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5 10:29:4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一)
关于两课应不应该进入大学课堂的正方辩题

关于两课应不应该进入大学课堂的正方辩题 正方材料:

1.两课的具体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思想品德课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遵循的实际内容

①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针对新的实际、新的发展,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③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全面地反映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着力于提高教学效果;

④注意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3. 教育管理方针: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 、重在实用

开篇陈述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也伴随着时代的推进走入了高速发展但又是变数颇多的21世纪。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崛起,但是崛起的同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放眼国外,阿拉伯政局动荡、欧洲金融频发危机;着眼国内,东南亚诸国虎视南海,国内外反动势力此起彼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中国青年一辈更应端正思想,学习理解国际国内形式,明确清晰意识形态,坚守我们先辈呕心沥血建设的共和国,保卫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的国家。所以,我方认为“两课”进入大学课堂,对于未来祖国中流砥柱的大学生群体,既是一种思想上的洗涤与净化,又是一种巩固国体的表现。对于共和国乃至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我方认为“两课”应该进入大学课堂。

我方火力点:

1.“两课”对于学生的思想端正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度高低是国家能否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而作为青年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影响态度较大的大学生,则更是思想端正的重中之重。

2.大学应该是锻炼人文素养,培育科学素质的地方,设置“两课”,就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支持与促进,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最佳诠释。

3.“两课”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对于广大大学生认同国体、认同整体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我无法想象一个连马克思主义都不愿教授的大学会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才,也无法想象一个连近代史都不愿提及的大学会培育出一批批有历史责任感的天之骄子。【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对方火力点:

1. 一名大学生在写给教师的信中说:“在我近十年上政治课的感受中,我没有

从政治课或政治老师那里得到能鼓舞自己、激励自己的东西。”(中国青年

报北京4月22日电)

2. “两课”教学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一味机械地

灌输思想理论,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于是就出

现了“你讲你的,我看我的,我睡我的”的窘境。

反击点:

诚然,现在的“两课”教学是出现了脱离实际,空洞乏味的教育窘境,这是我们大学在教学方式上所出的问题。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方式的不对就放弃整个宏观布局,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短视行为。我们完全可以向教育部门提倡采用更有深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鼓励大家敢于讨论各种话题,通过思想的碰撞和观念的交锋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我们要修改的仅仅是方式。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3. “两课”教学是一种政治思想的教授,不一定要各类大学,各个专业的大学生

进行学习,我们只需要从事相关专业的同学在该项领域内创造成绩即可。

反击点:

无论大学生所在何所学府,身处何种专业,他们未来都将在各行各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打拼,如果他们对国体政体一无所知,怎么让他们在今后长时间的工作时光中拥有归属感?而一群迷茫的青年是极有可能被各种势力运用,最终使国家受到重大损失。

4. “两课”无法使大学生自身得到提高或者帮助。

反击点:

这是很明显的短视。“两课”的教育着重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这或许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但是,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使学生的品性受到熏陶,德行得到净化。当自身处于危难中时能够处变不惊,国家陷于危机时可以挺身而出。汶川大地震时,正是一批批平日不受人待见的“8090后”成立了广大的志愿团队,为救灾提供了重要助力,而他们在救灾中所展现的高尚品质,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良好效果的最好证明。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二)
关于高校“两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摘 要]在新的世纪,为使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学生,更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对现行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做一个调整。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想在学生中起到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作用,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作一次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更能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摆脱目前存在的一些难题,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培养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一、高校“两课”现行课程体系和内容存在的问题

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马列课教学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和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内容重复。内容重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现行政治课中,各门课程内容之间重复严重,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中都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都有“和平与发展”、中国所构想的“世界新秩序”的内容,等等。二是现行课程内容和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商品、货币理论等。课程内容重复的结果不仅使学生对重复内容厌学,教学效果不好,而且浪费课时。

内容偏多。从目前高校“两课”的内容上看,普遍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在内容上追求多而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课本中的内容讲授给学生,而且千方百计地收集资料,扩充内容,在讲授中生怕有什么遗漏。其实学生们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更应注重内容的思想性,这样,我们就要对高校“两课”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布局,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

内容滞后、知识老化。在高校一些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有些内容滞后、知识老化的现象,在有的课程中,对于近期所出现的有关本课程的重大内容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有的教材所用的数据还是80年代的资料,甚至是80年代以前的资料。4.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高校“两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有三方面要求,一是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二是要联系所教学生的思想实际。三是要联系学生专业实际。“两课”只有敢于接触现实,能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回答,才能取得实效。但是,在现行政治课的部分内容上,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如在政治经济学课中所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联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在论述资本主义分配理论时,没有联系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二、高校“两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构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和说服力,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将调整原有课程设置,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构想是在大学四年中,我们将开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政

