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16-04-15 09:57: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心得体会】

第一篇:《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高中学生的幸福感》

摘 要:

从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出发引出积极心理学是对学生进行幸

福能力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幸福能力教育的具体做法进行探讨,从而实现高中生健康、幸福、快乐成长。

关键词:幸福能力;积极心理学;做法。

在心理学的领域,研究‚幸福‛的专门学科称为‚积极心理学‛,是一

门与消极心理学相对应的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学科。通俗地讲,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门让人摆正心态,感受到更多幸福的课程。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经调查,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中学生存在着厌学、恐考、人际关系紧张、早恋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幸福感。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使高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了以下探讨:

(一)开发校本教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著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臵疑的。‛ 国外教育专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加速器‛,更是‚人格、快乐、幸福加速器‛。现在的高中生在‚减负,减负‛的口号中,依然是早起晚睡,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无数个早起晚睡下,在数名科任教师兢兢业业的教育指导下,在家长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下,学习了大量而又系统的有关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唯独关于自己心灵,自身精神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校、教师、家长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状态。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自卑心理、厌学心理严重;不能正确的处理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缓解考试压力;不会排解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以致迷恋早恋等。幸福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这种现状,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为核心,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使命,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以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达到善与灵魂

永恒的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理论,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开发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精神生命的校本教材《我成长,我快乐》, 包括‚会自识的我‛、‚会沟通的我‛、‚会调适的我‛、‚会控制情感的我‛‚会学习的我‛五个单元、十二个主题。课程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自我,懂得自己的好处,了解自己的现状,看到自己的所有,悦纳自己,敞亮自己,欣赏自己,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生命的潜能,改善自我,提升自我,满足自我;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怎样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减轻和缓解考试压力;怎样实现自己的抱负;课程还会让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利,在困难面前积极发现个人与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并加以有效地利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我幸福‛,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明显提升。

(二)上好心理活动课,增强活动意识、唤起学生的幸福情感体验、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是从生

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们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情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幸福情感的培养依赖于心灵的感悟,依赖于一种对幸福情感的感知方式。‚体验教育‛强调的就是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的内心深处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或爱或憎,或喜或悲,有对过去的认识或体验,再反思,再体验,也有心理矛盾的相互激荡和冲突。这样可以促进幸福情感发展,增强心灵感悟性,心灵体验可以不断增强人的情感洞察力、能体验和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即常说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逐步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感,扩大自己的幸福、积极的情感。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增加了,消极情感自然而然就减少了。如老师讲《尊重生命》这一主题时,让学生扮演‚盲人‛和‚哑巴‛角色,两人一组,互相帮助,从讲台出发,绕教室一周,中间经过四个障碍物再回到讲台,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开口讲话,只能靠动作相互传达信息。学生体验完华,把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并互相交流,在学生的发言中,有的同学说‚做盲人真不容易,过去看到残障人,只知道嘲讽他们,觉得好玩,现在真正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不易,要关注,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也有的同学写道:‚盲人整天生活在黑暗里不见光明,看不到阳光,看不到人世间的美丽,但他们顽强地活着。自己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已经是很幸福的了,要珍惜生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再如:因为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常会有

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思想压力常常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不恰当的比较或过分注重结果等。所以在讲述《别怕,我们有办法》(缓解学生考试压力)这一主题时,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分组讨论:‚如果你可以过100年后再来看你现在的学习,那你会怎么看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像(思考5-10分钟),并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的想象力可谓丰富。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着发言:‚学习成绩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事‛;‚学习与不学习一个样,人都要死的‛;‚学习好与学习不好没什么区别,其实不见得学习成绩好以后生活就好过‛;‚学习太累会短命的‛;‚过了100年之后来看,我想他学习比我好我就不会嫉妒了‛等。所有的观点都陈述完后,老师接着让学生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掌控着每个高中生的学习,掌握着高考的‘发榜权’,你会怎么安排呢?‛(同样要求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最后结果还是只能一部分人读清华北大,一部分人读普通大学,还有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会有很多收获。第一,学生们暂时忘了学习的压力,大家都会很开心,因为在讨论时都是站在很久以后的立场来看问题,当前的功利性思维明显受到抑制。第二,学生们学会并体验以第三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这都正常的。第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注重程度降低,功利性降低,并且还存在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进入幸福的情感体验状态中。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 实现了有人说的‚如果用说话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如果给我看,我或许记得,但让我参与了,我就会理解。‛生活需要体验,体验活动使学生带来快乐,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体验活动让我们听到了学生成长的脚步声。

