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来源:古文典籍 时间:2016-11-27 09:08: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文典籍】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一)
德国为什么是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

德国为什么是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理论的来源之一。马恩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涵,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哲学。德国古典人物还创造了德意志音乐这极其宝贵的世界财富。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韩德尔;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格鲁克、贝多芬都是世界级大音乐家。

既然德国有这么多深厚的文化基淀,那么它还会反复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 当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一个分散的、由几十个小国和城市组成的联邦。经济、文化发展严重受阻。所以,其中一个最强大的叫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和普法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政权的巩固。并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后来其工业生产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

所以,德国人,天性充满暴力,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才能统一、稳定、繁荣地发展。 一战前,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两国结怨,成为隐患。而且,欧洲各国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彼此勾心斗角,为了一己之利,不断地发生冲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才是根本原因。而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抑制德国这个发展极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是英法的不对。 所以,一战的过错不全在德国。把罪责全压在德国身上,是战胜国的宣传。 二战前,由于一战的大量赔款加上五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德国发展的很差,人民生活水平低,民怨很大。希特勒的纳粹党看清了这一点,便有组织、有预谋地大肆宣扬,并取得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控制了议会,希特勒也成了国家总理。为二战埋下了一个伏笔。

再之,英法为了自保,推行绥靖政策,牺牲了小国利益,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增加了他的实力。且威胁了苏联的安全,苏联与德国签订和平共处条约,这不利于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使德国免于连线之忧,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加之,德日改革都有封建残余,在经济危机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所以,德国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但它的战争行为是永远警告我们的警示牌。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二)
两次世界大战简表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对 比【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其他有理也可)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2)德国都是战争的主要发动者,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4)都改变了欧洲版图

(5)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6)对人类而言都是灾难

不同点:

(1) 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2) 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 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瓦解;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实

(1)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

(2) 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 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 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三)
两次世界大战对比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 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 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 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 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实

(1)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 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 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 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综述】

