不但无苦,反显大乐.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要出离轮回,因此就要建立出离心、坚信心、不动愿心、精进心、大乘菩提心.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见上,如没有正见,一切心均会颠倒、混乱.换言之,没有正见是修而无有受用的.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无法修起来的,会成为空幻菩提,虚妄之心.因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离心上,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正解脱成就出离轮回诸苦的心,他要深知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于苦,他才会真修行,才会发出自利利他之菩萨行,菩提心方可诞生.但是如果首先从出离心开始修,又是错误的,是不合次第之修,会修成空言出离,妄惑自迷心,这样也是很难修起,建立不了出离心实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第一步首先了明无常境,第二步要有坚信心,坚信轮回无常的苦,有了坚信心才会恐惧无常苦,才会修成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出离心就会日益增进,自然出离心就会生起实相.如果众生不了解万法皆无常、轮回无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颗坚定的心去出离轮回的念头,没有出离轮回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去修行,不想学佛,不学佛的人,本来不想出离,怎么还会有出离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离心.因此,第一步,没有无常心,就无法步入佛门.就是皈依了佛门,也无法深入正确修行.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
  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
  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
  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
  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
  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
  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
  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
  凡是菩提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菩萨的因.
  八基是修行解脱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会本则乱.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乱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须依于正见作为宗标,也就是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八基的次第和正确发展修行,这就叫做修行.在修行中要时时落实菩提心的修持,因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说法,菩提心的真实之义是必然成道之因.凡行菩提道者,终结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广义全摄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觉成菩萨地因.但由于众生福报使然,佛法经代代相传,遗漏法义.尤为至今末法时期,三界业海波涛汹涌,众生如盲龟更难以项穿荡动海流之木轭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难中之难.因此菩提缩水,所以由广义逐渐缩成了狭义之菩提心法.
  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内外坛城和仪轨诵文诸多修法.无论世俗还是胜义菩提心,而归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本来菩提心是三界六道众生个个有权修施的,但今大都众生法缘不俱,故已执持化整为零缩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误会成觉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为实相成就之境.当然,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遗漏了非觉悟之心的众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和非觉悟,圣凡两界的胜义爱心.
  对觉悟者而言,即是以自觉之证德证境正行正法弘法教化众生,觉悟有情成佛道.
  对未觉悟者而言,即是以大悲之心发愿众生与我等皆共成就得解脱,帮助他人走入如来正法之道,愿其成菩萨成佛.菩提心之法,对他而言是利他成就之德,由于利他之故而自获德量,故对自己而言即成增益菩萨之因.菩提心之业相,是大悲体现之三业之实际行持.
  凡真修行者,无论凡圣,均有权发菩提心,也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它不是圣人独有的觉悟之心,而是大悲之行为,愿自他觉悟的因种.菩提心之所摄并不只含十善、四无量、六波罗密、四摄,而菩提心所缘三藏密典及一切口耳心传诸法,建立合法利众渡生的大悲行举.
  故知菩提心是广义所缘谛相,对佛陀而言是三身四智,当体无上正觉菩提心;
  对菩萨而言是大悲弘法利生渡有情;
  对证悟者而言,是离绝诸相戏论,当体本来面目,即空妙有之诸法实相;
  对凡夫而言,是慈悲帮助他人愿其学佛解脱.
  发菩提心,首先必须要有无常观,对自我与众生轮回之无常流转痛苦,生起觉观无常境心,即发出离愿,由是则建立出离心,我出离,众生六道父母也出离,轮回苦海难熬痛不欲生,为是愿观而生强烈恐惧所逼,时时欲求当下解脱,但明了其菩萨之行,方可快捷了生脱死,于是自我愿作因地菩萨,欲求快速自觉觉他,则自然生大悲之心,由此菩提籽发.菩提心所发是建立在大悲心上的,故佛义云:「大悲之水浇灌菩提籽发,则树茂果丰耶.」是此,菩提心自然建立.菩提心是成大乘菩萨之因,由菩提心之果,可得清纯正见,依此正见,当深入空性真如,空性之修,于此则化世俗菩提心为三轮体空,即转万有为胜义菩提心也,有了菩提心,即修菩提行,成菩萨地.
