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少年进行曲》

来源:励志故事 时间:2016-09-27 11:53: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励志故事】

《阳光少年进行曲》(一)
【少儿励志歌曲大全】 少儿励志歌曲大全精选

少儿励志歌曲有哪些呢?少儿励志歌曲大家还记得吗?这里的少儿歌曲,大家来听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少儿励志歌曲大全精选,希望大家喜欢,快来看看吧!

少儿励志歌曲大全精选

红歌即红色歌曲,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

简单的说,红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红色革命歌曲。作为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火热的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植根于中华大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美学意蕴和广泛的社会教育功能等特点。

这里所说的红歌,并不是传唱度高或是曾轰动一时的所谓走红的歌曲。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回忆,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能使人们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

《阳光少年》

《小燕子》

《春天在哪里》

《外婆的澎湖湾》

《蜗牛》

《蜗牛与黄鹂鸟》

《歌声与微笑》

《小小少年》【《阳光少年进行曲》】

《小蜜蜂》

《七色光》

《健康歌》

《鲁冰花》

《妈妈的吻》 《种太阳》 《我想要飞》少儿励志歌曲 我来到一片田野上 张开手臂想要飞翔 我要像蒲公英一样 风一吹就找到它的梦想 我来到一片海面上 大声喊出我的愿望 我要像海鸥一样 展翅高飞在天上 我想要飞 飞的更高更远 我想离开 离开你的肩膀 我要找到 找到一个自由快乐相随的地方 我想要飞 给我一双翅膀 我想去闯 让自己变得坚强【《阳光少年进行曲》】

我要找到 找到拥有智慧拥有力量的宝藏 我来到一片田野上 张开手臂想要飞翔 我要像蒲公英一样 风一吹就找到它的梦想 我来到一片海面上 大声喊出我的愿望 我要像海鸥一样 展翅高飞在天上 我想要飞 飞的更高更远 我想离开 离开你的肩膀 我要找到 找到一个自由快乐相随的地方 我想要飞 给我一双翅膀 我想去闯 让自己变得坚强 我要找到 找到拥有智慧拥有力量的宝藏

我想要飞

飞的更高更远

我想离开【《阳光少年进行曲》】

离开你的肩膀

我要找到

找到一个自由快乐相随的地方

我想要飞

给我一双翅膀

我想去闯

让自己变得坚强

我要找到

找到拥有智慧拥有力量的宝藏

我来到一片海面上

大声喊出我的愿望

我要像海鸥一样

展翅高飞在天上

【《阳光少年进行曲》】

少儿励志歌曲大全精选

【《阳光少年进行曲》】

十大少儿励志歌曲

(1)中国少儿先锋队老队歌郭沫若词马思聪曲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小时候,一看到高年级同学戴着红领巾的臭美样,就眼馋的不行。尤其羡慕非队员的那

飞来飞去的薄薄的红绸子领巾。我总以为非队员的非,既是随风飘荡的那个飞。后来长大点了,才闹清楚,闹半天,此非非彼飞,是当时不太认字的我的凭空想象。

那时候,整天的看着、想着、梦着,就盼着哪天能拥有那鲜艳的红领巾。小小的人儿,那火热的小心壳郎里,总是不断升腾着美好又崇高的愿望--学习领袖、继承父兄,战斗在世界革命最前线!

(2)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后来的中国少儿先锋队队歌)周郁辉词寄明曲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这是一首让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歌,这是一首让少年们蓬勃向上的歌!

这个歌里那优美豪迈的旋律,那爱祖国爱人民,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明确导向,让众多小小少年们的心灵里,萌生了强大的责任感。

这也是我们班野营拉练的专选之歌。唱着它,行军跑步,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它的节奏明快,它跳跃性强,它彰显了少先队员的活力和个性。尤其是第一句的那个长长的我字,它给了青涩的少年们多少自信和骄傲。

当年的那方队、那鼓号队、那几道杠儿们,还有那高大的辅导员,那庄严的会场,都让我们不能忘怀。记得每次队日即将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卯着劲等着,一旦辅导员说完: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少先队员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大吼一声:时刻准备着!

还有令人难忘的少年人们暗自的讨论:建设社会主义,怎么成了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3)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在这阳光灿烂的春天,高举鲜红的旗帜,立下伟大的革命志愿,热爱集体毫不利己专做好事不怕困难,毛主席的教导永不忘,雷锋叔叔活在我们心间,他是我们的好榜样鼓励我们永远向前永远向前---

一想起这个让人温暖无比的歌,就好象看到了我亲爱的同学们的可爱身影。当年她们的合唱在北京市的比赛中还拿过奖。想当年生活困难的服装都不能统一,有的同学们的蓝裙子甚至是电光纸做的,还有那漂亮的宽皮带也是纸的。别看她们的装备不咋样,可歌唱得绝对的棒!那好听的二部合声,到现在还似余音绕耳一般。