(三)与班主任连手,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学生的幸福指数。 第一,感恩教育。同班主任一道让学生建立‚感恩他人‛记录本,督促学生学会感恩,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把他们父母的养育、朋友的帮助、健康的身体、学校老师的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在学生的‚感恩‛记录本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记录:你发现班级有一张凳子有点松动,今天你带来了工具把他修好,我们感激你。你坚持每天放晚学结束后主动关好门窗才离开,这本是值日生的职责,可你却做得很主动。你和同学总能和睦相处,那天XX同学由于心情不佳冒犯了你且言辞尖酸,你微笑着走开了,但你的眼中有泪光闪过,佩服你的气度。一直以来常常抱怨父母的无能,自己的命差,

星期天与年迈的父亲劳动了一天,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以及对我的期望,我感动了。今天寒风刺骨,门卫送来纸条,说我妈送饭来了,望着老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影,我的眼睛潮湿了。老师今天重感冒,但他依然那样认真而又吃力地为我们讲课,我发誓一定努力学习。今天数学考试成绩发下来了,我比上次又提高了5分,我一阵激动,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我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学生学会了感恩,培养了正面积极的情绪,提高了发现幸福的能力。

第二,举办‚得到与失去‛对比感的班会,帮助学生明白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东西,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去克服消极情绪,从而建立起良性的情绪系统,懂得自我排解,懂得放弃,懂得珍惜。

第三,建议学生用幸福账本记录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换言之,记录每天幸福的事情和难过的事情,如果幸福的比难过的多,那么这一天属于幸福的一天,反之则是不幸福的一天,以月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果幸福的天数比不幸福的天数多,那么属于一个月有幸福盈余,对幸福进行总结,对消极情绪予以疏解。

有一个伟人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随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随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随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随着改变。‛一个人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改变对现实的态度。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保护,学会体谅,学会责任,学会团结,学会付出,学会自信,学会聆听,学会赞美等……,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幸福能力,提升了幸福层次,积累了幸福感指数。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或许,我们长大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一个个小小的活动,看见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也是因为这些活动,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道理。‛

以上是笔者在培养学生幸福能力方面的几点做法,不妥之处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江朵 《‚幸福‛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2、曾四芳,曾建华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与实践》

3、郑祥专、孟万金 《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

4、杨蕴芳 《击碎心理障碍点燃学习激情》

5、王绍荣 《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篇:《爱享文献_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_社会幸福感_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第5期2013年10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

No.5Oct.201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曹瑞1,李芳2,张海霞3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71021;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2)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两种倾向: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过去一段时间幸福感测量的主流理论,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动摇了主观幸福感的垄断地位,使得当前幸福感的研究由侧重主观体验和感受向追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存在价值对人幸福感研究的上述趋势促进了积极心理学从关存在价值的意义转变。幸福感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

注情感体验的幸福观向关注人生丰盈蓬勃发展的幸福观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中图分类号]G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77-(2013)05-0068-03

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宾西法(Seligman)教授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塞利格曼

1997年就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时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1998年,他在美国心理协会大会上的发言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行动的号角;2000年,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二、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学“幸福1.0理论”

(一)主观幸福感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威尔逊(Wilson)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的发表,标志着对幸福感研究的开始。之后,幸福感逐渐素》

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瑞安(Ryan)、德西(Deci)、沃特曼(Watermon)和里夫(Ryff)等成为幸福感研究的代表人物。坎贝尔(Campbell)等提出将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指标,生活满意度即为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主观差异感觉,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是情感成分。这种界定得到大多数持快乐论观点的研究者的认同。他们认为幸福就

[2]

是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迪纳认为主观幸福感的特点有三:(1)主观性。根据评价者主观的标准而不是别人标准来评估,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也许不同人作出的评价结果会相同,但其心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依据的评估标准、评价过程中的对各中问题的衡量却大相径庭。所以主观性是幸福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2)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包括三个部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3)相对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表明主观幸福感是一个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幸福的科学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

[1]

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解释是积极

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因此又被称为“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关注少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的倾向不同,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情绪体验、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心流体验等。塞利格曼曾经指出:“心理学家热衷于把-8的人提

[1]高到-2,而我的目标是把+2的人提升到+6。”

68

相对稳定的值。[3]

但是,主观幸福感仅仅从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总体

评价来定义幸福感,认为幸福就是对生活满意,这样来界定情境性的,幸福难免会有所偏颇,因为情感总是带有即时性、往往会随着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总体的生活评价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二)“幸福1.0理论”的提出

