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8 09:10:3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关彤 李洪丹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

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措施,以期推动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49-02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的水平高低关系到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1]。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办于2004年,在近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订单培养、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积极探索,努力改革,建立完善评聘制度,在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来说,教师的“双师素质”有以下要求:一是专职教师,具有机电专业领域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具有机电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是有累计两年以上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三是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进行指导,或者是参与或主持企业或学校的横向及纵向课题,实践效果良好。而“专兼结合”是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双师”结构还要求团队是一个合理的技术水平的梯队,其中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等,从而保证团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2]。

二、当前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关彤 李洪丹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

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措施,以期推动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对策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49-02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的水平高低关系到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1]。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办于2004年,在近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订单培养、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积极探索,努力改革,建立完善评聘制度,在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来说,教师的“双师素质”有以下要求:一是专职教师,具有机电专业领域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具有机电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是有累计两年以上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三是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进行指导,或者是参与或主持企业或学校的横向及纵向课题,实践效果良好。而“专兼结合”是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双师”结构还要求团队是一个合理的技术水平的梯队,其中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等,从而保证团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2]。

二、当前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三)
专(兼)消防队伍管理办法(比较完整)

坪山新区专(兼)职消防队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队伍的职责和管理

第一条 为提高我区专(兼)职消防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参与灭火救援能力,增强全社会抗御火灾能力,减少火灾等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东省专职消防队行政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兼)职消防队,是指街道办事处专职消防队和城中村社区兼职消防队。

第三条 专(兼)职消防队管理遵循“统一指挥,规范高效,平战结合,保障有力”的原则

第五条 专(兼)职消防队的基本任务:负责本辖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承担本辖区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接受消防部门的调动,参与其他地区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工作;专职消防队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的兼职消防队伍的消防业务训练工作;完成当地人民政府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七条 专(兼)职消防队员必须经过消防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执勤。

第八条 专(兼)职消防队在新区安全管理委会员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据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的信息及事件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发现火灾隐患时及时上报监督管理部门;

(二)按照新区管委会发布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并开展演练;

(三)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物资的储备和管理,保证性能良好;加强辖区“六熟悉”工作,制定重点单位作战预案。

(四)协助专业消防应急队伍和其他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五)根据灾情需要和指令,与公安消防队和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密切协同,妥善处置各类火灾等突发事件。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

第九条 专(兼)消防队要建立花名册,明确联系方式,报新区消防大队。

第十条 专(兼)职消防队接受办事处的领导,业务上接受消防部门的指导。消防部队要加强对专(兼)职消防队的业务指导,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

第十二条 街道办事处专(兼)职消防队要建立健全各项日常

管理制度,街道办事处专职消防队参照消防部队的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接到报警和119指挥中心调度命令后,迅速出动,60秒内必须离站出发。社区兼职消防队消防车驾驶员实行昼夜备勤,其他兼职消防员接到报警时能以最快的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第二十条 专(兼)职消防队的执勤消防车纳入特种车管理范围,按照特种车辆办理牌照,可以安装、使用警报器和标志灯具,免缴车辆通行费和停车费。【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或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专(兼)职消防队接到火灾报警后出动迟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二)专(兼)职消防队不接受公安消防机构灭火救援调度指挥的;

(三)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值班无故不到场的;

(四)不守纪律,消极怠工,松、散、懒现象严重;

(五)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二章 队伍训练执勤、培训和调用【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

第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专职消防队的训练执勤工作,应当参

照《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和公安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训练大纲执行。社区兼职消防队应立足现有装备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训练,每周训练时间不少于两个半天。

公安消防队与专职消防队的联勤联训要根据执勤、训练和作战的需要,建立健全联勤联训协作机制,达到训练科学有效、通讯网络统一、调度指挥有序、作战配合协调。具体内容按照《广东省公安消防队与专职消防队联勤联训规定》实施。

第十四条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队员参加政治学习、业务培训、法制教育等教育培训,提高队员的实战能力。专职消防队员的培训按照省消防总队《广东省专职消防队员培训工作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

兼职消防队员培训工作由消防大队组织。兼职消防队员培训主要是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兼职消防队员岗前培训采取集中实地训练和授课的方法,时间不少于10天,通过培训使兼职消防了能够适应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的,由消防大队提出任用意见,其主管部门实施。社区兼职消防队队长和骨干在岗培训由消防大队组织集中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兼职消防队员在岗培训由消防中队和街道办事处专职消防队共同实施,在岗培训每月不少于2天。在岗培训采取安排专人到执勤点进行培训的方法进行。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队员定期进行考核,并将