(4)红色少年

快乐的小鸟最爱歌唱,勇敢的鱼儿最爱海洋,我们红色的少年,最爱毛主席、最爱共产党。毛主席给我们带来幸福,共产党哺育我们成长,我们要张开金色的翅膀,去实现共产主

《阳光少年进行曲》(二)
阳光少年(一)

七年级音乐教案设计

第 页

第 页

【《阳光少年进行曲》】

第 页

《阳光少年进行曲》(三)
阳光少年(二)

七年级音乐教案设计

第 页

第 页

第 页

第 页

第 页

《阳光少年进行曲》(四)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配乐的多元化

  [摘 要] 1995年,由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影片一经上映,便反响热烈,对于从20世纪70年代走过来的人们来说,影片总能不时勾起他们脑海深处的记忆,尤其是影片的配乐,采用了“文革”歌曲、歌剧旋律及前苏联、朝鲜歌曲等多种类型的音乐,多元化的音乐素材成为影片一大特色。

  [关键词] 《阳光灿烂的日子》;配乐;多元化
  欣赏电影的同时聆听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观看电影时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一部成功的影片一定是电影的画面、音乐和情节自然和谐交融在一起的。因此,电影配乐也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常一部电影的音乐都是一种风格,根据影片不同的剧情需要采用不同的变奏,有些片子甚至只围绕着一支主题曲加以展开,加以不同的配器,贯穿于整部影片。随着电影的播出,这些片中的旋律也随之流行起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狮子王》等。然而,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采用了“文革”歌曲、歌剧旋律及前苏联、朝鲜歌曲等多种类型的音乐,营造了一种色彩斑斓的效果,如同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少年复杂的情感及成长时所必须经历的复杂的心路历程。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导演姜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虽然影片的背景是“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然而整部影片并没有涉及政治内容,而是着重表现70年代,马小军等几个十来岁的少年青春期的生活片段以及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整部影片里没有原创音乐,除了意大利作曲家佩特罗・马斯卡尼所作的歌剧《乡村骑士》中的《间奏曲》贯穿全片之外,还有“文革”歌曲、前苏联及朝鲜歌曲甚至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等等。这些风格不一、来源不同的各国音乐元素被导演姜文巧妙地安排在影片各处,使得这些音乐片段脱离了原有所指,在影片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与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相呼应。
  一、《乡村骑士》在中国
  相信很少有古典乐迷会不喜欢《乡村骑士》中著名的《间奏曲》,这部由意大利作曲家佩特罗・马斯卡尼于1890年所作的现实主义独幕歌剧自首演以来就备受欢迎,并成为流传最久的作品之一。导演姜文似乎对这部歌剧中的《间奏曲》情有独钟,短短三分钟的旋律在片中一共出现了9次,足以看出这段旋律在影片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这首贯穿全片的乐曲,著名影评家罗展风曾在其著作《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风映画音乐随笔》中这样说道:
  “……柔软暖热的乐声,如梦如幻,伴随着电影里少男少女那种目中无人的火红青春:人前意气风发,内心汹涌澎湃,那种欲望,是如此理直气壮地散发,如电影中的阳光,流泻一地。……
  电影导演大抵都是看准了这段音乐的独特性与包容性,每次,乐曲总是如此恰如其分,那是一种不能言喻的魔力,才三分钟左右的音乐每回放在不同的影画里面,以音乐诉说不同的故事,却依然如此准确到位,它仿佛承载了人类那丰富复杂的情怀,让人随曲子诱发无穷想象,且余音袅袅,叫人动容。”
  从马小军第一次在米兰家中的照片上看见这个美丽的女孩,到两人相识一直到最后的雨中表白,《间奏曲》的每一次出现无不和爱情有关。缓慢的节奏、抒情的弦乐既表现了少年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却也表现了无法得到爱情的无奈。在影片的最初,《间奏曲》的出现代表着马小军那小小的心里爱情的滋生、萌芽,而其后,《间奏曲》又成了马小军“心上人”的代名词。每当《前奏曲》响起的时候,一定是马小军看到了米兰,紧紧追随着这个女孩。然而到了影片的最后,旋律仍然优美抒情,而情感的温馨却不复存在。主人公马小军或许是因为米兰受到了朋友的排斥,看似坚固的友情却是如此不堪一击,柔美抒情的旋律在发挥它的浪漫的同时,跟画面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似乎正是这种反差,更真切表现了那个年代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奈。
  二、“文革”时期的歌曲
  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音乐,可以说,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时代的象征。当一首歌响起的时候,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旋律音调会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的年代,片中开头的两首歌曲《战士胸有朝阳》和《想念毛主席》(又名《远飞的大雁》)便起到了这个作用。随着成年马小军充满感情的画外音的结束,一片湛蓝的天空在静场中出现了,激越的音乐骤然响起,伴着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组接,歌声响起――
  革命风雷激荡
  战士胸有朝阳
  毛主席呀毛主席
  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
  ……
  歌声是随着一组镜头的组接响起的,很显然,这由交响乐队伴奏的百人大合唱并不是当时的老唱片,这首歌在20世纪70年代红极一时,全国都在唱,只不过当时只有一个节奏舒缓的男声独唱,并没有姜文在片中渲染的那样大气蓬勃,这样重新“编配”的情绪,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尽相符,却正好呼应了影片的主题,青春期的孩子们正是如此朝气蓬勃的。
  影片中还有一首原唱歌曲――《颂歌献给毛主席》。马小军一家含悲忍泪地向着目的地进发,去给亲人奔丧。姜文在奔丧的情节中选用这首歌,应该是看中了歌曲奔放的情绪和欢快的节奏。这样,一种强烈的反差便显现出来。
