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19 09:45:1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一)
美术论文.doc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和典范,它的博大精深是无需赘言的。但当成为经典的同时也成为历史,时间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变慢或停滞自身永恒的运动,经过时间的考验,人类一代代文明所结晶出来的辉煌业绩也随之层层叠叠积淀起来了。当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中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之后仍生生不息,自有其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家们讲究“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强调对事物“精神性”的把握和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中国

画强调“写意”。

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写意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总的艺术观念,它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特殊审美取向。所以它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外来画种的最基本特点。

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更是中国画的基础。线并不在客观的物体中存在,而是画家们自己的主观想象。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画的线独具艺术魅力,因为它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有情的线。说它是立体的线,是由于中国画的线讲究浑圆厚实,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这种“圆”、“厚”的效果是从中国毛笔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中产生出来的,主要通过“中锋行笔”获得。中锋行笔就是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这样写出的线条是一个立体的圆柱形,中心是骨,四周是肉,外柔内劲,如“绵裹铁”。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僵硬,不呆板,讲究在起讫运转中一波三折,提按顿挫。画家把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浓淡、枯润加以巧妙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指要使虚处灵,应求实处工,着眼于空白之“虚”,必须立足于笔墨之“实”。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传统画论中虚实结合的辩证原则。

自古以来,画家们常常在画面的构图上经营有方,注重虚实结合。画面有时层层渲染,密不透风;有时寥寥几笔,疏可走马,同时大片留白,给观众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空白之美的意境增添了无限的神秘之感,使人不禁产生无尽的联想和审美愉悦。由此可见,“空白”是中国画艺术表达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了空白,中国画也就失去了神韵。

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

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以大观小”,散点透视的结果。 “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就是俯视鸟瞰,以高观下,山川之景尽收眼底,若同真山之法,再美之景也难成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说明了山水画家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所说“假山”绝非指花园里的大假山,而是指放在案头以供观赏的山水盆景,盆景中以小石块垒起数座径不盈尺的山峰,再放置小亭等等,画家只要站着就可以尽收眼底,就像在空中俯视大地上的千岩万壑,画家全山在胸,方能妙笔生花。

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她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与深度,使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综合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

诗画合璧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艺术美表现形式,主要有题诗于画和依诗作画两种。前者称作题画诗,后者叫做诗意画。在此主要谈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情感,或谈论艺术观点,或咏叹画面意境。诗与画的交融,使得中国画具有了一种审美统一性的文化内涵,真正达到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诗中之“意”与画中之“境”的结合,使中国绘画不仅能满足感官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内心的精神价值。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用的笔、墨、纸、砚完全相同;用笔方法也基本相同,并且可以把书法的笔法直接用到画上去,所以我们常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可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而且画家画完后还要题款、题诗,又还可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熔铸到一个画面中。

题好款后还要钤印。画面上的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成了中国画的组成部分。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内容有镌刻姓名、斋室、吉语、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印章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而且能够运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感受。在典雅素净的水墨画中盖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后,犹如“万绿从中一点红”,变得十分新鲜醒目。当然,盖章的时候也非常考究,要考虑整幅画的构图、色彩,要起到呼应、对比、配合的作用。 中国画独具艺术特征,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加强国人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画中的美感和意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民族感情得到升华,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二)
小学美术《妙笔生花》教学设计

《妙笔生花》教 学 设 计

板 书 设 计【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十二、妙笔生花

妙笔1、用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2、用墨一:墨分五色 3、用墨二:浓、淡;枯、湿

4、用墨三:蘸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教 学 设 计【绘画妙笔生花论文】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三)
求新求异妙笔生花[论文]

求新求异妙笔生花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语文新课标对此有精当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作文品位,应大力倡导立意求新。但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提醒学生,莫因盲目求新求异而陷入泥潭。