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幸福感的三个黄金要素:积极的情绪、投入和意义。塞利格曼在2002年出版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幸福分为三类:美好的生活、愉快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温暖、舒适等。在这一元素上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投入与心流(flow)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

[4]之奋斗。这就是塞利格曼教授的“幸福1.0理论”。“幸福1.0

认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无任何联系,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体验,也可能只有微乎其微的相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两者是有联系的。里夫等对

两种幸福感进行研究,得出心理幸福感自我接受和环境控制这两个因子与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呈中度相关,而心理幸福感的自主性、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这四大因子则与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弱相关的混合关系。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这两种幸福感既有比较大的区别,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6]【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二)社会幸福感的提出

虽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模型都强调了幸福感的个人特征,但是个体是根植于社会结构和社会集体的个体,需要面对大量难以回避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挑战。要真正完善幸福感的概念,心理学家还必须了解个人的社会特征,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人的社会幸福感。

20世纪末期,凯斯提出了幸福感的第三种研究思路———社会幸福感。凯斯认为主观幸福感忽略了认知,因为个体会根据社会标准评估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个人机能。积极心理功能包括了挑战和社会任务。凯斯试图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去探索人的良好存在状态,实现了幸福感研究的重大转变,其提出的社会幸福感包括五个维度:社会整合、社会认

[7]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和谐,这五个维度反映了人们

理论”幸福的测量指标是主观幸福感,幸福关注的是感觉上

的幸福。衡量幸福的黄金标准是生活满意度。

对于以主观幸福感为主要测量手段的“幸福1.0理论”,人们发现,这一理论牢牢地把“幸福”与快乐情绪联系在一起,积极的情绪成了幸福的代名词。但是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涵,不能脱离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标准,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文化情景的所谓“价值中立”或“不带价值的判断”的立场。而且生活满意度不能诠释幸福的全部涵义。在大量实证研究和不断思考的基础上,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2.0理论”,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由主观幸福感向着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延伸。

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在现代双因素论的提出、积极心理学蓬

勃发展的背景下,凯斯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完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并且获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全面繁荣(flourishing)。由此Keyes构建了包括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功能(心理幸福感)和积极社会功能(社会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健康模型。[8]

主观幸福感立足于快乐论,注重人的感性,强调个体的幸福即是快乐;心理幸福感跟智育实现论,侧重于人的理性,认为幸福是人完美潜力的实现;社会幸福感从人的社会存在考察人的良好存在,关注公共领域。不同幸福感取向的研究增进了对幸福感的实质理解,体现了幸福感是快乐与愉悦、享受与发展、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三种幸福感模型的整合,构建了全方位的测量平台,成为现代幸福感测量的标准测量框架,积极心理学走向了“幸福2.0理论”。(三)幸福2.0理论很明显,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幸福2.0理论”。塞利格曼指出:“真正有用的公共政策衡量标准应该是既有主观成分,也有客观成分,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成就,积极【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9]心理学的目标是发展丰盈蓬勃的人生。”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2.0理论”,衡量幸福的黄金标准是人生的丰盈蓬勃程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

三、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学“幸

福2.0理论”

(一)心理幸福感的提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先于心理幸福感,发展也较为成熟,拥有较为一致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里夫等人对幸福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他们批评了主观幸福感对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正向的感受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健康向上的生活。他们认为心理幸福感指人的心理机能状态良好,是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里夫还对影响心理幸福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提出了一个心理幸福感的多维模型。该模型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积极关系、环境控制、自主性六个维度。[5]

关于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些研究者

69

生更加丰盈蓬勃。[10]根据“幸福1.0理论”,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都是关于想法和情绪的自我报告,拥有最积极的情绪、最多的心流体验和自觉人生意义巨大的人们最幸福,对生活

的满意度最高。“幸福2.0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不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应该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若干可测量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每个元素都能促进幸福,但没有一种可以单独定义幸福。“幸福2.0理论”由5个元素构成: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和投入是两个靠主观来评估的元素。对快乐的主观感受是现在,而对投入的主观感受只能靠回顾。处于心流状态时,通常没有思想和感情,我们只会在回顾时说“那真好玩”或者“那真棒”。意义有主观成分,但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冷静客观的评判很可能会与主观的判断不同。把成就作为终极追求的人生称为“成就人生”。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有着深刻的正面影响,并且可以独立于其他元素而被测量。爱、同情、怜悯、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等积极的人类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和人际关系。在感情上,我们不可避免地寻求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积极关系。虽

意义或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然积极关系总伴随着积极情绪、

着人们为了积极情绪、意义或成就而追求关系。相反,正因为积极关系对人类太重要了,进化才让其他3个元素也参与支持积极关系,以确保我们一定会追求积极关系。[10]

