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30 09:52: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一)
浅谈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

浅谈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

政管系 2009级2班 邓万春 20091071234

摘要: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将历经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也不例外。为了能更好的认清民族自治地方,首先就必须得认清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为此,我从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等方面进行进行论述。

关键字:民族 发展 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民族。 然而,全球对民族的界定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宁骚认为“在国家拥有的整个疆域内,全体国民形成统一的一个国家。”②我国的民族是指那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在文化上具有显著差异性的族群。③

民族自治地方即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就是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的结合,是各少数民族在拥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对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自治。④当前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主要有五个: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但是有一个现象,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分布着20多个少数民族 ⑤,其中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中国的领导人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和谐,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都是相对滞后的,下面我主要以云南为例来说明发展现状。

一、 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我之所以把经济放在第一,是因为我认为经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首当其冲的。在云南,经济虽然不是最落后的,但也不属于发达之列。在外省人眼里,一提及云南,就感觉提到原始人。要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拥有丰富的高科技人才、先进的设备、富足的资金,经济才会得到发展。同时,也应抓住

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二、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现状。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都拥有不同的信仰,而且本来就很落后。虽然民族凝聚力很强,但对政治的重视、参与意识非常淡薄。云南因地处高原地区,居住较分散,传达或学习某一政治文件时,难以集中。要改善这一现状,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员下乡,深入群众,对人民普及必要的政治常识。

三、 民族自治地方的文化发展现状。文化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教育,这就涉及

着教育普及程度。对云南来说,努力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其实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当丰富的,但是难以统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也导致了教育的难以普及。如果国家为云南提供大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四、 民族自治地方的交通发展现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就必然会

留下一些遗迹。云南也如此。此外,云南的某些地方还被称为“热带植物王国”,气候条件相当好,这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像这样的资源还有很多很多。因此,云南某些地方的交通是较好的,因为要发展旅游。然而,对于一些边境地方,像思茅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他们那里至今还有的地方是不通公路。主要是因为地处边境,一旦交通便捷发达起来,面临对外战争时,对于中国是想到那个不利的。所以,云南的交通发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决定,把握好一个度。

综上,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状况在表现在其他方面,但是通过上面的四点,尤其是以云南为例,总的可以得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是相对落后的。

注释:

①:《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版

②: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③: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4页

④: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16页

⑤:李涛:《中国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 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11月版,

2、 李涛:《中国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二)
浅谈民族贫困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正文000)

绪论

旅游业是被人们誉为“文明工业”的朝阳产业,它具有产出率高、就业容量大、关联度强的特点。民族地区产业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但这些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为这些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层次及实现脱贫致富。

一、民族贫困山区的旅游资源优势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分布全国各地。55个少数民族中45个少数民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在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64%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在西部[1]。西部地区是传统产业资源极为贫乏的地区,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但无论是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其明显比较优势。尤其是在民族贫困山区,其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外来文化干扰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族特色浓郁,旅游价值很大。

(一)自然旅游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纵垮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珍惜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多资多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目前西部地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名胜风景区4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个,国家森林公园72个和数百个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其中100多种旅游资源属于世界级的垄断资源,堪称“旅

游资源宝库”,目前未开发的只占1/7,开发潜力大并且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和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2]。如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牂牁江沿岸的毛口乡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形复杂多样,其南部为北盘江河谷冲积坝田和丘土,地势低矮平缓,平均海拔615米,不仅是六枝特区的最低点,也是六盘水市的最低点,西北面的老王山,东北面的九层山,西南面的梯子岩、狗爬岩和南面的云盘山,其中老王山海拔2126.9米,是六枝特区的最高峰。光照电站的建成,形成了51.54平方公里的湖面,蓄水量32.45亿立方米,回水长度达69公里的牂牁湖,充足的水量保证了毛口、木城的农业灌溉需要。毛口乡传说是古夜郎国的都邑所在地,其境内的牂牁江风景秀丽,有白壁峡、绿荫洞、一线天等多处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还有传说神秘的王子坟、龙潭、虎跳石、将军坟、木城古榕树、老王山(郎山)、九层山、古驿道、梯子岩、狗爬岩、西陵渡、牂牁寨等,人文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点众多,峰峦叠嶂,集山奇、水险、谷幽为一体,传说古朴而神秘。牂牁江沿岸山势雄峻险奇,水急滩险,原始植被葱绿,素有“小三峡”之美誉。已被列为古夜郎旅游胜地,牂牁江风景旅游名胜区的中心。1995年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经黔府发[1995]10号文件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人文、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