作文教学求异求新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常常会落入俗套,写得千篇一律。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写议论文要摆事实了,不是张海迪身残志坚,就是陈景润刻苦攻关,再不就是雷锋助人为乐。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成为“万能材料”,几年、十几年一贯制地沿用下来,老炒“冷饭”,缺乏新意,令读者倒胃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同学以此为“套路”,以不变应万变,应付作文。长此以往,思维僵化、钝化、简单化,获得一种低层次的“满足感”、“轻松感”。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实在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是非常可悲的。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四)
妙笔生花,灵动写作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主要学科,它与各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是为今后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学科,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作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作文是生活的实践,和思维语言的统一,做好作文教学工作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3-02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是写作兴趣淡薄,不注意观察。小学生怕写作文,提笔时不知道改写什么,没有思路,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和缺乏生活经验。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写作教育提出了倡导自由表达,想象力,和个人真实的感受,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教师应当主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善于观察事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注重课外阅读知识,加强写作训练等。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观察,对于写作来说占首要地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在刚接触作文的时候难免有些吃力,加上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少。在教学是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好打好基础的教育,比如我们在写春天题材的作文时,可以引领学生观察校园的树的变化,公园的花草啊,农民伯伯都在田野里忙什么?观察后又联想到了什么,先试着说出来,然后把他写下来。然后我们告诉学生其实写作很简单,就是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留心,多注意观察事物,这样就可以不断的积累材料,为以后的写作做好了基础。
  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每天发生的事,今天做了什么好人好事,发生了什么事情,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写作的时候不会题目难写,不会觉得没有思路。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听到的,写到的,总之日常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束的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能够写出真实的事情。
  在培养观察和写作的同时也要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有因就有果的思维方式,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举例和说明来支撑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性分析力,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思路一定要明确。课堂中老师也注重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学习,教学起来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二、正确引导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实现作文有效教学可取的经验,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利用好书中的课例,养成多记,多看,多写,多听的好习惯,在思考中记,例如《桂林山水》一课,选择那些精练的内容要求学生背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桂林山和漓江水的那两段,作者是怎样把山水描写的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样,美轮美奂,然后鼓励学生仿写,把自己身边的风景或者去过的地方也写下来。再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在读懂全文时,要学会引导作者的写作技巧,志愿者和朝鲜人民在分别的那一刻,有成千上万的朝鲜亲人来送别,为什么只写了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呢?让学生体会到在写作的时候要突出代表人物,突出个性的特点。中心思想表达的是什么?教师只有不断的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技巧,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学的的过程中根据高低年级的实际情况和年龄,使学生运用自然的言语和自己的真实行动,同时培养孩子的深度思想和语言功夫。
  及时的修改作文,加快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辛辛苦的写好作文之后,总喜欢得到表扬和赞扬,应给与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一定要明确修改的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写出真实的情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来阐述一段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自我修改的能力,自我修改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自己把作文看几遍,通过朗诵之后找出漏洞点,并进行修改,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从发找出错误,加以改正。
  三、鼓励引导挖掘写作,重视写作评价
  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生活的积累还远远不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但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比较强,教师在批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作文时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慧眼,及时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使学生能获得鼓励的同时享受到喜悦。如果一个学生特别喜欢写作,文笔又生动有趣,可以在作文评价中写到:“老师很喜欢你的作文,这样写很好,要继续努力,老师祝你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又比如一个学生结尾写的特别好,就可以这样评价“文章的结尾画龙点睛,将文章提高到了一个高度,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再如一个后进生的作文有了提高,我们就可以这样评价:“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你真的不比别人差,要知道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你一定能写出更高水平的作文来。”教师在不断的修改作文的同时,应该抓住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多多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喜欢上写作。当然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进行批评的,但是要注意方法,不要太过于着急,要以心平气和的口吻和坦诚的心提出批评意见,学生才能接纳,才能更好的接受。如果某个学生写作不认真,我们切忌说“重写”,可以说“如果你能认真写好你的字,作文会增加不少分,”这样学生在下功夫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写作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强求来的,作文的教学策略也是多样化的,小学作文教育是做好未来基础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成就。小学教育是提高各方面素质,和造就各类人才的基础。在作文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又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优秀学生,这样作文教学在未来适应社会能力和塑造人才中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多多尝试,多多探索,就一定能提高写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成飞.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考试周刊,2010(56).
  [2] 朱江华.教师教学交往的偏失及其对策――基于课堂提问话语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10(14).

