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说

来源:古文典籍 时间:2016-11-27 09:28:2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文典籍】

不平则鸣说(一)
从诙谐文看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从韩愈的诙谐文看“不平则鸣”说

汉语言文学师范1104班 莫晓敏 20110101174

摘要: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创作有着极高的成就。韩愈的散文佳作甚多,在他的众多佳作里面,诙谐文算得上是“异类”。之所以说它是异类,是因为它与韩愈以往所写的经世载道,庄重严肃并赖之成名的文章不同,游戏的笔墨,诙谐的风格,让它与文学的主流格格不入,因此也不被时人所接受。但是,这类诙谐文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本文将以《送穷文》、《毛颖传》、《祭鳄鱼文》这三篇诙谐文为例,看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关键字:韩愈 诙谐文 不平则鸣

正文: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散文佳作甚多,在他的众多佳作里面,诙谐文算得上是“异类”。之所以说它是异类,是因为它与韩愈以往所写的经世载道,庄重严肃并赖之成名的文章不同,游戏的笔墨,诙谐的风格,让它与文学的主流格格不入,因此也不被时人所接受。然而,在谐谑的背后,隐藏了更加值得探索的深意。而且,这类诙谐文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一、诙谐文

韩愈的诙谐文很好地体现了韩愈文章尚奇的创作风格,尚奇的第一要义是见解奇特,发前人所未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二要义指韩愈是“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奇才。但是韩愈的诙谐文却不被时人所接受,裴度在《寄李翱书》义正词严地指责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志,而以文为戏。”张籍也曾质疑:“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朱熹则说:“观韩愈之书,则其出于谄谀、戏豫、放浪而无实者,自不为少。”这些评论者都只看到作品表面的诙谐戏虐,却没有探究内蕴的深意。实际上,“以文为戏”的作品往往更鲜明地体现出韩愈散文作品的独创性,“以文为戏”未尝不是一种写作的创新方式。再者,诙谐文的“以文为戏”充分地展示了韩愈“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高超技艺,而且这也是韩愈将“不平”宣之于文的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

二、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发声,之所以“鸣”,是因为其受到外界的冲击扰乱而打破了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人的创作也如此,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正常的思想与感情得不到自由抒发,作为一个人,需要也必然要“鸣”。因此,众多文学创作以及学术著作的产生,往往都是作家的心灵产生“不平”的结果。

而对于“不平”的含义历来有纷争,一种观点认为韩愈的“不平”指不公平,是一种悲愁的情感。这时“不平则鸣”就与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之所作”同义,即所谓“鸣自我之不幸”,而无“鸣国家之盛”的欢乐之意。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宋代何焯,他在《义门读书记》中说:“但吾终疑‘不平则鸣’四字与圣贤善鸣及鸣国家之盛处,终不能包含”。他认为“不平则鸣”与“鸣国家之盛”是有矛盾的,他认为“不平则鸣”的“鸣”只是有才能的人受压抑而产生的“愤愤不平”。而另一种观点的“不平”既有“鸣自我之不幸”的愤愤不平之义,也有“鸣国家之盛”的欢乐之意。这种“不平”指的是人们情感的抒发,包括喜怒哀乐等。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钱钟书,他在《诗可以怨》中提出:“有些评论家对韩愈的话加以指摘,看来他们对‘不得其平’理解得太狭窄了,把它和‘发愤’混淆”。他提出了“韩愈和司马迁讲的是两码事。司马迁的‘愤’就是‘坎壈不平’或通常所谓‘牢骚’;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我认为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更符合韩愈的本意。结合《送孟东野序》的具体内容来看,文章通过六种自然状态来论“不平”时,对这六种自然状态是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在原文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段中,作者对于“不平”内涵的阐述具有泛指性。这种泛指性折射到情感层面上,则可以认为是对于

人类种种情感的一种普遍涉及——喜怒哀乐无所不包。

因此,“不平则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鸣自我、友人、“小我”之不幸;二是鸣国家、人民、“大我”之不幸;三是鸣人民之乐,国家之盛。而从韩愈的诙谐文看来,他将这种“不平”表现得恰如其分。

(一)鸣自我、友人、“小我”之不幸:《送穷文》

《送穷文》作于元和六年正月,这时的韩愈正任河南县(今洛阳市)县令,年45岁。但实际上,韩愈是在经历了一番坎坷之后,才终于官运亨通的。韩愈官职的几番升贬,让他期盼否极泰来。但由于穷鬼缠身,让他“傲数与名”、“影与行殊”和“文以自嬉”,始终无法摆脱政治上的“穷”境和物质生活上的清贫。不过,韩愈作《送穷文》并非真的要送穷鬼,而是要藉穷鬼之口来表达“君子固穷”的追求,故翻出许多波澜,生出许多变数。