治及国际关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五门课。这五门课程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的课程设置;第二层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主体的课程设计;第三层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为主体的课程设置。原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课程中的经济部分合并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课。“时事政治”课内容中的国内部分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中,国际政治部分放在“当代世界政治及国际关系”课中,国际经济部分放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概论”课中。各门课程的具体结构如下: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概论课。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教师讲授用60学时,指导学生读书用12学时,基本框架分为: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及结论三部分。其中,序分为三部分内容,(1)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2)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3)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的理论升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为四部分内容,(1)唯物主义世界观,(2)以发展为本质特征的辩证法,(3)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4)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为核心的历史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及结论分为四部分,(1)商品生产的历史必然性,(2)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矛盾,(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课。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教师讲授用60学时,指导学生读书用12学时,基本框架分为:序、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序分为三部分内容,(1)中国近代史发展及历史结论,(2)中国现代史发展及历史结论,(3)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四部分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新民主主义革命论,(3)社会主义改造论,(4)社会主义建设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为七部分内容,(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1]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三)
高校两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cn

高校两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我见

作者:陈梅芳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面前高校两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七大矛盾,笔者在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校、教研室、教师、学生为教学团体的教学改革,以期能在实践中真正提升两课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两课;课堂质量;矛盾;教学改革

一、高校两课教学现状

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该门课程的课堂质量如何直接关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建构问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问题等等,因此,提升两课课堂质量至关重要。如何提升两课课程的课堂质量,这需要对两课的课程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堂改革方案,创造性地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笔者从事两课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两课存在的多方面矛盾,现将这些矛盾梳理如下:

(一)课堂的封闭性与学习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课堂内外缺乏有效衔接。我们目前连接课堂内外的方法主要是布置课后作业,这些作业主要目的是通过做作业来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然而,这种方法却难以实现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在课外消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课堂的延续,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如果我们的教学能打通课堂内外的通道,引导学生把知识与课堂外的学习和实践连接起来,那么我们有限的课堂就是开放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课堂。

(二)教学方法单一性与现代信息获取多样性的矛盾。过去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相对少,主要靠课堂的教师传授,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协调的。而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知识与信息,老师教授的知识可以非常方便地从其他渠道获取,因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就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利用课堂和现代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相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产生了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性与现代信息获取多样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运用现代技术改革传统课堂。

(三)学生各自为政的个体学习与学生间互动交流缺乏平台的矛盾普遍存在。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是各自为政的,缺乏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形成探讨式的良好的学习氛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四)
把课堂还给学生走出高校两课教学困境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两课”面临着困境和挑战,结合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范例,深入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教学中的误区,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两课;教学;范例;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91-01
  