  三、前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是由索洛维约夫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反映前苏联全运会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所作的插曲之一。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歌曲既有俄罗斯民歌朴实无华的特色,又有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风韵。短短的一首四个乐句的小歌,却极富调式上的变化――第一乐句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而且四个乐句并不是一般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结构,乐句之间决无对称,决无完全相同的。且在切分音、强弱的设置上也颇具匠心。   在影片中这首歌出现在几个人从电影院赶出之后,坐在屋顶上由米兰用吉他伴奏,一同唱起了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画面开始与一个清晨,慢慢又转入黄昏。虽然镜头出现在放映电影之后,但具体几个小伙伴是否是影院出来便直接坐在这里我们不得而知。歌声在此时听起来突然有种伤感的味道:
  长夜快过去
  天色朦朦亮
  衷心祝福你好姑娘
  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米兰是否是马小军衷心祝福的好姑娘?一群伙伴坐在屋顶似乎各有所想,也许为看不成的电影,也许为得不到的爱情。
  相比之下,《喀秋莎》的出现就阳光了许多。这首歌是在“老莫”餐厅响起的,伴随的是“小混蛋”微笑着被大家托起抛向空中,这位像大侠一样受到大家喜爱的“小混蛋”就在歌声响起的前夕阻止了一场“恶斗”:
  ……几十人上百人的架却往往打不起来,因为人勾来的越多,就越容易勾来熟人,甚至两帮都去勾同一个人。这次就是,两帮都去找了当时威震北京的小混蛋,他的确是鼎鼎大名,人人都知道几个关于他胆大手黑的传说……
  ――马小军,《阳光灿烂的日子》
  《喀秋莎》这首诞生于1938年的歌曲在“老莫”里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意义,显然是专为“小混蛋”准备的。“喀秋莎”这个美丽的女孩名字在此刻似乎更适合这个鼎鼎大名的“小混蛋”。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歌曲,此刻在片中的出现只是作为一种象征。
  四、《国际歌》
  影片中的《国际歌》出现在广播中,属于叙事体内歌曲。这种音乐有着更强的真实性和时代性,因为我们既能听到歌曲又能看到歌曲的来源,这首歌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不亚于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因为当时规定可以唱的歌曲只有几首,而《国际歌》便是这几首当中惟一的一首外国歌曲。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电影中,《国际歌》的出现往往是在监狱里,而在这部影片中,这首歌出现的位置似乎不太对劲,姜文对采访者讲,在送审时,这个地方受到了质疑,因为,在这首歌曲的演奏中,马小军和哥儿们正在用板儿砖、刃器等,在一个小胡同里同另一伙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马小军手里的一块板儿砖,结结实实地敲在对方一个被逼到绝路上的同龄人的头上……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马小军击败了同是无产者的后代的同龄人。应该说姜文是有意这样安排的吧,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故事,少不了一些叛逆、疯狂,一首《国际歌》,又怎能影响观众的焦点呢?
  五、其他类型的歌曲及旋律
  影片中音乐的多样,除了上文提及到的,还有著名的《骑兵进行曲》、纪录片《万紫千红》的插曲《友谊的花开万里香》,甚至是柴可夫斯基著名的《小天鹅舞曲》,等等。音乐的多样同少年青春期成长时复杂的心理形成了呼应,爱情,友情,究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分量,也许这也是成年的马小军仍然在思考的问题。爱情的丢失,友情的破裂,既是成长中的痛,却也是成长的催化剂。在影片的最后,依然是马小军深沉的旁白,伴随着一辆缓缓前行的轿车,镶嵌在塑封中的毛泽东小照轻轻地摇动着;车窗外,是十里长安街、天安门……与此同时,《想念毛主席》的旋律再次出现。接着,当车中的人们站在车里,眺望着与少年时代有着天壤之别的北京时,藏族青年女歌唱家泽娜卓玛的藏语《想念毛主席》响起来,结束了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牵动了多少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的心。也许有一天会忘记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但却永远忘不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声音。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功,除了王朔的原著《动物凶猛》的精彩内容、导演姜文的二度创作以及小演员们投入的演出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影片配乐的多元化。它们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故事发生的环境起着关键作用。音乐音响不仅代表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营造了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正是画面与音响如此紧密的结合,才使得影片有了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罗展凤.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法]皮埃尔・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M].杨围春,马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姜文.燃烧青春梦――《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手记[J].当代电影,1996(01).
  [4] 李玲.《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声音艺术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5).
  [作者简介] 祁欣(1969―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阳光少年进行曲》(五)
周宗奇:笔收人间哭与笑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大潮,许多中青年作家把多年的生活积累付诸到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戏剧作品中,表达对国家、对命运、对人生的观点,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当时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作为文学传统非常丰厚的山西,在那个时代自然不会落伍,一大批当时年龄在40岁左右的作家所取得的创作成绩,在全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新时期山西文学成就的标志,被称为“晋军崛起”。整个80年代的山西文学,称得上是当代山西文学发展繁荣中的一个黄金时期。