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西部的宗教胜地,神秘文化,雕绘艺术和传统工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它们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全国民族民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样且异质性强等特点。中国旅游资源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民族文化。毛口乡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的少数民族乡,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九层山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吸引很多的游客。北盘江光照电站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人工湖配上神秘的古夜郎文化,与老王山、月亮洞等多处景观相互辉映,再加上湖区周围座落有致、独具一格的移民新村小镇,将成为众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为牂牁江旅游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此外还有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融共生的歌舞说唱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3]。

二、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

“要想在发展中国家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应该将农村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思考,而且选择一个正确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非常重要”[4],只有选择一个符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来发展才能使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旅游业在消除贫困问题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旅游业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世界旅游理事会1993年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雇佣了世界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5]。到2012年,全世界旅游就业人数将达到3 .54亿人,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已经成为位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一的旅

游大国,旅游业能够吸纳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就业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

2 .1(1)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而旅游也因其就业容量大,岗位层次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以及对相关行业就业推动大等特点,被人们普遍看好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旅游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国家旅游局2002年对不同省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旅游产业中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为62.6%,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中,农村劳动力占近70%[6]。

2.1(2)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据2003年贫困监测报告,贫困农户7-12岁儿童失学率为8.2%,13-15岁儿童失学率为20.3%,大大高于低收入农户和一般农户,而其中妇女受教育水平更低旅游业的很多岗位,就业门槛相对低,可以解决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妇女)的就业问题[7]。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妇女难以离家打工和不能从农业转移出来的矛盾,并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素质。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同时旅游业对于就业的贡献又超过了一般的服务业,因为旅游业不仅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而且能创造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

(二)旅游业在创收方面的优势【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

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使从事旅游业的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的创收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而在于其具有很强关联带动作用,可以带动

[8]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总的国民收入。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

决定了旅游者必须移动到旅游目的地才能进行旅游活动,这样就不仅使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消费发生在旅游目的地,而且旅游者在其常住地的日常性消费转移到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者的消费是一种整体消费转移,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六个主要部分,因此,旅游者的到来可以带动更多的行业发展起到一个增长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在1998年就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旅游业对于有条件的民族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突破口。但决大部分山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尚处于贫困状态。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而增加民族贫困人口的收入。

(三)改善民族贫困人口的社会心理状态

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贫困人口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会增加,并且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还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很多贫困人口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从事旅游业,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收入,他们就能提高受教育水平。伴随着贫困环境的改变,从而改变贫困心理状态。

三、旅游业对民族文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致使民

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由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资源过度利用。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较

大发展,人们以认识到,要使旅游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必须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含量[9]。因此,各地开始大规模盲目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三)
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关于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摘要

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出广阔的前景。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扩大民族贫困山区就业人数,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完善其生活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虽不是解决当地群众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但至少是一条可实现的对民族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论文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业的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旅游业对其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也提出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旅游扶贫、问题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ourism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shows a broad future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ntribute to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in national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s,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the poor masses, improve their live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not a solution to poverty and the local people the only way to economic develop, but can be achieved at least a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nat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ay.Developing tourism is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e development of remote areas. The essa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on developing tourism and positive functions to help them get rich in those remote areas. In this essay, some problems that may be crop up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ould be provided.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

Keywords: nationsl areas,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help to get rich, problems

目录

绪论 „„„„„„„„„„„„„„„„„„„4 一民族贫困山区的旅游资源优势„„„„„„„4

(一)自然旅游资源优势 „„„„„„„„„„„„„4

(二)人文、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5 二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5

(一)旅游业在就业方面的优势„„„„„„„„„„5

(二)旅游业在创收方面的优势„„„„„„„„„„6

(三)改善民族贫困人口的社会心理状态 „„„„„6 三旅游业对民族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6 四发展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7

(一)发展旅游业的对策„„„„„„„„„„„„„7

(二)发展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7 五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8【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

绪论

旅游业是被人们誉为“文明工业”的朝阳产业,它具有产出率高、就业容量大、关联度强的特点。民族地区产业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但这些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旅游业不仅能为这些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层次及实现脱贫致富。

一、民族贫困山区的旅游资源优势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分布全国各地。55个少数民族中45个少数民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在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64%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在西部[1]。西部地区是传统产业资源极为贫乏的地区,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但无论是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其明显比较优势。尤其是在民族贫困山区,其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外来文化干扰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族特色浓郁,旅游价值很大。【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