考核情况作为奖惩和任用的主要依据。消防大队每季度对专职消防队进行一次检查考核,主要是检查落实训练大纲情况和战备工作情况,并通报当地政府或专职消防队主管部门。消防中队和专职消防队每季度对兼职消防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成绩报大队备案。对考核成绩不合格、不能适应消防工作需要的,消防大队提出意见,由专(兼)职消防队主管部门对岗位进行调整事或调离。每季度或重要的保卫时期进行拉动演练。

第十六条 一般情况下,发生火灾事故时由消防大队统一进行调度,发生其他灾害事故时由区应急值班中心依据工作需要和相关指令,统筹调用全区专(兼)消防队伍。

有关单位需要调用专(兼)消防队伍协助开展演练、宣传等活动时,应告知消防大队并报区应急值班中心备案。

第十七条 紧急情况下,街道办事处应急值班中心可以直接调用本辖区范围内专(兼)职消防队,但调用队伍后应马上告知消防大队并报区应急值班中心备案。街道办事处应急值班中心需要调用相邻辖区的专(兼)职消防队时,报请区应急值班中心统筹调用。

第三章 队伍的保障

第十五条 专职消防队员每周最少有一天休息时间,实行轮班制。每年应当安排假期休假,休假期间享受在岗各种福利待遇。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四)
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原则和依据,在详细分析地质学专业特色和目前我国地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形势下需要建立的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文章还介绍了“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要求;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也面临不少困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十二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如何准确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扎实推进高等学校的各项建设,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
  作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研制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于规范我国本科专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质性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一、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关于理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说明》通知的精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乃是该专业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适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各高等院校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二是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学校要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三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因此,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应该遵循的原则是:(1)把握好标准的定位。将“标准”作为各类本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依据。(2)统筹考虑标准内容的集成。将“标准”作为专业准入的门槛,指导高校制订和实施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3)按照参考框架进行研制。“标准”应严格符合教育部的统一格式,对于我国各类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普适性。(4)科学合理确定标准内容。“标准”内容要尽可能体现专业类的共性要求。(5)注重相关标准的衔接。“标准”要注重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的衔接,工科专业类国家标准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衔接。(6)广泛征求意见。“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不同类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意见,达成基本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实际存在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的类型。因此,在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还必须关注以下重要事实:(1)正视高校多样性现实。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分工,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与特色,彼此不可替代。不同高校办学历史、学科基础、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服务面向等存在较大差异。制定统一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应该尽可能避免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同质化,甚至导致一些高校失去自己特色。应该在大类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分类学科的质量标准,使之更有针对性。(2)要充分注重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及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多重需求。(3)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分层次,充分容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4)允许专业类的特色培养目标。即不同高校可以在符合“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定位制定自己的进一步细化、量化的质量标准。从而鼓励各高等学校决策者根据自身的类型定位,选择差异化发展策略,办出特色,有效规避“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地质学专业特色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其研究的尺度大到全球甚至整个宇宙,研究的时间长达数十亿年,其中有高等生命出现的时间也长达5~6亿年,无法用实验的方法重现。与其他经典自然科学相比,地质学对大部分问题只能用定性的方式表述,用将今论古推理的方法。研究方法包括岩石、矿物、化石的鉴定,逻辑推理,以及将今论古的类比法等。因此在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上地质学及地质教育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地质学是“推理和历史的科学”。地质事实往往是对地质作用结果的描述而不是作用过程的描述,地质作用历史的漫长性和地质客体的巨大性及其演化的不可逆性,决定了主体不能亲身历验地质作用过程及作用范围,地质实验也只能反映一种极为理想的边界条件下的情形。因此它的教学和研究手段必须建立在倒推性思维(对过去事件的预测和推断)、宏观尺度思维和综合大量不完备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且由于地质学的推论常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地质学理论的普遍假说化倾向,为基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地质学在整体系统科学思维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地球自身就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等构成的统一巨系统,因此在地质教学中必须注重整体性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3)地质学的很多理论模型必须建立在大尺度、长时间、大空间的框架下。因此,地质学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长尺度时间的理解能力。
  (4)地质学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地质学所研究的客体――地球在空间上的巨大性、非均衡性、复杂性,使得地质学事实普遍存在不完整性。
  地质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般的地质研究以及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一定比重的野外实际调查,配合相应的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构成一次观察、记录(包括制图)采样、初步综合、试验分析、总结提高以至复查验证的完整的地质研究过程。因此,地质学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从简单的观察记录到高水平的分析综合能力。   地质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地质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性与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对地质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客观现实的综合考虑。
  三、目前我国地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与国外地学领域各高等院校相比,我国的地质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以来,理科地学的一些专业,除了专业知识面偏窄之外,其专业技能训练有余,科学思维训练不足。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解应用题”的能力。这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把握隐藏于各种现象之后的内在联系,“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因而难以在理论探索过程中有大作为。中国地质界曾经创立了多个地质学理论,涌现出李四光、黄汲清、陈国达、张文佑、张伯声等一大批著名地质学家。但近年来,研究人员的学位层次越来越高,研究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科学理论的研究却未见有显著突破。虽然其内在的原因不少,但理科地质学的教育理念和着重点显然需要思考和界定。