   应当说,“晋军崛起”口号的提出,是山西文学创作发展的一个必然。1985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当代》第2期,集中刊发了几位山西作家的作品,该杂志编辑在当期的“编者的话”里,首次提出“晋军崛起”,并作了阐述。事实上,80年代山西文学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大批青年作家在相同的时间,写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表现出了较高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文学群体,他们在80年代,出现了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批作家中,周宗奇是骨干之一。周宗奇和这些“晋军”作家,自幼习得黄河文化的底蕴,对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现状有着真切的体验,并且长期在基层工作,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具有相当的优势。他们继承了山西老作家的优秀创作传统,又能够感应时代脉搏,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寻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也更加适合时代的创作道路。
   山西的文学创作因为有了周宗奇他们这些“晋军”作家整体的良好创作状态,在全国的文学格局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赢得了一席之地,获得了文学大省的称号,为山西的文化事业争了光。
   (采访:李国涛、韩玉峰、杨占平等谈周宗奇与“晋军崛起”。)
   周宗奇能够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与他的出身家世不无关系。
   1943年农历五月初九日,周宗奇出生于古都西安永宁门南关正街。(永宁门是古西安城的正南门,建于隋代初,唐末称南门,明代改永宁门。现永宁门为环岛交通,门外有南门广场,门内为南大街,门外接南关正街。)
   祖父周龙章,字乘六,先为私塾教师,后来做过小官,在河东平陆、垣曲两县宦海浮沉,对孙子周宗奇没有多少影响;反倒是四祖父周长新在西安经营钱庄,对这个长门孙儿溺爱有加,呵护备至。父亲周仰山,家谱名周望科,只是读书望科道路走得不顺,遂去经商,最风光时成为上海“老凤祥”金店西安分号头面人物之一。可惜英年早逝,留下财物不多,图书不少。母亲杨仙草,读过女私塾,博闻强记,一肚子故事,而且讲故事的语言极为丰富生动,对周宗奇一生文学创作影响最大。她93岁谢世时,一边看电视里演的老戏《三进士》,一边与人摆谈该剧故事发生地――临汾帽儿刘村的种种传闻,说话间撒手人寰,无疾而终。
   缘于出生在永宁门左近,家人最初给周宗奇起名叫周永宁,昵称宁宁,至今依然。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遂认邻居刘姓二老做干爸干妈,借刘家人丁兴旺之利,别名刘锁。上学时,起官名周宗祺,意在多得祖上祥瑞。不料,往后的事实适得其反,因为资本家兼地主成分,饱受政治牵累,苦不堪言,上大学期间,一气之下自作主张,改祺为奇,遂成为周宗奇了。
   (采访:周宗奇自述,讲自己的出生与幼年生活。采访一到两个当时与周宗奇有来往的族人,请宗奇提供。)
   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夕,6岁的周宗奇进入西安南关小学,两年后由于家庭变故,8岁的周宗奇随家人离开古都西安,回到老家――山西省临猗县耽子镇周家窑村,并转入本村小学继续读书。从繁华文化古都的阳光少年,一下变为偏僻乡间的失父孤儿,给刚刚懂事的周宗奇幼小心灵很大打击。好在慈母如严父,周门杨氏发誓抚孤成立,要让周宗奇勤奋读书改变命运,口头禅就是古训“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14岁时,周宗奇以优异成绩一举考入全省闻名的临晋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晋、陕、豫交界三角区赫赫有名的蒲坂中学,教育质量相当高,历来出过许多优秀人物。周宗奇天性好学,各科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课外阅读丰富,尤以善属文而崭露头角。初二时,适逢著名的“大跃进”运动,各行各业都得“放卫星”,周宗奇按校方安排,要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放一颗“文学卫星”,一个最早的文学梦罢了。
   1960年,17岁的周宗奇升入县城临猗中学读高中,延续优等生荣誉,诸科皆优,作文更是“笑傲江湖”,在全校名声显达,高考报志愿时,第一志愿非北京大学中文系不报。
   (采访:周宗奇当时的同学二三人,谈他读书情况。)
