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之间的交叉关系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8 12:19:2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学科素养之间的交叉关系(一)
基本科学素养问卷与答案

说明:以下是选自一份基本科学素养问卷里的题目。请判断题目的说法是对是错,并给出扼要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是错的、该题可能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它在现实中有什么体现等),几个字、一句话就可以。请尽量不要百度或google。不要求做完,选择部分自己知道的即可。

一、地球与太空科学部分

1.地球与宇宙的历史一样久远。

错。地球约50亿年,宇宙数百亿年,相差一个数量级。

2.银河系里只有数千颗恒星。

错。远远不止。

3.光从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传送到地球,仅需几分钟的时间。

错。光从太阳传送到地球就需要几分钟时间,从最近的恒星至少也要数年。

4.宇宙中有许多类似太阳的天体。

对。恒星普遍存在于宇宙四处。

5.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大部份来自于在极短时间以及极小空间中所做的观察。

对。人类存在的时间对于宇宙而言不过弹指一瞬,所以时间尺度上短;空间尺度上,人类发射的最远的探测器最近才刚刚冲出太阳系,故而空间尺度上小。

6.和地球的直径相较,地球的大气层很厚。

错。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大气层也就只有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厚,和地壳的厚度差不多,而地壳只是地球的一个皮而已。

7.据我们所知,太阳系中有许多行星和卫星具备生命存活的条件。

错。只能说他们有些具备了生命存活的某些个别条件,但往往伴随有其他恶劣的条件。

8.在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其他行星表面皆无液态水存在。

对。目前只在地球表面有液态水。火星表面的一些证据表明其过去可能有液态水。

9.地轴是倾斜的,这种现象是导致地球上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对。地轴的倾斜导致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往复,从而有了四季。

10.碳、氧、氮、硫等元素,在大地、海洋和大气间缓慢移动。这些元素移动时,其化学键结也会随之改变。

错。缓慢移动不太准确,像氧元素流动还是比较快的,一方面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一方面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另外氧元素还伴随水在生态系统中快速循环,其化学键不一定会改变。

11.数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只有些微的改变。

对。

12.某些物质在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之前,只要很少的量就会改变海洋及大气的环境。

对,也不对。确实有些物质在对人类产生影响之前,就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过量使用的磷肥,对人类还没有什么危害,但却能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只不过产生影响需要的量还是很大的。所以题目中所说的很少的量,要看多少。

13.地球的大气并未因生命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错。海洋中的藻类被认为制造了大气中绝大多数的氧气。

14.

15.

二、科学本质部分

16.在某些方面,科学家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如何看待这些工作,抱持着相同的信念与态度。

对。多数科学家都能客观地、理性地、批判性地看待科研工作,对科研的终极目标抱有相似的理想,都能秉持科研操守,认真负责地对待科研工作。

17.

18.科学家假设,宇宙运行的基本原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错。例如牛顿力学这一基本理论,只适用于速度不太快、尺度不太小的情况下,如果速度接近光速,则进入了相对论的范畴,如果尺度过小,则进入了量子力学的范畴。

19.我们的生命有很多方面,是不能用科学方式有效加以剖析的。

错。很多方面不能用“目前”的科学加以剖析,秉持唯物论的科学家普遍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目前难以剖析的方面将会得到来自科学的答案。

20.科学家依循固定的步骤,就能成功地探索出科学知识。

错。有些科学知识是可以依循固定步骤的,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则可能更需要创新和不循规蹈矩。

21.科学主张的正当性(或真实性)迟早会以观察的结果为依据。

对。多数科学理论的得出都必须基于实验事实,即观察的结果。

22.

23.提出并检验假说(注:暂时性的解释)的过程,不是科学家主要的工作之一。

错。暂时性的解释如果能解释目前的观察结果,就可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很多科学家的工作确实是提出并检验假说。

24.

25.科学理论应该要能解释在发展该理论之初未被采用的证据或数据。

对。科学理论应能解释之前的所有观察现象,而对发表之后的证据或数据,却是无暇顾及了。

26.科学证据可能会在诠释、记录、报告或选择数据的过程中遭到扭曲。

对。这些扭曲不可避免地存在,科学家通过制度、统计学和科学的基本原则,尽力减少这种扭曲。

27.科学家可能因为个人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等因素,偏重不同诠释证据的方式。

对。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故而在阅读科学著作、论文时,科学家往往更关注第一手的证据事实,而非文章中的分析解说。

28.科学家会试图在其他同行的工作里挑出可能的偏见。

对。在诸如论文评审的过程中,带有批判性地审视同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9.进行研究时,科学家不会事先认为他(或她)应该获得某种特定的结论。

错。一部分研究是没有预期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研究是事先有预期的,根据预期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

30.