(一)自然旅游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纵垮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珍惜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多资多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目前西部地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名胜风景区4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个,国家森林公园72个和数百个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其中100多种旅游资源属于世界级的垄断资源,堪称“旅游资源宝库”,目前未开发的只占1/7,开发潜力大并且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和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如位于滇西横断山脉纵谷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条大江,在东西150公里内紧密地排列依偎。群山高耸,峡谷深切,构成地球上的独一无二的地理景观。整个区域达4.1万平方公里,雪山和冰川环抱期间,古老的子遗植物在这里延续生命,珍惜的植物在其间繁衍生息,这是地球精心营造的一个最雄奇瑰丽的自然宝藏。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世界遗产名录”。怒江峡谷全长316公里,以其2800米至3800米的相对高差,被誉为“东

[2]

方大峡谷”。期间高山湖泊星罗棋布,江河瀑布奇丽壮观处处有雄关要隘、奇峰异石、飞瀑流泉、急流险滩、雪山雄峰和茫茫的原始森林。

(二)人文、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

在人文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西部的宗教胜地,神秘文化,雕绘艺术和传统工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它们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全国民族民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样且异质性强等特点。中国旅游资源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民族文化。如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是怒江地区特有的土著居民,传统民族文化极具特色。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澡堂会、沙滩埋情人、“上刀山,下火海”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密期节;独龙族的纹面女;普米族的吾惜节、火塘文化。此外还有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融共生的歌舞说唱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3]。

二、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

“要想在发展中国家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应该将农村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思考,而且选择一个正确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非常重要”,只有选择一个符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来发展才能使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旅游业在消除贫困问题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旅游业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世界旅游理事会1993年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

雇佣了世界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

[5][4]。到2010年,全世界旅游就业人数将达到2 .54亿人,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已经成为位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一的旅游大国,旅游业能够吸纳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就业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2 .1(1)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而旅游也因其就业容量大,岗位层次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以及对相关行业就业推动大等特点,被人们普遍看好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困难(四)
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地发展困境探讨

  作为内生式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形式,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在保护社区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文章以广西融水县田头苗寨为例,对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困境予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今后相似的乡村旅游问题提供借鉴。