   一直保持优等生地位,一路做着“北大梦”,一心只想当作家,周宗奇参加高考门门顺遂,志在必得,已然开始憧憬起北大的校园生活,未名湖、图书馆、名教授……然而,结果很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治氛围非常浓厚,大学招生不仅看分数,更得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全国重点大学只招收根正苗红的学生,而家庭成分不好,或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中有历史问题、海外关系的考生,一律不录取。于是,“出身不好”的周宗奇,就只好望北大而兴叹了。好在天不绝他,鉴于考试成绩突出,便以“可教育好子女”的试验品身份,被录取到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系(也叫山西大学政治系,一个实体两个牌子)。
   周宗奇别无选择,只能去不想去却不得不去的学校。由于出身问题,学生会、班委会、团委会等组织不考虑他,一切象样的政治活动不考虑他。正好,对这些他也不感兴趣,除了上课,便一头扎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书籍。知识对他受挫的心灵真是一种慰藉。可是,好景不长,刚满一年,轰轰烈烈的“四清运动”在全国展开,大学生都得下去当“四清”工作队队员。周宗奇跟同学们先去洪洞县白石公社北段大队,之后,又北上忻县东楼公社西楼大队,前后两年多,把大量求知问道的时间白白耗费了。这里“四清”还没有结束,没等他们回学校,史无前例的大浩劫“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从此再未能走进大学课堂。学业荒废,成为他的终身痛心事、遗憾事,自嘲曰“最高学历高中生”!    (采访:周宗奇自述,大学同学讲述。)
   “文化大革命”让那些根红苗正的大学生过了一把造反有理的瘾,而像周宗奇这些“黑五类”子女,则只能随波逐流,在政治夹缝中讨生活。到了1968年,中央一声令下,所有大学生都要接受“解放军再教育”。周宗奇跟同学们被送到天津市郊区军粮城山岭子大队,具体说是北京军区4568防化兵部队农场,一边种稻子,一边搞军训。部队领导知道周宗奇有写作才能,劳作之余,安排他创作“革命文艺作品”。于是,他在这里写出了平生第一部小话剧《一块银元》,那是要用于“阶级教育”活动的。
   一年多后,大学生分配工作。26岁的周宗奇被派到霍州矿务局辛置煤矿就业。从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变成下井采煤工,满腔热情,宏大理想,美好工作,都成为泡影。然而,他的作家梦还在,业余时间找各种书籍阅读,跟矿上和霍县当地的文友段协平、马阳虎、安永全、谢俊杰等互动密切,结成终生相知。也就在此时,正式开始写小说,写有《明天》《新房》《金链环》《一把火》《三遇杨坚》等20多篇中短篇小说。
   (周宗奇自述,采访安永全、段协平、马阳虎等。)
   1972年,文学创作初见成果。短篇小说《明天》在《山西日报》发表。这让他看到了人生新希望,对实现从小就有的那个作家梦,勇气大增,写作热情更加高涨,每年都有新作品在省级报刊发表。
   1974年,周宗奇的小说创作上了一个台阶,短篇小说《第一个师傅》(又名《金链环》)在《光明日报》发表,中篇小说《一把火》在《解放军文艺》发表,而后者旋即被翻译成英、法文介绍至域外,还改编成苏州评弹和小人书等文艺形式。这些成果对于一个煤矿基层写作者而言,实在是极大的鼓励,也给他的命运带来重大转机。当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在晋中地区榆次县东阳镇召开全省“短篇小说学习班”,时称“东阳笔会”,周宗奇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应邀参加,让他第一次走进更大的文学圈,大开眼界。正是在这次活动中,周宗奇结识了后来同样是“晋军崛起”骨干的张石山、李锐等作家。可以说,这次笔会对于周宗奇是终身难忘的,成为他随后踏入文坛的前奏。
   (采访:张石山、李锐等参加东阳笔会的作家。)
   周宗奇在小说创作上崭露头角,让当时主政山西文学界的马烽、西戎、胡正等“山药蛋派”作家特别赏识,他的基本条件很符合到文学界工作:大学文科生、基层经验厚实、年富力强、为人正派、有创作前途。于是,1975年春天,当时的山西省文艺工作室(后来恢复为山西省文联、山西省作家协会)研究决定,调他到刚刚成立的《汾水》(“文革”前叫《火花》,1982年改名《山西文学》至今)编辑部当小说编辑。这年周宗奇32岁,得到这个消息,让他兴奋无比,真正体会到靠自己努力换来命运转机的幸福,由此,也让他的人生道路迈进新阶段。
   (周宗奇自述这段感受。)
   周宗奇从霍县矿务局辛置煤矿,一步跨入山西省的文学大本营,真是天上人间。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从被别人审稿变成审别人稿,身边的同事既有像马烽、西戎、孙谦、胡正等老一辈作家,也有段杏绵、郁波、李国涛等学养厚重的中年编辑,还有陆续调来的青年作家、评论家蔡润田、李锐、张石山、张改荣等,大家相处融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有些成为一生良友。这让周宗奇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做好编辑本业,更要不断写出好作品。
   从1975年到1981年6年时间里,周宗奇从一名缺少经验的年轻编辑,成长为眼光灵敏、判断准确、流程熟悉的文学编辑,经他手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业余作者,发表了不少社会反响强烈的优秀作品。那时候的《汾水》杂志,是许多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每期发行十几万份,每天都有上百件来稿,还有不少文学活动。周宗奇兢兢业业看稿,认认真真给作者回信,是个很称职的文学编辑。因为他明白:基层写作不容易,相当艰难。一封诚恳、热情、细致的退稿信,往往就可挽救一个文学生命。他从下面走来,于此感同身受。
