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手机产生的心理影响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18 11:04:5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论文,手机产生的心理影响(一)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业论文】

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英文)

学 院

专 业

行政班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论文,手机产生的心理影响】

诚 信 承 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1 引言 ........................................................................ 1

1.1 研究背景 .............................................................. 1

1.1.1 国内研究动态 ..................................................... 2

1.1.2 国外研究动态 ..................................................... 2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2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 4

2.1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 4

2.2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 4

3 手机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 5

3.1 手机对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 5

3.2 手机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 6

4 对高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7

4.1每周上网时间情况 ....................................................... 7

4.2在网络上与人交流的时间情况 ............................................. 7

4.3使用何种交流工具情况 ................................................... 7

4.4利用网络与现实中亲友的交流频率情况 ..................................... 7【论文,手机产生的心理影响】

4.5在网上联系的陌生人占所有网络联系人的比例情况 ........................... 8

4.6对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情况 ............................................... 8

4.7认为网络上认识的朋友是否值得信任情况 ................................... 8

4.8在遇到烦恼时倾诉的首选对象情况 ......................................... 8

4.9对于网恋的看法情况 ..................................................... 9

4.10对在网上可以无所顾忌做事情的态度情况 .................................. 9

4.11经常上网对身边同学、朋友关系的影响情况 ................................ 9

4.12上网对个人的影响情况 .................................................. 9

5 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 10

5.1 造成大学生目前对网络依赖过度的原因分析 ................................ 10

5.2 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对策 .............................................. 11

5.2.1大学生自身方面 .................................................. 11

5.2.2政府方面 ........................................................ 11

5.2.3学校方面 ........................................................ 11

6 总结 ....................................................................... 12

参考文献 ..................................................................... 13

致谢 ......................................................................... 14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介绍手机在我们现在的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利于人们的扩宽交往的范围,使交流更容易,但是这弱化了我们深沉次交流,放弃了面对面感情流露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相关利弊影响,最后基于人际交往的本性需求探讨出现这种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交流的原因。

关键词:手机 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 人与人的关系【论文,手机产生的心理影响】

Abstract:After the paper discusses smart phon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to the modern life, for people interpersonal had a huge impact. Introduce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mobile phones now play in social life, in favor of widening the scope of people's interaction, make it easier to communicate, but it weakens the deep times we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 emotional outpouring abandoned exchanges, based on this cas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related to the impact on the nature of the final demand for interpersonal reasons for this tend to communicate via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to explore appear.

Key words:Phone;Social Networks;Interperson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全球有63亿人,其中有30亿的人会收到手机讯号。在中国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2.57亿,QQ空间有超过4.5亿的活跃网友,新浪的微博活跃用户达1.29个亿,腾讯QQ有高达2.9亿的在线活跃用户,覆盖到90%以上的中国网民。而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的每月活跃用户总数其实已经超过了22亿人。其中,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人,WhatsApp的每月活跃用户数 为5亿人,Instagram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Messenger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这些都是Facebook的重要业务,所有业务的用户数加在一起就是22亿人。大约有10亿人在手机上使用Facebook。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

同时人们出门会带上手机,吃饭的时候看着手机,人们睡觉之前翻看一下手机,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也会查看手机。而我们一般打开电脑或者滑开手机屏幕的时候,我们就会先登录QQ,或者上微博上微信。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我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

们的便利性,多选择性,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1.1.1 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快速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网络整体发展 水平处于劣势,主要是侧重理论研究和翻译国外著作。因而,关于网络的相关研究 尚处于初步的积极探索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研究成果多,而系统的研究少的 特点。

1、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1)特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虞晓骏和王晓霞在关于“虚拟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调适”的研究中,提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性等特征。

(2)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是指出网络带来了道德失范,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泛滥,传统道德规范受到挑战和冲击,出现了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及其利弊研究。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2、网络成瘾研究

以“网络成瘾”为题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检索1994.2005年的所有文献,共找到关于青少年相关文章58篇,而关于大学生方面的较少。这些文章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含义、诊断、原因、后果以及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对策等等。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研究

从国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网络伦理道德的专家主要是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研究相对比较集中和深入。国内的许多高校分别出台了各自的校园网网络规范、公约和处罚条例,许多高校也在研究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或者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在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中增设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从整体上看国内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1.1.2 国外研究动态

l、对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

(1)社会互动。人类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互动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最早使用这一词的要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他1908年问世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社会互动一词。他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是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课题。他因此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美国的互动论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后,在美国形成了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该理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认为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分出来的主要指标,符号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意识的一种意愿标志。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符号构成意义;意义形成判断;判断引导行为。