主人要送走五个穷鬼,可穷鬼不但不走,反而把自己四十多年来追随主人备尝艰苦的经历和自己的耿耿忠心一一尽诉,并责备主人听信谗言备船备车逐它们远去。主人只好将心中的牢骚娓娓道来:“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意思是说穷鬼使自己变得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不合世俗潮流。在讲述五穷时,所使用的“矫矫亢亢”、“傲数与名”、“不专一能”、“影与形殊”、“磨肌戛骨”等词,进一步地嘲讽了自己不合于世。但是,主人在发泄自己的牢骚时,表面看似嘲讽自我,实则抨击庸俗的人情世态。结尾时的“垂头丧气”,似乎迫于无奈,实则心悦诚服:“烧车与船”,表示断绝送穷的念头;“上手称谢”、“延之上座”,表明决心与穷鬼结为侣伴,永不分离,说明作者不悔既往,今后将以“穷”为荣,以“穷”为式。

(二)鸣国家、人民、“大我”之不幸:《毛颖传》 《毛颖传》 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官职屡经迁调,或升或降。作者又因当朝宰相张九龄被罢、将帅封常清受戮、张巡、许远忠心报国而深感寂寞。同时,对龙颜易变、皇帝寡恩、群臣倾轧、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积于心中。因而藉此文指出皇帝的寡情、社会的不公。

《毛颖传》先写毛颖因有广泛功用和随和的个性,深受人人的喜爱和皇帝的重用,但后来却因年老不中用而遭皇帝冷落,作者尖锐地讽刺了皇帝的薄情寡义。“强记而便敏”说明毛颖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善随人意”说明毛颖

个性随和。“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说明毛颖与皇帝关系密切,并且备受皇帝重用与喜爱。可是,毛颖年老时却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而遭皇帝揶揄,并受到“不复召”的冷遇。作者通过毛颖被皇帝重用与冷落的对比,深刻地阐明了:皇恩并不浩荡,皇帝实为寡情,百姓不过是工具,利用完则可抛弃。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毛颖以俘虏身份进见,受到重用,最后被弃置这一事实发表议论,尖锐地指出:“秦真少恩哉!”彻底地抒发出对皇帝的不满,讽刺皇帝的薄情寡义,折射出社会的不公平。

(三)鸣人民之乐、国家之盛:《祭鳄鱼文》

《祭鳄鱼文》写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作此文劝戒“害民者”——鳄鱼搬迁,实则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贪官污吏。同时,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鸣国家之盛的主人翁自豪之情。

开头作者就陈列先王功绩:“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先王统治天下,放火焚烧山野草泽,用绳网利刃来消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但是后王德薄,不能统治远方,连江汉之间都放弃了,何况潮州处在五岭和南海之间,距离京师有万里之遥的地方。所以鳄鱼在这里潜伏、繁殖,自然也就是它活动的场所了。可是后来陡然折笔回锋,展开堂堂之阵:“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更以“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的威严来劝诫鳄鱼搬迁,并最终为民除害。在今人看来,韩愈其实是借驱除鳄鱼,来团结人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文末写道:“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这样坚定而犀利的文字表明了作者势要平定藩镇叛乱、维护中央集权的决心,也表达了为民除害、忠心报国的意愿。

【不平则鸣说】

三、总结

《送穷文》藉穷鬼之口诉说自己的不幸,实则表达“君子固穷”的追求;《毛颖传》藉毛笔被重用与冷落的遭遇,实则嘲讽皇帝的寡情及社会的不公;《祭鳄鱼文》藉劝诫“害民者”——鳄鱼搬迁,实则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贪官污吏,抒发国家兴盛主人翁的自豪之情。【不平则鸣说】

《送穷文》、《毛颖传》、《祭鳄鱼文》,都是韩愈诙谐游戏文的代表之作,充分地展现出韩愈“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高超技艺。这些文章表面看来似游戏之文,深究之下却是蕴蓄深意,将其一腔不平之气抒发得恰如其分,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 杨季《批判精神的长河——论韩愈“不平则鸣”说及其缘起与发展》,《文艺理论》,2008年第5期。

[2] 葛蕊,王文娟《浅谈“不平则鸣”》,《华商》,2008年18期。

[3] 刘诗宇《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文艺评论》,2012年第6期,总第466期。【不平则鸣说】

[4] 高菊梅《论韩愈<毛颖传>为代表的谐谑游戏文》,《学术研讨》,2007年第6期。

[5]邓裕华《诙谐中寓庄严,自嘲中带牢骚——读韩愈的<毛颖传>》,《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6]陈新璋《也谈韩愈“驱鳄”及其<鳄鱼文>》,《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7]华松《读“祭鳄鱼文”有感》,《学习与研究》,1993年20期。

