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蚱蜢

来源:民主生活 时间:2018-11-26 08: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民主生活】

中华蚱蜢(共10篇)

中华蚱蜢(一):

中国蝗虫历史
本人想了解一下中国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蝗虫历史问题,主要是发生在哪些地区,带来了哪些危害,后来怎样治理(措施),以及蝗虫的一些生活习性.如果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局部也行,没有带来危害说明一下,
首先,可能是我说的不太清楚,我再说说清。我想要了解的蝗虫历史是从1940到1960年之间的,而且地理范围是中国,这个是重点。研究成果我不太感兴趣,但是对一些成灾经过比较感兴趣,不大方便说的可以HI我喔!
我的目的是研究这个年代蝗虫发生与某些事情是否有联系。所以正在收集资料,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我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在90年代,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减灾十年”活动,学术界更掀起了对中国灾害学、灾害史的研究热潮,蝗灾史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热点,出现了不少文章与论著.据笔者初步统计,20世纪以来约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涉及蝗史研究的论著有30余部.纵观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状况
20世纪初,伴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家祥《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写成于1928年,1938年以英文发表、李凤荪《捕蝗古法》(《昆虫与植病》1933年第1卷)、马骏超《江苏省清代旱蝗灾关系之推论》(《昆虫与植病》1936年第18期).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了蝗灾的统计,如被视为中国救荒史拓荒之作的《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就对包括蝗灾在内的我国历代自然灾害次数与频率作了统计.陈高佣编写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1939年),辑录出257年次的蝗灾记录.其中邓氏所统计的蝗灾次数多为后人引用.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研究状况
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其大背景是我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我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等结论.此外还有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年8月17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绍》(《福建日报》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

中华蚱蜢(二):

蚱蜢和蚂蚱是一种动物吗?
额,我没说清楚,有歧义。我想问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动物

蚱蜢和蚂蚱都是昆虫纲、直翅目的动物,属同类,但不同种.蚱蜢包括的种类较少,主要特征是头尖,头顶夹角小于35度,触角细片状,典型的代表种类是中华蚱蜢,俗称“弹弹勾”.
蚂蚱是对蝗类的统称,包括的的种类很多,主要的特征是触角丝状,头前端夹角大于35度至90度,主要代表种类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中华稻蝗、苯蝗、小车蝗等.回答完毕,!

中华蚱蜢(三):

扁担沟为什么叫扁担沟啊?
是一种昆虫,只知道我们这的人都叫他扁担沟,我想知道他名字的由来,请有学问的人帮帮忙,

俗名而已.出现时间根本无处得知.
来源:大尖头蜢,长的像扁担一样两头窄当间宽.足上有小勾可以挂在任何东西上.民间有的地方管有勾能挂到衣服上的草籽叫“草狗子”.“扁担勾”还是草棵子里的虫子,所以“扁担勾”的“勾”字估计是谐音过来的.【中华蚱蜢】

中华蚱蜢(四):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一是1950年12月11日的期刊,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RED CHINA’S MAO(红色中国的毛)。背景为红色基调的蝗虫。
图二是1954年3月10日期刊,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RED CHINA’S CHOU EN-LAI(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图三是1963年9月13日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The Arrogant Outcast(红色中国,狂妄的被孤立者)。船头上的四个人物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艘过分拥挤的大船,船舷上摞着补丁,船上热闹非凡,标语上写着打倒赫鲁晓夫,打倒资本主义;斯大林,列宁和赫鲁晓夫的画像被抬出来示众,船尾是中国的导弹,有人在上面以武力示威。
图四是1971年4月26日的期刊,封面上是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
图五是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表现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图六是1985年9月23日的期刊,画面以邓小平图像为中心,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标题下面的小字是:“Moving Away from Marx”。 请回答:
(1)结合图一中的背景(红色基调的蝗虫)说明当时的中美关系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出图二中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中期的外交活动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片三分析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图片四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特定称谓。70年代我国外交重大突破与转机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五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图六邓小平图像两边的内容对比表达了什么含义? 图片中的题目Moving Away From Marx的中文意思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当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敌对政策,视社会主义为赤色祸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2)同印度代表团会谈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率代表团第一次以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了万隆会议。(任答两个即可)
(3)外交环境恶化,中美关系敌对紧张,中苏关系破裂。
(4)乒乓外交。中美关系缓和。 
(5)图五表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图六邓小平图像两边的内容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对比,意在说明中国开放的现代化成效。题目Moving Away From Marx的意思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种说法不合理。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封闭落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中华蚱蜢(五):