   (采访:当年跟周宗奇一起做编辑的李国涛、蔡润田等。)
   在完成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周宗奇努力写作,还是以小说为主,发表了中篇小说《春涛》《不能离开战壕》,短篇小说《智歼》《戴上火红的袖标》《喜雨》《宋矿长之死》《老冯和老吴》《新麦》《母亲,您为什么要走》《老干事吴诚》《难产》等十几篇,还有中篇纪实文学《继母的故事》等。其中,《老干事吴诚》由《小说选刊》转载,《新麦》获《汾水》短篇小说一等奖。
   应当说,这个阶段,是周宗奇文学创作第一个丰收期。究其原因,首先是他来自基层,生活经验丰富,素材很多,感觉有许多要写的东西,而且,他已经走过初学写作的道路,逐步进入成熟期,如何选择素材,怎样确定主题思想,采取什么写作手法,使用语言文字等等,都有了自己的风格;其次,那个时期是“文革”结束前后,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还有一点,当时,山西有一批青年作家像成一、张石山、韩石山、李锐等,都在奋力写作,互相之间有个竞争氛围,促使每个人都要努力拿出好作品来。
   (采访:董大中、傅书华等,谈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山西文学创作。)
   1982年,省文联和省作协根据文学发展的繁荣局面,把《汾水》杂志改名为《山西文学》;同时,西戎等一些老作家、老编辑从编辑岗位退出,由李国涛和周宗奇担任双主编,一年后,李国涛因年事已高不再当主编,由周宗奇继任主编。从过去的责任编辑变为刊物的负责人,对周宗奇来说,也是一个转变,他没有辜负领导和作者、读者的期望,尽职尽责,延续了刊物的风格,既发现和培养出一批中青年作者,又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在当时全国省级文学刊物中处于领先地位。
   编辑出版一本文学月刊,工作量是很大的,但周宗奇明白,自己是一个作家,决不能放弃写作,于是,在理顺编辑部各项工作基础上,他继续勤奋写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咱那钱头儿》《黄金心》《夜客》《空中飞人》,纪实文学《无名的女皇》《天兰》等,《黄金心》被《小说月报》选载,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合办的“乌金奖”小说奖,并且改编成电视剧《金银湾》;中篇小说《清凉的沙水河》,被《作品与争鸣》选载,获1984年“赵树理文学奖”,并由日本学者小林荣翻译到日本。    一个作家写到一定数量,就该出版作品集,周宗奇也一样,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无声的细流》,老作家胡正先生作序,对他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周宗奇41岁,进入不惑之年,创作也从中短篇小说上升到长篇小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风尘烈女》。这部作品以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松凤缘”传说为依据创作,艺术地再现了那段名人与艺妓的美好故事。
   1985年到1987年,随着文学界“晋军崛起”称号的出现,山西文学创作在全国影响深远,省里的宣传文学领导部门,按照省委领导的指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创办新的文学刊物,组织大型笔会、采风活动,从基层选调有才华的作家;同时,采取措施,让一批正当年的青年作家从编辑岗位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写作。这样,像周宗奇、成一、韩石山等,都从编辑部转到山西文学院,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底,山西省作家协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浓厚的民主选举氛围下,周宗奇众望所归,当选为第一副主席;随后,被上级部门任命为常务副主席,省作协党组成员,参与作协的日常领导工作,力所能及地为全省的文学事业做贡献。一年多之后,他不再担任作协领导职务,成了名副其实的职业作家。
   做了12年文学编辑的周宗奇,不用再操心编辑部事务,不用再担负培养人才的责任,全心全意投入创作。他也没有懈怠,用大量作品证明自己做专业作家是称职的。5年时间,他发表纪实文学《一位青年县长的六封信》《拴驴泉的故事》《赵一进行曲》《一颗飞离轨道的星》《秀水河纪行》《后河印象》《一封长长的信》《谈顺儿》《吕雨山和他的四大绝活》等几十篇;发表中短小说《假语村言》《晨雾》《今之女》《国产机器人》《鼠审》《美之梦》等几十篇,还有一些文艺评论和影视剧本
   (采访:周宗奇自述,评论家杨士忠、陈坪、杨占平等谈周宗奇及当时的山西文学创作状况。)
   进入1990年代,知天命的周宗奇,把写作的方向从小说转向纪实,心态越来越平和,对人生、对世事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要把后半生走得光彩,走得有骨气,走得有特点,正如某一年他自撰的过年春联所说:上联:世界空间大,多聚友少聚财;下联:生活哲理深,宁丢官不丢人;横批:周宗奇说。