31.科学信息的散播对科学的进步而言不是重要的因素。

错。科学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能够极大地促进科学的进步——如果每个人都固步自封,每个人都从头重复一遍已有的科学成果,那科学的进步将非常缓慢。

32.化学和生物这类科学领域有既定的范畴和界线。

错。化学与生物有许多交叉的领域,例如研究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类化学反应的学科——生物化学。

33.出钱赞助研究的机构(譬如不同的政府部门)会影响科学的走向(譬如研究的类别)。

对。资助方对资金的使用、课题的方向、进展、结果有方方面面的监控和影响。

34.由于科学固有的传统,大部分科学家的言行都具有专业及道德的色彩(譬如正直与诚实的方式)。

对。大部分科学家都能遵守学术道德,对所发表的一切科研成果负责。

35.科学伦理(譬如道德感)关切科学实验所将造成的有害影响。

对。在科学实验中,依据科学伦理,科学家会尽其所能减少实验对科研人员、环境以及实验动物本身的影响,尤其关切并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36.

37.

三、生命科学部分

38.保存地球绝大多数物种对人类毫无益处。

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生物网络,也当然关切人类的切身利益。

39.在取得生活所需的能源和物质过程中,人类独于食物网之外。

错。人类属于食物网之中,与各类物种互相依存。但不可否认,人类摄取能源和食物的方式有其特殊性,例如人类有农业、畜牧业等。

40.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别。这种分类方式和生物的构造与行为无关。

错。生物分类主要根据生物的构造(即形态)和进化关系。

41.每一个基因是一段或是一段以上特别的DNA分子。

对。在染色体DNA分子上,存在着一段一段的基因。

4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混合”,使得父母双方的基因在子女身上出现大量重组的现象。

对。有性生殖过程中,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基因会进行重新的组合。

43.生物体身上许多基本功能,譬如从养分吸收能量,是在细胞层级中完成的。

对。如细胞的呼吸作用。

44.DNA分子的基因密码与蛋白质分子的组合无关。

错。遗传密码直接决定了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45.细胞内的化学过程受到细胞内和细胞外因素的影响。

对。细胞内的化学过程是高度受控的,能够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多种信号调控。

46.大部分的生物体有很多不同的细胞。在这些生物体中,大部分细胞只会发挥和其他细胞一样的基本功能。

错。大部分生物体的确有很多不同的细胞。但这些分化各异的细胞行使的功能却各不相同,例如神经元能传递电信号,肌肉细胞能收缩舒张,免疫细胞能清除异己等等。当然,在这些功能各异的细胞中,很多化学反应是类似的。

47.在生态系里,每一个物种都会直接或间接依赖系统里的其他物种。

对。在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联系紧密,彼此依赖。

48.生态系里生物体互相依赖的现象,往往会导致一个稳定的系统,并且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如上题。

49.二氧化碳重回大气层,速度甚至比减少时还要快。

错。二氧化碳进出大气层速度基本一致,不然也不会数百万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稳定。近些年来,人类活动的确加速了二氧化碳重回大气层的速度,但还不是很显著。

50.地球现存的生物是从同样的祖先经过数百万演化而成的。

对。单细胞原核生物。

51.地球上有生命仅有数千的历史。

错。人类文明的历史就不止数千年。

52.地球上只有少数的生命主要是靠转化阳光的能量来维系生命。

错。多数植物、藻类都要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动物也要靠来自阳光的热能来辅助维持体温。

53.

54.煤矿和石油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已形成。

对。古生物的腐殖质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逐渐形成矿石燃料。

55.

56.

57.

58.父母基因重新的组合或突变,不会在下一代形成新的且可遗传的特征。

错。如果重组和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学科素养之间的交叉关系】

59.自然淘汰可能会使具备适应特殊环境特征的生物存活下来。

对。在特殊环境中,少数适应性极强的物种会存活下来。

60.演化不是像一道阶梯般,发生低级的生物全被高级生物所取代的状况。

对。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分叉,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以至于生殖隔离催生了新的物种。

61.现代的演化概念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生命历史的基本原则。

【学科素养之间的交叉关系】

对。但也确实有一些现象是无法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乃至现代演化理论所解释,可见其并不完善。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

62.工程师能设计出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方案。

错。工程师也不能违背科学原则、自然规律。

63.工程技术只为科学提供工具,而鲜少为科学研究和理论提供动机与方向。

错。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进步恰恰是技术进步所催生的。

64.

