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来源:元旦 时间:2018-10-17 08:00: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元旦】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共9篇)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一):

除夕是几月几日?
元旦.春节(七天)
元宵节(正月十五)
青龙节(农历二月初二)
情人节(2月14)
妇女节(3月8)
植树节(3月12)
愚人节(4月1日)
寒食(4月4日)
《问道》公测纪念日(4月22)
劳动节(七天5月1~7日)
青年节(5月4日)
母亲节(5月13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儿童节(6月1日)
父亲节(6月17日)
建党节(7月1日)
七七事变(7月7日)
七夕情人节(七月初七 ,07年8月19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是祭祖日农历七月十五07年8月27日)
建军节(8月1日)
中秋节(农历8月15,07年9月25日)
教师节(9月10日)
重阳节(农历9月初9,07年10月9日)
国庆节(七天)
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07年11月10号)
圣诞节(12月24日)
腊八节(农历12月初八,08年1月15日)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08年1月30日)

一般除夕是农历腊月三十,2010年是2月13日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二):

农历的七月七日叫乞巧节、女儿节,也叫七夕.传说那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
的女子希望能在这这一天向织女乞得本领.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乞巧?写下来.(必须100字)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七夕节习俗.具体方法是在乞巧节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放在露天下过夜,再放在太阳下暴晒半天.到中午时分,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
“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谁乞到的巧越多,也意味着谁将来能成为巧手女.
所谓“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来,轻轻地放入水盆里,让“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们一边投“巧菜”,一边唱古老的歌谣.
我会选择“穿针乞巧”,因为我穿针还行,别的不行.【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三):

七夕节的传统有多少年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汉代于公元202年 距今2210年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四):

写出下面节日的农历时间,并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来历.
写出下面节日的农历时间,并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来历
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
其中的一个来历:
l’m name is wangpin.

5月5日
7月7日
8月15日
9月9日
12月8日
12月30日
以上为农历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五):

2006年农历是闰年7月,所以有两个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下列哪个是七夕夜晚的月相
A满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新月

B
农历初七、初八是上弦月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六):

求古诗《乞巧》的解释!

  乞巧⑴
  【唐】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⑶.
  【注释】
  ⑴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⑵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题解】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赏析】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七):

乞巧古诗每句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字智周,闽人.幼而秀异,六岁赋诗,援笔立成,唐扶见而赏之.又精琴棋草隶,举神童.年十七卒.诗二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八):

夕今宵看碧霄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仰望天空,牵牛和织女渡过喜鹊桥(牵牛和织女指牵牛星和织女星,传说他们被王母娘娘责罚只能天各一方,每年七月初七才能由喜鹊搭桥相见)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碧霄:天空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九):

求两首诗的解释
乞巧和嫦娥

  【年代】:唐   
  【作者】: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   
  【题目】:乞巧①   
  【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全部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923664/

推荐访问: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2018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