  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的科研意识、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很难通过某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培养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感染,在教学中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以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增设选修课和一些不计学分的任意选修课。不把教学活动囿于教室课堂,而要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于校园之外。要努力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注重教育的个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环节上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突出认识与方法的训练,实践课程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训练方法传统落后。特别是课程的“自我封闭”和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尚未构建起既科学合理,又有新技术新方法参与、多学科交叉综合,激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完整教学体系,缺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实践,缺少创新性思维引导。“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主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制定“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进行全面的革新,建立以现代地质学理论为主导、新技术为手段,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的课程体系。系统改革实践教学构架,构建在教学上循序渐进,内容上密切协调,地域上相互关联,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教学、课程实践、野外实践新的内涵。
  四、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地质学专业(专业类代码:070901;学制:4年;学生毕业后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发展对地质学的需要,适应未来学科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重,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潜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中国招生考试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培养初步的科技写作能力。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政治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的学习,了解文化、艺术、历史、哲学、政治学、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培养科学人文素质。
  (3)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应具备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4)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较扎实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较为广博的综合交叉学科知识。通过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架构,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跟踪地质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大学生知识结构应以本学科专业为基础,并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学习状况,进行多元化选择,努力做到基础知识要广,专业知识要新,理论知识要深,应用知识要多,跨学科知识要宽。
  5.师资队伍
  本专业应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本专业课程的主讲老师应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岗位资格,主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
  根据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等学校类型不同,建议生/师比例为8:1~16:1之间,最高不超过18:1。
  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应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比例关系为1:2:4:1,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高于该比例关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以富有朝气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师资队伍的主体。
  重视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优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缘交叉,改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
  师资队伍中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为主体,严格控制硕士以下学历的教师数量和比例。应大力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不断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
  适应地质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断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新进教师原则上要有至少一年的实验室工作经历。形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求、队伍稳定、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
  本专业所在校/院(系)应拥有爱岗敬业的专职教辅/教学管理人员队伍,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素质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教辅人员应具有学士及学士以上学历。
  6.教师背景和教师发展环境要求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制度,落实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和明确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职责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本专业所在院/校原则上应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形成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本专业所在院/校必须对新进教师实施岗前培训,并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岗位资格。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究教学发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专业所在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环境。
  7.教学条件
  本专业所在院/校应具备基本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视听室等各类功能教室,能够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各种教室的利用率高,普通教室和部分多媒体教室原则上应向学生开放。
  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教材选用要符合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正式出版的优秀教材,尽可能做到使用近10年内出版的新教材,专业课程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学校和院系公共图书馆应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中外文期刊、各类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以满足教师和学生查阅和借用的需要。
  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能满足教学要求,普通实验仪器要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台,贵重的或特别的实验仪器也要有让学生观摩甚至操作的机会。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指单价高于800元的设备仪器)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一定金额以上,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要求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设置若干个实验,编制实验教学大纲并有实验员管理和辅助教学实验工作。鼓励教学实验室和部分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本专业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能满足地质学教学实习和其他教学活动的要求。各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设实习基地。
  本专业所在院/校应依托校园网,对教学、管理、科研、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进行整合。基本具备从环境(包括教室、设备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体系。
  8.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学校应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施校、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制,教学管理队伍稳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运行有效。
  (1)管理决策体系。本专业所在院/校必须建立由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委员会和院(系)本科教育教学委员会构成的管理决策体系,负责决策重大教学工作并审议重要教学文件。
  (2)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本专业所在院/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及教学规章制度构成。学校就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训练、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教务处及教学单位负责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的执行。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专业所在院/校必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实施全面、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达到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的目标。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不仅包括教学质量,还包括学生工作质量和后勤服务保障质量等方面;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实习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队伍专兼结合(五)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究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规模、体系、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本文分析了影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提出了从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和教育质量反馈体系三个方面来构建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自开办以来,招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迫在眉睫。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当积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为职业教育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内涵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指高校为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过程管理和反馈以提高教育质量而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和教育质量反馈体系三个部分。
