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

来源:策划书 时间:2016-08-16 09:38: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策划书】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一)
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幅射专业1—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

2014年3月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幅射专业1—计算机及应用

目 录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3

二、入学要求与学习年限 3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

三、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3

四、职业范围 4【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

五、对接高职的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4

六、课程结构图 5

七、主要专业课程与要求 6

八、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示意图 14

九、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以周为单位) 17

十、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18

十一、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9

十二、实训实习设备 19

十三、技能达标考核评价建议 20【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

十四、说明 20

2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 专业代码: 090100 二、入学要求与学习年限

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高中学历者 学习年限:三年 三、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一)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办公应用、硬件维护、网络应用和软件应用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人员,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 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 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  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 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

 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 文字录入操作能力  鼠绘的操作能力  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

 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的操作技能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技能

 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局域网、简单故障处理和网页设计能力  工具软件的操作能力  三维动画的制作能力  计算机数据的处理能力  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基本理论 四、职业范围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从事计算机操作、软件的应用和开发与计算机网络维修行业工作,其主要就业岗位是:计算机操作、保养与维护等工作的初中

五、对接高职的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维护 计算机信息管理 计算机教育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工程

六、课程结构图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二)
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遍存在专业优势下降、社会认可度下滑、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特色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实践环节和国际合作4个方面分析该创新模式的优势,同时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班”为对象,探讨和总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实践和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针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制定了著名的“2061”计划,旨在用一代人的时间根本改变美国的教育体制,造就新一代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国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普遍规律,是当代各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途径。政府导向与市场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在运行中的良性机制,已成为各国科技与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教育途径,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加快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经历了一个从高潮到低谷的过程。在高潮阶段,几乎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目前,计算机专业是全国各类专业中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由于其发展十分迅猛的特点,被学生和家长视为“艰苦难学专业”,同时由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极其艰巨的挑战,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势在必行的迫切需求。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优势下降、社会认可度下滑、创新能力不够明显等问题,从特色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实践环节和国际合作4个方面进了改革与创新,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和总结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实践和经验。

1 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英创新班”为对象,从全英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实践环节改革和国际合作4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机创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三)
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期的教学理念探索

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期的教学理念探索

摘要:本文提出了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并围绕关键期讨论学生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教学计划调整策略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改革思路,经过初步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关键期;教学理念【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各个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1]。美国劳工部统计局2008年报告预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2006~2016年增长职位最多的。但是,我国目前却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很难就业,因为大学期间没有把握好学习机会,不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看着机会从眼前丢失。这些学生悔恨、愧疚,心情非常复杂,在二类本科院校中,这种状况更加突出。

本文通过对3个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调查分析发现,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这个关键期内能够把握住学习进度和质量,则会有效地提高专业素质。

1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期

每年6、7月份是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的高峰期,经常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不少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满意的单位,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就业。为此,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3所二类本科院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了近几年来计算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结果显示,大约有60%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15%~18%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余下的22%~25%的学生中,有一部分继续参加社会上的就业培训,还有一部分成了“啃老族”。通过对毕业生和家长的调查,集中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太放松了,对基础课程没有学习兴趣,挂了一些课程,大三虽然开设了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可是前面两年没有学好,重修课程太多,没有精力认真学习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只好混日子。