65.短期之内,工程技术会比科学研究更直接地影响社会与文化。

对。工程技术往往更易于应用于社会生产。

66.工程技术的决策也包括科学观点。这些决策同时也包含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

对。例如乔布斯在带领工程师们开发iphone时植入了很多个人的审美、植入了很多个人对工程的理解。

67.在工程技术上,一项设计要考虑所有限制(譬如物理定律、经济和政治因素)。合适的设计能在不同的限制中做最合理的妥协(也就是平衡)。

对。事实上能够找到满足所有限制的解决方案已经是万幸了,更多时候,是不断的妥协修改再妥协。

68.绝大多数的工程设计都需要接受检验。

对。检验的过程保证了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尽早发现问题,避免大规模应用时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69.

70.现代科技系统虽然极为复杂,但新科技设计的所有副作用却是可以预知的。

错。只能说绝大多数,但绝不是全部。

71.人对危险的心理反应(譬如害怕飞行或开车)会真正符合危险的实际程度。

错。人的直观感受会受到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的严重影响,是很难反应实际客观的程度的。

72.不论采取多少预防措施,或投资了多少钱,任何科技系统都有可能失败。

错。表述过于绝对。只要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投入了足够的资金,是可以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的。偶然的崩溃或故障不能叫做“失败”。不能因噎废食。

73.单凭科技相关的事实,往往无法解决与科技有关的议题。

对。社会舆论、媒体报道、政府决策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都能够影响科技议题的结论。

74.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影响不大。

错。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受到了来自科技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如工业革命就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5.

76.一群人的决策所产生的总体影响力,就像政府会对决策产生压力一般,会影响科技的大规模利用。

对。如73题,社会舆论、媒体报道、政府决策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都能够影响科技的命运。

77.大多数有关科技的决策所仰赖的资料不必然很完整。

错。政府必须在综合了尽可能完整的资料的前提下,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决策。

五、物质科学部分【学科素养之间的交叉关系】

78.物质世界的一切是由一百多个化学元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

错。例如光就不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而是由光子构成的。

79.依温度和压力的不同,每一种物质可以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例如固态、液态或气态)。

对。温度和压力会影响分子之间的距离和互相的作用力,从而影响宏观物质的状态。

80.原子与原子间的键结是由每一个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列方式所决定。

错。有些时候,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会涉及内层电子的共享。

81.一般的环境(注:我们周遭的世界)很自然会存在一些微量的辐射。

错。事实上,阳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所有的光都属于电磁辐射,而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非常大,这才温暖了我们的地球,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周遭的世界存在着很大量的辐射。但要说有害辐射——即X射线、伽马射线、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等等则极其微量。

82.物体会出现不同颜色,是因为比其它物体更能反射或发散某些波长的可见光。

对。物体的颜色取决于人眼接收到的来自于该物体的光线的波长。

83.移动往往是因力的不平衡所造成的。

错。力平衡的情况下,物体也可以匀速移动,力的不平衡产生了加速度。

84.分子里的原子排列和分子所具能量的多寡无关。

错。分子所蕴含的化学能与分子中原子的排列,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息息相关。

85.在宇宙中,能量只以一种特别的状态存在。

错。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光能、动能、势能、热能等等。

86.宇宙中的物质(从原子到生物到星球)没有一样是安定的,而是不停在活动着。

对。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

87.某一种状态的能量(譬如热能)或某一地的能量减少时,另一个地方或另一种状态的能量就会等量增加。

对。能量守恒定律就目前而言,依然是正确的。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和质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把质量也看作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守恒定律就依然成立。

88.

89.宇宙中每一样物体都会对其他物体产生引力。

对。严格地说,宇宙中每一样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对其他物体产生引力,故名万有引力。

90.

91.

六、健康科学部分

92.在大部分生物特征上,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

错。人类与很多生物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点。

93.尽管体型和肤色互异,人类还是属于单一物种。

对。新物种的定义是产生生殖隔离,即两个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生出可育后代。而现在混血后代很普遍,而且也很健康。

94.科技对于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克服生理缺陷的功用不大。

错。科技、尤其是医学的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克服生理缺陷的同时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41639/

推荐访问:学科核心素养 环境科学交叉关系学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