[8]刘敏敏《浅谈咏贫类文学——以韩愈<送穷文>为中心》,《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3期(总第127期)。

[9]孙津华《“穷则独善其身” ——“送穷”节俗与“送穷”系列作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期。

[10]刘懋畴《巧寓牢骚于诙谐之中——谈<答客难>、<酒德颂>和<送穷文>的写法》,《远程教育杂志》,2000(01)。

不平则鸣说(二)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

【不平则鸣说】

“不平则鸣”——浅谈韩愈的文化人格

【不平则鸣说】 【不平则鸣说】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柳宗元曾赞叹:“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是在历史上气场、存在感极强的人物,他那敢于革新的品性、气势磅礴的文风和刚直敢任的心灵追求深深影响着传统时代的贤者士人。 “不平则鸣”是韩愈一个极其重要的文论主张,在历史长河中彰显独特的魅力。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然也亦然,由不得已着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在这里,韩愈指出,世间万物之所以“鸣”,是因为打破了本身的平和,遇到了“不平”,人亦是如此,在《送孟东野序》他中列举了41位贤者士人,坎坷困钝不达者居多,韩愈本人在科名仕途上亦是屡受挫折,当时仅为学官,满腔抱负却无用武之地,孟郊更是穷困潦倒、落魄失意,韩愈对此深表理解,心里烦闷郁结,发之于外则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慰人慰己。

韩愈文风肆意张扬,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如苏洵之所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韩愈的“不平则鸣”,“鸣”的霸气!

几经宦海风波、一生坎坷的韩愈,在自己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不平则鸣”的观点,如在《进学解》中借诸生之口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鸣出了自我、友人“小我”之不平;如《杂说四·马说》揭露了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不满,鸣出了国家、民族“大我”之不平。韩愈的“不平则鸣”,“鸣”的有内涵!

那么,韩愈为什么会“不平则鸣”呢?

应该说,此理论的提出,首先和韩愈自身的不得志有关,韩愈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失败,第四次才考取,之后三次吏选,又是失败,三次上书宰相,没有一次回复,三次到当权者家拜访,都被拒之门外,再后来的官场生涯亦屡遭贬谪几遭杀戮,如此的不得志,自然要“不平则鸣”。另一方面,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多重武轻文,耻为人师,社会风俗败落,致使当时许多的知识分子不能够施展才华。 韩愈,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比较典型的反映在了他身上,一方面

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不管什么时代、哪个流派、哪位文人知识分子,都曾有过济世之志和建工立业的渴望,然后,不管是哪个年代,他们渴望自由而全面发展自己的本质追求,都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等级的封建制宗法结构”撞击在一起,于是他们立志-碰壁-转变态度,抑郁、不遇、苦闷就成了他们心里永远的伤痛,但是,他们那种胸怀天下、心忧万里的高尚的社会责任感,那种崇高的道义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万古不灭。

作为对“不平则鸣”理论的发挥,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指出,真正“善鸣”而“不平”者,并不是气满志得的王公贵族,作为统治者他们位高权重,处于歌舞升平的环境中没有远大抱负,没有“鸣”的迫切要求,自然也“鸣”的不好。相反,“羁旅草野”之士大多仕途不得志,智尚高洁、满腹经纶却遭遇坎坷无法施展,只得满腔的抱负、激情和才华赋予

文字之中。

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首先就是社会及个人原因,庄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社会混乱,生命易逝,庄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方面,对于社会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道义感,希望可以对社会负责,规范社会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在庄子看来,他所处的正是一个“处昏上乱相之间”,“士有道德不能行”的社会,这就是庄子的现实境域。在这种社会下,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结果只能是既贫且惫,无所作为。因此,并不是庄子不想见用于世,而是“非遭时也”,在当时的社会境域下,有才有德也无所见用。

他认为如果身处乱世而不识时务,欲有作为而强力行之,则不仅于世事无补,而且自身也将“必死于暴人之前矣”!所谓“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乱世忠臣的悲惨结局,是发人深省和值得借鉴的。庄子“此比干之见剖心,徵也夫!”的结语,正是对乱世忠臣命运的感叹。

同时,庄子也已清醒的认识到,所谓的尊位厚禄,乃是政治者为天下士人设下羁绊圈套,处之则不仅丧失了自由,而且还会导致性命之忧。庄子认为:在乱世暴君那里得来的东西,将是导致自己祸患的根源。正由于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对时势的清醒认识,所以庄子一生安于贫贱、隐而不仕,“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是淡泊名利、鄙视权贵的,但也是安于贫贱、重视生命的。但安于贫贱决不是自甘平庸,重视生命也不是贪生怕死。在庄子看来,他的生命并不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而是充满痛苦的。

