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来源: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09 11:13: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阅读答案】

第一篇:《2012高考语文预测专题之阅读题:40在西域读李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

16.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5分)

答:

17.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分)《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答:

18.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欲望。

16.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

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5分)

17.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饱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

(意思对即可,各3分,共6分)

18.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5分)《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19.B C(4分)

(B.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全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第二篇:《2012届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在西域读李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

16.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5分)

答:

17.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分)《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答:

18.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5分)《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在西域读李白》阅读答案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欲望。

16.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

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5分)

17.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饱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

(意思对即可,各3分,共6分)

18.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5分)

19.B C(4分)

(B.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全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第三篇:《2012届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在西域读李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

16.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5分)

答:

17.第③段“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

中的“此”分别指什么?(6分)

答:

18.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欲望。

16.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

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5分)

17.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饱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

(意思对即可,各3分,共6分)

18.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5分)

19.B C(4分)

(B.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全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第四篇:《在西域读李白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答案(15分)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自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创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世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在西域读李白 现代文阅读答案】在西域读李白 现代文阅读答案。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七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预知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在西域读李白 现代文阅读答案】文章在西域读李白 现代文阅读答案出自本文来自⑦游侠李白飒沓而,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9.文章第3自然段说“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这个“伟大的契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20.为什么说“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4分)

2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5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3分)

22.作者在第6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

19.答案: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基本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利用下文提供的信息,“没有......会......”的句式结构强调的内容与“伟大契机”正好契合,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即可。

20.答案李白通过自己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运用手中的笔,将大唐山水都赋予了神奇的内涵,使大唐的诗歌独树一帜,让人感动,让人神往。因此说“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4分)

【解析】第一问与第4段内容相关,要注意问题中的“根”的比喻意义,根据上下文可知,“根”指的是故乡,那么,“拒绝根的存在”,就是拒绝故乡,为什么要拒绝故乡,这与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有关,题目要求根据上下文回答,最好还是用原文中的语言组织答案。第二问具有形象性,相当于解释关键语句的含意,要将形象的语言转化成作者要说的真正意思。

21.答案:(1)重侠轻儒(2)轻财重义(或“重友情”)(3)藐视权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分条概述。要概括出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的表现。要注意将较长的内容分开层次,看讲了几件事,然后再去概括这些事件的性质特点。【在西域读李白 现代文阅读答案】阅读答案http://

第五篇:《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16-20题。(23分)

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

明·罗洪先

吉安旧刻《文山先生文集》,简帙庞杂,篇句脱误,岁久漫漶,几不可读。中丞德安何公迁来抚江右,表章列郡先哲,以风厉士人。会郡守浦江张公元谕始至,即举属之。致中丞之命于洪先,俾序所以校刻之意。洪先于是反覆先生之事,取证其诗与书,因得其平生之详而论之。

始先生弱冠及第,忧归,四年,授京兆幕,而边事遽起。董奄力主和议,首应诏数其罪,乞斩之,以安社稷。且自罢免。既改洪州,复自罢。寻用故事以馆职①召,进刑部郎。而董奄复用,又上疏求罢。自知瑞州,转江西提刑,为台臣论罢。【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答案】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答案。后兼学士,为福建提刑,即又连论罢,如江西。已而权学士院,草制忤贾似道,嗾台臣劾之,罢其少监。及除湖南运判,又论罢之。遂引钱若水例致仕去,当是时年才三十七耳。

当其甫入朝著,非有兵革艰大之委,又无台谏纠刺之权,其言与否,宜未有訾及者,乃不能一日稍待,何哉?人之遭蹉跌者,往往回顾而改步。三已不愠,古人难之。今罢而仕,仕而复罢,经历摧创至于六七,志愈坚,气愈烈,曾一不以自悔,此其中必有为之所者矣。且自始进而遽早休,当盛年而甘退处,目为猖狂而不辞,置之危地而不改,彼非异人之情也,亦曰为世道计,吾之心未能已也。与吾相持而不使其直遂者,势也,吾屈势而违心耶。亦求以自尽耶。是故事宁无成,不敢隐忍以讳言。言宁不用,不能观望以全身。身宁终废,不欲玩愒以充位。【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答案】文章重刻《文山先生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答案出自

(有删节)

注:①馆职:在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序所以校刻之意 俾:使

B.寻用故事以馆职召 故事:有情节的事

C.遂引钱若水例致仕去 致仕:辞官退休

D. 亦曰为世道计 计:打算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乞斩之,以安社稷 作《师说》以贻之

B.乃不能一日稍待, 何哉 大王来何操

C.今罢而仕,仕而复罢 吾尝终日而思矣

D.泛乎如渚鸥之忘机械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8.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一生饱受挫折,从二十岁考取进士开始,由于主张不被采纳而多次自我请求罢官,也因为得罪权贵而多次被弹劾罢官。

B.作者认为文天祥屡遭挫折而不改品性,并非他的情感异于常人,而是为权势所迫。

C.作者认为文天祥的文章矫健飘逸凌厉威严,并非一时之功,与他平生为人处世是紧密相关的。

D.文章在叙述文天祥生平时,侧重于他“罢而仕,仕而复罢”的过程,认为这实在是很伟大的。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至于陈告敷宣肝胆毕露旁引广喻曲尽事情则又沛乎如长江大河百折东下莫有当其腾迅者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中丞德安何公迁来抚江右,表章列郡先哲,以风厉士人。(3分)

(2)已而权学士院,草制忤贾似道,嗾台臣劾之,罢其少监。(4分)

(3)经历摧创至于六七,志愈坚,气愈烈,曾一不以自悔,此其中必有为之所者矣。(4分)

答案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759/

推荐访问:在西域读李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