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30 09:52:5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一)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作者:刘佳鲁 杨俊伟 黄雨鑫 鲍敏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触及到了课程观念的改革,这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因此它所带来的变化也是巨大的。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时效性;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93-01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有目的地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数量。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高职教育改革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以新旧两种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进行比较的情况,来说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采用学科式教学模式,课程按类别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师生在教学双方的角色上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记忆者。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课程按类别划分,将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进行条块分割,变成零碎的相互孤立的知识点后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教学,使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快地融合,并形成应用能力。

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缺乏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在就业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四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导致教学双方关系的僵化,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所带来的弊端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破除旧的课程观念,建设以突出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要彻底破除旧的课程观念也并非易事,因为这毕竟是一场变革和创新,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学习、调研、分析、论证,找到一条可行的路线。在这方面我们选择了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以《电子技术》课程为课改对象,按照新的课程观念从专业群岗位需求的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按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制定考评标准等,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课改效果的结论性意见。

一、按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理解

以放大电路为例来看按项目整合教学内容的必要性。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介绍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然后是放大电路结构及原理。至于对谁放大,为什么要放大,放大后的信号有什么用途,学生一概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也不容易理解。

在按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时,我们选择了“便携式扩音机安装与调试”作为放大电路的项目教学内容。在项目中引入了驻极式电容麦克和动圈式喇叭,一个是信号源,另一个是负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在教学中先介绍项目的功能,并通过实物加以演示,然后提出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再将和本项目相关的知识点推出。这种教学方式从一开始学生就被项目的功能所吸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抱有神秘感和新奇感,学生会十分主动地思考各种问题,特别是看到实物演示,直观可信,学生会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了这样一个铺垫,学生自然会对后续的知识点倍感亲切,在非常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到了新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的课程体系先学理论,然后在另外一个时间段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做到即学即会,课堂的教学时效性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实物制作过程。这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既学习了理论又掌握了技能,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三、新旧两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效性比较与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两个班,一个为“课改班”,另一个为“非课改班”。分别按照新旧两种课程体系授课。结果明显感到课改班的学生在掌握的知识量、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好于“非课改班”的学生。在我们召开的师生座谈会上,两个班的学生谈了各自的体会。学生们对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共同的感觉是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应用能力增强了。由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做的时间不够的问题,学生们主动要求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项目的制作。学生的这种热情足以说明学生已经进入了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甚至达到了欲罢不能的程度。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二)
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高职院校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 重要性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220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

关注,从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上来看,广大的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

投入到工作的环境中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一种专业教育,也就

是说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这与我们全日制大学本科的学术性,研

究性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是有一定的区别。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涌现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模式。高职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

技、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1 高职院校教育的政治作用

高职院校的政治作用往往体现在他要服务于政治,其政治功能主

要体现在:

1.1 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高职院校都以开设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的形式,使每一个学

生都能正确地理解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所向往的政治理想,

形成维护现行政治制度的政治行为。目前,政治教育在越来越多的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三)
浅谈实训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实训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江林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年第10期

国家要富强工业是基础,也就是说工业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推行了打开国门引进先进科技的国策,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工业企业中新的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使生产企业的制造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使工厂生产现场的操作技术出现新的特点,继而对生产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发生了更本性的改变,企业对某一类人才的要求以及对其技能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作为培养工业职业高技术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培养出来人才的能力能及时顺应工业职业这种变化。

面前,我国工业制造企业人力资源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技术、技能结构偏低,技师、高级技师普遍年龄偏高,青年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以上技工短缺。以我国大型央企人力资源调查为例,大部分企业中,高级技师人数占员工总人数比不足百分之八、技师不足百分之十、高级技工不足百分之四十。熟练的数控设备维修、机床编程与维修操作人员缺乏。企业内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均源于国外引进,从职业院校招收的新员工,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由此可见我国工业企业所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员工技能创新能力差。由于企业缺乏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高技术人才,从而使我国工业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制造技术大多来源于国外,大部分高新制造技术和设备需从国外引进,企业的自身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能力微乎其微,制约了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的提升。

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制造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是工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工业要想从中国工业制造大国向中国工业创造大国转变,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工业制造强国,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是缺其不可的核心要素。而面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及本科学生强,而本应是强项的动手能力却普遍偏差,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由于学生技术技能底不受企业欢迎影响学生就业前景。高职院校要改变这一现象,培养出大量能紧跟世界工业制造技术前沿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就应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加快改革步伐和力度。