  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德国和日本相继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逐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对人类的共同敌人――法西斯,不同社会的国家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与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同时,也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战后世界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梳理】
  1.慕尼黑阴谋: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后将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和法国决定牺牲小国利益以安抚侵略者,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2.二战的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扩大: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5.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军分兵两路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在进行了英勇抵抗后,发动了冬季反攻。1943年2月初,被围困的残余德军投降。此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6.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东西两面夹击的境地。
  7.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8.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重点解读】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等国一味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希望以牺牲小国利益换来暂时和平;将祸水东引,借助法西斯侵略势力消灭异己分子――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德国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战胜国手中夺回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不满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结果德、意、日首先发难,挑起了战火。
  主要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等国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并为了摆脱危机进行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
  其他因素:一些大国为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互相配合,还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3.反法西斯国家能够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和启迪?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德、意、日企图用武力推行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难以逃脱彻底覆灭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集团的力量,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非正义战争。
  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应该加强合作,维护和平,谋求共同的发展。
  【在中考上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因而它是历年各地中考历史重点考查的内容。具体考查点有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二战的转折性事件、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等,试题类型多样化,单独考查时一般以选择题为主,综合联系考查时,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活动探究题等题型都经常涉及。命题方式往往是以重大事件的地位、影响或周年纪念作为题干切入,有时也会以联合国相关时政热点切入考查。
  【复习策略】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习,需要注意本单元中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加速战争爆发的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和扩大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二战转折点和结束标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般经常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的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综合设计问题,还需要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联系。在复习中要综合对比联系,形成小专题,这样有助于在中考非选择考查中得分。关于两次世界大战,需要对比认识战争性质的不同。而在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也经常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慕尼黑会议和战争期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进行对比出题。
  【真题回顾】
  1.(2013・山东临沂)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这一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该“阴谋”直接损害了下列哪个国家的利益?()
  A.波兰
  B.法国
  C.捷克斯洛伐克
  D.意大利
  2.(2013・四川凉山)二战期间,希特勒吹嘘德军“不可战胜”,使德军这个“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的事件是()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D.诺曼底登陆成功
  图13.(2013・江苏徐州)观察图1,硝烟中飘扬着一面残破的美国国旗。画面上有点明主题的文字“REMEMBERDEC.7th!”意思是“记住12月7日!”这张海报提醒美国人民不要忘记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B.德国突袭波兰
  C.苏德战争爆发
  D.日本偷袭珍珠港
  4.(2013・湖北武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在二战中,为应对这一威胁,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组建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这个联盟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D.诺曼底登陆成功,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5.(2013・山东菏泽)2013年初,俄罗斯多个城市举行活动,纪念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70周年。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主要是因为它()
  A.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B.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C.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D.使二战进入了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
  6.(2013・湖南湘潭)“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内,苏俄(联)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日本)千岛群岛让与苏俄(联)。”该协议出自于()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7.(2013・湖北孝感)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二战风云”的影片回顾展,以下是某部参展影片的片断――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根据片断中的对白判断,该影片为()
  A.《诺曼底登陆》
  B.《血染珍珠港》
  C.《中途岛海战》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8.(2013・湖北荆门)某校九年级李小亮同学制作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卡片,其中“――”前后内容搭配不恰当的是()
  A.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B.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C.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德国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强化训练】
  1.二战前,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这种纵容侵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阴谋
  C.珍珠港事件
  D.诺曼底登陆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大约有6000万人死亡,至少1.3亿人受伤,合计伤亡1.9亿人。这次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慕尼黑阴谋
  B.九一八事变
  C.德国空袭波兰
  D.德国入侵苏联
  3.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这次军事行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是()
  A.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B.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图24.图2是一幅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漫画,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英四国社会制度不同却能缔结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战略上的配合
  B.面临共同的敌人
  C.绥靖政策的破产
  D.国际会议的促成
  5.山东临沂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张华同学的笔记中记录了“1943年2月、苏联反攻、重大转折”这几个关键词。由此判断他们这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雅尔塔会议
  6.“它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上文评价的军事行动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战役
  7.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结束了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这次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B.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C.美国军队攻入了德国首都柏林,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D.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激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下列相关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德国突袭波兰②诺曼底登陆③斯大林格勒战役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3材料一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参加了一会国际会议后之后满怀欣喜地带着这份文件回到英国,并向英国民众炫耀说:“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
  材料二每一征服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材料三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4月底,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材料一中英国首相张伯伦手中拿的这份文件是什么?他宣称“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具体说明一下和平局面是否真的到来了。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重要的文件?该文件的签署对战争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举出至少两例二战中为打败共同敌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合作的重大史实。
  (3)材料三中参加雅尔塔会议的三国首脑分别是谁?这次会议做出了哪些有关德国的决定?
  (4)你认为国际反法西斯国家最终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要从中吸取的深刻教训。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真题回顾】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这严重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在德军进攻苏联时,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有得逞,使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
  3.D【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结合题干材料中的美国破损的国旗和“12月7日”,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这张海报提醒美国人民不要忘记日本偷袭珍珠港。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的标志是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失败,苏联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成为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题干材料中“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内,苏俄(联)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等内容可以判断该协议出自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通过题干中的时间“1944年6月6日”和“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的信息可判断这部影片是《诺曼底登陆》。
  8.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德国无条件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强化训练】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二战前夕,英法等国为了自身利益,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靠出卖小国利益、安抚侵略者、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的慕尼黑阴谋把这种政策推向顶峰。
  2.C【解析】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题干材料中明确介绍了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这次军事行动后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通过图漫画中四只手共同撕开法西斯的图片,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英四国虽社会制度不同却能缔结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题干中的“1943年2月、苏联反攻、重大转折”几个关键词可判断该他们这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6.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题干材料中“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可判断这段材料评价的军事行动是诺曼底登陆。
  7.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首先攻入德国首都柏林、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是苏联。
  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年代的准确记忆情况。
  战役德国突袭波兰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偷袭珍珠港时间1939年9月1日1944年6月6日1942年7月1941年12月7日9.(1)《慕尼黑协定》;没有,德国并不满足,不久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又突袭波兰,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3)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诺曼底登陆,苏、美、中联合对日作战等。
  (4)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国家军民英勇奋斗等。教训:对于邪恶势力要坚决打击,不能姑息,更不能纵容,否则会引起更大的灾难等。

两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为什么都是德国(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德国广播宣传比较

  【摘 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都积极利用广播为战事服务,但英国是“新闻式”的,德国是“宣传式”的,在效果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成因。