  修菩提心必须付诸于实践,而不只是背诵行文仪轨、以空洞的发心和观想叫做修菩提心.修菩提心,重在实施于深思我的身体无常,刹那变异,迈向衰老死亡.以十年观察,四十年观察,七十年观察,于中对比相貌、皮肤老度变异,快捷进入生老病死,长恒辗转受苦于轮回,又观由一少小儿时天真之欢,乳气活鲜,然何今无童相,脸老皮老,力气衰竭,时时多病,少小已无,无常将毙我命,亲人老友,悉皆分段而死,犹如一梦,快将做完,心生大惧,则决心坚定,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双运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大悲我母菩提心修法中发大悲之心,修知母、念恩、报恩、慈爱、慈悲、舍贪、断执.
  知母:了彻三界六道众生无始以来于轮回转折中皆我父母.
  念恩:应深深忆持一切无始过去、现在于轮回之父母,皆曾生育养育体爱于我,为我而劳累病苦,恩重如山,念其恩德,故思其父母之苦皆我之苦.
  报恩:知父母为我而奉献一切,现在他们于六道轮回中转折流离,受苦无尽,我此发心,施之于行,自觉觉他,渡脱父母,以为报恩.
  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终生喜乐.
  慈悲:于三时中,愿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脱离诸苦,得遇佛法修持,脱离轮回解脱诸苦.
  舍贪:所做一切利益众生父母之事,无挂于心,养成三业无着善行,故成天然自行,本质为善,并非刻意所为行善,做了即忘了.
  断执:于行持中,所修诸善,利益父母,一切法义应无所住,断掉我执,空明觉相轻安,于修法中不执于法,不除妄念,不求于真,不来不去,乐明无念,平如静水,当体即空.
  实施菩提心的助缘,必须建立在正见观照下,对众生所行事业于善因中施与的而非他造不净业的缘起所需增长施与的,故知凡善因缘起有利众生者,必须实施七支菩萨应照菩提心法,对善缘起当施与他帮助善业,帮助善因,对恶缘起当施与他损减恶业,远离恶因.
  菩萨应照菩提心法七支为:一支,自他平等菩提心;二支,自他交换菩提心;三支,自他轻重菩提心;四支,功德回向菩提心;五支,无畏护法菩提心;六支,强导正修菩提心;七支,舍我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两相利益对逢时,断除瞋恨之贪瞋、漫谤之心,不可利己为重,应自他平等对待.
  自他交换菩提心: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一人来承担,我的一切快乐吉祥都给予他,让他离苦得乐.
  自他轻重菩提心:我与众生均苦时,应先愿他人解脱苦,我与众生均乐时,应先愿他人多我乐.
  功德回向菩提心:我于一切所修行,一切功德成就等,全部回向诸有情,愿众离苦得解脱.
  无畏护法菩提心:一切妖孽恶魔施以破坏佛法,导致破戒残害众生让其痛苦时,我将持以正见,不惧魔之恶力而挺身保护佛法,维护众生慧命.
  强导正修菩提心:他由于无始业力缠身,愚痴不明,造诸恶业,而到了善劝不得悔改时,由此,我将施以强有力的善化法门引导他,入其正法善行之路.
  舍我助他菩提心:他之成就将胜于我,渡生缘起胜于我,但于利益众生中,能舍我助他更能利益大众,此时,毫不考虑,当舍我助他,助成众善大业.
  修行中的菩提心,是成就之本源,非常重要.此举一位仁波且和一位法师的事例.仁波且修了三十多年行,受过上千个密法灌顶,以宁玛大圆满法为主修,佛法经律论也讲得很好,但是就是没有实际功夫.另一位大法师出家二十余年,戒律严谨,经律论通达,兼修西密密乘重要大法,是一著名寺庙的住持,也是讲经说法之名师,但也没有实际证量展显.我告知他们:无论你等修什么密乘大法,都是浮土筑高楼,建立不了大厦的,就算一时修起,当下即会垮塌.我让他们放下一切修行所知障碍,专修「什么叫修行」,修了大概八个月,我再让他们合修大圆满等法义,结果奇迹发生了,仁波且在测试中,以金刚拳五雷正法掌的功夫,显示了巨大威力,实际证量出现了,但法师却没有展现出力量.法师又继续加修我开示的这一堂修行的法,在我细心的教化下,他终于明了真修实修的重要性必须实际于三业上下功夫,一点折扣也不能打,他又多加了三个月的修持,结果在证量展显测试中,他的威力彻底体现了.因此,凡是能依此修行,如法实施而行持,即可获得真正的佛法,自然开敷大智,离说空论五明之不实,体显真正五明之实境,证妙有之道量,修成菩提道果,达菩萨之地.