(2)社会交往。库利指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模仿

论文,手机产生的心理影响(二)
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影响分析

  摘 要:目前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价廉、快捷、丰富、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欢,但是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手机依赖症 大学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的功能被彻底地颠覆。手机从传统的通话和短信功能发展到利用手机移动网络实现了解时事、支付购物、聊天、导航、打游戏、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等,手机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更成为人们获得及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成为“低头族”、“彩屏手机奴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了“手机依赖症”,而大学生成为“手机依赖症”族群中的重要部分。[1]
  一、手机依赖症的概念及表现
  “手机依赖症”是依赖症的一种表现,是个体形成的一种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具体表现为: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当手机连不上网络或收不到讯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等。
  二、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在一项对沈阳某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94.3%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其中三星、HTC、Sony、中兴、小米等中端平价型手机占了80%,苹果手机代表的高端机型占了15%。智能手机的使用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智能手机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项目。
  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用于手机话费支出不等,35.8%的学生在50 -100元,21.9%的学生在100元以上,如果一名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用于话费的支出比例在10%左右。智能手机的更新速度极快,15%的大学生为了匹配最新的手机应用程序或追求靓丽的手机外观,追风购买高端智能手机,例如苹果、三星note等;还有18%的大学生会每年更换一部手机。32.8%的大学生经常用手机下单购物、支付电话费、买火车票等。
  2.智能手机成为打发时间的娱乐品。
  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在网的时间达5小时以上的有41.4%,这些学生用手机上网聊天、关注微信朋友圈、淘宝购物,偶尔关注最新的时事新闻;除了在课余时间上网,上课时间大学生也会随手掏出手机上网,不管什么课都会玩手机的同学占10%左右;五成学生会在觉得“没有什么用”的课堂上使用手机,而大学生心中的“没有什么用”的课一般是考查课或思政课。
  3.智能手机成为工作及社交的重要工具
  据调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软件是:QQ 52.86%;微信 37.62%;游戏6.2% 。大部分学生干部通过QQ或微信群聊软件获得工作信息,使工作速度大大提升;同时大学生喜欢通过人人或微博软件联系高中或初中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最新状态。数据显示,一旦没带手机,19%的学生觉得坐立不安,内心空虚,48.1%的学生觉得无聊。
  4.智能手机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杀手锏
  一般来说每天23:00之前大学生就会结束一天的学习工作入睡,而高达60%的学生晚上睡觉不关机,78.1%的学生在睡前阅读小说、打游戏、聊天等等。实验证明,睡前使用1小时的彩屏手机会减少人们生成褪黑激素总数大概22%,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手机的辐射会对脑电波造成影响,造成休息不好、多梦、智力下降;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大学生产生颈椎劳损;频繁发送短信息会导致大拇指酸痛、麻木或肿胀等不适症状。
  三、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目前大学生有手机依赖症症状的达到了90%,其中多数学生为中度和轻度依赖,严重依赖的占15%左右。“手机依赖症”不仅带给大学生生理的危害,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1.从众和攀比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大学生因为别人使用智能手机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丰富资源,也希望自己购买智能手机;甚至不少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从众购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变成了一种身份和身价的象征。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比如说自拍照、好吃的、好玩的、新买的衣服,这些信息的传递无形中,又助长了攀比心理。
  2.焦虑不安
  过度关注手机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外间的一切变化,随时可以接收得到,让人难以安定。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其实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您出门时没有携带手机,你会有以下哪种感觉?”,19%的大学生觉得坐立不安,内心空虚,48.1%的学生觉得有点无聊;46.7%的学生觉得“别人的手机响起时经常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响”;65.8%的学生“当手机没有信号时,会感觉烦躁甚至愤怒”,62.4%的学生“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哪怕去卫生间也要带着”。这些心理现象显示了智能手机的使用加重了大学生日益紧张焦虑的心理状况。
  3.丧失注意力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着下降,思维不断被打断,这大大削减了大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复杂的层面。
  4.社交障碍
  QQ、微信、人人等沟通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深受大学生喜欢,但是过多地依赖手机QQ、微信交流,反而产生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害怕”的社交障碍表现。大学生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心理上的孤独不断增加。还有一些学生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缺乏诚意,影响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预防及纠正手机依赖症的建议
  手机依赖症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纠正手机依赖并不难。首先,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产生手机依赖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严格规范的使用手机。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地干预,制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使大学生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大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再次,班集体通过组织班级特色活动,增强凝聚力,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心理和身体的调节。
  参考文献:
  [1] 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作者简介:
  谷海玲(1975-),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丛明(1983-),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穆莞昱(1993-)女,沈阳建筑大学,给水排水工程2012级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39741/

推荐访问:认知心理的产生论文 避免产生心理挫折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