   整个90年代,周宗奇发表长、中、短纪实文学《低谷曲线》《他在青年时代》《曾吕悲歌》《澹归和尚》《金圣叹之歌》《避讳》《血染万年书》《云氏草》《古月劫》《血光之灾》《风雨两昆仑》《阴阳魂》《我与汾酒》等几十篇;发表散文、随笔《独行草》《覆载之道常新》《东坡杂说八篇》《跟孙谦老师下煤矿》《刘胡兰随想曲》《痴心果》《文学良心-蝴蝶-蜜蜂》《李林甫发牢骚》《且观一场图书大战》《母亲屋》《苦骡》《闲侃古代卖官》《闲侃古代廷杖》《闲侃曹操》《苦命妈妈》《致流浪作家》《渴望冷冻》《想念雪花》《漂流瓶》《缺孤独》等几十篇;为大型电视专题片《内陆九三》撰写剧本《接姑姑》《女儿经》《人神之间》《厨房谣》;还编纂出大型文化工具书《中华现代家谱实用手册》,获取国家专利。
   在这些年里,周宗奇做的最主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他要用纪实的文学样式,撰写一部10卷250万言的《中国文字狱》,把中国从古到今的3000年文祸史,用文学语言写出来。这是一件填写中国文史空白的庞大工程。正如作家丛维熙等名家所说,“文字狱纪实会是一声绝响”,“功德无量矣!”经过几年的辛苦,到1994年,他先行推出3卷本的《清代文字狱》80万字。这部作品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碍于国情,出版费尽周折。所幸北京友谊出版公司刘大平先生挺身而出,不改不删一字一句予以出版,社会反响热烈。随后,他完成长篇文论《中国文字狱漫谈》,阐述了自己关于中国文字狱的观点。这些年随着形势变化,先有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清代文字狱》精华本《血光之灾》,再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全版《清代文字狱》和修订版的《清代文字狱》。
   (采访:周宗奇自述,张石山、陈为人、赵瑜、管士光等讲述。)
   社会跨进新世纪,周宗奇也从2003年进入60岁老年人行列。不过,他的身体年龄和写作年龄却没有老年人特征,能吃饭,能运动,能睡觉,心胸开阔,待人真诚,跟四五十岁中年人相比也不输;创作上更是精力充沛,选定题材就到处实地采访,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才动笔,写起来坚持每天好几千字。所写题材不断扩大,主要以纪实文学为主,兼写影视剧本,散文随笔也经常见诸报刊,字数超越前几十年总和。
   这期间,他除了继续写作《清以前历代文字狱》,并千方百计收集《当代文字狱》第一手资料之外,还写作出6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荣辱之间》,先后由花城出版社、台湾秀威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出版有长篇传记文字《父子人生》,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我与汾酒》,北京出版社出版;《南风索引》,山西人民出版出版;《栎树年轮》,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个红色殉道者》,美国溪流出版社、台湾秀威出版社出版;《守望潞盐》,作家出版社出版,再版时改书名为《�W盐传》。此外,还发表有:中篇历史纪实文学《商鞅量》,中篇纪实文学《绿色突围纪略》,中篇纪实文学《紫金山下》,中篇纪实文学《王实味之妻――刘莹的非凡人生》,完成了纪实体《王实味年谱简编》。65岁时,还孤旅青藏高原41天,为写作长篇纪实文学《藏道三叠》做野外考察;为写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寺庙文化》(《吕梁文化丛书》之一种),作了很多案头工作。
   在影视剧创作方面,周宗奇付出辛苦很多,写出过多部剧本或者分集提纲,主要有:完成30集电视剧本《洪武天怒》分集提纲和前10集剧本初稿;完成24集木偶电视剧本《新编24孝》分集提纲和前5集剧本初稿;完成40集电视剧本《君臣父子兄弟》(乃100集《大明十七帝》之第一部)分集提纲:与张石山合作完成40集电视剧本《大明银城》分集提纲;与姚宝�u合作完成40集电视剧本《皇城相府》文稿等。这些影视剧本的创作,运用周宗奇大量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一个作家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偶尔为之的散文、随笔、书评,在周宗奇创作中不占主要地位,却非常能体现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理念。这段时期主要有:《闲侃做官不做官》《观摩<真情>杂记》《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为官为文两不易》《嵇康三题》《活生生拉起一条河》《春联自解》《马烽先生的文人气》《超越死亡》《致赵正雄》《母亲的连锅面》《一个通灵的回归梦》《是官非官真吾友》《这一个背后的这一个》《哥们再往前走》《呼唤亲情创作》《神头一夜不忘君》《你有绿色心灵吗》《与麦子聊天四篇》以及为多位文友的作品集撰写序言。这些文章后来由三晋出版社编辑出版为散文集《学洒脱斋夜话》。
   还应当提到的是,在这段时期,周宗奇还与杨占平先生等合作主编了好几套大型文化丛书,包括:《中国与山西》《马烽研究丛书》《河东文化丛书》等。