(1)把下面的每组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1.水稻 蝗虫 青蛙 蛇 ( )
2.迎春花 腊梅花 荷花 菊花 ( )
3.飞机 客机 运输工具 坡音客机 ( )
4.太阳系 地球 银河系 中国 ( )

1.水稻,蝗虫,青蛙,蛇 (按食物链的排列顺序)
2.迎春花,荷花,菊花,腊梅花 (按它们开花的季节顺序,即春夏秋冬)
3.运输工具,飞机,客机,波音客机 (按它们的行驶速度及科学技术含量的高低)
4.中国,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按它们范围的大小)
这些都是我认认真真做出来的,绝对没有抄袭哦!而且我保证它们都是对的.

中华蚱蜢(六):

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蝗虫灾害?

还麻烦详细一点?我建议你去买一本书《中国蝗灾史》,没有人能够在这里跟你说得很详细的.但我可以提醒,每一次蝗灾,都是历史巨变的前奏.

中华蚱蜢(七):

明代《农政全书》中记载“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唯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自周末春秋时代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间,蝗灾就在中国发生过800余次,19世纪,一群飞蝗危害面积就达5800平方公里,高度超过1000米,总重量测算4400万吨;过境时遮天蔽日,太阳为之失色.

(1)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范围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具有______.
(2)蝗虫可以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在它的形态结构中,防止水分散失的是______.
(3)蝗虫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通道是______,位于______(填“头部”、“胸部和腹部”).
(4)下列哪种生物与蝗虫的特征最相近______.

(1)蝗虫是昆虫,有三对足、两对翅,能爬行、跳动和飞行,运动能力比较强.翅的出现,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这对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有利.
(2)蝗虫生活在陆地上,具有外骨骼.外骨骼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保护内部柔软器官.
(3)在蝗虫胸腹部的左右两侧有一些小孔是气门,为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蝗虫就是通过气门用气管呼吸的.
(4)图中的四种动物都属于节肢动物门,A蜘蛛属于蛛形纲,B虾属于甲壳纲,C蜈蚣属于多足纲,D蜜蜂属于昆虫纲.蝗虫也属于昆虫纲,与D蜜蜂是一个纲,共同点最多.
故答案为:
(1)翅;
(2)外骨骼;
(3)气门;胸部和腹部;
(4)D.

中华蚱蜢(八):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回答《唐太宗吞蝗》的问题
1、解释括号里的字
(但)当蚀我心 左右遽(谏)曰 而汝食(之) 将吞(之) 何疾(之)避 遂吞(之)
2、翻译句子
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3、根据这个故事,谈谈对唐太宗的认识.

1、但--只
谏--劝
之--蝗虫
之--蝗虫
之--表示宾语提前
之--蝗虫
2、朕盼着把蝗灾转移到朕的体内,还忌讳什么疾病吗?
3、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体恤民情,关心苍生疾苦.正因如此,唐太宗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之一.

中华蚱蜢(九):

自周末春秋时代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间,蝗灾就在中国发生过800余次。19世纪,一群飞蝗危害面积就达5800平方公里,高度超过1000米,总重量测算4400万吨;过境时遮天蔽日,太阳为之失色。分析上述资料,请回答:
(1)蝗虫迁移迅速,危害面积大,是因为其身体具有________和_______等运动器官,其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
(2)陆地的气候相对干燥,蝗虫的外骨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灭蝗有一种“掘沟埋杀法”,此法灭蝗的原理是用土封闭蝗虫胸腹部的气门, 使之窒息而死。因为气门与体内的呼吸器官__________是相通的。
【中华蚱蜢】

(1)足;翅;飞行、爬行、跳跃
(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气管

中华蚱蜢(十):

(1)捕捉青蛙的人违犯了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是食物链中主要环节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野生青蛙常以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蚱蜢、黏虫等昆虫为食.因此,捕食青蛙会使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答案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后果:生物多样性锐减;虫灾加剧等.(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原因:捕食青蛙会使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51469/

推荐访问:蚱蜢养殖 中华蚱蜢吃什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