调查问卷有30多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点、学习压力、成长环境、考试成绩等信息,共印发了1000份,分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调查。调查对象是3所二类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系学生,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63份。下面对几个普遍性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四)
浅谈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面临一场机遇和挑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增加市场竞争力,解决生存问题。建设实训基地,提高教育条件,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不但如此,高职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竞争能力
  在当今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物的高速更新,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要求要来越高。
  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确实实践的磨练,以至于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在相关专业的工作中第一时间完全适应,甚至无法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中国强大市场需求下,公司很难招到应届优秀的高级计算机技术职员,然而应届毕业生有很难找到一份相关专业的工作。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进深入改革,为了迎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来的挑战,高校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大力科学发展计算机专业化教育,以基础知识为中心,实践和基础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着力培养高职计算机人才。
  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要,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肯定将必须解决一些问题。第一,要确立起自己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不能盲目的模仿其他院校,有属于自己理念,建立特色高效的教育,才能更好、更快、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第二,教学知识应该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信息技术,软件更新高速的时代,要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事物,不能被时代所抛弃。第三,一定要学习和实践结合,不能只限于书本,而不实践,也不能抛开书本盲目的去实践。
  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必须对应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经考察显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为社会所倾慕。因此,新的教育考核必须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综合能力为辅的多方面考核,这样通过考核的人才才能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一、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1、 无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不准确
  计算机领域很广应用很广泛,不同的学校将其定位不同的目标去培养,有的学校将其定位于网络型人才,有的定位型设计型人才,有的定位于软件型人才。但是,从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来分析,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各高职院校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借鉴,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特色的教育理念。有的高校甚至说不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广泛教育教育目标和理念,培养所谓的“万能型”人才。
  一些高校没有实行市场调研,没有从实际出发,按着自己理想的方式去培养人才。没有自己特色,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开设众多科目,将学生培养成“理想化的人才”。
  2、 教学内容及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上,老师集中于书本上的知识,在当今信息技术、软件工程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相应的知识没有得到补充,学生缺乏更广、更新、更好的专业知识。
  教学方法上,老师过于保守,教学模式落后,旧的教学、教育方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过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成绩,导致学生发展亚健康的情况。
  3、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整体业务实用了解不足
  对很多公司而言,刚招来的毕业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对工作业务的认识,与公司岗位的具体需求出现严重的差别。比方说:售后服务工程师需要良好的动手能力,售前工程师需要好的工作技术以及对行业客户的相关理解,销售工程师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自身高等的素质。
  然而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说,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导致产生就业难的局面。
  4、 师资队伍不适应高职要求
  熟话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当今高职院校的老师,很多人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广面专业知识和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按着相应的书本和ppt来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失去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知识接受慢,学习成绩差。
  此外,由于很多老师刚毕业就来到学校教书,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一些年轻老师只会理论,不会实践,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发展部科学的情况。
  5、缺乏对学生科学的评估
  不少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评估方式,很多学校模仿本科院校的教育评估方式。而实际上,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相关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性强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当然教学评估也应该建立自己的特色。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时,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缺乏对学生出勤率的考察以及缺乏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关注。高职院校是一个注重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院校,学校不仅应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外实践的表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建议
  1、 准确专业定位,实行“分成模式教育”
  学校应该进行计算机专业的市场调研,在计算机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市场的需求,从而明确精准的定位相关专业,确定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科学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盲目的模仿本科院校和其他高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市场真正实用的高级技术工程人才。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今IT行业的发展教育结构,建立自身特色的教育方式,实行“分成模式教育”以适应不通学生的要求,将教材分为基础教育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发展模块,职业素质提高模块以及选修模块等,因材施教,更大限度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每个学生专业知识的科学发展,建立特色的教育方式。
  2、合理安排教学重点,提高实践能力
  根据市场调查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同时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等,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场适应能力,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
  安排考核重点,在校学生在读书期间,安排一些考证考试以及项目活动。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拿到毕业证书,还拿到一些有利于就业的证书,方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的找到合适工作。一些项目活动的举行,不但让学生更加认识了自己的专业,而且在一起项目的执行当中能够一起快乐的度过自己的校园生活,并且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可以锻炼同学们得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以及职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 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
  在读书期间,学校只是提供每个学生至少一次参加与专业只是相关的综合性项目设计与开发的机会,项目能涉及到专业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实践知识。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体验项目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讨论,模块分化,相互合作和项目结束后的论文撰写,总结参加项目的全过程,以及写出自己的心得。
  建立校外培训基地,让每个学生在毕业之前都有参见实习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促进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校外聘请优秀兼职老师和企业家来校内上课,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两个老师,学生们从不同方面来认识自己的专业。在学好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能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更加详细的想他们介绍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丰富学生实践知识。让学生不在学习期间迷茫。
  5、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
  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占学生总成绩的60%~70%,平时学习表现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占30%~40%,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外活动,专业实践的热诚,着力培养高素质、高专业和高文化的综合性人才。(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雪萍,董星涛.从院校分工看我国高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职院校的定位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5.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理念(五)
关于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计算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实行模块式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教育”;要校企互动,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实用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同时,由于区域经济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劳动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顺应这种改变。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现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课程内容老化、教材滞后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计算机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陈旧,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缺少弹性,也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陈旧,一些早已被行业淘汰的内容依旧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另外,职校生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较大难度,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看不懂、学不会、学了没用的现象。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遍缺乏办学特色
  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模式类似,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仍是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应用技能训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片空白。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案
  (一)转变传统观念,确立面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面向企业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并围绕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旧的教学设置,加大实践环节,重新设置教学计划,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完成实用型人才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确立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
  实训任务的设定尽可能是企业应用的真项目,越贴近生产实际的项目越好,让学生真正得到岗位实际技能的训练。为了便于学生就业,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 尽可能地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方便条件,而课程设置和实训环节的安排上,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要一致,以便为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带来方便。可采用“以证代考”模式,使课程内容与证书考试结为一体,并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写入教学大纲中,期末学生直接参加职业资格的证书考试并作为该课程的期末成绩。又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考取“计算机维修高级工”,计算机网络与维护专业考取“计算机网络高级管理员”的职业资格证等。允许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高就业率创造方便条件。
  (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校企合作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直接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企业对市场的了解,向学校提供人才的需求计划、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技术发展情况等信息,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其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一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这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三,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是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其四,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校企互动,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为了让教师具有新技术和实践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与技术应用,使教师得到新技术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为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中,使教师获得实战技能的训练,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专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极大,发展机遇也很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要求人才培养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以保证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方向。由于计算机专业有它行业自身的许多特殊性,也会给专业发展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认真地研究新问题,妥善地拿出解决方案,会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长生,唐歆瑜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8(3).
  [2]李殿勋.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31840/

推荐访问: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