但在庄子那里,活着或生存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一下子回答。因为庄子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高官厚禄都不足令他动心;庄子又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大鹏,他也决非贪恋红尘、安于现状的蜩鸠,他有着更高的、与众不同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庄子正是凭借着对生命价值不断探索和不懈追求,才能够忍受贫贱生活的煎熬,超脱精神上的痛苦。但一个独特的精神追求决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心灵的超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庄子精神生命的挺立和心灵的内在超越的完成,经历了一个突破传统、自我思索的艰难历程。

人要达到心灵的解脱而获得自由,就要超脱与物相对待的局限而“与天为一”,和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这叫做“天和”

这位经受了人间折磨、目睹了现世痛苦而一生都不愿屈服的博大真人,在其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终于实现了他那个童年的梦想:

不平则鸣说(三)
不平则怨没出息

  最近摩纳哥的兰尼埃亲王死掉了,活了82岁,很高寿。他娶了美国有名的电影明星格蕾丝・凯莉,王子配绝世佳人,两人几乎是美满的婚姻。可是结婚以后呢,也不过如此,后来死拖活拖,格蕾丝车祸死掉了。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也是这样啊,戴安娜也如花似玉,漂亮得不得了,可是两人的婚姻没搞好,最后戴安娜车祸死掉了。

  我举这两个例子证明什么?人生是不平等的,有的男的生来就是国王,有的女的天生就长那么漂亮。再看莎拉・布莱曼,全世界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为什么她的声音这样好听啊?为什么上帝给了她这么一副好嗓子啊?不平等嘛。还有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四十岁出头可以当上美国总统,掌握那么大的权力,可是最后怎么样呢?挨了一枪,当场死掉。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测,不平等。

  战后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从57岁到69岁一直倒霉。他是科隆市市长,当几乎整个德国有头有脸的人都向希特勒屈服的时候,他不买纳粹的账,结果被迫害,妻离子散,躲在修道院里,诸如此类,一共闹了12年。最后纳粹失败了,英美军队开到德国,希望找一个有头有脸没有跟希特勒合作过的人,一直找不到,几乎人人都跟希特勒合作过,只有他清白,虽然69岁,仍然做了联邦德国总理。人家讲你为什么这么老了还不退休?他说我已经退休过了。换句话说,在希特勒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你们飞黄腾达,我倒霉,那时候我退休过了。
  所以我说,人生的不平等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是宿命论,也不是说我们要认命,而是当你遭遇不平等时,当别人的情况比你好时,你能够坦然面对,而不是抱怨什么。
  过去英国有一种咬熊游戏,一头熊用铁链子绑着,链子钉在地上,让几只狗去咬这头熊。熊本来可以咬过狗,但是它被绑住了,它在一种不公平的情况下,面对狗的进攻,最后当然会被狗干掉。可是我很欣赏熊的精神,它并没有放弃反抗,一批狗来了,它把它们打败;又一批来了,它继续战斗,直到被狗咬死为止。就好像我们看西班牙斗牛一样,牛在一种很不公平的规则下被人干掉,可是牛还是要挣扎,要抗议,虽然抗议没有用。
  我们在人的社会里也常常会遭遇这种情况,问题是你在这个不公平的规则下跟别人玩,会不会玩得很英雄、很有尊严?在不平等的状况下,你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看出你的真本领。
  我喜欢一部老电影《北非谍影》,讲乱世里一对情侣因为一个小误会分开,后来两人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重逢,可是这时候女的已经有了别的男朋友。在躲避纳粹追捕的过程中,男的弄到两张通行证,拿了就可以远走高飞。最后,他把这两张救命的证件给了这个女的和他的情敌,让他们活命。
  这很像狄更斯《双城记》里的故事,把情敌从牢里调包出来,自己替情敌死掉。又像《隋唐演义》里那些好汉,大家被骗到城里,忽然发现城门口的千斤闸拉下来,每个人都跑不掉,这时候英雄好汉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千斤闸,让其他人赶紧跑,结果自己被压死。
  人有时候要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情绪来面对人生,当这个环境变得“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时,你怎么面对?当年台湾有一段非常不自由的白色恐怖时期,我的女朋友一个一个远走高飞,我的朋友也一个一个远走高飞,可是我留下来。美国“驻台大使”的代办高力夫先生曾给我写信,希望我访问美国,我没有去。我的姐妹们住在美国,她们不希望我留在台湾,替我拿到美国公民的配额,可是我没去。后来我的女儿李文因为生在纽约,出生证上爸爸的名字是李敖,可以把我办到美国,我还是拒绝。
  我看着别人一个个远走高飞,我没有离开,这是我的选择。我觉得人生“不平则鸣”有骨气,“不平则怨”没出息。“怨”在我李敖看来是弱者的表现。我不怨也不走,我要留下来发出我的声音。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544157/

推荐访问:韩愈不平则鸣 河南考生鸣不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