  二、影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国家与社会因素。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制度对职教学研究生教育具有监督和调控作用,但我国职教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具有滞后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2.人才培养目标因素。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职教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和着重点有别于其他的教育学硕士,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
  3.受教育者因素。职教学研究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学习的动机、方法和非智力因素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4.教育者因素。导师是职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直接组织者,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修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职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培养过程因素。培养过程是影响职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环节。因此,培养过程质量控制是提高职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构建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途径
  (一)建立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督导体系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最终通过教学行政管理职能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通过学术管理职能规划、设计、组织好教学工作,形成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为提高职教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起保障作用。
  2.引入督导制。以学科为单位成立督导组,从课堂教学、课程论文、学术活动、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质量与论文答辩等方面全方位对职教学研究生、任课教师、导师以及研究生院的工作等进行督导,从而有效监控培养环节,切实提高职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3.建立良好的评价制度。阶段教学结束后,由学员根据教师的授课表现填写评价表,从备课、讲授、作业、辅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分为五个等级予以评价,还可加上开放题由学员自由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如果连续两次被评为差,将取消其继续担任职教学研究生教学的资格。
  (二)加强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
  1.招生系统:国家、教育部门应针对职教学研究生的生源组成、待遇规定、经费支持、学习时间保证和相应任用等方面出台政策予以支持。要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在读职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
  2.组织管理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包括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组织机构分为校级职教学研究生教育领导小组、职教学研究生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学院设立职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小组及职教学研究生导师组,配备教学秘书;年级配备辅导员,专人负责职教学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对职教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有效管理。管理系统具体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个主要环节和管理目标值、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运行组织链、教学流程控制点、教学监控信息网五项关键处。
  3.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1)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经费管理。职教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职教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培养方案由学院成立的职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小组组织导师制定,并监督实施;培养经费来源于学员上交的学费,应基本能满足培养工作的需要。学校应制定管理规定,明确办学经费开支范围,专款专用。
  (2)课程管理。应突出职教学核心学位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强调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将职教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原理结合到其他专业课程之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多院系的教师联合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让学员接受来自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熏陶。
  (3)教学方式管理。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自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等,教学形式有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实践考察、课堂实录分析、主题系列活动、网络交流等形式。提倡教师多尝试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4)学员自我学习管理。除学员本身自觉培养其自我监控、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外,高校也应想方设法激发其自我导向学习的准备度。
  (5)师资队伍管理。导师队伍要求专兼结合,一些高校在校外聘请优秀的职业教育导师任兼职,但较多流于形式。专兼职导师合作太少,难以为学员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另外,导师的遴选失当,培训欠针对性。
  (6)科研、实践管理。高校要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管理,培养职业教育骨干人才。导师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根据最新的学科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可设置职业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学员社会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毕业论文代表着职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要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论文选题应从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选题,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导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指导学员学位论文,采取面谈、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指导学位论文的全过程。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如校内外送审制、论文盲审制、优秀论文评审制等。论文答辩委员要认真组织论文答辩,严格答辩程序,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三)强化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反馈体系
  1.反馈性评估。由教学指导委员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也可通过问卷调查反馈情况;期末对教师教学和导师指导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及时解决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学员反馈。让学员在网络上匿名对已给定成绩的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
  3.社会反馈。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开展就业状况和培养质量方面的调查,每年至少一次,调查对象至少每年更换一部分,尽量保证调查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高校还应根据所处的地区、层次、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质量承诺
  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有利于增强职教学研究生服务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能力,有利于职教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李宇.愿景与可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之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37699/

推荐访问:分包队伍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