  高校“两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但众所周知,“两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成为大学校园较为普遍的课堂现状。 “两课”老师时感压力大,心情累,却又无可奈何。然而在“两课”教学实践中,尤其从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范例中,我还是深刻地体会到:高校“两课”教学不是“不可为”,关键在于“怎么为”。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尝试与思考
  常看见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讲台下学生或昏昏欲睡状,或玩手机,或听歌曲等诸如此类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的讲课声。这样的课堂,似乎与学生无关,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不喜欢。为此,教育家魏书生就呼吁教师要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大家都知道“两课”教学是量多而课时少,但我尝试把短短40分钟的课堂留出10分钟作为学生的“我来说新闻”时间,当一男生在讲台上边大讲中国周边的军事形势,边在大块黑板上比划,俨然是一位资深的军事专家,学生听得那是哈哈大笑,让我也颇受感染。有一女生讲新闻,图文并茂,头头是道,忘了时间,直至我“忍无可忍”地给以提醒。
  这种尝试让我认识到学生是需要展现自己的,在反馈中很多学生表达了对这门课程的期待,尤其期待每次课前的“我来说新闻”时间。给点阳光就灿烂,我就想何不因势利导,提高课的有效性呢?毕竟是大学生,他们有了一番人生经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尤其信息化时代中信息之间的交换遍及各个地方,对学生的学习、道德行为带来不少影响。如何给学生一个平台,加强交流与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养也是“两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何况,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就会动起来,再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成功范例
  “眼见为实”,“有用即真理”,“多数人相信的,就是真理”、“凡清楚明白的,都是真理”……在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围绕着掌握真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教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以上命题让学生们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时地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科学理论是不是真理的标准?”“数学上的推理没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我们相信是对的,这如何解释?”一节原本会很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热情。
  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第十四小组上台来展示他们组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主持人的精彩主持下,各路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汇聚“2014年蒙牛酸酸乳中华风云人物盛典”,颁奖词、获奖感言,那是精彩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抽象的主题,在几个小组成员的生动演绎中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亲切感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惊讶。
  “假如一艘船即将沉没,船上有12人,但只有6人可以登上救生艇,你会选择谁?为什么?”一节课即将结束,老师罗列了形形色色12个典型人物,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在课后进行小组自主探讨,组长记录讨论的过程,下周上课时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还没宣布下课,学生就叽叽喳喳争论开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样的拓展延伸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而教师也在学生的选择中自然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了说教的嫌疑。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误区与对策
  也许我们会觉得给学生时间多了,那老师讲授的时间就少了,课程的内容就来不及完成。其实不然,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没有高考的指挥棒,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限制,就若干专题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引起思想的共鸣,更好地达到理论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不到一半的课堂时间把每次要讲的知识点进行简要衔接,形成知识脉络,然后就其中重难点作简要说明,这样就会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我们的学生思考和探讨,让他们展现自己。想一想,查一查,说一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效果显然远远高过那种传统的“满堂灌”。
  也许我们会觉得学生还不够成熟,理论水平不高,探讨问题不深,纯粹浪费时间。当然,这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同时,学生掌握知识本身就需要过程,需要等待。有人说等待就像国画上的“留白”,音乐中“停顿”。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等待,就是抛却包办代替,避免填鸭式策略和远离简单粗暴,就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独立探索的时空,在教师的等待中学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悟,在获得成功后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信心,品尝参与的快乐。
  也许我们会觉得如何让学生唱好戏,需要化费教师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加强平时指导,这样会减少教师搞科研的时间。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就课程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来展开小组探索,通过小组竞争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往往有好几个主讲教师,我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每位教师选择自己特长的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设计,然后相互交流,也可以同一班级的课程分不同专题由不同教师跟进,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也开拓学生更多的视野。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也是一种相互学习、加快提高的好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少一些强制性和计划性,多一些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经历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么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当然这有待于我们自身提高“导演”的水平,并积极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两课包括哪几门(五)
“两课”教育是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两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它由八门课程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法律基础、思想品德和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两课”是其他各类教育的前提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两课”的重要性,并不以人们的态度为转移。大学生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并不是说“两课”教育较其他各类教育高人一等,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在“两课”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细致的集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热情,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诸教育的德育功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工作。
  二、高校“两课”教育的现状
  学生学习“两课”的激情消失,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对“两课”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对“两课”不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以致流失了大量学生,这让“两课”教育处于尴尬境地。
  造成大学生对“两课”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有如下几点:
  1.高期望的心理负荷。
  高校是精英荟萃的文化群落,大学生头脑聪颖,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大多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上有较高的要求。肩负方方面面的期望,当他们为期望努力奋斗却在残酷的现实中碰壁时,当与同伴相比处于弱势状态时,就会产生挫败感。难以负载的压力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产生心理焦虑、失去学习信心。
  2.务实性心理。
  择业、就业的务实性考虑,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远远没有对专业课那么重视。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严重。择业行为本身属于一种社会活动,而人们进行每一种社会活动无不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3.人格亲和力的缺失。
  苏霍姆李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而在“两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鲜活的个性及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和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大多被禁锢在教师给定的一套“善意”和“论道”之中。教育本身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行为,在这个双边活动中,只有学生信任、尊敬和爱戴老师,老师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彼此情感和谐、顺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无视学生的尊严、人格,无视其需要和个性的教育模式,无形中就使师者的形象大打折扣,失去人格的亲和力,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最后陷入“两课”学习情绪倦怠的恶性循环之中。
  4.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特殊经历和社会历史环境,很容易使学生对马克思理论产生冷淡和逆反心理。首先,他们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对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知之甚少,因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感情。其次,社会上多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教条化和实用主义倾向。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利益观念不断强化,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于是,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动摇了,并逐渐形成了对“两课”的否定的心理趋势。
  三、高校“两课”教育的改革和出路
  1.创新“两课”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两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两课”的教学内容理论色彩太浓重,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太多;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参与,这种单调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因此,“两课”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必须创新。首先,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深层次思想实际出发,提高课程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使“两课”教学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历史事实、典型事例和现实的新鲜内容阐明“两课”理论,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2.把学生的“两课”教育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些学生的困难原因和情况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扶植。在给予他们物质帮助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学风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咨询,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进一步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和信息源,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此外,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要特别注意精神鼓励和人格培训。物质的帮助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力量却是长久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传统人文精神应当成为广大学生的支撑性理念。唯有如此,所有困难才有希望根本解决。要教育大学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消沉,不能怨天尤人,应该积极地面对困难,承担主体责任,学习成功楷模。
  3.高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彰显“两课”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校内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深入学生真实平凡的生活和学习之中,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开学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价值认同为主的心理认同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学生主体的理性思维功能,又包括学生主体的心理运动和情感活动因素,所以“两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心理,重视其务实性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真情催化其感动之心、体谅之心、情趣之心和同情之心,学生就会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习“两课”的倦怠心理,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9559/

推荐访问:高校两课指什么 高校不雅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