我国工业高职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课程设置与内容围绕社会或企业的需求,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一般需要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在专业所对应的相关企业接受培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实验实习训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般交替进行。可以说工业发达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几乎全部的专业课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上坚持"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训,推崇培养学生自立学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四)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摘 要:针对内涵发展的本质属性,在总结高职教育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需求的十大关键要素,这十个关键要素既是进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核心维度,也是推进内涵式发展需重点突破的方向。同时对各要素标准进行了分析论证,以便在进行内涵式发展评价时有着更为明确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评价;内涵式发展;关键要素;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周霞霞(1981-),女,山东烟台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评价;王资(1965-),女,河南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编号:14XJA880004),主持人:王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74-07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借助一些隐性或显性指标来判断其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纵观那些发展较为突出的高职院校,相互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和一致性。发掘这些共性特征,厘清有关概念、重新审视内涵发展有关的价值取向问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相对于现有的评估制度和体系,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适度借鉴实践经验和现有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对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制定出符合内涵建设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而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正是构建该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一、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探索分析
  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要素的把握和归纳,我们主要考虑从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和体现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入手,通过对内涵建设的概念审视、质量标准制定、推进路径选择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高职教育领域专家的一些比较权威的描述,获得更多关于内涵发展的理论佐证。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到底有哪些呢?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董刚、杨理连(2011)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其核心构成包括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所有活动和要素的集合。其中,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完整体系[1]。董刚、杨理连、张强(2013)在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进行高职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影响或体现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控制与评价。并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应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实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开评价[2]。张洪春、温中梅(2014)认为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多维结构中,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是三个最基本的发展维度[3]。鲁武霞、马建富(2012)面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资源整合运作能力、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以及院校管理能力[4]。乔万敏、邢亮(2009)通过对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发展要在宏观上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略和发展路径;在微观上要把提升质量、凸显特色、服务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新路[5]。徐伟、王德清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从厘清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发展,合理布局专业及专业群,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融入区域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几个方面入手[6]。
  目前,高职教育评价倾向于对“硬”实力,比如办学条件、办学成果、教学投入等方面的评价,而对学校内部的精神品质、制度文化以及外部社会声誉等“软”实力重视不够。随着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软实力被不断提及。实际上,“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是缺一不可、互为支撑的[7]。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既然选择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就应该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高职院校应从弘扬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升自身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8]。
  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程度作为主要标准的,培育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学生才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高职院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办学特色、高校管理等基本要素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体现[9]。在高职院校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正是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持续运行,构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内涵建设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纳入那些能体现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是制定评价指标的依据,也是对各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的一种导向和引导各院校明确内涵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质的解读
  高职教育经过一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后,内涵发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吸引力的核心任务。从概念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一定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投入和政策推动,向依靠学校的内在发展需求转变;二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等“软实力”要素转变。三是在发展方向上,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的不是某个局部的发展,而是调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概念和实质的进一步解读,所谓内涵式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主要着眼于一种精神力量即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校传统和学习氛围以及打造名校声誉和品牌等[10]。软实力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聚集和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从专家对于软实力的权威描述来看,它与内涵式发展有着极为相似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内涵式发展就是以软实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扩张时代的到来,它更意味着在教育改革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积极探索。要在正确深入理解高职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着力点,创新内涵式发展机制与策略。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与本真,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坚持不断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就一定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前提条件
  (一)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应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不同类型的院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育任务,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教学型大学则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积累。而研究型大学秉持的质量观是鼓励师生对科学的追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应该再偏向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继承,更不能盲目参照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观必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只有秉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明确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的内容――条件、过程和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发展条件,办学条件和资源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基本要素是保障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根据质量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这一定义,教育质量不仅仅要衡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应包括办学过程质量和办学结果质量。其中,过程质量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这些要素对于促成良好结果出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结果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校、师生的发展上。对评定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其核心是培养的人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从整体来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在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全面的质量观,从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进行阶段性评估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优秀的院校作为标杆作用,带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对象应该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而非全部,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作为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方向标。
  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通过突破学校内部的阶段性束缚而逐步适应并有机融入外在社会环境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分成几个阶段逐步完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阶段性评估来实现升级、创新和完善,使得学校能够客观的审视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水平。同时,核心要素当中的具体评价指标的筛选可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实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协调发展
  内涵式发展一定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要进行的战略选择。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达到相应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推进内涵建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模式,在经营运作时会涉及到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规模增长的停滞,而是需要适度的相对稳定的规模扩张。在保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充分考虑学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应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特征分析
  一所实施内涵建设的高职院校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内涵特征和要素结构。那些在内涵建设上表现优秀的高职院校,虽然他们外在的显性指标各有特色,但内在运作模式上必然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和高职院校发展关键要素的探索分析,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列为十项,从其他视角看,也许这些构成要素并非衡量高职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成分,但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这些要素的位置与作用需要重点强调。
  (一)利用率高的办学条件和资源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考核内涵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评价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使学校的质量、效益以及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等软实力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追求“质”的飞跃。硬件资源是高职院校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严格考核,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加大专业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运营能力,营造出能够保证应用性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内涵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就无从谈起。对于硬件的要求,随着高职教育发展所处不同的节点,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评估中,应该更多地鼓励构建相邻院校间以及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有效的弥合资源闲置与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反应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个性风貌,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要想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话,就必须在影响办学质量的某些方面办出特色,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生存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内涵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转变理念和思维。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经营思维和办学模式,引导其特色形成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经营理念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办学定位的准确性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突出的核心标准。
  (三)基于职业性特征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要素,一所高校的专业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品质,是考生和家长及社会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反映了与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对接程度,是决定学校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性环节。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在内涵发展中承担着先导和关键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此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该理性地、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在为市场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的动态的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这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2]。”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来进行考核。一定数量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水平和地位,所以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四)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导向,包括高职教育在执行各项职能过程中而开展的各种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传统风俗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物质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等的有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软实力”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立足点,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竞争,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偏重于“专才教育”,使得高职教育越来越偏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极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