  【关键词】广播 宣传 英国 德国
  一、广播的诞生及其发展
  20世纪初,当印刷媒介一统天下,得到长足发展的时候,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又破土而出。它不需要纸张、油墨,也不需要沿街叫卖推销的报童,相对于报纸较长的发行时间,这种新兴媒介对于广大的接受者来说,几乎没有距离的差别。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发展广播事业的热潮。由此,世界新闻事业进入了以电声传播为特征的广播时代。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逐渐在新闻界确立其地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广播的迅速发展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法西斯国家为摆脱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试图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使用火炮、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进行阵地战之外,还利用新闻媒体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舆论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广播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因为广播已经成为当时最为迅捷的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大战造成了纸张的匮乏,报纸发行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为适应战争与外交的需要,各国的国际广播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是各国大力发展国内广播的时期,那么,20世纪40年代就是国际广播迅猛发展的年代。
  三、英国与德国广播宣传对比
  广播随着战争的推进而进一步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希特勒歇斯底里的咆哮、丘吉尔英勇不屈的演说、戴高乐大义凛然的号召、斯大林坚定沉着的讲话,无不通过无线电波迅速地传遍世界各地。
  按照播报内容及其风格的不同,二战时期的广播宣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式”,代表是英国的BBC;一种是“宣传式”,典型的则是纳粹德国的广播宣传。
  1、BBC在二战时期的宣传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成立于1922年10月,由一些无线电广播生产方面的先锋,包括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可尼在内的多家民营企业联合组成。1923年BBC的广播传送网络便覆盖了整个英国,无线电广播迅速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到1925年BBC实现了在全英国的播音。
  二战期间的BBC获得了更为快速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战争方面的信息,工人、学生、职员以及家庭妇女都开始收听广播节目,当时的新闻时事和政治性节目发展迅猛,其9点新闻广播的收听率达到了当时英国总人口的43%--50%。战争期间,BBC广播节目的形式依然多样。
  首先,是它的新闻节目。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同期声和演播室声音的交错使用使战时的新闻广播更加富有吸引力,收音机各频道充满了广播新闻节目,比如《广播新闻》(1940年开播)、《战争报道》(1944年夏天创办)、《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对于广大的被德国占领地区的听众来说,BBC就是和外界联系的一条生命线,能够使孤立无援的精神与备受煎熬的心灵获得极大的慰藉。BBC已经成为抵抗纳粹德国人统治的宣传工具和精神寄托。
  其次,是BBC中众多的名人演讲。除了战时的新闻广播外,BBC还经常邀请著名政治家、领导人发表讲话,激励民心士气。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BBC的常客。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曾经风趣地评论丘吉尔出色的演说。他说,在德国空军对英国狂轰滥炸之际,英国人只剩下了三样东西:一是皇家空军的勇气;二是莎士比亚的名言―“我们英国人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脚下,将来也不会”;还有一样就是丘吉尔的声音。在30年代的时候,丘吉尔是不看好BBC并且进行过抵制的,但是在二战期间,他看到了BBC宣传鼓动的作用,并通过BBC广播了他的非常有煽动性的系列演讲。BBC同时还为反法西斯阵营中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提供讲坛。它在战时尤其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冷静、克制、从容不迫、不带感情色彩的报道。
  二战结束的时候,BBC已经使用40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了,就连纳粹德国的宣传家约瑟夫・戈培尔都承认,BBC赢得了二战中宣传方面的巨大胜利,BBC所广播的盟国战事情况在精神上极大鼓舞了纳粹德国统治地区的老百姓,对战争最后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纳粹德国广播在二战时期的宣传
  德国的广播自1925年起就已经收归国有,这为纳粹德国实现“协调民族的政治愿望与政权的目标”,或曰“一体化”,做了充分的准备。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有一套自己的广播理论,他称赞广播是“现有的最现代化的影响公众的手段”,虽然广播并非他的最爱。①