  这修行的规则和菩提心的实施是佛教各宗各派都应该要遵循的,如果不依于此一次第法则步入,则易成颠倒迷行,此为修行之要领.至于学法,则是另外一事,但是学法的一切受用,皆建立在修行上,有了严格合法的行持,自然法入证德,圆成证境.如果没有修行的正确法则,学法则成邪见之法,乃至妖魔之恶法.依于修行之法,方为善法,佛法之修行.在修行中还涉猎十善、四无量、六度、四摄等.今天所讲的修行法要,有的佛弟子会认为,这些我都知道明白的,因此就不会细推体解我讲的修行了.而他心中的愿望是一心学到大法即身成佛.凡有此观点的人,已经是一知半解,落入颠倒迷行之中,是学不到真正佛法的,哪怕他已修大法红教大圆满、白教心中心、花教大圆胜慧或黄教时轮金刚、显教中的禅宗参禅、净土念佛、唯识法相、小乘止观等,都是得不到受用,不能转识成智,所以照常在凡夫境界中打转,是体显不了显密智海中的表相、实际五明展显的,而只能体现普通人的表现,甚至于笨笨的,除了把书本上的理论背下来虚谈空论之外,落实到实际上,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也不会做,就是能做那么几项,对比之下,也超不过世间上的专家们,这能说是佛法的体现吗?大家想一想,佛法的智慧就这么差吗?凡夫之识,未开圣智,又怎能谈得上执持有正法自觉觉他呢?但是,依照修行入法,就能得到真正的佛法,就能真正显密俱通,体显五明.故所以我们应知修行是一切学法之基,解脱之因,证圣之源.
  今浅讲什么叫修行,即修行中的菩提心正修,不涉别法.要讲的太多,但由于在此书轻谈不合律法,易造不恭之业,故望善信,深入三藏密典或专闻我开示之法音,只需十日之内一心认真闻法,即可达到分段喜乐,或大悟胜喜,缘起成熟不但终生受用乃至获大成就解脱直至菩提.
  你们现在学了修行一法,你愿修行吗?只要是修行,个个皆能成就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虽然看了「什么叫修行?」,而且八基双七支依于正见都看了,但是那叫做看行文,不是修行;
  如果你把修行的理论看懂了,那叫见行理,也不叫修行;
  如果你已经开始按照修行一法履行,这也不是修行,这叫做入行程;
  如果你已按照修行一法以大悲之心尽量照着做,这叫顽修,不名正修;
  如果你以大悲之心不需尽量,自然完美如法按照八基双七支行条执行,这才叫修行.
  为何尽量而修不叫修行称之为顽修?因为无始业力、无明诸障障其行人,所以贪瞋痴放不下,我执抛不开,由此产生烦恼障、所知障,其障业吞噬行人之一切正念,所以行人难以执行行条,正因为难以执行行规,所以才会用尽量的心态去修,故以尽量而为之,犹如毛石顽皮,表里夹砂,非为琢成的闪光之宝,或于八基双七支中部分能修,部分不能修,这也不堪真修行,因此名之为顽修,或入于缺修.
  如果了彻行条后,不需加以强制,而自然如法八基双七支并行,则为无我执、破障弊之真修行,此是菩提道也.故于每日中行人应自当观省大悲我母菩提心及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双七支中省察观照我是否如法而修,若未能如法,说明已经落入顽修之中,若未全面行持,则属于缺修,是此之修则难以成就解脱,或许小有成就,也是不可能有大福慧、神通、五明之证量的.
  如果每日观省七支行条未加强制,大悲从善,自然而发如法于双七支,此即真修圆满行持,如此者轻而易举可得解脱成圣,福慧、五明相应而具,必成登地菩萨无疑.因此当知,看行、见行、入行、缺行者易,七支完美修行无执者难,其实放下我执,当即就入正修行持,何难之有!人人可以做到!
  日中观省时,除了以意念空观之外,而重要的是必须依于平日之道友,或相处之人士、或冤对、或逆缘、或不顺心、相互间不言语谈话之人,做为所缘,必须对之修持,今日我是否依于双七支,与之主动和他交好?而于主动亲近他时,对方恶言相刺我时,我是否忍辱,继续想得亲近于他以表善意交好?对于恶言恶行侮辱不予计执,若能每日中不退菩提心,双七支行持,体现三业,依法修行落实在实处,而又归于当体空性,如是行举,学到无上佛法易于反掌之间,菩提道心,菩萨地境自是你之圣位,这就叫修行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64942/

推荐访问:读后感作文 梁家河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