   (采访:安永全、王西兰、陈为人、杨占平、傅书华、王春林等。)
   从2010年开始,周宗奇用四度春秋,精心为思想家、书法家、文学家林鹏先生写作了长篇传记《大聱林鹏》。成书后,由张颔先生题书名并作序,首先以“内部图书”形式分送友人和读者,征求意见之后再作修改,最后由台湾秀威出版社以《一个革命者的反思:大聱林鹏》书名正式出版。中文简体版的《大聱林鹏》何时问世,尚在未竟之天。值得一提的是,因《大聱林鹏》而日见为中国思想界所认知的林鹏先生,随同其《林鹏随笔四种》在商务印书馆的推出,于北京学界引起更大关注与研究。2013年5月,由中国当代著名高端网站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及其旗下重型期刊《领导者》执行主编李文子女士发起,山西《名作欣赏》社长赵学文先生等同仁鼎力合作,在北京共识堂举办了“林鹏思想研讨会”,京晋两地近30位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激情与会,深切研讨,成一时之文化盛事。此事之圆满成功,周宗奇全程参与,功不可没。
   (采访:林鹏先生,李文子女士,赵学文等。)
   完成《大聱林鹏》写作计划后,已届古稀的周宗奇马不停蹄,由赵瑜、何西来等人力荐,扛鼎写作“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忧乐天下――范仲淹传》。为避免写成“资料开会”的平庸,他努力追寻传主一生踪迹,亲历9省市29地,进行实地采访,力求穿越千古时空与传主进行心灵对话,捕捉独特感受和石火灵感。在此基础上,他离开省城远走僻地,呕心沥血半年之久,一气呵成是传凡30万言。
   (采访:赵瑜等谈《范仲淹记》的写作。)
   如今,已经72周岁的周宗奇,功成名就,著作等身,家庭和睦,儿孙满堂,身心健康,朋友广泛,按说也该休息下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仍然没有同龄人的老态,没有减少阅读量,更没有停下文学创作的步子,仿佛生命才刚刚开始。从2014年后半年以来,又启动了一项宏大文学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约百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作品《秦淮遗恨》。他是这样表述其写作创意的:孔尚任花11年时间,三易其稿,写成传世之作《桃花扇》;陈寅恪倾其生命最后10年岁月,写成他酝酿最久、耗时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最后一部著作《柳如是别传》;另有名人名作如余怀的《板桥杂记》,吴梅村的《圆圆曲》,侯方域的《李姬传》,沙定峰的《陈圆圆传》,陆次云的《陈圆圆传》,冒襄的《影梅庵忆语》……这诸多大名家集体发力,遂将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顾横波、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这“秦淮八艳”推在历史前台,深受世人惊艳并无限赞赏、赞美。其大大不足是,未有一部整体评说秦淮八艳的文学传记,既有可靠的学术支撑,又极具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文学品格。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极具人文潜能量的历史、文学空白。晚近倒是有人尝试填过这个大空白:有李永斌者,著《秦淮八艳》一套八册,由广东旅游出版社推出;有赵霞、向洪者,合作主编《正说秦淮八艳》一部,由哈尔滨出版社推出。不过,拜读之下,依然觉得是“个传合集”,并非一部具有整体审美价值的秦淮八艳传,更别说对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那个青楼群体的宏观断代评说了。这就是表明,到眼下为止,这个极具人文潜能量的历史、文学空白,还是没有被人成功填补。于是乎,周宗奇毅然决然要担当起这个填补文学史的责任。
   面对新的课题,周宗奇一如继往,重视自己的创作感受和经验,即:传记文学是行走的文学。写作过程由三分案头七分田野组成。没有对传主面对面的实地采访,所成文字作品肯定是无特色的“资料开会”,绝非真传记。不论是现实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愈是著名伟大,其生命场愈强,一生走过的地方,无不遗存着丰富而浓烈的生命信息。作者追踪采访得愈广泛、深入、扎实,则从传主处所获灵感、信息与激情愈多,足可盘活全部案头资料,得出一个与众不同之“写作眼”。于是,他又开始了自掏腰包的、艰难孤独的采访旅行,年初去了贵州和云南两省;最近刚迈步走过商丘、徐州、扬州、南通、如皋、常熟、太仓、昆山、松江等江南9地回来,稍事休整后将再踏云水路。
   总结周宗奇走过的70多年人生与文学道路,可以说,他是个富有文学天赋与激情的作家,是个堂堂正正做人做事的男子汉,是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儿子、丈夫、父亲、爷爷和血性朋友,也是个喜欢游走四方、浪迹天涯的揣梦行者。是的,“笔收人间哭与笑,写作聚散两字经。”他用一支笔和一颗心,真正书写着自己不必后悔的人生与文学个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430088/

推荐访问:阳光进行曲简谱 阳光进行曲合唱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