  为了提高收听率,政府开始生产廉价的收音机“大众收听器”,政府给予收音机生产商很大的补贴,使得人们都能买得起这一当时的新产品。在进行国内宣传、煽动战争狂热的同时,纳粹政府利用无线电广播对同盟国也展开了“电波攻势”。
  德国的对外广播电台分为白色电台、灰色电台和黑色电台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色电台网”。②白色电台是官办的公开电台,主要宣传法西斯主义,报道德国军队在各条战线取得的“胜利”,以及对占领国的政策;黑色电台是秘密电台,不暴露是德国人办的,伪装成是对方国家的地下电台,用以散布假情报,瓦解对方,破坏对方士气,挑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关系,破坏反法西斯战线的团结;灰色电台介乎黑、白电台之间,有时公开,有时秘密。
  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首先对法国展开了强大的谣言攻势。他们利用三个功率强大的电台,播放一些捏造的法语新闻,视听感觉像法国官方的新闻,从而在法国国内引起极大的恐慌与混乱。对英国的宣传也是如此。战时德国创办了用英语播送的对英中波广播和对全世界的短波广播,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赫赫勋爵”所主持的节目。 “赫赫勋爵”的惯用手法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语调向英国听众现身说法,他每天通过短波向全世界播送十五分钟的英语新闻解说,但时间不固定。其使用的频率非常接近BBC的短波频率,很明显,这种做法是存心要使听众弄错频率。“赫赫勋爵”的这个节目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成功的对外广播节目之一。③   纳粹新闻媒介这种狂热的鼓噪和欺骗性的宣传,具有极大的蛊惑力和影响力。在国内,它使德国民众“义无反顾”地集合在法西斯的战旗之下,成为希特勒庞大的战争机器的推动力。在国外,它制造矛盾、引起社会心理恐慌以削弱反法西斯队伍的力量。这种蛊惑人心的、煽动性的、欺骗性的宣传被后人视为一种典型的宣传模式,即“纳粹式宣传”。
  四、两国广播宣传形成差异的原因
  英国和德国在二战中的广播宣传差异如此之大,因为他们各自使用新闻的方式是对立的――“真实战略”和“大谎言”,④而这与两个国家的传统和当前的宣传统治思想密切相关。
  池田总结,英国人的特点是:即便在战争时期,也能像一个绅士之国的样子,通过广播从容不迫地进行报道。他具体概括的BBC的几个特点:播送新闻的态度非常冷静;抛开所谓敌我的感情,以中立的态度进行报道;新闻和解说的内容丰富多彩;用各种各样的短新闻编辑成的“无线电新闻专辑”听起来很有味道;经常采用敌、友、我报纸上的评论对时事进行解说或者驳斥对方;一个事件发生后,立即就去采访原来驻在那个地区的大使等人,力求把发生事件的背景弄清楚,等。
  战前的一些策划者早已预见了BBC在战时的中心作用,并推动其发展,这其中包括BBC的创始人约翰・赖特爵士。BBC创造了这样的观念:“有事实的宣传”,“新闻就是宣传攻势的突击队”。虽然赖特也清醒地认识到战争中完全的真理只能是理想,但BBC也坚持认为故意的谎言是不可取的。BBC在1941年的手册中强调,“现代世界中长期的宣传政策是不能建立在谎言之上的”。⑤
  而在纳粹德国,深谙宣传之道并热衷于宣传攻势的希特勒上台后展开宣传的手段包罗万象。纳粹妄图统治德国人的想象力,消除人们产生责难或不同意见的思维空间,正如戈培尔所说的,“要让人们全心全意地相信一种思想,以致于他们将屈服于这种思想而永远不会脱离它”。希特勒曾说:“所有起作用的就是媒体。”他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其“第三帝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粹的视觉标志是醒目而很有说服力的:旗帜,横幅,带有纳粹十字标志的制服;使旁观者和参与者都对群众的巨大凝聚力产生深刻印象的游行集会;还由阿尔贝特・斯皮尔设计的使人对“第三帝国”超越时空的权威油然而生敬畏之感的建筑。⑥
  结语
  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暂时的新闻检查实属必要,举全国之力的战时宣传对于推动战争的进程,争取战争的胜利更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媒体被不负责任地运用于战争引起的另一种后果,即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战后得到证实的战争中大量假消息的散布,使人们对媒体失望,对政府怀疑,同时对自己在战时所受宣传鼓动和蛊惑进行反思。所以,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宣传”一词对应的“propaganda”具有了强烈的贬义,它给人的感受是:极端利己、不择手段、蒙蔽对象以达到一己私利,在国外,它几乎成了虚假、欺骗的同义词。
  而随着我国与西方交流的增多,对于“宣传”一词的应用也应当谨慎。长期以来,我国习惯性地将信息传播的对外部分称为“外宣”(对外宣传),这与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是相吻合的。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对国际传播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我们在观念与行为上都必然要进行一些转变。“对外宣传”一词在西方人眼中具有较强的意图和目的性,那么我们可以逐步转变为更具主动表达的性质的“对外传播”。同时,要注意传播方法与策略的适时转变,更多的从受众的角度来反观我们的传播活动;对进行国际传输的传播内容要注意进行“二次编码”,做到“中国的立场,国际地表达”。
  参考文献
  ①②③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9、145
  ④郭威:《戈培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04
  ⑤⑥周小普:《英国广播公司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0、86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544031/

推荐访问: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2次世界大战谁发起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