  一项关于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相对较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失衡,出现认知偏差同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上,缺乏内在理性支撑,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甚至有部分学生显现出逃避或放弃社会责任的趋势,这势必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消极的引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改革新的关注点。
  (五)强调制度创新和执行力的高效管理
  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于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特色是一所大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是大学自身优势的体现和特色发展的保证。维系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资源,校园精神和管理制度,这三者是互相支撑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过程中,秉承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近几年比较集中的规范化运作和发展,办学思路、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等观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涌现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高职院校真正缺乏的不是意识而是执行能力,即缺乏一种将办学思路、教育目标等落实到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内涵建设真正需要加强和重点培育的。
  (六)富于激情的师资队伍
  尊重教师和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力量,将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维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学校中最为珍贵也最值得开发的资源,能够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成效以及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一些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等纳入规划范围。因此,以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一个关键要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评价重点考虑教师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教师的激励有效性,而且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强调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熟练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定以及教师自身对职业角色的认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良好的道德素养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影响着和引导者,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使学生真正获得情操陶冶和素质养成方面的提升,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这一切都要依靠学校设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只有有效的激励政策,才能真正启动教师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凝聚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共识和正能量。所以,高职教师激励手段的有效性也将成为师资建设的一个考核指标。
  (七)追求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本质与根本目标,也是内涵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鲜明的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经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CBE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办学资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环节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标准完美契合。但目前校企合作还没有从原来校企双方的失衡结合转变为深度融合。很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难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利益诉求没有获得有效实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是实践中缺乏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追求合作的意向,还要追求合作的持久性以及能否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
  (八)关注过程的学生参与度
  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来看,“学习参与度”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控制的新焦点,它提倡将教育质量评价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性建构上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
  国外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学生参与度的实证研究,验证学生参与度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尽管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获得一个有共识的结论:只有全面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当学生的参与行为获得鼓励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才能最大化(Rosenshine,1982),学生才有可能在不同维度最大限度地成长和发展[13]。
  新的质量观提倡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关注硬件投入更应该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教育过程质量的评价和学生技能提升、价值观形成等产出结果质量评价。学生参与度作为衡量标准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育过程评估的新依据,也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照系数。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学习参与度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现状,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九)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动因,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存在意义和经营主旨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文化传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高职教育实施内涵建设的具体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专项内容,体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的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评价制度,可以考虑从区域资源利用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整个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系统中的分支,着重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实现程度,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十)契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学生
  相对而言,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指标应该是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和办学条件只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评价是一种结果质量评价,主要是对高职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服务后所取得的收获和发展的评价,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来对人才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质量进行综合性反映和评估,是检验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杨德广认为,“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有的高校重在培养科研人才,而有的高校却善于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所以不能依照分工不同,来判断学生人才的质量优劣。针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着力突出对职业岗位最需要、最常用、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在内涵式发展中,关于学生质量的评价要重点纳入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考核,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体系。以往的评价虽然有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缺乏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很少有衡量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认知等方面的记录,由于大部分测评方法有限,实际获取的结果并不客观。同时为了跟踪评价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表现,这里需要纳入用人单位的客观评定如就业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此对学生质量作出真实的判断。
  质量的意义,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评价质量标准也是要随着质量内涵的变化同步更新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高职院校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其自身功能的改善及相互作用关系协调,决定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整体进程与演进方向。在内涵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节点,应该对反映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标准和要素适时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以加快内涵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2-14.
  [2]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92-197.
  [3]张洪春,温中梅.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9.
  [4]鲁武霞,马建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J].职教论坛,2012(10):26-29.
  [5]乔万敏,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2009(11):97-100.
  [6]徐伟,王德清.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4):8-11.
  [7]张梁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7(3):95-97.
  [8]于光.提升高校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63-65.
  [9]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39-42.
  [10]洪玉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64-67.
  [11]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4):48-54.
  [12]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
  [13]陈汇.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2-75.
  责任编辑 刘扬军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五)
高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教育政治课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以其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在基本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要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高职思想政治课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全面认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与思想,例如,社会冷漠、干部腐败、以及学生就业等难题,这些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形式与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寻找个人的人生信仰与信念,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在现在社会状况下,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思想政治课可以以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了解学生的思想,解答学生困惑,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发展,促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名利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坚持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学习共同进步,寻求自身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勇于担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责任与重担。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高职学生利用思想政治基本知识武装个人的头脑,将其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作用下,实现个人与社会以及祖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高职思想政治课体现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一般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与差异,并且高职院校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知识层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就业方式与就业内容承受巨大的压力,对于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划与认识,并且行为冲动与盲目,这些特点与问题对于高职教育提出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之间的区别与差距很容易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失去学习的信息,最后甚至会放弃自己。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念,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高职学生未来职业与生活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作为指导和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主要途径与平台。培养与提高高职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有厚重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持。高职思想政治课是高职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培养思想素质的重要方式。并且,我国思想政治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高职学生进行实践与工作中,可以从思想政治课中获得实践方法的科学指导,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判断力以及思想素养的重要的途径
  高职学生的敏锐判断力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与实践中发现与分析问题的重要前提。高职学生的敏锐判断力是指在学习与实践中,能够及时正确的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事件的重要程度以及急需解决与面对的问题等能力。高职思想政治课将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紧密联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力。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发展要求国民具有较高的素质。高职思想政治课能够为学生提供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广阔的胸怀、超然的气度素质,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此外,高职学生要面临工作压力、社会变化、生活的压力等问题,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制力,才能冷静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高职思想政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判断能力。
  四、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
  创新是国家与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就是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是决定因素,人的创新能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政治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与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认识与了解社会发展特征、时代特征以及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坚定信念。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就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方法,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思想政治课符合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就是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的规划,让学生在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价值观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与设计,并切实实现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计划。
  六、结语
  高职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男.论当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J].教师,2010(19)
  [2]胡玉玲.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巫爱华.论职业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76)
  [4]李书博.浅谈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4)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六)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分析