  一、引言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一种内生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正在被学术界所关注和倡导。[1-3]内生式发展指发展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利益由本地保留的发展模式[4]。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地是由农村社区内部自发形成的能够代表并保护当地社区利益的基层组织主导旅游景区发展,政府部门主要起引导作用,没有外来投资商或者外来投资商在旅游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村民从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决策实现真正自主控制。这类旅游地的发展模式符合了内生式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内生式发展的具体实践形式。本文选取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地的典型案例广西融水县田头苗寨作为个案,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相似的村民自治型旅游景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村寨旅游发展情况
  田头苗寨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境内,距融水县城约40公里。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整体地势高峻,呈盆地地形。现有人口144户,大部为苗族,属典型少数民族村寨。田头屯自然景观秀丽,风景迷人。作为以苗族为主的山寨,田头寨能歌善舞的芦笙表演队远近闻名,表演节目丰富多彩,有芦笙踩堂、苗族地筒舞和激情扬益的篝火晚会。田头苗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村寨聚落景观,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一)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与管理情况
  田头寨实行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2006年村民自发成立景区,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化管理,即入股联合、董事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村民按照个人意愿申请,经董事会同意并交纳入股股金500元,即为苗寨股东,截止目前已有32户成为股东。景区按照股份公司体制管理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务。村民共同制定股东会章程和管理制度,民主决策,选举总经理、副总经理,任命接待、财务等各工作部部长,负责管理旅游公司日常事务,每月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同时确定日常接待员工总人数,与员工签订聘用合同。同时苗寨与融水县主要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源基础较扎实。
  (二)经营项目内容
  田头寨旅游发展实行村旅游公司统一运营,即村旅游公司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餐饮方面,景区建有统一的餐饮接待中心,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住宿方面,景区建有统一的游客接待中心,总床位数达142个。观光娱乐部分,包括苗寨观光、观赏民族风情表演、苗族斗马等。民族歌舞方面,表演队由能歌善舞的苗族男女青年组成,表演节目包括9个项目,如芦笙踩堂舞、竹竿舞、对歌等,富有苗族特色。
  (三)旅游开发规模
  自2006年景区开业以来,乡村旅游业带动了田头寨村民就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9人,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在项目开发上,村民自筹资金将近45万元兴建了接待楼,使住宿接待能力由原来的农家住宿150人提高到200多人。旅游接待呈逐年递增趋势,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1年历年累计接团人数达五万人次,累计旅游总收入五百多万元,公司固定资产总额达200多万元。随着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田头寨的旅游接待将持续扩大,旅游业前景光明。
  三、村寨旅游发展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田头苗寨的旅游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村民自治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大部分旅游收益留在了当地,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田头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困境
  1. 旅游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旅游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田头苗寨的旅游发展。首先是村民自身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旅游投资需要。目前只有32户家庭参股了村旅游公司,其余农户仍对旅游发展心存疑虑,村寨内部融资难以扩大。其次,村旅游公司参股股东在追加投资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大部分股东认为前期投资已经足够,不同意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由于资金不足,旅游设施的改善、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市场营销宣传等方面难以开展,导致景区无形中丧失部分客源,造成旅游经济规模难以进一步提高。
  2.旅游组织管理问题
  田头寨村旅游公司负责景区旅游项目的经营,其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公司旅游经营的效益。虽然公司正常有序接待游客,但由于管理层和村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最高学历高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文化),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公司管理工作困难重重。32户股份完全平均化,村民意见常常难以统一,出现集体决策效率低下问题。村民传统乡土散漫的思维理念,让他们难以适应公司式严格统一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管理纠纷较多,甚至出现游客服务缺失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旅游经营的效率、旅游的投资扩大,也影响了村寨旅游收入的增长。
  3.村民的旅游参与意识和能力问题
  村民对旅游参与的认识和旅游参与的能力关系到民族村寨旅游的长远发展。田头苗寨的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采取开放、鼓励的态度,村民可随时参股村旅游公司,进行旅游服务项目、娱乐项目的开发。但目前仍只有32户家庭直接从事旅游工作,寨内大部分人采取观望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初期阶段,旅游规模和收益还不足够吸引村民加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村民的旅游参与意识不强,旅游参与能力较弱,认为自身没有合适的方式参与,对市场前景和自身能力抱有忧虑。田头寨居民的整体旅游参与程度较低,限制了村寨内生式发展水平的提升。
  (二)相关对策探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田头寨村民自治型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囿于村寨先天资源的狭窄性,这些问题单靠社区自身是无法妥善解决的,亟需外部力量的扶助,内外协力才能实现村寨旅游发展能力的提升。   1.政策支持性保障
  西部地区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常常面临资金不足,人才、技术缺乏等自身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硬性问题,因此需要外部力量的扶助,特别是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保障。田头苗寨面临先天性经济基础薄弱问题,村民的旅游参与经验匮乏、旅游市场参与能力不够,依靠社区自身的发展水平难以有效缓解。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基础的培训教育,培育田头苗寨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村寨旅游的发展导向、宣传、资金支持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将有力地推动景区旅游的迅速开发。为解决“硬伤”问题,今后村寨旅游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政策性倾向支持。
  2.合理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不足是制约田头苗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资金短缺,住宿设施无法增加建设,无形流失很多客源和收入。在保持村寨经营自主性不变、旅游收益一定的前提下,村旅游公司可以考虑进行多方面融资:①积极争取广西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扶贫和旅游投资扶助②降低入股金额,制定优惠政策,吸纳村民投资旅游公司。③推行经营项目特许权,鼓励本地居民投资参与景区开发、经营,保证其相关合作权益。④加大对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实施以项目换资金、以合作换资金等融资方式。
  3.有效的旅游管理机制
  田头寨的旅游发展属于公司制的企业运营模式。村民建立了一整套公司管理体制和人事架构,在旅游经营过程中也能按照基本的制度和章程有序运作。但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处于老板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大部分股东没有充分理解公司式的严格管理体系,工作中出现疏忽散慢。在公司投融资的重点问题上,股东意见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统一的决定。针对上述情况,景区管理层应当转变村民观念,明确股东权责和员工权责,体现管理层权威性,区分不合理的人情羁绊,实施清晰的公司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促进旅游的长远发展。
  4.培训教育保障
  目前,田头苗寨旅游从业人员的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寨内村民缺乏相应的旅游从业技能,严重影响旅游公司的经济效率和村民的旅游参与性。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是提供教育的主力,村寨做辅助,形成制度性的培训机制。首先针对村旅游公司的现有从业者培训,如旅游服务技能、旅游管理培训等,提高村旅游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其次,向全寨村民普及旅游市场基本知识,传授简单的从业技能,如游客沟通技巧、烹饪技术,提高当地村民对旅游市场的认识,增强旅游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本土旅游人。
  四、小结
  田头苗寨实行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村民自发成立了村旅游公司,各户入股,股份平均,共同开发村寨旅游,保证了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事务的主体权利,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村寨内部融资能力有限,村寨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在旅游经营中出现运作效率等,囿于村寨资源的有限性,这些问题难以解决,将会长期困扰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得到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特别是政府层面),予以增加村寨旅游发展的资金力度,培养社区独立开发乡村旅游的知识和技能,将极大提高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程增建,王金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镇经济,2009(5):109-113.
  [2]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4): 36-41.
  [3]任开荣.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132-133.
  [4]黄超超.浙江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探讨――以“山沟沟”为案例的行动者网络构建 [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7.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68818/

推荐访问: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