“幸福1.0理论”基本上只有“良好的感觉”这一个维度,

并认为我们人生作出的各种选择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感觉尽量最好。“幸福2.0理论”是多维的:积极情绪和投入是一种主观的变量,由你的想法和感受决定;意义、关系和成就则兼有主观和客观的成分。这就使得“幸福2.0理论”不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因为它不仅包括良好的感觉,还包括你真实存在

良好关系和成就。我们人生作出的各种选择,就是为的意义、

了尽量得到所有这5个元素。

引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是否只具有个人意义而超脱于社会道德准则之外的讨论。人们质疑是否积极心理学“幸福1.0理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简单化。因而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

涵,不能脱离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标准。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融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这一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积极心理学的不足。

(二)为人们探讨实现幸福的干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幸福感的研究完善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拓宽了幸福感的研究视野,增进了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为人类探讨幸福、建构幸福的积极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幸福感的研究必须整合三种幸福理论模型,构建幸福感的整合模型,促进幸福感理论的深化与应用。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社会、形成现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提出将人们的视线从情绪转向意义,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以个体为中心,转向更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与融合,开始关注个体在社会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任务。这些转变丰富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为人类探讨幸福、建构幸福的积极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要想赢得幸福的人生、创造美好的生活必须牢记———参与、跟社会联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人生才更加丰盈蓬勃。

参考文献:

[1]Seligman,M.2002Authentichappiness.NewYork:Free

Press.

[2]宛燕,郑雪,余欣欣.SWB和PWB:两种幸福感取向的整合

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3):190-194.[3]Diener

ED.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Bull,

1984,95(3):542.

[4][美]马丁·塞利格曼,洪兰.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

版公司,2010.

[5]陈浩彬,苗元江.转型与构建:西方幸福感测量发展[J].上

海教育科研,2011(7):44-47.

[6]RyffC,KeyesC.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well-being

revisited.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5,69:719-727.

[7]Keyes,CoreyLM.SocialWell-Being.SocialPsychology

Quarterly.1998,61:121-140.

[8]TudorK.Mentalhealthpromotion:Paradigmsandpractice.

London:Routledge,1996.

[9]SheldomKM,LauraK.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

sary.AmericanPsychologyist,2003,(2).

【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10][美]马丁·塞利格曼,赵昱鲲.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

人民出版社,2012.

四、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综上所述,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快乐与意

【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义、享受与发展、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趋势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启示。(一)弥补了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研究的不足

塞利格曼曾提出心理变态者在连环杀人案中获得快意,恐怖分子袭击高楼大厦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犯罪分子从反社会行为中获得快意,恐怖分子从袭击高楼大厦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实现了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价值却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10]这种幸福的获得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由此70

责任编辑:乔健

第三篇:《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1》【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之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幸福

大学生的幸福感

应用心理学

于立亭

2013年4月13日

积极心理学——幸福

一.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古往今来东西方所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人们从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我们只有对幸福的本质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二.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心理学思潮,致力于发现并激发人的内在品质和积极力量,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提升生活品质。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的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强大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动力源泉,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要求自我实现的力量,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1)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的关系

积极心态是大学生成长所需的重要心理素质,心态对人的行为起导向和支配作用。心态即心理态度,是由当前事物和过去经验引起个体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积极心态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习惯。积极情绪往往伴随着某种愉悦和幸福的主观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和体验,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促进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并寻求更大的挑战,并逐步走上自我发展与超越之路。

(2)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①培养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们应当多关注过去以及未来积极的事件,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少接触负面的消息和字眼,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②培养积极人格。【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在积极体验的基础上发展优秀的人格。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积极体验条件下产生的新要求主要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部,是人对内部动机的觉知和体验,所以它更容易和个体的先天某些生理特点发生内化而形成某种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自尊。个体的发展(包括能力、情感等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主义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来得以实现。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融入集体、班级,找到自身归属感和成就感。

③设立“阳光素质学分”,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

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橱窗、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积极心理的认知,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构建积极的教育体系,例如设立阳光心理素质学分超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心理健康运动会、素质拓展等形式,获得“阳光素质学分”,激励学生正面的行为,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中国知网)

① 90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积极心理的培育_孙杰

② 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在中学教师中的试用研究_王秀希

③ 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_刘发勇

④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_高淑燕

⑤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_杨军丽

⑥ 大学生身体自尊_人际信任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白永雷

⑦ 大学生适应性_认知灵活性与情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王琨

⑧ 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吴双磊

⑨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_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_蒋奖