  作者简介:伏星(1984.07-),女,汉,江苏连云港人。本科,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贸系,职称:助讲,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物流管理。摘要:高职教育在为社会输送职业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因此要充分重视探索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企业配合、校企联合及校企实体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对策,包括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及优化企业参与过程。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分析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及社会服务等提供必要的支撑[1]。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合作共赢,因此高职学校在开展高职教育时必须强化校企合作,有效加快职业特色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旨在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依据。
  1.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企业配合。企业配合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在此类合作模式中高职学校占主导地位,负责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国家政策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因此人才培养任务主要由学校完成,企业则是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实践教学基地等必要的条件,在职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辅助作用。(2)校企实体。校企实体指的是企业全方位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并同时将股份注入到高职院校中,包括资金、师资、技术、场地及设备等。(3)校企联合。校企联合模式指的是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内容及方式等的制定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处于平等合作的地位。以上三种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均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合作模式。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对策分析
  2.1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针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所以在优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时应从高职院校方面入手,保证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高职院校应明确校企合作对于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与企业共同建设相对完善的调研基地、考察基地及实训基地等,深入企业跟踪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应主动探索优化校企合作的方法,从而将校企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2)准确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从而获得合作企业的支持、信赖。此外,要注意重点做好管理改进、技术创新及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运用多种措施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从而让企业可以从校企合作当中真正受益[2]。(3)高职院校应注重不断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并积极创新实训课程设置、实训绩效考评及学制安排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训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与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2.2优化企业参与过程
  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校企合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基本条件,要优化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模式,就应不断改进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过程。(1)企业要树立强化校企合作的观念,并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不但是国家、社会赋予的使命,同时也是自身应当尽到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只有使自身深入到校企合作中,并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人才、先进技术,才能为竞争实力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企业并不是无偿付出,而是一种有效投资[3]。(2)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在校实习生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及时纠正在校实习生等同于廉价劳力的错误观念;在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时应积极创造环境与氛围调动学生的激情、兴趣,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工作,并通过实习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3)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可以安排部分管理人员进入高职院校中为学生讲课或参与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以便形成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制度[4]。企业还应为学生提供顺利完成实习的条件及保障,如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工作中的细节问题等。此外,企业还应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及提高经营水平等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并积极通过校企合作赢得社会声誉,从而使自身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应重视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从而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够在高职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郭德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机制[J].职教通讯,2013(28):53-55.
  [2]吴建成,王媛媛.校企合作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中受制的原因分析与出路探寻[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42-45.
  [3]欧阳英,谢鹏波,梁国华,黄冬梅.高职教育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石化工程系为例[J].教育观察(上旬),2014(3):33-35.
  [4]许士群,黄志纯.高职教育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63-65.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68826/

推荐访问:高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