绘画妙笔生花论文(五)
闲笔不闲 妙笔生花

  内容摘要:闲笔,顾名思义,百忙中极闲之笔。换言之,即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者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表面上看来或繁冗复沓,或偏离主题,或无足重轻,然而却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或于细微处见真情,或巧妙蓄势铺垫,或烘托映衬渲染,皆浑然天成。如此“妙笔”何谈“闲来之笔”?作家贾平凹曾如是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关键词:闲笔 妙笔 铺垫 渲染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处“闲笔不闲”之例。看似寥寥几笔,轻轻带过,细细咀嚼,却是别有一番韵味。
  一.闲笔不闲,细节传神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时看似简单的一笔,却皆是作者缜密构思后的精髓所在。它对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开拓意境主题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令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苏科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情节安排精巧合理,细节伏笔扣人心弦,感情真挚动摇人心。最值得赞道的是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文中的通讯员腼腆、纯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例如,通讯员刚刚出场的时候,“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如此装扮,在当时的环境里也算合乎情理,不足为奇。但当我们读到后文的时候,便不禁赞叹作者灵巧的心思了。在通讯员完成护送我的任务,准备返回到前线时,“(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读至此处,我们的眼前仿佛再次浮现出这样一位天真纯朴、积极乐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战士形象。此时此刻,你还会觉得作者在前文所描写的“枪筒”之细节是闲来之笔吗?
  大文豪茅盾先生评论时有这么一句:“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这两笔之间有两千多字写故事的发展也写这位通讯员的风貌和性格,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是的,这样的细节描写,自然而巧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这样的闲笔,反而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更让我们形象可感地看到了那个鲜活可爱、热爱生活的小通讯员。这样的战士谁会不喜爱呢?像这样的“闲笔”文中还有许多,诸如,两次提到的“馒头”,四次提到的“衣服上撕破的大洞”以及“新百合花被”等细节之处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一处处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感人传神。正如茅盾先生评说“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是一篇“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
  二.闲笔不闲,蓄势铺垫
  现代散文家陆蠡《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九段,被囚之后“绿的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作者被绿的精神所感染,于是发现一种“生”的喜悦。然而作者在接下文的文字里未继续描写眼前常春藤,也未继续阐述绿的精神。而是轻宕一笔,追忆了自己从前在乡间草屋的往事。这段文字貌似远离囚绿这一中心,然而仔细咀嚼推敲,却是紧扣中心。本段作者联想起向前不忍剪除草屋里土地上的嫩苗,甚至责怪友人之多事。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却可见作者的玲珑匠心。作者借此着力表现了“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而我们也由此见到了作者对绿的爱之切、对生命的爱之深。也正是爱意之浓烈,才有了恼之至,这也为下文继续囚绿,爱而生恨做铺垫,更为后文释绿蓄势,从而一步步揭示出本文的中心。由此可见,闲笔凿实不闲,蓄势铺垫出华章。
  三.闲笔不闲,衬托渲染
  茅盾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以赞美白扬树的不平凡为贯穿全文。作者围绕这一线索,开篇扣题,直抒胸臆,表达由衷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然而作者接下来并未对白杨树本身进行描写阐发,亦未艺术地回答礼赞的缘由,而是轻轻宕开一笔,以舒缓亲切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辽阔恢弘的高原景色图。
  礼赞白杨树,却落笔黄土高原。这是否是偏离了主旨的闲笔呢?当然没有!一方面,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假如没有这一段的烘托、映衬,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将会失去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平凡的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不平凡的气氛孕育了不平凡的品质。另一方面,当汽车长时间在坦荡如砥的大地上驰骋,当人们产生倦怠时,其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便奇迹般地映入眼帘。假如没有这一段的烘托渲染,白杨树的艺术形象也将会失去那一份独特的魅力。因此,闲笔不闲,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四.闲笔不闲,饱含深情
  散文中,一些看似毫不起眼、无关紧要的闲笔,有时往往却承载着作者最具分量的深情,让读者在品味之后深受感染和鼓舞。
  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苏科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我”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暗线展开叙事,抒发了鲁迅先生对恩师的敬仰、怀念,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鲁迅先生怀着满腔救国救民的热情和希冀来到日本求学,然而到了东京后满是“乌烟瘴气”的学习环境以及一些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浑浑噩噩的各种丑态让鲁迅先生颇为失望、愤懑。于是他决定离开东京奔往仙台。在去仙台途中,作者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这是否是多余呢?为什么沿途那么多的地名,唯独“日暮里”和“水户”让作者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呢?
  也许正是内心的彷徨和情绪的低落,使他触景生情,徒增悲凉。更因为“日暮里”让人产生“日暮途穷”之意,忍辱负重、身处异国,有着忧国忧民思想的鲁迅对这两字自然十分敏感,“日暮里”,这多么像当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挣扎的祖国啊。联想到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不顾祖国安危,不学无术,鲁迅的心中凿实不是滋味,对“日暮里”的中国表达了自己最为真切的担忧。多年以后,鲁迅曾在《彷徨》的扉页上题了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兮将暮”的诗句,来表达他对祖国前途的关切之情。此时此刻,在拿起笔回忆那段往事时,满腔的爱国热情如汩汩的洪流肆意地流淌,“日暮里”再一次自然地浮现在脑海里,这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连自己也未经察觉:“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至于“水户”,文中有提及,那是爱国者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至死不为清王朝效力,“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这种强烈而执着的爱国精神令鲁迅敬仰。其次,联系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艺术”的极力嘲讽,就能理解,写“水户”与他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再者,朱舜水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于异乡,为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这样的一个人物写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不仅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朱舜水人格品质的赞扬,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朱舜水先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努力的肯定。这与下文写到的藤野先生何其酷肖?
  由此可见,“日暮里”和“水户”看似闲笔,实则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挚爱,并将它放在《藤野先生》一文的起始部分,为全文定下了“爱国”的情感基调。
  当然,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还有许多出色的“闲笔”,品味反刍过后,我们更多的是叹服。这些闲笔,自然巧妙是它的风格,耐人寻味是它的品质,留有余香是它的精髓。所以,闲笔不闲,它们是大家之笔,是作家深思熟虑后的炉火纯青,是精雕细琢后的匠心独运,是天然雕饰下的妙笔生花。所以,闲笔,绝非等闲之笔!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洪宗礼,2012年6月第8版。
  ②《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洪宗礼,2012年12月第6版。
  ③《〈藤野先生〉中几处闲笔的作用》,《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张甸初级中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43872/

推荐访问:妙笔生花绘画教程 妙笔生花软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