⑩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罗俊奎

第五篇:《2015.4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读《教师心理调适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列宁学校 刘凯平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积极心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他的内心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修复自己的生活要看到,甚至挖掘出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总在意别人拥有的,常被恶劣的情绪所左右。简单或许是一种幸福,真实可能不一定被理解,但抱怨一定是对幸福的剥夺。只要能维持着生命能量的平衡,幸福就一定可以被创造出来。

学习了《教师心理调适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一书,让我更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我认为真心真意的生活态度,珍惜生活的每一次馈赠,不管能否达到理想的境地,面对人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都会深深感到生活的充盈;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不完美其实才是一种美,只有在不断的争取,不断的承受失败与挫折时,才能发现快乐,感受到人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幸福。

幸福的时光需要保留,才能保持快乐,感受到人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幸福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当时的一张照片、一个小纪念品,甚至是当年和全体孩子们一起折的那个纸飞机,多年后都会成为我们打开我们幸福的闸门。所以,我们不要忽略那些生活中的那些小仪式,多拍幸福照、举行高兴的仪式、记录开心故事,保持快乐,让幸福定义。

教育教学工作称心就是幸福。人人都想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工作中的压力是在所难免的,要善于将压力变为动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乐趣。我觉得老师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为了教育事业而可以不顾一切,实事求是,努力追求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就要把教育工作当职业而来做下去,这不是很幸福吗?

真诚待人就是人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幸福。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要好好地教育学生们不管对什么人都要真诚,世上还是好人占多数,你对别人好人家自然会对你好。对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同学打交道,首先都是用一颗真心去待人,别人也用真心对待我, “与人为善,不图回报,只求心安”这话说得真是好,真诚待人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的心都是安的,是问心无愧的,真诚的人怎么会不幸福呢? 积极的幸福感,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真诚心态,一种阳光的心态!看淡名利,努力工作就是一种幸福。人对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的人很看重名利,把名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些人都成了名利场上的奴隶,怎么幸福得起来呢?我们教师应该提升幸福的自信力,发挥优势,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幸福感、满足

感,“学习才会有滋有味”。这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阳光积极幸福感。

幸福的教育――正是从积极心理学中这样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 为我们打开了教育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门。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心理学,它是要让健康者更健康, 让幸福者更幸福, 让快乐者更快乐, 让乐观者更乐观,让自信者更自信, 让智慧者更智慧, 让满意者更满意,让成功者更成功。因此我认为如果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幸福教育模式,这就无疑能够很好地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教育实践中的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 因而就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探讨, 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第六篇:《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

心境由心而设,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曾从集中营出来的一个心理学家说过,“在那个环境里,人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态度”,出来后能支撑自己积极地生活下去还是依靠积极的宣泄、宽恕、友爱、包容等正向的态度。我们存在的世界是多线条的,生活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真实的,也可以是荒诞的;虚拟的,也可以是世俗的。但我们要懂得存在这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塔尔博士在哈佛大学讲授《积极心理学——幸福课》时,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积极心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他的内心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修复自己的生活要看到,甚至挖掘出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总在意别人拥有的,常被恶劣的情绪所左右。简单或许是一种幸福,真实可能不一定被理解,但抱怨一定是对幸福的剥夺。【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只要能维持着生命能量的平衡,幸福就一定可以被创造出来。(健康心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月后的一天,与五岁的女儿尼奇在园子里播种。赛利格曼工作很忙,他只想快一点干完活,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尼奇却手舞足蹈,将种子抛向天空。

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我能与你谈谈吗?”“当然”,他回答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文章心理健康:从积极心理学到幸福感出自http://

第七篇:《心理健康:行为和思想决定快乐》

天气不好、工作量大,甚至外貌有点不如意,总之生活中的事,一不小心就让你不快乐。据媒体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说,人类50%的快乐由遗传基因决定,10%由生活环境决定。这意味着另外40%是由日常的思想和行为来控制。这组数字值得大家思考,生活中,积极的思想和行为能让你快乐起来。【心理健康:行为和思想决定快乐】心理健康:行为和思想决定快乐

用心对待生活

一项研究发现,好奇心强的人,不论面对风和日丽,还是暴风骤雨,都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乔治·梅森大学心理学教授托德·卡什丹说,这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让人保持快乐的心态。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研究者称,当人们快速阅读报纸时,会感到自己思维更加活跃、活力四射,忘记了

生活中的忧愁。可见,快速思考对于调节心情大有裨益。【心理健康:行为和思想决定快乐】文章心理健康:行为和思想决定快乐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80532/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课学到了什么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